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绪论
中医学基础01绪论课件

01
临床治疗
中医学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疗效。
02
03
科学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中,中医学的理论 和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
04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学说
阐述事物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 存、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 。
科研创新
中西医结合可以促进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为全球健 康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西医结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球 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病机学说
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制,包括正邪斗争、阴阳失调等。
03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分泌物等来判 断病情。例如,如果病人面色苍白,可能表 示气血不足;舌质红,可能表示体内有热。
闻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获 取诊断信息。例如,询问病人是否有头痛、
04
虚实辨证
判断病人的病情是虚证还是实 证。例如,如果病人气短无力 、舌质淡,可能表示属虚证; 如果病人腹胀满痛、舌质红, 可能表示属实证。
脏腑辨证Biblioteka 心与小肠辨证肝与胆辨证
脾与胃辨证
肺与大肠辨证
肾与膀胱辨证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 功能异常会导致各种疾 病。小肠主化物和分泌 清浊的功能异常会导致 消化系统疾病。
五行学说
将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 五行,阐述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
脏腑经络理论
中医学基础绪论课件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 间,在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各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 调,彼此为用;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 在疾病诊断上,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 知此及彼;在治疗上,要考虑相互联系关 系,确定治疗方法。
四、中医学在世界医药界所处的地位
生活条件,生存条件变化,使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 代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对人类的威胁正取代以往 的传染性疾病。 人类医学模式已由单纯治疗疾病转为预防,保健,治疗, 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在人类回归自然潮流中,绿色运 动的推动使人们对传统中医药学引起了重视,迫切希 望借助中医药宝藏开辟新的医疗保健局面。 由于化学药物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对一些世界 性疑难病症力不从心,且使药源性疾病增多,已很难 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要求。 中医药简、便、廉、验,在预防疾病的治疗某些慢性 疾病、疑难病和老年病方面尤有所长。 中国目前已加入WTO,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使中医药的研 究越来越热。
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 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而明确其诊断。 论治:治疗疾病,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其证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的方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辨证论治 例1: 某病人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淡 红,苔薄白,脉浮紧等。
临床诊断:感冒(风寒表实证) 治法是辛温解表,用麻黄汤治疗。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目的。
的不适或医生检查获得的结果。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 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 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提示了疾病的本 质。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难经》发挥〃寸口脉诊〃,阐发经络学说以及命门、三焦的理论。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学第一步辨证论治的专著。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提出"四气五味";根据养生、治病和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比理论。
2.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晋王叔和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刘河间),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攻邪论,〃攻邪派〃;李杲(李东垣),脾胃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相火论,"滋阴派〃…4.明清时期吴有性(吴又可),创"戾气"理论;叶桂(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薛雪(薛生白),《湿热条辨》,;吴噫(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张介宾(字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6.整体观念的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7.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形神一体观、精气神一体观8.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9,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三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中医学》绪论【中医学教研室】(68页)

2.2 《难经》
《难经》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 《扁鹊》所作。
本著作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 展,该书以问答形式详细论述了脏腑、 经络、脉学、腧穴、针法等内容。
《黄帝内经》与《难经》两部著 作奠定了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
3. 药物学的发展
1. 《药论》 西汉初期,《药论》问世,但现
已失传。
2. 《 五十二病方》 《 五十二病方》1973年湖南长沙
4.3 金元四大家
金元时期,出现了各家学说 的学术争鸣,每个学派都有各自的 独到见解,开创了临床医学发展的 新局面。
• 寒凉派 以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
认为病因以火热为多,治法强调“降 火”为主。
• 攻下派 以张子和为代表的“攻下派”,
认为病因以邪气为主,主张汗、吐、 下以祛邪为重。
•补脾派
马王堆三号汉墓(西汉)出土所见,
3.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 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大约成书于 东汉)全书共载药365种。
(其中植物药252,动物67,矿物46)。 书中论述了药物的性能与用法。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辛、甘、苦、酸、咸。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
3.辨证论治 辨——分辨、辨认、
审辨之意。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
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立治疗
原则与治法。 “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举例说明: 寒证——热药 热证——寒药 虚证——补药 实证——消药
