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绪论
中医学基础01绪论课件

01
临床治疗
中医学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疗效。
02
03
科学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中,中医学的理论 和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
04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学说
阐述事物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 存、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 。
科研创新
中西医结合可以促进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为全球健 康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西医结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球 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病机学说
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制,包括正邪斗争、阴阳失调等。
03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分泌物等来判 断病情。例如,如果病人面色苍白,可能表 示气血不足;舌质红,可能表示体内有热。
闻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获 取诊断信息。例如,询问病人是否有头痛、
04
虚实辨证
判断病人的病情是虚证还是实 证。例如,如果病人气短无力 、舌质淡,可能表示属虚证; 如果病人腹胀满痛、舌质红, 可能表示属实证。
脏腑辨证Biblioteka 心与小肠辨证肝与胆辨证
脾与胃辨证
肺与大肠辨证
肾与膀胱辨证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 功能异常会导致各种疾 病。小肠主化物和分泌 清浊的功能异常会导致 消化系统疾病。
五行学说
将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 五行,阐述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
脏腑经络理论
中医学基础绪论课件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 间,在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各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 调,彼此为用;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 在疾病诊断上,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 知此及彼;在治疗上,要考虑相互联系关 系,确定治疗方法。
四、中医学在世界医药界所处的地位
生活条件,生存条件变化,使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 代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对人类的威胁正取代以往 的传染性疾病。 人类医学模式已由单纯治疗疾病转为预防,保健,治疗, 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在人类回归自然潮流中,绿色运 动的推动使人们对传统中医药学引起了重视,迫切希 望借助中医药宝藏开辟新的医疗保健局面。 由于化学药物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对一些世界 性疑难病症力不从心,且使药源性疾病增多,已很难 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要求。 中医药简、便、廉、验,在预防疾病的治疗某些慢性 疾病、疑难病和老年病方面尤有所长。 中国目前已加入WTO,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使中医药的研 究越来越热。
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 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而明确其诊断。 论治:治疗疾病,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其证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的方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辨证论治 例1: 某病人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淡 红,苔薄白,脉浮紧等。
临床诊断:感冒(风寒表实证) 治法是辛温解表,用麻黄汤治疗。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目的。
的不适或医生检查获得的结果。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 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 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提示了疾病的本 质。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难经》发挥〃寸口脉诊〃,阐发经络学说以及命门、三焦的理论。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学第一步辨证论治的专著。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提出"四气五味";根据养生、治病和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比理论。
2.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晋王叔和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刘河间),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攻邪论,〃攻邪派〃;李杲(李东垣),脾胃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相火论,"滋阴派〃…4.明清时期吴有性(吴又可),创"戾气"理论;叶桂(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薛雪(薛生白),《湿热条辨》,;吴噫(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张介宾(字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6.整体观念的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7.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形神一体观、精气神一体观8.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9,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三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中医学 中医学绪论

明代 杨继洲 著《针灸大成》,汇集了明
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 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 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汪机著《针灸对问》 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
tender
五 临床医学分科及发展 (一)内科学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隋代曹元方《诸病源候论》为内科病的病因
3 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 论源泉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成书年代:西汉时期
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义:
对《内经》的理论进行了补充;
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伤寒杂病论》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作 者:张仲景 意义:1、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专著
2、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法、方 药体系。
注: 宋代 林亿等人将其分为《伤寒论》 和《金贵要略》
明代 王肯堂著《妇科证治准绳》
清代 《妇青主女科》
thinness
(四) 儿科学
西汉时期 《颅囟经》是我国第一部 儿科专著
北宋时期 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
元代 曹世荣著 〈活幼心书〉
明、清时代 《幼幼集成》、《医宗 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解放后的发展 对痘、痧、惊、疳
的控制。
Prickle
(五) 眼科学 《黄帝内经》记眼疾15种 《诸病源候论》有目疾38论 唐代《秘传眼科龙术论》是我国第一部
5 赵学敏著的《本草纲目 拾遗》又增加了新药716种。 《内经》记载有13方
《伤寒论》记载113方; 《金匮要略》有262方
明代《普济方》收方61739首
针
灸
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 十一脉灸经”是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论述了十一 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 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中医学绪论

