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护理实践专家共识(完整版)

合集下载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2020)要点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2020)要点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2020)要点预计2050年全球大约40亿人口将患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第6大慢性疾病,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过敏性疾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皮肤点刺试验(SPT)是过敏原在体(体内)检测方法。

因简单方便、快速灵敏、价格便宜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

从长远考虑,SPT仍将是中国临床最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

但有关SPT的问题,如过敏原种类和浓度、阳性对照液的浓度、SPT位置、观察时间长短、观察方法(风团及红晕伪足大小)、结果判读和解释等,各医院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及可比性。

一、SP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1. 临床怀疑I型过敏性疾病时可行SPT:适用年龄涵盖婴幼儿到老年人:过敏性鼻炎、鼻窦炎。

过敏性结膜炎。

哮喘。

特应性皮炎(怀疑由IgE介导)。

慢性荨麻疹(仅怀疑由IgE介导时)。

食物过敏(口腔过敏综合征、怀疑由食物诱发的急性荨麻疹或皮疹加重、严重过敏反应等)。

药物过敏。

昆虫毒液过敏。

发病机制中部分由IgE参与的少见疾病,如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或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职业过敏原诱发过敏反应等其他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

2. 在出生队列研究中采用SPT筛选特应性体质个体: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采用SPT以了解不同地区人群致敏率、过敏原变化趋势,有助于优化区域性过敏原组合、标准化过敏原提取液。

(二)禁忌证(相对禁忌证)1. 临床中病史和症状体征不支持由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时,不推荐进行SPT:食物不耐受(如肠易激综合征等)。

慢性荨麻疹(非IgE介导)。

食物诱发的非特异性症状(如防腐剂/添加剂/色素等)。

评估过敏原免疫治疗(AIT)的有效性(昆虫毒液AIT除外)。

由刺激物引起的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如香烟、香水、洗涤剂、消毒剂及其他化学制品等)。

慢性湿疹、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缺乏IgE介导机制的慢性皮肤病。

2022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医疗装置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2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医疗装置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2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医疗装置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最全版)过敏性疾病又称变应性疾病,包括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和药物过敏等[1-2 ],其中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最为常见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3-4 I O其规范化诊治对改善儿童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负担至关重要[5-7 ],而诊断、治疗和评估均离不开医疗装置的合理应用。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呼吸学组和《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于2021-2022年组织全国专家制定《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医疗装置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2年)》,旨在规范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医疗装置和方法的应用,提高疾病的管理水平。

1过敏原检测装置和方法1.1 体内检测1.1.1 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 SPT) SPT基于I型变态反应原理,用标准化过敏原试液点刺皮肤局部产生风团、伪足等反应的情况判断患儿是否对该过敏原过敏。

SPT适用于各年龄儿童,可根据患儿的病史、居住环境及与症状有关的疑似过敏原决定应检测的种类[5 J O与阴性对照比较,风团平均直径>3 mm判定为SPT阳性。

反应强度则采用皮肤指数(skin index , SI),分别测量过敏原和组胺风团的最长直径及最长垂直直径,同时要避开伪足,计算出风团平均直径,两者平均直径的比值即为SI z分为4 个等级:+ 为0.3≤SI<0.5 ; ++为0.5≤SI<1.0 ; + ++为1.0≤SI<2.0 ; + + ++为SI≥2.0 [8]o1.1.2 皮内试验(intradermal test, IDT) IDT是将过敏原试液与对照试液各0.02 ml分别注入皮内,使局部产生圆形2〜3mm皮丘,并观察皮肤反应[8 ]o该法特异度和灵敏度高,但对操作的要求高,儿科不常用。

1.1.3 过敏原激发试验(allergen provocation test, APT ) APT 包括过敏原气管激发和鼻黏膜激发,其中前者儿科不适用,后者则是将某种过敏原直接作用于鼻黏膜,观察是否诱发相关症状。

最新:过敏体质孩子过敏原检测

最新:过敏体质孩子过敏原检测

最新:过敏体质孩子过敏原检测过敏原检测也要分情况对于家有过敏体质孩子的家长来说,孩子出现的任何过敏症状的治疗与护理可能是生活中最大的难题之一。

过敏会以不同的形式发生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如皮肤上的湿疹、荨麻疹;呼吸道的鼻炎、哮喘;胃肠道的腹泻、便血等等。

近年来,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根据中国城市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提示,40.9%的0~24月龄婴幼儿家长自爆孩子曾出现或正表现有过敏性疾病症状,0~24月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为12.3%。

作为儿科常见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的诊断除了需要详细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过敏原检测也是重要的客观依据。

但是出现了过敏症状,什么情况下做过敏原检测才是有意义的呢?最新出炉的《中国儿童过敏原检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版)为这个问题作出了权威解答。

