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_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__经济地理学分解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精选推荐

经济地理学——精选推荐

课程资料课程大纲Syllabus of Economic Geography阅读材料Chap 1.绪论:什么是经济地理学?Economic Geography: A Brief Overview, by E. J. Malecki[下载]Economic Geography: A Brief Overview, by Trevor Barnes[下载]Reading Economic Geography[下载]Economic Geography: The Great Half Century, by Allen Scott[下载]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下载]The Future of Geography [下载]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下载]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问题(陆大道)[下载]Chap 2.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比较、归纳、演绎)Problem-Solving Approaches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Economic Geography [下载]The Modeling Tradition[下载]深圳三资制造业空间分布[下载]思维科学与地理思维研究[下载]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下载]Chap 3.投入因素(资源、资本、劳动、技术)中国人口密度数字模拟[下载]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下载]信息时代空间结构研究新进展[下载]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人口空间分布区划[下载]中国省级人口增长率及其空间关联分析[下载]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成因分析[下载]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其潜在空间影响[下载]Chap 4.市场因素中国市场群落发展机制[下载]Chap 4.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体制环境)中国西部12省区的生态足迹[下载]中国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下载]中国省际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下载]经济地理学授课大纲(2003.2—2003.5)第一章绪论:什么是经济地理学?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比较、归纳、演绎)第一部分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影响因素第三章投入因素(资源、资本、劳动、技术)第四章市场因素第五章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体制环境)第二部分企业的区位选择第六章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第七章廖氏的区位理论第八章人的行为理论第三部分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第九章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第十章工业布局问题第十一章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第十二章金融业的空间格局第十三章交通运输业的空间布局第四部分城市空间结构第十四章中心地理论第十五章城市的空间体系第十六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十七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第五部分区域发展与区域相互作用第十八章区域的概念与功能第十九章区域发展理论第二十章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距离衰减规律)第二十一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竞争优势、Place War, Borderless World)第二十二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竞争第六部分胡兆量老师讲授第二十三章地带第二十四章区位第二十五章区域第七部分美国加州大学劳勇教授讲授第二十六章GIS与区位分析第二十七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挑战与前景Economic Geography/Spring Semester, 20034 UnitsInstructorsProfessor Meng Xiao Cheng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Peking UniversityE-mail: *************Professor Hu Zhao Liang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Peking UniversityProfessor Lao Y ong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Institute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Monterey bayE-mail: ******************Teaching AssistantsMr. Liu Y angCollege of Governmental ManagementPeking UniversityE-mail: **************Ms. Li JiepingCollege of Governmental ManagementPeking UniversityEmail: *****************Ms. Li Y anru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Peking UniversityEmail: ******************Course DescriptionThis course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economic geography. It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related to the theory,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 in economic geography as well as in spatial economics. We will emphasize the locatio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from both corporate and regional perspectives.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carefully examine the dynamic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context of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The learning experience utilizes the latest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cluding web-based multimedia course content, virtual class discussion, online assessment, informative and timely world news, refereed web links, and much more. The result is a distributed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that becomes an extension of the lives of students and the communities in which they live.Learning OutcomesAfter finish this class,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have basic knowledge of classical theories of location analysis;∙be able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location processes of modern corporations;∙be familiar with structural and organizational issues associated with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on;∙develop an open and critical mind toward globalization and its political,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TextbookLi Xiaojian, et al., Economic Geography,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China, 1999.The book is available at the University Bookstore.Reference BooksWu Chunjun, et al, Modern Economic Geography,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China, 1997.Hu Zhaoliang, et al, Introduc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China, 1999.These books are available at the University Library and Department Library.Course Assessment1.Assignments (25% of grade): Students will receive five homeworkassignments to complete on their own. The assignments and their due dateswill be posted on the course web site.2.Final Exam (50% of grad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take one final exam.Questions may come from in-class lectures, online discussions, and fromrequired readings.3.Term Paper (25% of grade): Each student will pair with a learning partnerin the class and work together on a term paper. The paper should cover atopic in economic geography. More detailed guidelines will be posted onthe course web site.Tentative Class CalendarDate Topic Readings Week 1:February 17 - 21What Is Economic Geography Chapter 1, 2Week 2: February 24 - 28 Location Factors Of EconomicActivitiesChapter 3, 4Week 3: March 3 - 7Location Factors Of EconomicActivities Business Location TheoryChapter 5, 6Week 4:March 10 - 14Business Location Theory Chapter 7, 8Week 5: March 17 - 21 Theories Of Spatial Organization:Agriculture and IndustryChapter 9, 10Week 6: March 24 - 28Students PresentationTheories Of Spatial Organization:Services, FinanceChapter 11, 12Week 7: March 31 - April 4 Theories Of Spatial Organization:TransportationOnline DiscussionChapter 13Week 8:April 7 - 11The Location Of Cities Chapter 14, 15 Week 9:April 14 - 18Urban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 Chapter 16, 17Week 10: April 21 - 25Students PresentationRegional Development TheoryChapter 18,19Week 11: May 5 - 9 Spatial Interaction and RegionalStrategyChapter 20, 21Week 12: May 12 - 16Regional Competition AndGlobalizationGuest Lecture: Prof. Hu ZhaoliangChapter 22, 23Week 13:May 19 - 23Guest Lecture: Prof. Hu Zhaoliang Chapter 24, 25Week 14: May 26 -30GIS and Location AnalysisGuest Lecture: Prof. Lao YongChapter 26, 27Week 15, 16:June 2 - 13Final Exam, Term Paper Due中图分类号:K90-06; F119.9 文献标识码:n文章编号:null地理学报[2002年7月第57卷第4期]摘要: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对经济地理学产生兴趣,“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

