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臭氧层破坏的途径和政策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臭氧层是位于地球上层大气中的一层气体,起着过滤掉大部分紫外线的作用,对地球和生物的保护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人类活动不断释放的氯氟碳化物类化合物导致臭氧层受到破坏和稀薄,给地球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严重问题,国际社会发起了一系列的保护臭氧层的行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Vienna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Ozone Layer)。
以下是这个公约的一些主要内容。
1. 缔约方和目标《维也纳公约》于1985年3月22日在维也纳签署,旨在通过国际合作来减缓和消除对臭氧层破坏的因素。
该公约的缔约方包括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目标是通过共同努力确保全球臭氧层的保护和恢复。
2. 主要原则《维也纳公约》明确了几个主要原则,包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富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负有责任,但富裕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先进的技术原则:发达国家应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的替代技术和经济援助,以帮助他们采取措施来减少和消除对臭氧层的损害。
主权和不干涉原则:缔约方享有主权,其他缔约方不得干涉其内政。
3. 控制物质和技术转移《维也纳公约》要求缔约方采取行动,限制和控制臭氧层破坏物质的生产和消费。
公约还鼓励缔约方采取措施,防止非法贸易和技术转移,以确保全球范围内的有效合规。
4. 技术合作和援助公约强调了技术合作和援助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被要求提供技术和财务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还需要加强技术合作和交流。
5. 科学评估和监测为了确保公约的有效性,科学评估和监测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公约要求缔约方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并交换信息和数据,以实现对臭氧层状况的及时监测和评估。
6. 评估和改进公约规定了定期评估的机制,并鼓励缔约方定期审查和改进其臭氧保护政策和措施。
这种评估和改进的机制有助于推动全球臭氧层的持续保护和恢复工作。
《臭氧层破坏及对策》课件

六、结论
6.1 臭氧层破坏的严重性
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 威胁,需要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
6.2 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保护臭氧层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措施,保护 臭氧层,确保可持续发展。
二、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2.1 化学物质对臭氧的 破坏
某些化学物质,如氯氟烃, 会破坏臭氧分子,导致臭氧 层变薄。
2.2 紫外线对臭氧的影响
紫外线会引发臭氧层的光化 学反应,破坏臭氧分子。
2.3 温室气体对臭氧的 影响
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导致大气 层的升温,进而对臭氧层产 生负面影响。
三、臭氧层破坏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4.2 国际合作的主要成果
各国通过合作,成功控制了部分化学物质的排放, 臭氧层损失的速度逐渐减缓。
五、对臭氧层破坏的预防和治理
5.1 预防和治理的重要性
预防和治理臭氧层破坏是保护地球生态和人类健康 的关键。
5.2 预防和治理的方法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促进环 保科技创新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理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破坏及对策》 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臭氧层的概念和重要作用,探讨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以及环境和 人类所面临的影响,同时分析国际合作取得的成果,并提供预防和治理的方 法。
一、臭氧层的概念和作用
1.1 臭氧层的定义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含有较高浓度臭氧的区域。
1.2 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层能够过滤掉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 地球生物免受危害。
1 3.1 环境影响
臭氧层破坏会导境问题。
2 3.2 人类健康影响
臭氧层破坏可引发皮肤癌、白内障等健康问 题,并损害免疫系统。
四、对臭氧层破坏的国际合作及主要成果
臭氧层破坏的防治措施

臭氧层破坏的防治措施引言臭氧层破坏是指大气中的臭氧层逐渐变薄或破坏的现象。
臭氧层是位于地球大气中的一层臭氧气体,能够有效地吸收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然而,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有机物和人造化学物质进入大气中,加速了臭氧层的破坏。
为了防止臭氧层的进一步破坏,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主要措施减少化学物质排放化学物质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中,氟氯碳化合物(CFCs)是最具破坏性的化学物质之一,是许多工业和消费产品的常见成分。
为了减少这些化学物质的排放,以下措施可以采取:1.引导消费者使用无氟氯碳化合物的替代品:政府和企业可以鼓励消费者购买无氟氯碳化合物的产品,例如环保型制冷剂、洗涤剂等。
2.控制工业排放:政府应加强对工业排放的监管和控制,推动工业企业使用无氟氯碳化合物的替代品,限制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
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的普及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的普及,可以提高民众对臭氧层破坏问题的认识,以及采取行动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下面是一些具体措施:1.学校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将环境保护和臭氧层破坏问题融入到学科教育中,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2.大众宣传活动:政府和相关组织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例如举办环保讲座、举办演讲比赛、推广环保知识等,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