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方法
认知——是指认识活动 或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世界的 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 观察、概念形成、思维判断、问题解决等心 理活动——认识疾病。
中医学 中医学绪论

明代 杨继洲 著《针灸大成》,汇集了明
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 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 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汪机著《针灸对问》 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
tender
五 临床医学分科及发展 (一)内科学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隋代曹元方《诸病源候论》为内科病的病因
3 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 论源泉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成书年代:西汉时期
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义:
对《内经》的理论进行了补充;
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伤寒杂病论》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作 者:张仲景 意义:1、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专著
2、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法、方 药体系。
注: 宋代 林亿等人将其分为《伤寒论》 和《金贵要略》
明代 王肯堂著《妇科证治准绳》
清代 《妇青主女科》
thinness
(四) 儿科学
西汉时期 《颅囟经》是我国第一部 儿科专著
北宋时期 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
元代 曹世荣著 〈活幼心书〉
明、清时代 《幼幼集成》、《医宗 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解放后的发展 对痘、痧、惊、疳
的控制。
Prickle
(五) 眼科学 《黄帝内经》记眼疾15种 《诸病源候论》有目疾38论 唐代《秘传眼科龙术论》是我国第一部
5 赵学敏著的《本草纲目 拾遗》又增加了新药716种。 《内经》记载有13方
《伤寒论》记载113方; 《金匮要略》有262方
明代《普济方》收方61739首
针
灸
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 十一脉灸经”是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论述了十一 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 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中医学绪论

6.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温病)的发展有 显著的贡献。
三、中药学
1.南北朝时代医家著《炮炙论》、《神农本草经集注》,对 中药学有显著的发展。 2.唐代医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收药物844种,图文并茂。 3.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分16 纲、60类(目),附方11000多首。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 巨大的贡献。
第三节 中医学发展简况
一、基础医学 1.隋代医家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和症状的论 述作出了重要贡献。
2.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对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3.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说 作出了贡献。 4.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 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 中医学。
二、临床医学
1.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新 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 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床各科及养生疗法 有显著的发展。
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妇产科有显著的 发展。 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有显著的发展 。 5.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有显著的发展。
四、方剂学
1.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载方112首,为《方剂学》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称之为“方书之祖”。 2.晋唐医著《肘后方》、 《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 ,对方剂学有显著的发展。
3.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对方剂学也有较大发展。 4.明清时期,方剂学从制方到方论,从分类到方歌都有很大 的发展。代表作有: 《医方考》、 《新方八阵》、 《医方 集解》、 《汤头歌诀》、 《古今名医方论》、 《普济方》 等。 5.新中国成立后,方剂学的发展更加迅猛,代表作有: 《方剂大 辞典》等。
《中医学绪论》课件

气功治疗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 呼吸和练习特定动作 来调整人体能量的疗 法,增强自愈能力。
中医的特点和优势
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 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辅助治疗的优势
中医在辅助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减 轻药物副作用和增强治疗效果。
对慢性病的优势
中医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强调调理和根本原因的治疗。
《中医学绪论》PPT课件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体系,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本 课程将带你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式以及其独特的 特点和优势。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是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和经验的医学体系, 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注重调理人体自然能力。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对预防保健的重要性
中医注重预防和保健,通过调理身体和改善生 活习惯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的现状和未来
1 中医在国内和国际的 2 中医的未来发展趋势 3 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
发展现状
中医在现代医广泛的
和作用正在不断得到重视
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合可
应用和认可,并在国际上
和探索,未来发展前景广
中医诊断学
1
四诊法
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全面了解患者的 病情。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医药是中医治疗的 核心,采用草药、植 物和矿物等天然材料 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 衡。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一种使用细针 刺激人体特定穴位的 疗法,促进气血流通, 调整身体的功能。
推拿治疗
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 和手法来调理人体的 治疗方法,促进气血 流通和舒缓肌肉疼痛。
中医学-绪论-中医课件

“头痛医脚,脚痛医头。”
中医治病:失眠、流鼻血可从脚
上取举穴治例疗说。明:
西医治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三、援物比类
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 a:水遇冷——冰
五官?:
五官:眼、耳、口、鼻、舌 七窍: 九窍:七窍+前阴、后阴
五脏六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
膀胱、三焦?