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发展

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发展

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发展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自从经济地理学产生以来,它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地理学经历了一系列的理论突破和新的发展,这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科的进步和创新。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新地域经济学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框架在经济地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新地域经济学关注企业和产业的空间组织和分布,强调地理位置和区位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这一理论框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解释,使得人们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新地域经济学的基础上,一些新的理论和概念被提出和应用于经济地理学中。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地理集聚。

地理集聚指的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同一行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机构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地理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交通网络、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等。

通过研究地理集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和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关系,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综上所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地域经济学、地理集聚、全球价值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这些理论的出现和应用使得经济地理学能够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未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地理学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创新,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济地理学讲义

经济地理学讲义

《经济地理学》讲义(2013级地理科学)前言一、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程。

本课程属于通论经济地理学范畴,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高度综合和概括,其分析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域尺度、不同类型的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组织、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具有较强的科学理论价值和生产实践应用价值。

2、课程目的和任务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能领会和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主要研究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研究和解决经济地理学实际问题,为将来从事经济地理领域的研究以及运用所学知识为经济建设实践服务和从事中学地理课程教学奠定基础。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经济地理学是面向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最主要的人文地理课程之一,本课程属于通论经济地理学范畴,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高度综合和概括,本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学习了解经济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如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等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1、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农业生产的涵义及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规模化经营。

工业布局的地域类型。

运输的产生条件及运网系统的构成。

企业增长的动因及战略。

企业空间扩张的特点及规律。

企业的组织结构类型及不同组织结构类型企业的空间特征。

区域经济及其发展的含义。

经济区划的含义、类型及划分方法。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历史。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2、理解:产业结构的含义及产业分类的方法。

区位条件、区位因子、生产要素的含义。

劳动力结构、市场战略、市场特性、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农业布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

工业布局的含义及特点。

商业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商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因素。

跨国直接投资的动因。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及模式。

地理大类招生背景下的“经济地理学”教学思考——基于本科生学习调查的分析

地理大类招生背景下的“经济地理学”教学思考——基于本科生学习调查的分析

教学研究地理大类招生背景下的#经济地理学''教学思考——基于本科生学习调查的分析郝丽莎管卫华张莉(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通过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8级大类学生的学习调查发现,“经济地理学”的教学效果很好,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地理科学知识体系,并对专业分流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但由于课程理论学习难度大、课堂实践不足,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未来应当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层教学,对绝大部分学生适当减少课内理论教学而增加实例讲解和实践演练,提高“经济地理学”教学的通识化;而对有志于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学生,则通过建立课外兴趣小组,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有对接专业分流后的专业教实施。

关键词:大类招生经济地理学学习调查教学改进对策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横跨自然、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然而,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地理科学按子领域被划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地理信息科学三个专业,开展专业教育$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推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改革111(77-$0)(130#131)&3'(8(#)2)[41(1(4-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将三个地理科学专业合并为一个大类招生,前三个学期对地理科学大类学生开展公共课程和地理学通识课程教育,并于第三学期末行专业分流,学生个人的自为,并以各专业的计划招生总额为限制条%前三学期f 总成为,进行#地理大类招生分地理科学三个专业的学科性,地理科学对三个专业的学科,在为学生的学科,并在专业分流,对学生开展专合培养,一学生的专业素养#一、问题的提出“经济地理学”一直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课程。

