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6.02.16•【文号】国科发资〔2016〕37号•【施行日期】2016.02.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6〕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国发64号文件)明确规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事关国计民生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的方式组织实施,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重点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围绕解决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突出问题、以目标为导向的重大项目群。
重点专项按程序报批后,交由相关专业机构负责具体项目管理工作。
按照国发64号文件的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的项目形成机制,面向2016年凝练形成了若干重点专项并研究编制了各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以下简称“特邀咨评委”)和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并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复同意。
根据“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现将“纳米科技”等9个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根据项目不同特点可设任务(或课题)。
课题申报与团队的建设

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及团队建设董建群 教授 研究生导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年6月22日1 基金项目的分类及其申请-评审流程2如何提高项目的中标率目录3科研团队建设2一、基金项目的分类及其申请-评审流程以前我们熟悉的项目类型:Ø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Ø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Ø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攻关)Ø国家科技重大专项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SFC)Ø其它国家级重点项目(含社会公益、基础性工作、平台项目、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与科研开发研究专项)Ø卫生部有关司局及其它省部级资助课题Ø ......现在: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Ø根据国家战略需求、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和科技创新规律,将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形成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l(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团队建设,增强源头创新能力。
l(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产业化目标,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在设定时限内进行集成式协同攻关。
l(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领域中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组织实施,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l(四)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
通过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分重点专项上海视频答辩评审安排表

17:30-18:00
李振斐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 科学研究院
22
上海2
2018/03/29
08:00-08:45
周斌兵
上海交通大学
23
上海2
2018/03/29
11:00-11:30
季泉江
上海科技大学
24
上海1
2018/03/25
08:45-09:30 地球观测与导航
SQ2018YFB050022
童小华
60
上海1
2018/03/26
14:45-15:30 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 YS2018YFB110094
王金武
61
上海1
2018/03/26
17:15-18:00 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 YS2018YFB110122
沈卫国
62
上海1
2018/03/27
08:00-08:45 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 YS2018YFB110142
11:15-12:00 网络空间安全
SQ2018YFB080023
王小平
同济大学
46
上海1
2018/03/21
17:15-18:00 新能源汽车
YS2018YFB010105
王久林
上海交通大学
47
上海1
2018/03/22
08:45-09:30 新能源汽车
YS2018YFB010243
魏学哲
同济大学 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 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 司
15:45-16:30 新能源汽车
YS2018YFB010146
韩卫军
创驱(上海)新能源 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 公司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
国科发资〔2017〕298号附件2