三焦:上焦、中焦、下焦
体腔
三焦
五体:皮、肉、筋、骨、脉
活动筋骨
脉(摸脉)——血管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有哪些?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有哪些? 阳光、空气、水、食物
气、血、津液、精微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1、季节
夏天 ---汗多, 尿少
冬天--- 尿多, 汗少
2、 昼夜晨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日本医学家研究认为,熬夜者比正常人更易遭受癌症
袭击,以胰腺癌为例,发病率高出一般人3倍多。
澳大利亚科学家认为,夜间是体内细胞裂变的高峰期, 若睡眠不好或不睡眠,机体就很难控制住细胞的裂变,从 而导致细胞癌变。
(一)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五大系
人
体
统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肝系统 肝 胆 目 筋 怒
心系统 心 小肠 舌 脉 喜
脾系统 脾 胃 口 肉 思
肺系统 肺 大肠 鼻 皮 悲
肾系统 肾 膀胱 耳 骨 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派涌现,理论提高时期——宋、金、元 儿科、妇科、针灸、法医、免疫接种等学科日趋成熟 陈无择“三因观点”
陈
自 明
王
唯
宋
一
慈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金、元
预防天花的“牛痘”术原 型—人痘术
宋慈的《洗冤录》—古代 法医学
《唐本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配方规范
明、清—温病学崛起和成熟时期 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东汉末年,疫病流行,仲景家族 在不到10年的时间,就有2/3的 人染病身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 占7/10人。
刻苦的钻研和长期的医疗实践, 使张仲景成为一位杰出的临证医 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宗之 圣”。
他刻苦攻读《素问》、《灵 枢》、《八十一难》、《阴阳 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 医书
广泛收集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与西医长期并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医具有存在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 中医现代化并不是中医溶入西医,不是
移花接木,而是以现代科学来发展中医 药事业。
本章小结
掌握: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整体观念 ➢ 辨证论治
熟悉: 三部经典著作
了解: 中医学历史沿革, 中西医结合的成就和展望。
人与环境统一 人与地域统一
天人合一
3.人与社会统一
职业 地位 经济条件不同 文化背景差异
身心机能差异 劳心者中虚筋柔骨脆 劳力者中实骨劲筋强
承认个体间的差异,强调治疗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二) 辨证施治
症:是症状 病:有中医的病,西医的病。 证:是指机体在疾病某一阶段的各种病
理特性的概括,作为治疗措施的依据。 病证:是中医病的分型,西医病也要再
中西医结合已成规模 当代:传统中医与 “中医西化”之争 当代:又一轮 “中医废存”之争
近代中医学研究与发展时期——近代和现代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扼杀中医,大批志士奋起抗争 新中国,中医学事业飞跃发展,各种研究获可喜成果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节及社会背景 1.古代哲学的渗透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于社 会的各个领域,乃至医学
分型、分期,也要再结合个体的特点。
何谓辨证论治
辨证: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 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 下,通过分析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 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 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 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研究和实施 治疗的过程。
内陆腹地,区域广泛,土地辽阔 交通极不发达,国际间文化交流困难 避免固有文化间断和异化 得以沿着自身文化轨迹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组织结构相互沟通
生理上相互联系 精气血物质相同 脏腑机能密切联系
形神合一
心理与生理机能有机结合
病理上相互影响
2.人与自然统一
用针灸、汤药治虢太子假死(尸厥)。 “越人非能生死人也”。
扁鹊见齐桓公(田齐桓公田午)。
上医治未病
据史料记载,有这么一个古代名医扁鹊论医术的故事。 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个医术最
高?” 扁鹊回答:“长兄最佳,仲兄次之,我最差。” 魏文王接着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你能说明白一些吗?” 扁鹊回答说:“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一般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证的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种疾病,证的性质相同,治疗方法相同
示例: ➢ 感冒 风热感冒----疏散风热,辛凉解表,银翘片
风寒感冒----疏散风寒,辛温解表,午时茶
血热妄行----清热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 ➢ 皮下出血
脾不统血----益气摄血、止血,归脾汤
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他的医术只 有我们家人才知道。我仲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 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 名气也不大,只有本地人才知道。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 ,一般人见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 医术很高明,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其实,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 我的医术是最差的。”