3.媒体报道:媒体可以通过报道臭氧层破坏问题相关的新闻和故事,提高公众对该问题的关注度,增加公众的环境意识。
国际合作臭氧层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以下是一些国际合作的措施:1.国际法律和协议:各国可以通过签署国际法律和协议,共同约束和监管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限制对臭氧层的破坏。
2.资金援助: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采取措施减少臭氧层破坏的影响。
结论臭氧层破坏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类和生物的健康。
为了保护臭氧层,减少对紫外线辐射的暴露,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臭氧层破坏的解决方法

臭氧层破坏的解决方法臭氧层破坏的解决方法臭氧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部分,具有关键的保护作用,能够过滤掉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臭氧层逐渐受到破坏,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
本文将深入探讨臭氧层破坏的解决方法,并分享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国际协议和政策的重要性1.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制定与实施蒙特利尔议定书是于1987年签署的环境保护国际协议,旨在控制和逐步消除对臭氧层破坏的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它的签署和执行彰显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决心和合作精神。
2. 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设定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和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各国通过设定并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限制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减缓和阻止臭氧层破坏的进程。
3. 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分享为了更好地了解臭氧层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各国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数据分享的合作。
通过收集和共享可靠的数据,国际社会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臭氧层破坏的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 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传统能源的过度使用和燃烧,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和相应的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举措之一。
2. 改善工业生产和技术创新工业生产过程和技术也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
通过引入清洁生产技术和改善生产工艺,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3. 环保交通工具和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另一个主要来源。
推广环保交通工具如电动汽车和轨道交通,并优化城市规划以减少冗余的交通流量,能够显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改善空气质量。
三、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宣传1. 环保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环保教育是培养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个人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破坏与防治措施

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破坏与防治措施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这里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一个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系统。
然而,近年来,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加剧了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破坏现象,这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臭氧层。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中的平流层,主要起到过滤紫外线辐射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然而,人类活动产生的化学物质,如氯氟化合物(CFCs)、溴氟化合物(BFCs)以及一些有机氯、有机溴化合物等,会破坏臭氧分子,导致臭氧层的损失。
特别是在南极洲上空形成的“臭氧洞”,使得紫外线辐射大幅增加,威胁到南极洲上寒冷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的健康。
那么,英勇的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和修复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破坏呢?首先,国际社会的合作非常重要。
通过国际组织、国家之间的合作,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发起了《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限制和逐步淘汰危害臭氧层的化学物质。
通过这一议定书,全球范围内一些主要的臭氧层破坏物质的生产和使用都已经得到限制。
此外,也加强了监测系统,对南极洲上空臭氧层的变动进行实时跟踪。