于“经济地理学”能够从经济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与的的地理学研究理与,“经济地理学”为地理大类的专业一。

是“经济地理学”在三学期,临近专业分流,大类学生学科、成专业的,对学期的专业分流产生一的$然而,“经济地理学”理论性较强、大,通常需要结合理解和应用,3学,以往“经济地理学”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学期,并在前三个学期一程,如“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规划”“地总规划”等,为学生的经济地理学学习的和备。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领域,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经济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具备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实际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经济地理学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2. 熟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够分析经济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培养地理思维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敏感性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1.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学科特点1.2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和内容2.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2.1 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2.2 地理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2.3 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3.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巧3.1 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3.2 统计分析和数理模型3.3 地理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4.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4.1 区域经济地理学4.2 城市经济地理学4.3 农业经济地理学4.4 交通运输与物流地理学4.5 旅游地理学5. 经济地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5.1 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5.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5.3 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5.4 农业和农村发展5.5 交通运输和物流优化六、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后布置相关阅读和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研究。

七、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包括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报告和论文等形式。

12.经济地理学的新进展

12.经济地理学的新进展

(一)新产业区的判定(续) 新产业区的判定(
区域生产专门化突出。 [2] 区域生产专门化突出。 区域内各个企业家都是一个大公司的成 有详细的分工。 员,有详细的分工。 每一个成员集中于一个专业化领域的生 整体上形成一体化的生产系统。 产,整体上形成一体化的生产系统。
当地根植性(embeddedness) [3] 当地根植性(embeddedness)密切 根植性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相 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的结构的影响。 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的结构的影响。 [4] 呈现一定程度的“机构密度” 呈现一定程度的“机构密度” 即区域内具有复杂的机构网络, 即区域内具有复杂的机构网络,这些机 构网络主要以协调冲突和加强合作为特点。 构网络主要以协调冲突和加强合作为特点。
在劳动力市场上,当地特征明显。 在劳动力市场上 , 当地特征明显 。 劳 动力在当地居住, 动力在当地居住 , 他们在公司之间流动性 但很少移出区域之外; 大 , 但很少移出区域之外 ; 尽管改换门庭 频繁,但与当地联系十分密切。 频繁,但与当地联系十分密切。 在工商业服务上,专业化特点突出。 在工商业服务上,专业化特点突出。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补充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产业集群是近十几年来备受国外和国内 经济地理学界关注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现象。 经济地理学界关注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现象。 产业集群之所以引起了经济地理学家的浓厚 兴趣, 兴趣,一方面是因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特 殊的经济效益, 殊的经济效益,在参与全球化的竞争中表现 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产业集群与新产业区的关系. 产业集群与新产业区的关系.
一、新产业区的概念由来
(一)马歇尔的产业区概念 (二)意大利产业区及来自其它国家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新经济地理学概述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m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进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

新经济地理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显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Krugman,1998)。

它采纳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重新考察,其目的在于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范畴之中。

新经济地理学除了构建反映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现象的理论模型外,还专门强调运用所构建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对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在«进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中,克鲁格曼对空间经济研究的传统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德国几何学、社会物理学、积存因果关系、当地外部经济以及地租和土地利用。

(1)德国几何学这一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阿尔弗雷德·韦伯(Weber A)的区位理论,另一个是中心地点理论。

韦伯的区位理论,又被称为〝最小运输成本理论〞,运用运费差异和原材料失重特性两个指标,以费用等值线圈、结果圈作为分析工具,研究不同类型企业选择的最优区位。

然而,由于它对如何做出合理决策以及行动者的决策会产生什么结果等,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使其看起来更似一个在两维平面上的区位几何学。

中心地点理论分析了制造和市场营销等中心的定位和作用,这些中心服务于假设平均分布的农业人口。

奥古斯特·廖什〔August Losch〕把工业区位和市场范畴结合起来,认为市场范畴的排列网络中必定有一个大都市,其周边那么围绕着一系列市场区和竞争点,将中心地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结合起来,探讨工业及其市场区最优分布问题即形成一种〝经济景观〞。