本文将以过敏的发生部位分类,具体解释专家的推荐意见。

一、胃肠道篇食物蛋白介导的结直肠炎,是婴儿期便血的常见病因之一,该病也被称为“蛋白不耐受”。

如果孩子仅仅存在单纯的胃肠道症状,如便血、腹痛、腹泻,则不需要做过敏原检测。

因为该病并非是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而过敏原检测都是针对IgE介导的Ⅰ型过敏反应,因此对疾病治疗并无帮助。

家长正确的做法是在食物中查找可疑的过敏食物,并尝试回避2~6周,并观察症状是否缓解。

如果孩子除了以上症状外还存在皮疹、呕吐、咳喘、鼻炎等IgE介导的过敏症状,则推荐查过敏原。

第二个问题,如果家长自己存在食物过敏或家中的年长儿有食物过敏,需要给孩子或家中年幼儿查过敏原吗?专家意见为除非孩子出现过食物过敏症状,否则不需要常规查过敏原,家长应该做的是学习食物过敏症状的识别与相应的急救知识。

二、皮肤篇湿疹宝宝需要常规查过敏原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大部分湿疹经过润肤保湿等皮肤护理后即可得到缓解控制,而顽固、持续的湿疹可能与食物或环境过敏原有关。

所以持续中重度湿疹,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孩子才应做过敏原检测。

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中华儿科杂志)

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中华儿科杂志)

过敏性疾病危害日益严重
过敏性疾病是全球第六大疾病 过敏性疾病是18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三大常见疾病 过敏性疾病发生率在中国和其它发达国家呈快速上升趋势
WHO(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过敏性疾病列为 21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中国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率接近西方国家
1999-2009十年间重庆 0-24月龄婴儿食物过敏剧增1
二 诊断原则
儿童过敏性疾病警示征象
疾病
常见症状
特殊症状
消化道过敏
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痉挛性腹痛、腹泻、便 伴或不伴生长发育障 血、呕吐、反流、肛周发红、便秘、拒食等 碍
确诊特应性皮炎后,若经过规范治疗,皮疹仍 无
特应性皮炎
无明显好转,且于进食后2 h内出现水肿性红
斑、风团或口周、眼周、阴茎等部位肿胀等速
• 蛋类:蛋白、蛋黄 • 奶类:牛奶、羊奶、起司、优格 • 肉类: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 • 海产品:蟹、虾、海带、牡蛎、鱿鱼、鳗鱼、鲍鱼、蛤、鲑鱼、鱼
翅、鲔鱼、鳕鱼 • 谷类:米、荞麦、燕麦、小麦、麦麸、玉米 • 坚果类:芝麻、杏仁、大豆、绿豆、薏仁、花豆、毛豆、核桃、可
可豆 • 蔬菜类:芦笋、竹笋、包心菜、红萝卜、青菜、芹菜、黄瓜、四季
豆、青葱、韭菜、 莴苣、豌豆、马铃薯、 洋葱、青椒、 彩椒、 菠菜、番薯、芋头、椰菜、番茄、茄子、蘑菇
慢性食物过敏与急性过敏的区别
发病速度 病程 过敏源 发病机理 免疫物质 自我感觉 疾病转归
慢性食物过敏
24小时—几天 长时间,反复 多种食物,量大 迟发性过 敏反应 IgG 不易感觉是过敏 可以治愈
.
三 治疗
对因治疗 特异性免疫治疗
药物治疗
.
吸入性过敏 食入性过敏 螨虫变应原免疫制剂(尘螨过敏) 口服免疫疗法(食入性过敏)

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包括过敏原检测、血清IgE测定、肺功能检查等,以辅助诊断。
全面评估患儿的生长发育、皮肤、呼吸、消化等系统表现。
避免过敏原
药物治疗
免疫治疗
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针对特定过敏原进行免疫治疗,如脱敏疗法等,以降低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性。
使用抗过敏药物、抗炎药物等,以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的暴露量,提高机体对过敏原的耐受能力。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如使用免疫调节剂、益生菌等,可调节机体免疫状态,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但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04
专家共识解读
实验室检查
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过敏症状发生的时间、频率、严重程度以及触发因素等。
对于急性严重的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01
02
03
04
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随访
健康教育
07
总结与展望
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的形成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专家们就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达成了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化的指导。
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大量研究揭示了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发病率、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等,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依据。
避免接触过敏原
在花粉飘散季节或空气污染严重时,尽量减少儿童室外活动时间,或做好防护措施。
减少室外活动
母乳喂养
适时添加辅食
避免过敏食物
均衡饮食
对于已经明确的过敏食物,应避免食用,同时注意观察儿童对其他食物的过敏反应。
保证儿童饮食均衡、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蛋白质类食物。

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过敏性疾病包括食物过敏、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等,已成为21世纪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由于我国儿科过敏专科医生相对缺少,临床上存在对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标准不统一、漏诊、误诊、处理不当或诊断过度并存的情况。