6.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温病)的发展有 显著的贡献。
三、中药学
1.南北朝时代医家著《炮炙论》、《神农本草经集注》,对 中药学有显著的发展。 2.唐代医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收药物844种,图文并茂。 3.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分16 纲、60类(目),附方11000多首。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 巨大的贡献。
第三节 中医学发展简况
一、基础医学 1.隋代医家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和症状的论 述作出了重要贡献。
2.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对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3.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说 作出了贡献。 4.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 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 中医学。
二、临床医学
1.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新 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 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床各科及养生疗法 有显著的发展。
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妇产科有显著的 发展。 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有显著的发展 。 5.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有显著的发展。
四、方剂学
1.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载方112首,为《方剂学》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称之为“方书之祖”。 2.晋唐医著《肘后方》、 《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 ,对方剂学有显著的发展。
3.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对方剂学也有较大发展。 4.明清时期,方剂学从制方到方论,从分类到方歌都有很大 的发展。代表作有: 《医方考》、 《新方八阵》、 《医方 集解》、 《汤头歌诀》、 《古今名医方论》、 《普济方》 等。 5.新中国成立后,方剂学的发展更加迅猛,代表作有: 《方剂大 辞典》等。
《中医学绪论》课件

气功治疗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 呼吸和练习特定动作 来调整人体能量的疗 法,增强自愈能力。
中医的特点和优势
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 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辅助治疗的优势
中医在辅助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减 轻药物副作用和增强治疗效果。
对慢性病的优势
中医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强调调理和根本原因的治疗。
《中医学绪论》PPT课件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体系,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本 课程将带你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式以及其独特的 特点和优势。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是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和经验的医学体系, 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注重调理人体自然能力。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对预防保健的重要性
中医注重预防和保健,通过调理身体和改善生 活习惯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的现状和未来
1 中医在国内和国际的 2 中医的未来发展趋势 3 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
发展现状
中医在现代医广泛的
和作用正在不断得到重视
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合可
应用和认可,并在国际上
和探索,未来发展前景广
中医诊断学
1
四诊法
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全面了解患者的 病情。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医药是中医治疗的 核心,采用草药、植 物和矿物等天然材料 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 衡。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一种使用细针 刺激人体特定穴位的 疗法,促进气血流通, 调整身体的功能。
推拿治疗
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 和手法来调理人体的 治疗方法,促进气血 流通和舒缓肌肉疼痛。
《中医学基础绪论》课件

表里
表里是用来描述病变部位的深 浅和病情的轻重。表证病情较 轻,病位在表;里证病情较重 ,病位在里。
寒热
寒热是用来描述疾病的性质。 寒证表示体内有寒邪,热证表 示体内有热邪。
虚实
虚实是用来描述人体的正气和 邪气的盛衰情况。虚证表示正 气不足,实证表示邪气亢盛。
脉诊与经络诊察
脉诊
通过触摸脉搏来诊断病情。脉象 的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的状况和病 情的发展趋势。
《中医学基础绪论 》ppt课件
目 录
• 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 中医学的预防保健 • 中医学的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
01
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学的起源
01
02
03
远古时期
中医理论在远古时期已开 始萌芽,如《黄帝内经》 等经典著作。
春秋战国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判断病情。例如,是否有疼 痛、发热、咳嗽等症状,以及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程度等。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肤等来判断病情。例如,脉象的强弱、快慢 ,以及是否有异常的肿块、疼痛等。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
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用来描述事物的相对属性。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维持
中药治疗
总结词
通过口服、外敷等方式应用中草药,调 节人体气血、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
VS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口服、外敷等方式应用中草药,调节人 体的气血、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中药治疗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 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时 ,中药治疗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针 灸、推拿等,提高治疗效果。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一章中医学绪论