瓦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提出了〝都市区位论〞,揭示了都市的规模、功能和等级效应,同时将都市的规模与等级的关系概括为正六边形模型,提出了中心地系统与服务业最优布局模式。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 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主要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 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了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位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他区域研究代表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同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额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D-S (Dixit-Stiglitz, )模型 新贸易理论 新增长理论 新经济地理
(二)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1.报酬递增理论 • ‚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定理) • 马歇尔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试图在其均衡框架下处理 报酬递增问题。 • 阿林·杨格在斯密劳动分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迂回生产 和社会收益递增的理论。市场规模与迂回生产和产业分工 自我演化的报酬递增机制。 在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上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思路。 • 一条是仍沿用经修正过的新古典主义方法,把外部经济纳 入完全竞争的均衡框架(如第一轮新增长理论); • 另一条思路是放弃均衡框架的主张用非均衡和非线性方法 来说明报酬递增机制和经济发展
(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中心-外围格局 克鲁格曼通过在新贸易理论模型中加入要素地区间流动 的可能性,来阐述基本条件原本相同的两个区域是如何在规 模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劳动流动的相互作用下最终演变成 工业区的中心和农业区的外围的。 2.城市层级体系的自组织演化 像生物自组织过程一样,城市演化的过程具有自组织特 征。其核心思路是,生产过程中的前、后向关联等所形成的 向心力,与生产要素不可移动和地租形成的离心力共同作用, 形成了经济活动(城市)的空间自组织过程。
三、制度与文化转向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
(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 ‚文化转向‛ 促进经济地理学在西方社会科学中的复兴和与 主流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对话,使西方经济地理学出现了新 的‚繁荣‛ • ‚文化和制度转向‛强调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解释学理论 构建‛的同时,也会带来了其对规范研究和数量化精细分析 的脱离。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可能的一种结果就是:个案 性增加,群体性减少;定性增加,定量减少;特例增加,一 般规律减少
• 经济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文化过程。重视文化因素,希望用地 方性文化来抗衡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 经济和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关,经济的‚文化化‛和 文化的‚经济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活动的显著特征
(二)经济的社会文化根植性
• ‚根植性‛(embededness)是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 • 文化根植性、结构根植性和政治根植性等三种形式 • 在最发达的经济社会中,根植性所产生的‚路径依赖‛时常 会对生产经营构成限制。
(二)社会科学相关学派的影响
1 科学哲学:
•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其根本标志就是力求纠 科学主义之偏。(波普尔:科学理论都是试探性的假说,而且永远是试探 性假说) • 科学哲学家们使科学更加‘人道化’:波兰尼——以人性为基点的新科学 观,一种具有与人性不可分割性质的意会认知哲学。
二、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方法和主要观点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方法 •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在D-S 模 型的基础上,将运输成本以萨缪尔森的‚冰山‛ 形式内生于一般均衡模型中,从而为D-S模型赋 予了空间含义。用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要素流 动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生产的地理结构及其演 化——空间集聚的收益递增来源。 •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建模策略可以归于四个学术 技巧:D-S 模型、冰山、动态演化和计算机
一、科学借鉴西方理论
(一)科学分析与提炼理论问题
提炼科学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其中,尤为重 要的是,他们具有挑战权威理论的勇气,以不断地否定之 否定,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注重引入相关学科理论 (三)加强微观视角研究和政治经济分析
中国经济地理学半个多世纪来的研究,总体上表现为 重宏观轻微观,重整体轻分解,重形态轻机制。 20 世纪生物学通过微观化而取得巨大进展,也许可 给地理学以启发。
三、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一)不同观点融合将进一步加强 (二)经济地理学地位会有所提高 大有将经济的空间问题拉入主流经济学之势 (三)前瞻性研究成果有望逐渐增多 (四)新的经济地理学学派有望出现
新经济地理学观点引入经济地理学,其本身就 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新学派
第三节 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创新思路
西方经济地理学“文化和制度转向”的发生虽 然源于多种因素,但最根本的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 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侵入和经济地理学者的积极回应。 由于文化概念内涵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后现代主义文 化研究视角的多元性,决定了西方经济地理学的文化 转向视角的多元性。
二、文化与制度转向的主要内容