国科发资〔2017〕298号附件2“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瞄准我国未来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探索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产生一批原创性的具有重要意义和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在若干方面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预期的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为我国在未来的国际战略竞争中抢占核心技术的制高点打下坚实基础。
本专项鼓励和倡导原始创新,并积极推动应用研究,力争在新原理原型器件等方面取得突破,向功能化集成和实用化方向推进。
量子调控研究的目标是认识和了解量子世界的基本现象和规律,通过开发新材料、构筑新结构、发现新物态以及施加外场等手段对量子过程进行调控和开发,在关联电子体系、小量子体系、人工带隙体系等重要研究方向上建立突破经典调控极限的全新量子调控技术。
量子信息研究的目标是在量子通信的核心技术、材料、器件、工艺等方面突破一系列关键瓶颈,初步具备构建空地一体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能力,实现量子相干和量子纠缠的长时间保持和高精度操纵,实现可扩展的量子信息处理,并应用于大尺度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以及量子精密测量。
“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将部署6个方面的研究任务:1.关联电子体系;2.小量子体系;3.人工带隙体系;4.量子通信;5.量子计算与模拟;6.量子精密测量。
2016-2017年,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围绕以上主要任务,共立项支持55个研究项目(其中青年科学家项目16项)。
根据专项实施方案和“十三五”期间有关部署,2018年,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将围绕关联电子体系、小量子体系、人工带隙体系、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与模拟以及量子精密测量等方面继续部署项目,拟优先支持12个研究方向,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我国量子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量子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作者:李刚来源:《中国新通信》2021年第10期【摘要】量子信息技术是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将从经典技术迈进到量子技术的新时代,量子信息技术突破了经典技术的物理极限,也开拓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本文阐述了各国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量子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量子信息量子计算发展建议引言:20 世纪80 年代,科学家们将量子力学投射到信息领域,量子信息技术应运而生。
量子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技术与量子物理相结合的战略性前沿科技,是用量子态来进行编码,后经过传输和处理,最后存储的一类前沿理论技术总称。
量子的多维度、不可分割以及不可复制的特点使得它突破了现有信息技术在物理和运算速度上的极限,并且在实现通信安全、加密/解密、金融计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量子信息技术正成为现在以及未来科技创新的聚焦点,一旦量子技术得到广泛的实践应用,人类社会正在步入“量子信息技术”时代。
一、世界主要国家在量子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概览近年来,量子信息技术背后所蕴藏的的巨大潜力逐渐突显,它在其所属的细分领域也有了重大进展,主要国家在该领域的竞争也慢慢走向白热化,部分国家还将量子信息技术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制定了量子信息技术发展“战略规划”。
各国以及科技引领企业都在加大力度研究量子信息技术以及应用架构,竞争态势愈发明显。
1.1美国量子信息技术概览近几年来,美国每年投入2亿美元来支持量子信息各领域的发展,还颁布了《量子信息科学国家战略概述》,目标是继续保持并且继续扩大本国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影响力,2019年9月,谷歌宣布完成“量子霸权”,2.5分钟内完成的计算量相当于超级计算机1000年的计算量,这是量子计算领域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美国白宫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专门成立了涉及量子信息科学的跨机构工作小组,专门进行量子信息科学基础研究、涉及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才和知识产权一系列问题,并且将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
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科技重大专项培育项目申请书

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高与产业化
(1)重要方向: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工、纺织、建材;(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4
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
(1)重要方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19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
(1)重要方向:增生造山成矿动力学系统、深部资源评价技术与建模、深部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紧缺矿产、战略性资源旳评价勘查示范、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与深层油气成藏评价等技术性与勘查示范为主旳研究与研制;(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20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