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 许多国家与中国开展中医药领域的合 作项目,共同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和 标准化。
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了中医学的现代化进程。例如,利用现 代科技手段对中药材进行质量检测和标准化研究,提高了中药材的质量 和安全性。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交叉融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手段。 例如,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
中药药理研究在中药现代化和 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提高中药的国际认知度 和接受度。
针灸机制研究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 一,针灸机制研究旨在探究针灸
治疗疾病的原理和作用机制。
针灸机制研究涉及神经生理学、 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 领域,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入
探究针灸的作用机制。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一章中 医学绪论
目录
CONTENTS
•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 •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 中医学的临床应用 • 中医学的现代研究 • 中医学的未来展望
0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
CHAPTER
中医学的起源
01
02
03
起源背景
古代中国人民在长期与自 然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 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手法按摩,舒 缓肌肉紧张和疼痛,调节气血运行。
推拿按摩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预防疾病,提高人 体免疫力。
推拿按摩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对于一些肌肉疲 劳、关节扭伤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推拿按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法和力度,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一)、中医学的起源:生存的需要
1、药物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
2、针灸的起源 砭石、石针、骨针→金属针
3、推拿、按摩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一)、中医学的起源:生存的需要
1、药物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
2、针灸的起源 砭石、石针、骨针→金属针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精品课件
三、中医学认知与思维方法
1、司外揣内
“有诸内,必形于外”(黑箱理论) 肝开窍于目
精品课件
三、中医学认知与思维方法
2、援物比类。 五行分类,釜底抽薪, 增水行舟,提壶揭盖
精品课件
三、中医学认知与思维方法
3、心法和顿悟 临床体悟,反复思考总结
精品课件
三、中医学认知与思维方法
精品课件
(五)、临床医学的发展
1、内科 东汉张仲景《伤寒《 《杂伤 金病寒 匮论论 要》》略》 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 张子和——攻下派 李东垣——补脾派 朱丹溪——滋阴派
精品课件
温病学派
清朝叶天士、吴鞠通:温病学派 治疗急性发热性疾病 ( 1 )、卫、气、营、血辨证 ( 2 )、三焦辨证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 难经
【扩充内经的知识】
• 伤寒杂病论 【创立辨证论治体系】
• 神农本草经 【建立中药理论体系】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三)、预防医学
1、未病先防 ﹙1﹚调摄精神﹙2﹚调节饮食、劳逸 ﹙3﹚锻炼 ﹙4﹚适寒温 ﹙5﹚人工免疫
精品课件
﹙二﹚恒动观(绝对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
(生、长、壮、老、已)
2、病理上的恒动观;
(病情发生发展变化)
3、疾病防治上的恒动观
(正邪进退/阴阳盛衰)
精品课件
﹙三﹚辨证论治(辩证法) 1、辨证:
﹙1﹚四诊:望、闻、问、切 ﹙2﹚分析、综合 ﹙3﹚诊断
2、论治: ﹙1﹚治疗原则 ﹙2﹚治疗方法
2、既病防变 ﹙1﹚及时治疗 ﹙2﹚治疗时考虑到下一步
精品课件
(四)、治疗方法的丰富
1、针灸学的发展 《黄帝内经》已有系统和丰富的记载。 晋代皇浦谧《针灸甲乙经》 宋代王惟一“针灸铜人”
2、药物和方剂学的发展 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1892种药
物,作科学的分类,方剂10000多首。
精品课件
针灸铜人
精品课件
(四)、治疗方法的丰富
1、针灸学的发展 《黄帝内经》已有系统和丰富的记载。 晋代皇浦谧《针灸甲乙经》 宋代王惟一“针灸铜人”
2、药物和方剂学的发展 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1892种药
物,作科学的分类,方剂10000多首。
精品课件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4、试探和反证 试探式诊疗,疗效反证诊断
精品课件
思考题
1. 中医四大经典和金元四大家。 2.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 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的主要表现?
精品课件
神农氏
精品课件
出土的山顶洞人骨针
精品课件
西汉金医针
精品课件
导引图
八段锦
精品课件
神农本草经
精品课件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精品课件
中国古代炼铁
1、药物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
2、针灸的起源 砭石、石针、骨针→金属针
3、推拿、按摩
精品课件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分 《素问》、《灵枢》两部分。
包括生理、病理、诊断、预防、治疗 几方面内容,是中医学的理论源泉。
精品课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精品课件
黄帝像(西汉石刻)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张仲景
精品课件
•
孔 子 老 子 庄 子 墨 子 孟 子 孙 子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非典(SARS)
精品课件
2、外伤科 三国时期:华陀 麻沸散 刮骨疗毒 骨科: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3、妇科 经、带、胎、产
4、儿科 特点:生机勃勃、纯阳之体、随拨随应
精品课件
华佗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普遍联系)
1、人是一个整体(形体/机能);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季节/昼夜);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工作/家庭)。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 难经
【扩充内经的知识】
• 伤寒杂病论 【创立辨证论治体系】
• 神农本草经 【建立中药理论体系】
精品课件
扁鹊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 难经
【扩充内经的知识】
• 伤寒杂病论 【创立辨证论治体系】
• 神农本草经 【建立中药理论体系】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推拿、按摩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一)、中医学的起源:生存的需要
1、药物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
2、针灸的起源 砭石、石针、骨针→金属针
3、推拿、按摩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一)、中医学的起源:生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