其次,创新科技的应用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人们不断研发和改进环境友好型的替代品,以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例如,CFCs的替代物HCFCs和HFCs的使用得到了控制,寻找更为环保的替代方案成为科研工作者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同时,也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相关的研究和创新,以加快替代物的开发和应用。
此外,公众的意识和参与也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宣传、媒体报道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臭氧层破坏的危害,并呼吁人们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减少对臭氧层的危害。
例如,大家可以选择使用环保型的汽车空调、喷雾剂等产品,以减少化学物质的释放。
此外,积极支持环保组织和倡导环保的活动,也可以为保护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我们也需要不断加强科学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南极洲上空臭氧层破坏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臭氧防治方案

臭氧防治方案臭氧(O3)是一种强氧化剂,在大气层中通常以臭氧层的形式存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物质排放,臭氧层正在遭受破坏。
这种破坏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健康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制定有效的臭氧防治方案至关重要。
一、了解臭氧防治的重要性臭氧层的破坏会导致紫外线穿透大气层进入地球表面。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增加患皮肤癌、白内障和免疫系统疾病的风险。
同时,臭氧层的破坏还会对植物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伤害,破坏大气环境的平衡。
二、减少臭氧层破坏的源头1. 控制工业排放: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化学物质的排放控制,采用绿色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有害气体的释放。
2. 限制农用化学品使用: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避免过量施用,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
3. 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燃烧产生的排放物。
4. 提倡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废物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垃圾焚烧对臭氧层的破坏。
三、加强国际合作1. 制定国际标准: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并遵守臭氧防治的国际标准,共同努力保护臭氧层。
2. 促进技术交流:各国在臭氧防治方面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应加强合作,共享研究成果,推动技术的发展和转移。
3. 加大经济援助力度:发达国家应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给发展中国家,帮助其改善环境治理水平,共同保护臭氧层。
四、普及环境教育1. 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渠道,向公众普及臭氧层的重要性、破坏原因和防治方法,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2. 教育培训: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应将环境教育纳入课程和培训计划,培养学生和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3. 规范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严惩,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综上所述,臭氧防治方案需要从源头控制、国际合作和环境教育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只有通过全球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保护臭氧层,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臭氧层的破坏现状及保护措施

臭氧层的破坏现状及保护措施内容摘要:经过相关知识的查找和资料的整理得出,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公里处,聚集了大气中90%的臭氧,我们将这一层高浓度的臭氧称为"臭氧层"。
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因此,臭氧层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
如何防止臭氧层遭破坏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本报告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现状,解释了臭氧层的损耗原理与危害,总结了保护臭氧层的一些措施和我们为保护臭氧所做的努力。
关键字:臭氧层现状原因机理危害防治措施一.臭氧层的破坏现状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等人首先提出了“南极臭氧洞”的问题。
这一发现得到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南极科学站观测结果的证实。
卫星观测结果表明,臭氧洞在不断扩大,至2006年臭氧层空洞曾达到2950万km3,相当于两个南极大陆。
同时,南极臭氧层空洞持续的时间也在加长。
这一切迹象表明,南极臭氧洞的损耗状况仍在恶化之中。
目前,不仅在南极,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减少的现象,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已形成了面积约为南极臭氧空洞三分之一的北极臭氧空洞。
在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10年2.7%的速度减少,已经成为大气层中的第三个臭氧空洞。
二.臭氧层的破坏原因臭氧层的破坏和臭氧空洞的出现,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地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 ODS )”以及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废气造成的。
ODS主要包括下列物质:CFCs、哈龙、四氯化碳、甲基氯仿、溴甲烷等。
