(2019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三单元 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第三单元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必修第一册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探究,使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加深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澜沧江—湄公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征及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
2. 地图研究:学生需利用地图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包括河流流向、流域内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
3. 文献调研:学生需收集关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成因、演变过程及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文献资料,并整理成简要的报告。
4. 视频观看:观看关于澜沧江—湄公河的纪录片或教学视频,了解流域内河流地貌的实际情况。
5.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讨论河流地貌对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形成小组观点。
三、作业要求1. 地图研究:地图使用要准确,标注清晰,分析角度要多样,不仅包括地形地貌的分布,还要考虑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2. 文献调研:报告内容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体现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 视频观看:学生需认真观看视频,记录关键信息,为小组讨论提供素材。
4. 小组讨论:小组内成员要积极参与讨论,形成统一的观点,并记录好讨论过程和结果。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地图研究、文献调研、视频观看和小组讨论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指出学生在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
3. 同学互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从同伴的作业中学习优点,改正不足。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指出学生在作业中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2. 小组反馈: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讨论结果,分享观点和经验,进一步完善小组观点。
3. 个人反思:学生需对本次作业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作业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第三单元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必修第一册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探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帮助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影响因素,理解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读学习:学生需预习本次作业涉及的地貌概念,包括河谷、河漫滩、冲积扇等,并了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2.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利用地图、卫星图像等资料,找出澜沧江—湄公河的流经地区,标记主要地貌特征。
并结合本地可获得的自然环境(如学校周边的小溪或相关纪录片)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当地的小型河流地貌特征。
3. 制作地图:学生需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实地观察结果,制作一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简略地图,标注出主要河流、河谷、河漫滩等地理要素。
4. 写作分析:学生需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植被等因素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并就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行简述。
三、作业要求1. 预读学习要充分,确保对相关概念和流域情况有基本了解。
2. 观察与记录要细致,地图制作要准确标注地理要素,并附上必要的文字说明。
3. 写作分析要结合所学知识,深入浅出地阐述河流地貌的形成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语言要通顺流畅。
4. 所有作业内容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保持字迹清晰、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将从学生的预读情况、观察记录的细致程度、地图制作的准确性、写作分析的深度和语言表述的流畅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结合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情况给出综合评价。
3. 反馈方式: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同时,将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作业成果和心得体会。
五、作业反馈1.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2. 学生在完成本次作业后,应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2019-2020版新教材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题:第三单元 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

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下图是四条河流的纵剖面图。
若四河的落差相同,且仅从河流落差的角度考虑。
据此完成1~2题。
1.从源头到一半流程的河段内,水能最丰富的是()A.①河B.②河C.③河D.④河2.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发育最广泛的是()A.①河B.②河C.③河D.④河1题,河流落差越大,水能资源越丰富,从源头到一半流程的河段内,④河落差最大,故水能资源最丰富。