(一)强调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2 经济学:
在经济学领域,制度经济学确认制度因素在经济中起关键作用,经济行为 同样被看作社会行为。制度方式对减少交易费用和提高经济效率。
3 经济地理:
• 经济地理学吸收社会科学的成果,应用制度经济学思想,成功地解释了区 域通过接近信息、通过编制各种交易规范,建立专业化的制度结构形式。 • 经济地理在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根植性‛的概念。把在家庭、 习俗、技术、文化等基础上的社会关系与网络联系,作为地方性制度,研 究其对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
(三)经济地理学本身的变化
• 1950 年代,计算机技术——定量研究 • 1970 年代早期开始,由新古典学派转向政治经济学派 •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法国规制理论(regulation theory) 产生,影响经济地理由‚积累体系‛进入到‚规制模式‛, 出现了从计量地理、逻辑实证主义向制度、文化的转向
(三)制度转向的主要学派
• 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就是要弄清各种制度在塑造空间经济 过程中的作用,在制度‚路径依赖‛和‚锁定’机制作用下 空间经济的演化动态,以及区域和地方发展的社会管制 (regulation)与治理(governance)机制 • 强调经济生活是一个被制度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根植社会的 活动,其演化既是环境特定的,又是路径依赖的
2. D-S 垄断竞争模型及其在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
D-S 模型的核心内容体现在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 ①通过构造一个包含产品种类的D-S 效用函数,推导出了特定 形式的需求函数; ②假定每种产品的生产都具有不变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这内部规模经济的特征),然后结合需求函数和新厂商自 由进入的条件,求得每个厂商的均衡产量、均衡价格和产品 种类数量。 D-S 模型的主要贡献,是为考虑产品种类的垄断竞争模 型提供了简洁的分析工具。新经济地理学将运输成本以‚冰 山‛形式融入了D-S 模型,使得D-S 模型具有了空间的含义。 所以我们可以说,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是D-S 模型的空间版 本或者空间扩展。
3.国际专业化 • 为研究国际层次的经济活动分布,维纳布尔斯在D-S 模型 基础,通过引入中间投入品或投入-产出联系建立了国际专 业化模型。国际专业化模型所表明的一体化与集聚之间非 线性关系揭示了厂商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做出的区位响应
4.地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克鲁格曼:地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地理在过 去也许决定着地区的命运,但未来未必如此。 • 其他一些学者:一些与地理相关的影响因子,如运输成本、 距离负荷、农业生产力和人口压力,仍为影响经济增长的 决定力量。 • 奥布来恩(O’Brian) :‚地理已死‛。 • 凯恩斯克罗斯(Cairncross) :‚距离已死‛
一、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二、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方法和主要观点 三、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一、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
• 1979 年克鲁格曼在对厂商层次规模报酬递增和消费者多样 化偏好效应的讨论中,暗示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并 借用D-S (Dixit-Stiglitz, )模型来建立他的观点 • 1980 年克鲁格曼、1985 年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关于不完 全竞争和国际贸易的著作和1991 年格罗斯曼与赫尔普曼关 于内生增长的著作促成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形成并为其 发展指明了方向, • 那么,1991 年克鲁格曼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 ‚报酬递增与经济地理‛和1988 年藤田在《区域科学和城 市经济学》上发表的‚空间集聚的垄断竞争模型:细分产 品方法‛,则完成了对D-S 模型空间意义的解释,可被视 为新经济地理研究的开山之作
• 第一轮新增长理论(罗默,卢卡斯)将技术进步内生化来探讨 外部规模经济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规模收益递增来源。 • 缪尔达尔提出的‚累积因果关系原理‛是基于非线性方法 对报酬递增的一种解释 • 布赖恩·阿瑟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报 酬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和‚路径依赖‛及‚锁定‛特征 进行了数学处理 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对现实的经济运行特征给予了 更为科学的分析和解答。其中很多观点被应用到新经济地 理学之中,成为解释区域差异和产业集聚的手段 (例如: 产业集群的形成) • 阿瑟的路径依赖、正反馈、锁定等概念为新经济地理学理 论提供了认识论上的支持,而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 围‛模型则可以说是报酬递增理论的具体运用。
(二)对研究问题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从抽象的一般化走向关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
(三)对学科定位的影响
进一步强化经济地理学的社会科学特性,弱化其自然科学特 性,从而拉大与地理学其他分支(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科 学)的分异。
第二节 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它侧重用经济模型分析的理论和方 法来研究经济地理现象,并试图将其纳入到长期忽视空间维 度的主流经济学中。(‚新‛区域科学。 ‚地理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克鲁格曼(P. Krugman))
二、突出中国国情特点
(一)重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背景
中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 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五个‛统筹思想,以 及实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 独特性
(二)科学看待已有研究特点
①侧重于与促进经济发展相关的诸多实用课题的研究:如规 划、开发战略等,与欧美发达国家侧重于对发展中所出现 的问题的研究形成对比。 ②研究侧重宏观尺度和宏观视野:与西方国家侧重于微观 (企业)尺度的研究形成对比。 ③研究模式深受自然地理学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