早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被后人分为《伤寒论》和《金 匮要略方论》;确定辨证论治的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和 大法。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起源于两千多年以前所流行的先秦哲学、阴阳五 行学说
《黄帝内经》共18卷,162篇, 20余万字。
借助当时的哲学思想,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易经》 等
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 预防、治疗等内容
专科蓬勃发展,专著相继问世 ➢ 《备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外台秘要》
孙思邈—大医精诚
有恻隐之心,对病人普同一等,把病人的痛苦当 作自己或亲人的痛苦。
救治必须一心一意,无欲无求。
认为由于那些医德败坏的渔利欺世的医者的恶劣 影响,使当时社会鄙弃医术,从而阻碍了医学的 发展。
初步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
《神农本草经》
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药学巨著 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 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首次提出了四气、五味和七情 等药物学理论 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张机,字仲景,(公元150~219年),南郡涅阳(今河 南省南阳)人,东汉医学家。
张机从小精通博书,并嗜好医学, 曾从同郡张伯祖学医,后任长沙 太守,人称“张长沙”,其方书 亦被称为“长沙方”。
中国历代王朝的顺序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 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 宋,元,明,清。
顺口溜: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 秋和战国,一同秦两汗,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医者治病时“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 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诋毁诸医”,治 疗有效后,更不能骄傲自满“而有自许之貌”。
以上便是“医人之膏肓”。
宋、金、元— 学派涌现,理论提高时期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火热论—寒凉派 张从正—祛邪论—攻下派 李杲 —内伤脾胃、百病由
生—“补土派”或“脾 胃派” 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 足—养阴派
分支学科日趋成熟:脉学、病因病机 学、妇、儿、外科专著,临床各科蓬 勃发展:专著众多
中医融合外来医学知识,成为当时的 世界医学中心
名医: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
2. 临证各科逐步完备时期——晋唐 分支学科出现 ➢ 脉学,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脉学专著 ➢ 病因病机学,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临证各科逐步完备时期——晋唐 分支学科出现 ➢ 针灸学,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 妇产科学,昝殷《产宝》 ➢ 儿科学,太医署设学制5年少小科,《颅囟经》问世 ➢ 外科学,刘涓子《刘涓子鬼遗方》
农耕文化的影响
农耕
放牧
特定地理环境条件
生产方式 渔猎
航海
生活方式
文化形态 农耕、放牧、航海世界文化原型
黄河及长江中下流域——适宜耕作 (中国古代文化特点)农耕文化 影响、渗透中医学 长于观察,经世致用 崇尚祖先,敬仰天地
(二)特定的地理环境 东及东南濒临浩瀚太平洋 西南高不可攀世界屋脊 西及西北杳无人烟戈壁荒漠 北部人迹罕至西伯利亚
王清任对医学的贡献
《医林改错》 创立瘀血理论,五张活血化瘀方 ➢ 血府逐瘀汤 ➢ 通窍活血汤 ➢ 膈下逐瘀汤 ➢ 少腹逐瘀汤 ➢ 补阳还五汤
近代、现代— 近代中医学研究与发展时期
民国时期:在坎坷中顽强生存;出现中医学院、中 医学会和中央国医馆。
建国以来:中医的医、教、研已成规模,取得令人 瞩目的成果。
一、中医学发展的历史纵观
中医学的起源 春秋战国—秦汉—晋唐— 宋,金,元—明清—现近代
中医学的起源
劳动和生产实践创造了医学: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训》,“医食同 源”,发现了中药,故中医学又称 为“本草”。
应用砭石(石器、金属、火等工具) 治病,,即针刺萌芽,开创针刺疗 法,冶金术发明,针具不断改进, 发展为“针灸”,创立了“经络学 说”。
故事的要义: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大病。
秦汉—中医理论体系奠基阶段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 现存《素问》和《灵枢》;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难经》:增加更多的内容;《内经》的辅翼。 《神农本草经》: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收载
365种中药;确立中药理论基础。 汉末张仲景(医圣)著 《伤寒杂病论》:我国现存最
温病学派的形成 大批集成性著作-李时珍 命门学说 中西医汇通 治疗常见病的专家、专著 王清任创立瘀血理论
温病学崛起和成熟时期——明、清
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 ➢ 吴又可《瘟疫论》提出“戾气”致病 ➢ 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 ➢ 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载药1892种, 奠定了世界植 物学基础。
中医学绪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中医科 沈小珩
绪言
西医院校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医?
在中国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当西医必 须熟悉中医知识。
中医中药在中国临床医学中有其实 用价值。
第一节 中医学历史沿革 ❖中医学发展的历史纵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治
火的发现与使用,产生灸法
春秋战国至东汉 ——理论体系奠基时期
春
秋 战
中医理论体系的孕育阶 段:医师专业分化
国 名医:扁鹊
扁鹊
渤海郡郑人也,秦越人。“少时为人 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 常谨遇之”。十余年后,送禁方后不 见,“殆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