第2题,河流落差越小越有利于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的发育,④河在距河口一半的流程河段内落差变化最小,故最有利于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的发育。
2.D读下面两幅图,完成3~5题。
3.图中B处的地形名称是()A.冲积扇B.河口三角洲C.山脊D.悬崖4.图中河流堆积物从B处到A处堆积的情况是()A.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B.由B处到A处依次是黏土、粉砂、砂、砾石C.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黏土、粉砂、粗砂D.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砂、粉砂、黏土5.图中C处河段河谷形态及所受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V”形谷,流水侵蚀B.“V”形谷,流水沉积C.“U”形谷,流水搬运D.“U”形谷,冰川侵蚀3题,图中B处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势变平,河道变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第4题,图中河流从B处到A处是从上游到下游的过程,在河流的沉积过程中,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因此,由B处到A处依次是颗粒由大到小的砾石、砂、粉砂、黏土。
第5题,图中C处河段位于河流的上游,受流水侵蚀作用,河谷呈“V”形。
4.D5.A河迹湖又称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
下图①②③④示意某河迹湖的形成过程。
读图,完成6~7题。
6.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河迹湖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B. a处的沉积作用明显,b处侵蚀作用明显C.该河迹湖肯定位于平原地区D.河流的流向是自c向d7.该河迹湖的作用可能有()A.阻滞河流泄洪B.适合渔业生产C.扩大了河流航运里程D.扩大灌溉范围6题,牛轭湖形成就是河道不断弯曲,当河曲越来越弯,水量增加时河流便截弯取直,从截弯取直处流动,原有河曲被废弃,形成牛轭湖,故A正确;牛轭湖形成初期,河流沿河曲摆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图中a处是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b处是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B错;牛轭湖多发在地势平坦地区,有明显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内蒙古高原地势也平坦开阔,所以不一定都在平原地区,故C错;本题没有说明是南北半球,如果是北半球,右岸侵蚀严重,就有可能自d向c,D错。
03-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鲁教版

为溯源侵蚀;出山口处和河流入海口处主要为堆积作用;河流弯曲处地势起伏较小,
侧蚀作用明显,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并存,因此形成“不对称河谷”。
例2-4 (2024·山东济南高一期末)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由于不同河段地形条件、气候 条件等地理要素的差异,会在不同河段出现不同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某河流不同 河段出现的甲、乙两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2)题。
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渭河进行了实地考
察。下图是结合他们的考察结果所作的剖
面图,T1—T7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岩层和 沉积物。据此完成8—9题。
8.知识点2该小组重点考察的地貌类型是( C )
A.冲积扇
B.冲积平原
C.河流阶地
D.河漫滩
【解析】由图可知,该小组重点考察的地貌类型发育在渭河两岸,呈阶梯状,应为
滩,丙为高度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的阶地。在图中,
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被称为“不对称河谷”。“不对
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 C )
A.河源处
B.出山口处
C.河流弯曲处
D.入海口处
【解析】河谷的不对称主要因为河谷两侧的流水侵蚀(陡峭)和堆积(和缓)作用
不同形成的。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与地转偏向力和河道的弯曲有关。河源处主要
察到冲积平原的地点最可能位于③地附近。
3.知识点1、2兴趣小组沿途可观察到( A ) A.耕地规模变小 B.沉积物颗粒变小 C.河面宽度变宽 D.河谷深度变浅 【解析】从河口到源头,平原面积减少,山地面积增加,耕地规模变小,A正确。河 口附近流速慢,河流搬运能力弱,沉积物颗粒小;源头附近流速快,河流搬运能力强, 沉积物颗粒大;因此从河口到源头,沉积物颗粒变大,B错误。河口附近流速慢,流 量大,侧蚀作用强,河面较宽,河谷较浅;源头附近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河面 较窄,河谷较深;故从河口到源头,河面宽度变窄,河谷深度变深,C、D错误。
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__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随堂检测(含解析)

解析:水库运行后,水库拦沙,到达下游的泥沙减少,该河段河岸质地变得不再松散,辫状 河道慢慢转向弯曲型河道,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河道形态由辫状向弯曲型转变;水库运行后, 空气湿度增加,利于植被恢复,固沙作用增强,风沙入黄量减少,③④正确。①②错误。D 正确。故选 D。 8.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河段Ⅱ沿着隐伏断层侵蚀发育,横向摆动受到约束,下蚀加快,河流弯曲 度下降,长度缩短,河流两岸坡度增大,河槽深度变深,河流改道频率下降。故选 B 项。 9.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河段Ⅲ两岸主要分布低坡度台地和高平原,地势较平坦,河流流速慢,河 水易泛滥改道,形成网状河,C 项正确。冻土会阻碍河水下渗,引起河流泛滥改道,利于形 成网状河。读图可知,河段Ⅰ冻土发育,冻土阻碍河水下渗的作用更强,更容易形成网状河, 与事实相反,A 项错误。河段Ⅲ两岸植被茂密,对河流的束缚作用更强,不利于形成网状河, 因此植被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 项错误。三个河段均位于嫩江上游,降水差异不大,D 项错 误。 10.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嫩江上游河段Ⅰ冻土最为发育,冻土层厚,气候变暖会加快冻土解冻,使 河床侵蚀加剧,加快河型演化,A 项正确。 11.答案:(1)从①到③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增强。 (2)三角洲成因:河流携带泥沙,流到入海口处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 慢,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3)①。特点:呈扇形。变化:从扇顶到扇缘地势越来越低;沉积物颗粒变小;沉积物磨圆度 越来越好;分选性越来越好。 解析:(1)①地位于河流上游,②地位于河流中游,③地位于河流入海口,从①地到③地由 于地形地势逐渐平缓,河流侵蚀作用逐渐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 (2)③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容易形成三角洲地貌。成因,地势平缓,河流堆积作用增强,泥沙 沉积;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缓,加快泥沙沉积,最终形成三角洲。 (3)①。形态:呈扇形。变化:地势从扇顶到扇缘逐渐降低;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沉积物分 选性越来越好;磨圆度越来越高。