经多个学组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后撰写本共识,以期为儿科全科医生长期综合管理过敏性疾病患儿提供帮助。

过敏性疾病包括食物过敏、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等。

随着疾病谱的转变,过敏性疾病已成为21世纪常见疾病之一,影响了全球约25%的人群,不仅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

近年来中国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逐渐接近西方国家,如重庆地区2岁以内儿童食物过敏检出率为3.5%~7.7%[2,3];其他过敏性疾病呈上升趋势,如国内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由2002年的3.07%升高到2015年的12.94%[4,5];2010年我国14岁以下城市儿童平均累积哮喘患病率已达到3.02%,2年现患率为2.38%,较10年、20年前分别上升了43.4%,147.9%[6]。

中国大陆地区人口中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亦高达4%~38%[7]。

此外,同一患儿可能共患多种过敏性疾病,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我国儿科过敏专科医生相对缺少,患过敏性疾病的儿童多分散于皮肤科、呼吸科、消化科、耳鼻咽喉科及儿童保健科等诊治。

因此,存在诊治标准不统一、漏诊、误诊、处理不当或诊断过度并存的情况。

此外,各科临床医生对过敏性疾病诊治规范可能存在认知不足和使用不当等问题。

为此,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再一次组织免疫、呼吸、皮肤、消化、耳鼻咽喉、儿童保健等多个学组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撰写"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以期为儿科全科医生长期综合管理过敏性疾病患儿提供帮助。

术语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与过敏(allergy):机体受到生理剂量的过敏原刺激后,出现异于常人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反应称为超敏反应,可由免疫和非免疫机制介导,免疫机制介导的超敏反应称为过敏。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2020)要点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2020)要点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2020)要点预计2050年全球大约40亿人口将患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第6大慢性疾病,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过敏性疾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皮肤点刺试验(SPT)是过敏原在体(体内)检测方法。

因简单方便、快速灵敏、价格便宜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

从长远考虑,SPT仍将是中国临床最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

但有关SPT的问题,如过敏原种类和浓度、阳性对照液的浓度、SPT位置、观察时间长短、观察方法(风团及红晕伪足大小)、结果判读和解释等,各医院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及可比性。

一、SP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1. 临床怀疑I型过敏性疾病时可行SPT:适用年龄涵盖婴幼儿到老年人:过敏性鼻炎、鼻窦炎。

过敏性结膜炎。

哮喘。

特应性皮炎(怀疑由IgE介导)。

慢性荨麻疹(仅怀疑由IgE介导时)。

食物过敏(口腔过敏综合征、怀疑由食物诱发的急性荨麻疹或皮疹加重、严重过敏反应等)。

药物过敏。

昆虫毒液过敏。

发病机制中部分由IgE参与的少见疾病,如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或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职业过敏原诱发过敏反应等其他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

2. 在出生队列研究中采用SPT筛选特应性体质个体: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采用SPT以了解不同地区人群致敏率、过敏原变化趋势,有助于优化区域性过敏原组合、标准化过敏原提取液。

(二)禁忌证(相对禁忌证)1. 临床中病史和症状体征不支持由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时,不推荐进行SPT:食物不耐受(如肠易激综合征等)。

慢性荨麻疹(非IgE介导)。

食物诱发的非特异性症状(如防腐剂/添加剂/色素等)。

评估过敏原免疫治疗(AIT)的有效性(昆虫毒液AIT除外)。

由刺激物引起的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如香烟、香水、洗涤剂、消毒剂及其他化学制品等)。

慢性湿疹、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缺乏IgE介导机制的慢性皮肤病。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要点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要点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要点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是目前诊断和监测过敏反应的最常用、最敏感的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过敏性疾病的不断增多,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一些过敏学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并达成了以下专家共识。

1.适应症: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适用于疑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

对于对其中一种过敏原具有高度怀疑的患者,也可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

2.过敏原的选择:选择过敏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般建议选择与患者症状相关的过敏原进行测试。

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宠物皮屑、霉菌等。

3.试验方法: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一般在患者的前臂或背部进行。

先将皮肤消毒,然后用专用棍子轻轻点刺过敏原溶液或粉末在皮肤表层。

一般每个过敏原点刺一次,同时也会设置一个阴性对照和一个阳性对照。

4. 结果的解读:通常在15分钟内观察反应。

阳性的反应为皮肤发红、水肿、起疹或瘙痒等,直径大于3mm。

阴性反应为皮肤无明显变化。

阳性对照呈现红斑,以确保患者对试验有反应。

5.风险和注意事项: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但仍然存在一定风险。

最常见的风险是皮肤刺激和过敏反应。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消毒和使用合适的过敏原浓度。

同时,应备有急救器材和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6.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测: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测结果进行解读。