8
云计算和大数据
(1)重要方向:关键关键部件、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9
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
(1)重要方向: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旳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关键工艺与装备、创新应用与示范;(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1)重要方向: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措施、规划设计措施与模式、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绿色建材、绿色高性能生态构造体系、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化;(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21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
(1)重要方向: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合成生物学研究报告

合成生物学研究报告01合成生物学的概念合成生物学是以工程学理论为指导,设计和合成各种复杂生物功能模块、系统甚至人工生命体,并应用于特定化学物生产、生物材料制造、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等的一门综合学科。
合成生物学包含工程学的理念,而任何一个生命体系可以看作是具有不同功能的生物零件的有序组合。
合成生物学的目的在于设计和创造新的生物组件和体系,对现有的生物体系进行重新设计。
从基本的生物组件构建复杂的人工生命体系,对整个生命过程进行重新设计、改造、构建。
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上而下”的方法,通过对现有的、天然存在的生物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修改已存在的生物系统,使之增添新的功能(从基因组中剔除非必要基因组);二是“自下而上”的方法,通过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元件、组件和系统,创造自然界中尚不存在的人工生命系统(从核苷酸合成新的生命体)。
图:合成生物学的内涵资料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02合成生物学的里程碑事件2000年,美国科学家JamesJ.Collins开发出了遗传开关,这通常被认为合成生物学的开端。
2010年,Craig Venter创造出了第一个人造生命。
之后合成生物学快速发展,出现了非天然核酸、蛋白质从头设计、单条染色体酵母和大肠杆菌基因组全合成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工作。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创建时期(2000—2003年):产生了许多具备领域特征的研究手段和理论,特别是基因线路工程的建立及其在代谢工程中的成功运用。
第二阶段,扩张和发展期(2004—2007年):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领域有扩大趋势,但工程技术进步比较缓慢。
第三阶段,快速创新和应用转化期(2008—2013年):这一阶段涌现出的新技术和工程手段使合成生物学研究与应用领域大为拓展,特别是人工合成基因组的能力提升到了接近染色体长度的水平,基因组编辑技术出现前所未有的突破。
图:2000—2018年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代表性进展资料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图:以“synthetic biology”为关键词的文章增量资料来源:pubmed03合成生物学的基本模块与传统生物工程相比,合成生物学最大的进步在于对工程设计原理的系统性应用:依据工程设计原理对天然存在的各种酶、调控分子等进行简单化、模块化处理,设计出具有各种基本功能的元件。
安徽加快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创建

安徽加快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创建佚名【期刊名称】《安徽科技》【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1页(P15)【正文语种】中文量子信息科学是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的新兴科技创新领域,我国在该领域多个研究方向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具有国际水准的量子信息科学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等领域产生了一批世界前沿和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安徽将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石,高位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明确将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创建工作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着力搭架构、建项目、聚人才、创机制,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积极打造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推动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为我国保持量子信息科技领域领先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安徽省成立了高规格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创建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组长,常务副省长担任常务副组长,下设创建推进办公室,省科技厅厅长任办公室主任,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均设立了专门工作协调推进机构。