《第三单元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必修第一册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探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地理实践能力,并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澜沧江—湄公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范围、河流特性等。
2. 地图研究:学生需收集澜沧江—湄公河的地图资料,并标注出主要支流、流域内的重要城市和地貌特征。
同时,需绘制一张简要的流域示意图,标明主要地理要素。
3. 地貌分析:学生需结合地图和教材内容,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如冲积平原、河谷地貌等,并探讨这些地貌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就所分析的河流地貌现象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并准备进行小组展示。
5. 报告准备:各小组需将讨论成果汇总,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对河流地貌的描述、成因分析以及对当地影响的评价等。
三、作业要求1. 地图研究要求准确、清晰,标注要素完整。
2. 地貌分析要结合地理原理,分析透彻。
3. 小组讨论要积极参与,观点明确,疑问要具有探讨性。
4. 报告准备要充分,内容要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5. 所有作业内容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地图研究的准确性、地貌分析的透彻程度以及报告的条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观点明确度也将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细致的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和讨论。
3. 作业反馈将作为后续教学的重要依据,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作业任务,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培养其地理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练习(含解析)鲁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练习(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甲和图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貌类型都是河流侵蚀地貌B.图甲中河谷的横剖面呈槽型C.图乙凹岸侵蚀较强,凸岸堆积较强D.图甲河段没有堆积作用,图乙河段没有侵蚀作用2.形成图甲景观的主导作用是( )A.河流的溯源侵蚀B.河流的下蚀C.河流的侧蚀D.河流的溶蚀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名称和展示的景观可以判断,图甲是侵蚀地貌,河谷横剖面呈“V”型;图乙是堆积地貌。
不同河段受到的主要外力不同,但不是说某一河段只受某一种外力作用。
上游河段主要是受侵蚀作用,但堆积作用在局部地势低洼处也存在;下游河段主要受堆积作用,但是也在不同的岸边(如凹岸)或者河床较高地段受侵蚀作用。
第2题,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壳不断上升,河水强烈下切,导致河谷不断加深,因此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河流的下蚀作用。
答案:1.C 2.B下图为“某河流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④沉积物颗粒的变化规律是( )A.由细到粗B.由粗到细C.先变粗,后变细D.先变细,后变粗4.右图中地貌景观,最有可能位于上图中的(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第3题,河流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第4题,瀑布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之一,多分布在河流上游。
答案:3.B 4.A下图为地中海沿岸某河流中游河谷剖面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河谷阶地的成因是( )A.河流的溯源侵蚀B.地壳整体下沉C.河流的侧蚀与堆积作用D.河流的搬运作用6.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布局居民点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解析:第5题,河谷的形成是由于侵蚀作用,河流中游地区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中河漫滩的形成是由于流水沉积作用,故C项正确。
第6题,图中丁地地形平坦开阔,且地势较高,利于耕种、居住和交通发展,又没有洪水威胁,故适宜布局居民点。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_《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第2课时)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三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和土壤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第2课时一、选择题下图为“河流发育示意图”。
河流横断面①②③分别是河流上的a、b、c三点中的某一点。
读图,回答1~2题。
1.河流横断面①②③与a、b、c对应正确的是A.a——②B.b——①C.c——③D.d——③2.若右图所示的区域位于20°N附近,河流两岸地质条件相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河口附近的岛屿更容易和e岸相连B.a、b、c三处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C.a河段以沉积为主,b河段以侵蚀为主D.c河段附近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答案】 1.A 2.A【解析】第1题,在河流上游,由于水流速度较快,流水作用表现为侵蚀,河谷较深;在河流中游,水流速度下降,流水作用表现为搬运,河谷变浅变宽;在河流下游,水流速度最慢,流水作用表现为堆积,河谷最浅最宽。