其中以CFCs对臭氧层的破坏性最大。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在太阳的辐射作用下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人类排出的CFCs,因其性质稳定,在对流层中极少分解,因而能够缓慢扩散到平流层并在那里积累。
当受到紫外辐射时,CFCs发生光化学反应,放出氯原子,紧接着氯原子就会引发一系列破坏臭氧的链式反应。
【精品】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

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摘要: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公里处,聚集了大气中90%的臭氧,我们将这一层高浓度的臭氧称为"臭氧层"。
臭氧对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能有效地阻挡对地表生物有伤害作用的短波紫外线。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直到臭氧层形成之后生命才有可能在地球上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的"保护伞".本文将着重讨论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并结合现状对臭氧层空洞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最后,呼吁加强环境保护,防治臭氧层空洞。
关键词:臭氧层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引言 (4)二、臭氧层简介 (4)(一)臭氧层的作用 (4)(二)大气中臭氧层现状及发展 (5)三、臭氧层破坏以及危害 (6)(一)臭氧空洞的成因 (6)(二)臭氧空洞的危害 (8)四、臭氧层空洞的防范和保护措施 (9)参考文献 (14)一、引言1984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等人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发现:在过去 10 —15 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就会减少约 30%,极地上空的中心地带有近 95% 的臭氧被破坏。
从地面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一个“洞”,“臭氧洞”由此而得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臭氧空洞,当时观察此洞覆盖面积只有美国的国土面积那么大。
臭氧空洞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已经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那么,地球大气中臭氧层的作用是什么,现状如何,臭氧空洞是如何形成的,对人类及地球有何危害呢,有没有补救的措施?现简单介绍如下。
二、臭氧层简介(一)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层中的臭氧是在离地面较高的大气层中自然形成的,其形成机理是:O2 +hv——→O+O (高层大气中的氧气受波长短于242nm的紫外线照射变成游离的氧原子);O2+O =O3 (有些游离的氧原子又与氧气结合就生成了臭氧,大气中 90%的臭氧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O3是不稳定分子,来自太阳的短于1140nm射线照射又使O3分解,产生O2分子和游离O原子,因此大气中臭氧的浓度取决于其生成与分解速度的动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臭氧层物质培训材料氟利昂概述又名:氟里昂,氟氯烃英文:freon几种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总称。
包括 CCl3F(F-11)、CCl2F2(F-12)、 CClF3(F-13)、 CHCl2F (F-21)、CHClF2(F-22)、FCl2C-CClF2(F-113)、F2ClC-CClF2(F-114) 、C2H4F2(F-152)、C2ClF5(F-115)、C2H3F3(F143)等等。
以上氟里昂在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或易挥发液体,略有香味,低毒,化学性质稳定。
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氯二氟甲烷CCl2F2(F-12)。
二氯二氟甲烷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熔点-158℃,沸点-29.8℃,密度1.486克/厘米(-30℃);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与酸、碱不反应。
二氯二氟甲烷可由四氯化碳与无水氟化氢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制得,反应产物主要是二氯二氟甲烷,还有CCl3F和CClF3,可通过分馏将CCl2F2分离出来。
氟利昂的作用氟利昂主要用作制冷剂。
它们的商业代号F表示氟代烃,第一个数字等于碳原子数减1(如果是零就省略),第二个数字等于氢原子数加1,第三个数字等于氟原子数目,氯原子数目不列。
由于氟利昂可能破坏大气臭氧层,已限制使用。
目前地球上已出现很多臭氧层漏洞,有些漏洞已超过非洲面积,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氟利昂的化学物质。
氟利昂的危害氟利昂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它是20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
20世纪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
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
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
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
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根据资料,2003年臭氧空洞面积已达2500万平方公里。
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据分析,平流层臭氧减少万分之一,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即意味着因此引起失明的人数将增加1万到1.5万人。
由于氟利昂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滞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停留在对流层,小部分升入平流层。
在对流层的氟利昂分子很稳定,几乎不发生化学反应。
但是,当它们上升到平流层后,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含氯的氟里昂分子会离解出氯原子,然后同臭氧发生连锁反应(氯原子与臭氧分子反应,生成氧气分子和一氧化氯基;一氧化氯基不稳定,很快又变回氯原子,氯原子又与臭氧反应生成氧气和一氧化氯基……),不断破坏臭氧分子。