根据国家实验室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2017年7月,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揭牌运行,明确其致力于发展成为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领域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的基础和主体。
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采取“核心+网络”的组织模式,在合肥设立总部,在北京、上海设立分部,并通过与国内其他优秀团队组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整合中科院量子科技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统筹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创新要素,为组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二、系统谋划建设路径按照与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一体化设计、统筹实施的思路,编制了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瞄准我国未来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探索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产生一批原创性的具有重要意义和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在若干方面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预期的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为我国在未来的国际战略竞争中抢占核心技术的制高点打下坚实基础。
本专项鼓励和倡导原始创新,并积极推动应用研究,力争在新原理原型器件等方面取得突破,向功能化集成和实用化方向推进。
量子调控研究的目标是认识和了解量子世界的基本现象和规律,通过开发新材料、构筑新结构、发现新物态以及施加外场等手段对量子过程进行调控和开发,在关联电子体系、小量子体系、人工带隙体系等重要研究方向上建立突破经典调控极限的全新量子调控技术。
量子信息研究的目标是在量子通信的核心技术、材料、器件、工艺等方面突破一系列关键瓶颈,初步具备构建空地一体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能力,实现量子相干和量子纠缠的长时间保持和高精度操纵,实现可扩展的量子信息处理,并应用于大尺度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以及量子精密测量。
“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将部署6个方面的研究任务:1.关联电子体系;2.小量子体系;3.人工带隙体系;4.量子通信;5.量子计算与模拟;6.量子精密测量。
2016年,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围绕以上主要任务,共立项支持28个研究项目(其中青年科学家项目6项)。
根据专项实施方案和“十三五”期间有关部署,2017年,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将围绕关联电子体系、小量子体系、人工带隙体系、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与模拟以及量子精密测量等方面继续部署项目,拟优先支持18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
申报单位针对重要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组织申报项目,每个项目的目标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鼓励围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或重要应用目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组织项目。
鼓励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
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
一般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4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控制在4个以内。
拟支持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超过10个,任务总经费不超过5000万元。
青年科学家项目可参考重要支持方向组织项目申报,但不受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限制。
1. 关联电子体系1.1 关联量子体系的新效应及调控研究内容:强关联量子效应及其物理机理和外场调控,包括:铜氧化物及铁基高温超导,强自旋轨道耦合体系及表界面等低维强关联体系中的量子衍生现象。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重正化群思想的多体量子计算方法,发展比热测量、红外光学测量、NMR测量等针对晶格、电荷、自旋、轨道的关联量子态表征和多场调控技术,发现一类新的具有奇特量子效应的超导、强自旋轨道耦合或表界面关联电子材料,揭示关联电子体系中多自由度竞争和量子相变的普适规律及其微观机理。
1.2 新型二维层状非常规超导体研究内容: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新型非常规超导体及其反常物性和调控机理。
考核指标:设计和构筑具有二维层状结构单元和由不同二维层状结构单元复合构成的(不同于CuO2和FeAs/Se结构单元)新型非常规超导材料体系,探索拓扑超导体;利用多种量子调控技术获得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电性;揭示其电子结构、普遍存在的反常物性及其机理,以及在磁场、压力、载流子和维度等多参量调控下的物理相图及其量子相变。
发展固体离子技术调控载流子方法,从而发现新型二维层状超导体家族。
1.3 重费米子体系研究内容:重费米子体系中的演生量子态及其调控。
考核指标:发现一类具有奇异量子性质的新型重费米子材料体系,揭示重费米子态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以及重费米子超导的序参量及其配对机制;利用高压、磁场、维度等多种调控手段,揭示不同类型量子临界点的多样性和普适性,以及中心对称破缺、自旋轨道耦合对关联电子态的影响。
2. 小量子体系2.1 拓扑磁性结构及其异质结的输运和器件研究内容:拓扑磁性斯格明子的物理特性及调控,磁性分子、团簇对拓扑材料的物性调控。