第2题,北半球的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而e在河流的左岸,易堆积,所以河口附近的岛屿更容易和e岸相连。
下图为“江汉平原某河段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河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B.河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C.北岸堆积,南岸侵蚀D.侧蚀作用较弱,下蚀作用较强4.有关该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利于农耕B.该区域聚落一般呈团状分布C.对河流裁弯取直能够减轻洪涝灾害D.北岸筑堤束水,该地貌无法继续发育【答案】 3.A 4.B【解析】第3题,若河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则河漫滩应全部与南岸相连,图中显示并未相连,所以河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岸堆积,北岸侵蚀;有河漫滩发育,可以判断侧蚀作用加强,下蚀作用减弱。
第4题,该区域聚落一般沿河流分布,呈条带状。
下图中甲为常年有河水的河床,乙为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的河漫滩,丙为高度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的阶地。
读图,完成5~6题。
5.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甲和图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貌类型都是河流侵蚀地貌
B.图甲中河谷的横剖面呈槽型
C.图乙凹岸侵蚀较强,凸岸堆积较强
D.图甲河段没有堆积作用,图乙河段没有侵蚀作用
2.形成图甲景观的主导作用是()
A.河流的溯源侵蚀B.河流的下蚀
C.河流的侧蚀D.河流的溶蚀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名称和展示的景观可以判断,图甲是侵蚀地貌,河谷横剖面呈“V”型;图乙是堆积地貌。
不同河段受到的主要外力不同,但不是说某一河段只受某一种外力作用。
上游河段主要是受侵蚀作用,但堆积作用在局部地势低洼处也存在;下游河段主要受堆积作用,但是也在不同的岸边(如凹岸)或者河床较高地段受侵蚀作用。
第2题,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壳不断上升,河水强烈下切,导致河谷不断加深,因此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河流的下蚀作用。
答案:1.C 2.B
下图为“某河流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④沉积物颗粒的变化规律是()
A.由细到粗B.由粗到细
C.先变粗,后变细D.先变细,后变粗
4.右图中地貌景观,最有可能位于上图中的()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3题,河流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第4题,瀑布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之一,多分布在河流上游。
答案:3.B 4.A
下图为地中海沿岸某河流中游河谷剖面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河谷阶地的成因是()
A.河流的溯源侵蚀B.地壳整体下沉
C.河流的侧蚀与堆积作用D.河流的搬运作用
6.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布局居民点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解析:第5题,河谷的形成是由于侵蚀作用,河流中游地区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中河漫滩的形成是由于流水沉积作用,故C项正确。
第6题,图中丁地地形平坦开阔,且地势较高,利于耕种、居住和交通发展,又没有洪水威胁,故适宜布局居民点。
答案:5.C 6.D
八卦洲是长江南京段中的一个河心岛。
读图,
回答7~8题。
7.八卦洲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A.地壳抬升作用
B.地壳下陷作用
C.长江的侵蚀作用
D.长江携带的泥沙堆积
8.由于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长江河道及八卦洲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可能是()
A.八卦洲将与长江南岸相连
B.八卦洲将与长江北岸相连
C.八卦洲受侵蚀,面积缩小
D.长江河道左偏,南岸淤塞
解析:第7题,图中为长江南京段,此处没有地壳的抬升作用;此处也没有地壳的下陷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瀑布和峡谷;八卦洲在长江下游,是一个河心岛,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第8题,长江位于北半球,因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向右偏转,南岸以冲刷作用为主,北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因此八卦洲将与北岸相连。
答案:7.D8.B
二、非选择题
9.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貌上看图甲是________,图乙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图甲、乙中两地貌在图丙中有分布,则图甲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图乙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
由此判断,图甲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A.黏土、砾石、粉砂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D.砾石、黏土、粉砂
(4)判断图甲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解析: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图甲为洪(冲)积扇,图乙是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而成的堆积地貌。
第(2)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确定图中C、B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B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可能会形成洪(冲)积扇;A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
第(3)题,图甲中由A到B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
第(4)题,由景观示意图可以看出从洪(冲)积扇的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答案:(1)洪(冲)积扇三角洲堆积(2)B A(3)C(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