Cl+O3→O2+ClO ClO+O→O2+Cl如此周而复始,结果一个氯氟利昂分子就能破坏多达10万个臭氧分子。
总的结果,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O3—→3O2 (在反应中氟里昂分子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反应机理:臭氧在紫外线作用下(反应条件不好打,自己加上)O3 —→ O2 + O氯氟烃分解(以CF2Cl2为例)CF2Cl2 → CF2Cl• + •Cl自由基链反应Cl• + O3 —→ ClO• + O2ClO• + O —→ Cl• + O2总反应:O3 + O = 2O2二氯二氟甲烷氟利昂的介电常数为2,可以采用脉冲时域反射物位计进行物位测量。
[编辑本段]氟利昂的特性1 氟利昂是一种透明、无味、无毒、不易燃烧、爆炸和化学性稳定的制冷剂。
不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氟里昂制冷剂热力性质相差很大,可适用于高温、中温和低温制冷机,以适应不同制冷温度的要求。
2 氟利昂对水的溶解度小,制冷装臵中进入水分后会产生酸性物质,并容易造成低温系统的“冰堵”,堵塞节流阀或管道。
另外避免氟里昂与天然橡胶起作用,其装臵应采用丁晴橡胶作垫片或密封圈。
3 常用的氟利昂制冷剂有R12、R22、R502及R134a,由于其他型号的制冷剂现在已经停用或禁用。
在此不做说明。
4 氟利昂12(CF2CL2,R12):是氟利昂制冷剂中应用较多的一种,主要以中、小型食品库、家用电冰箱以及水、路冷藏运输等制冷装臵中被广泛采用。
R12具有较好的热力学性能,冷藏压力较低,采用风冷或自然冷凝压力约0.8-1.2KPa。
R12的标准蒸发温度为-29℃,属中温制冷剂,用于中、小型活塞式压缩机可获得-70℃的低温。
而对大型离心式压缩机可获得-80℃的低温。
近年来电冰箱的代替冷媒为R134a。
5 氟利昂22(CHF2CL,R22):是氟里昂制冷剂中应用较多的一种,主要以家用空调和低温冰箱中采用。
R22的热力学性能与氨相近。
标准气化温度为-40.8℃,通常冷凝压力不超过1.6MPa。
R22不燃、不爆,使用中比氨安全可靠。
R22的单位容积比R12约高60%,其低温时单位容积制冷量和饱和压力均高于R12和氨。
近年来对大型空调冷水机组的冷媒大都采用R134a来代替。
6 氟里昂502(R502):R502是由R12、R22以51.2%和48.8%的百分比混合而成的共沸溶液。
R502与R115、R22相比具有更好的热力学性能,更适用于低温。
R502的标准蒸发温度为-45.6℃,正常工作压力与R22相近。
在相同的工况下的单位容积制冷量比R22大,但排气温度却比R22低。
R502用于全封闭、半封闭或某些中、小制冷装臵,其蒸发温度可低达-55℃。
R502在冷藏柜中使用较多。
7 氟利昂134a(C2H2F4,R134a):是一种较新型的制冷剂,其蒸发温度为-26.5℃。
它的主要热力学性质与R12相似,不会破坏空气中的臭氧层,是近年来鼓吹的环保冷媒,但会造成温室效应。
是比较理想的R12替代制冷剂。
8 氟利昂R410A:是一种新型环保制冷剂,由两种准共沸的混合物而成,工作压力为普通R22空调的1.6倍左右,制冷(热)效率更高,不破坏臭氧层。
另外,采用新冷媒的空调在性能方面也会又一定的提高。
R410A是目前为止国际公认的用来替代R22最合适的的冷媒,并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得到普及。
9 氟利昂与水的关系:氟利昂和水几乎完全相互不溶解,对水分的溶解度极小。
从低温侧进入装臵的水分呈水蒸气状态,它和氟利昂蒸气一起被压缩而进入冷凝器,再冷凝成液态水,水以液滴壮混于氟利昂液体中,在膨胀阀处因低温而冻结成冰,堵塞阀门,使制冷装臵不能正常工作。
水分还能使氟里昂发生水解而产生酸,使制冷系统内发生“镀铜”现象。
10氟利昂与润滑油的关系:一般是易溶于冷冻油的,但在高温时,氟利昂就会从冷冻油内分解出来。
所以在大型冷水机组中的油箱里都有加热器,保持在一定的温度来防止氟里昂的溶解。
在现代经济中,氟里昂等物质应用非常广泛,要全面淘汰,必须首先找到氟里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
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也应努力回收,尽可能重新利用。
目前,世界上一些氟里昂的主要生产厂家参与开发研究了替代氟里昂的含氟替代物(含氢氯氟烃HCFC 和含氢氟烷烃HCF等)及其合成方法,有可能用作发泡剂、制冷剂和清洗溶剂等,但这类替代物也损害臭氧层或产生温室效应。
同时,也在开发研究非氟里昂类型的替代物质和方法,如水清洗技术、氨制冷技术等。
为了推动氟里昂替代物质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类是传统的环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限制、配额和技术标准,井对违反规定实施严厉处罚,欧盟国家和一些经济转轨国家广泛采用了这类措施。
一类是经济手段,如征收税费、资助替代物质和技术开发等。
美国对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实行了征税和可交易许可证等措施。
另外,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还发起了自愿行动,采用各种环境标志,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和使用不带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材料和产品,其中绿色冰箱标志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为了实施议定书的规定,1990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上,决定设立多边基金,对发展中国家淘汰有关物质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
1991年建立了临时多边基金,1994州年转为正式多边基金。
到1995年底,多边基金共集资4.5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共安排了1100多个项目。
到1995年,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停止使用大部分受控物质,但经济转轨国家没有按议定书要求削减受控物质的使用量。
发展中国家按规定到2010年停止使用,受控物质使用量目前仍处于增长阶段。
中国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产品都大幅度增长,受控物质使用量比1986年增长了一倍以上,成为世界上使用受控物质最多的国家之一。
从各项国际环境条约执行情况而言,这项议定书执行的是最好的。
目前,向大气层排放的消耗臭氧屋物质已经逐年减少,从1994年起,对流层中消耗臭氧层物质浓度开始下降。
预计到2000年,平流层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浓度将达到最大限度,然后开始下降。
但是,由于氟利昂相当稳定,可以存在50至100年,即使议定书完全得到履行,臭氧层的耗损也只能在2050年以后才有可能完全复原。
另据1998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研究报告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出的预测,大约再过20年,人类才能看到臭氧层恢复的最初迹象,只有到21世纪中期臭氧层浓度才能达到本世纪60年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