考核指标:发现若干室温稳定的磁性斯格明子等拓扑磁结构;基于磁性分子和团簇构筑新型拓扑磁性异质结;建立拓扑磁性结构的表征技术;阐明强磁场条件下拓扑磁结构的自旋动力学和输运规律;构筑3-5种基于拓扑磁结构的低能耗存储与逻辑器件原型。
2.2 拓扑复合小量子体系中的自旋、电荷调控研究内容:二维InAs/GaSb拓扑量子材料的生长,拓扑边态的螺旋Luttinger液体性质,以及基于拓扑材料的各种复合小量子体系的新奇量子自旋和电荷现象。
考核目标:制备高迁移率的InAs/GaSb拓扑量子材料;揭示拓扑边态的螺旋Luttinger液体的特性;构筑基于拓扑材料的各种复合小量子体系,揭示其电荷和自旋量子输运规律;构筑拓扑-超导耦合小体系,设计并构筑基于拓扑小体系的新型量子器件。
2.3 新型低维极性异质结构研究内容:新型低维极性材料异质结构的制备、调控和新原理器件。
考核指标:制备高质量新型低维极性材料体系及其异质结构,建立局域的精确定位表征技术;揭示界面极化场和量子尺寸效应的竞争机制及其对量子态的影响,理论设计极性界面在主流半导体系统实现拓扑半金属相与拓扑绝缘体相。
研究金属等离激元与半导体激子强耦合体系超快共振能量转移与宏观量子效应;建立涵盖经典到量子过渡区间的等离激元全量子理论模型,分别利用等离激元与激子的Fano效应和Rabi共振实现强耦合体系的荧光增强(30倍左右)。
利用等离激元的量子效应实现对光电流和光催化等纳米尺度能量转移的有效增强。
制备基于新型低维极性材料及其异质结构的原型器件。
2.4 局域外场下的小量子体系研究内容:纳腔等离激元的量子特征及表征方法,对小量子体系的电子态、自旋态和光子态的有效调控。
研究指标:建立系统描述局域等离激元量子特性的多尺度理论方法和相应的计算程序包;揭示局域等离激元场对单一或多个耦合的分子、电子、声子、自旋等小量子体系量子态的调控规律;建立基于局域场非线性电子散射新概念的超敏复合谱学实验平台;制备新型磷光和二维材料点缺陷单光子光源。
2.5 复杂氧化物的异质界面研究内容:基于复杂氧化物的高质量异质界面的设计和制备,界面微观结构和动力学特性对电子态的影响,以及宏观物性的调控机理。
考核指标:实现几种复杂功能材料薄膜外延生长的精确控制,获得原子级明锐的异质界面;建立动量分辨的高精度电子与声子测量方法,揭示界面原子尺度晶格结构和电子-声子耦合调控电子态的一般规律;在高达1×1015/cm2的范围调控界面电子浓度,并进一步实现对二维电子体系自旋、轨道等有序态的控制。
3. 人工带隙体系3.1 人工微结构中的量子、类量子效应及功能集成光子芯片研究内容:人工微结构中的新量子及类量子效应,光子态的按需产生及调控,以及功能集成的光子芯片的研制。
考核指标:建立模块化、易集成、可扩展、低噪声的非经典光子态及多量子比特制备平台;基于人工微纳结构实现光子的频率、位相、自旋和轨道角动量等的多维度调控;揭示特征光子态与人工微结构相互作用导致的量子效应;实现量子光隔离器、量子光开关、量子传感器等量子信息处理单元器件;研制片上的量子存储和中继器、量子频率转换接口,实现若干功能集成的光子芯片。
3.2 特殊空间结构光场和光量子态研究内容:特殊空间结构光场和光量子态的产生,与微结构相互作用导致的新效应及其调控,以及远超衍射极限的远场聚焦、光自旋-轨道耦合、非线性效应等。
考核指标:建立具有拓扑和分形等结构的特殊空间结构光场和光量子态的制备与调控的原理和关键技术;揭示特殊空间结构光场与物质和微纳结构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新颖的传输动力学、远超衍射极限的远场聚焦、光自旋-轨道耦合、非线性和量子效应等及其基本物理规律;实现突破远场衍射极限的远场聚焦乃至成像;实现自由空间中,大于100米的远程自聚焦乃至定位;研制相关的原理器件。
4. 量子通信4.1 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研究内容:系统性发展城域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组网技术、满足城际远距离量子中继需求的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基于卫星平台的全天时广域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探索地面城域网络、城际量子中继和广域自由空间信道之间的互连互通,初步具备构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能力。
考核指标:实现多节点、百公里成码率大于1kbps、最远光纤密钥分发距离可达400公里的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实现可确定性产生纠缠、可支持城际量子中继距离大于500公里的冷原子量子存储器;研制全天时诱骗态量子通信星载光源和地面站平台,实现安全距离可穿透大气层等效厚度(>20公里水平大气)的全天时自由空间量子通信。
4.2 高性能单光子探测(SPD)技术研究内容:针对远距离城际量子密钥分发和城域高速量子密钥分发等不同应用需求,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nGaAs/InP雪崩二极管、SNSPD、TES、参量上转换等高性能SPD器件及其相关技术。
考核指标:InGaAs/InP雪崩二极管SPD:1550nm工作波长,探测效率≥20%、暗计数≤2000cps、重复频率≥1GHz;低暗计数高探测效率SNSPD器件:1550nm工作波长,探测效率≥90%、暗计数≤100cps;高速度高探测效率SNSPD器件:1550nm工作波长,探测效率≥90%、重复频率≥300MHz;光子数可分辨TES器件:探测效率≥90%、暗计数≤100cps、光子数分辨能力≥10个;TES SQUID读出电路:串联阵列放大器中SQUID数量≥10、放大电路电流噪声水平优于10pA/Hz1/2;参量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1550nm工作波长,探测效率≥50%、暗计数≤1000cps。
4.3 固态量子存储器研究内容:面向长程量子纠缠分发的需求,研制基于稀土离子掺杂晶体的固态量子存储器。
考核指标:优化稀土掺杂晶体的样品设计、工作环境及控制方法,提升固态量子存储器的光子存储寿命到5ms,且效率超过20%;实现存储器在时间、频率及空间三个自由度并行复用,且复用模式数超过12个;制备两个空间分离的固态量子存储器之间的纠缠态,完成基于固态量子存储的量子中继节点功能演示;研制面向量子加密U盘的超长寿命量子存储器,自旋态相干寿命超过10小时。
5. 量子计算与模拟5.1 基于光晶格超冷量子气体的量子模拟研究内容:在超冷原子、极性分子气体中利用光晶格技术实验研究多体强关联系统的奇异量子相和相变临界行为。
考核指标:在超冷碱金属气体中利用Feshbach共振调节相互作用,发展亚微米成像及操控技术,结合光晶格动态操控,实现奇异量子相并探测相变临界行为;在超冷碱土金属气体中发展相干精密调控技术(光谱相干时间10~20秒,空间分辨率1~2微米),制备具有高对称性的新型量子多体系统,并精确探测与调控其中的强关联效应;利用不同构型的光晶格发展探测光晶格量子磁性和拓扑参数(陈数、贝利曲率等)的技术,探测其中的量子相变和临界行为;制备双组分原子的Feshbach分子和基态极性分子气体,并利用光晶格操控其中长程偶极相互作用并探测其诱导的奇异量子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