单凭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做出诊断是不够的,还需要综合分析。

7.儿童和孕妇的特殊情况:儿童和孕妇也可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但需特别注意安全性和操作方式。

在儿童中,由于皮肤反应可能较弱,结果需要谨慎解读。

孕妇则需遵循安全操作原则,并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

8.监测疗效和预测预后: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不仅可用于过敏疾病的诊断,还可用于监测疗效和预测预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护理实践专家共识
(完整版)
据WHO统计,35%的人群有过敏性疾病,其中儿童占80%左右。

WHO已经把过敏性疾病列为重点防治疾病。

皮肤点刺试验(SPT)被广泛用于过敏性疾病的病因诊断中,但我国尚无统一的皮肤点刺试验操作和评估标准。

为推动我国皮肤点刺试验操作的规范化,提高护士操作的准确性,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科护理联盟小儿呼吸(哮喘)学组组织,在全国选取具有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护理及皮肤点刺试验经验的专家组成专家组,编写《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护理实践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为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临床实践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

适用范围
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适用于0~18岁人群,婴幼儿以食入性变应原过敏较为常见,但吸入性变应原过敏在婴幼儿早期也较常见,因此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也可以应用于婴幼儿。

适用科室为呼吸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儿童保健科等。

适应证
怀疑儿童对某种或几种变应原过敏,即可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


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异性皮炎、变应性结膜炎、湿疹、食物过敏、丘疹性荨麻疹等。

禁忌证
1.皮肤存在皮疹或皮肤划痕症阳性;
2.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情未得到控制;
3.既往曾因暴露于所检测的变应原中而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4.因潜在疾病、心理原因等不能配合或不耐受者;
5.试验前曾服用过有抑制作用的药物且停药时间较短者,常见药物对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影响见表1。

操作步骤
由于不同年龄儿童的皮肤面积不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可在单侧或双侧前臂进行。

1.操作前(1)用物准备:①过敏反应抢救用物(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②常规用物:75%乙醇溶液、生理盐水、棉签、点刺液、点刺针、划痕笔、刻度尺、锐器盒、计时器、签字笔、报告表。

(2)被检测者准备:①询问被检测者用药情况。

②确认被检测者是否伴皮肤划痕症:采用划痕笔在试验部位检测是否出现划痕症,如果是,则不宜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

③确认被检测者试验部位皮肤状况良好,无荨麻疹、湿疹等。

④确认被检测者为非空腹状态。

⑤询问被检测者是否对75%乙醇溶液过敏:如对75%乙醇溶液过敏则采用生理盐水擦拭试验部位,避免影响试验结果。

(3)护士准备:①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应由经过规范培训的护士进行操作。

②洗手、戴口罩。

2.操作中(1)用75%乙醇溶液或生理盐水清洁前臂曲侧,自然待干。

(2)将适量点刺液滴于前臂曲侧,每2种点刺液间隔≥2 cm,以避免交叉浸染。

(3)用点刺针与皮肤呈90°角,快速刺于皮肤上的点刺液,深度以刺入表皮层为宜,停留约1 s后拔出,每个点刺针仅用于1种过敏原试验。

(4)告知被检测者或家长保持手臂掌心向上平放,15~20 min 后观察试验结果。

此过程中避免抓挠试验部位皮肤,切勿离开留观区,如有不适如面色潮红、胸闷、气促、全身皮疹等请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5)15~20 min后护士采用刻度尺测量试验结果。

3.操作后0至++++分级方法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结果判读方法。

结果判读包括2种方法。

(1)以风团或红斑直径(S)>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直径3 mm作为阳性结果。

S=(最大竖径+最大橫径)÷2,需保持竖径与横径垂直;(2)皮肤指数=S/阳性对照(组胺)直径。

正常:皮肤指数=0 或与阴性对照相同;一级(+)为0<皮肤指数<0.5;二级(++)为0.5≤皮肤指数<1.0;三级(+++)为1.0≤皮肤指数<2.0;四级(++++)为皮肤指数≥2.0。

试验结束后避免抓挠试验部位皮肤,待其自然消退后方可洗手、洗澡等。

清洗时水温不宜过高。

部分被检测者可发生迟发性反应,即在皮肤点刺试验6~12 h后出现点刺部位阳性反应,需提醒被检测者及家长注意观察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

过敏反应的分级、临床表现和处理措施(见表2)
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不准确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1)点刺液:①点刺液应按说明书要求在恒温环境下避光保存(一般适宜温度为2~8℃)。

②阴性对照使用生理盐水,阳性对照使用组胺溶液。

(2)点刺试验操作方法:每2滴药液之间应间隔≥2 cm,药液间隔过近(<2 cm)或点刺液流散易致药液混合,红斑相互重叠不便于区分。

(3)观察时间:试验后皮肤阳性反应在点刺后10~20 min达高峰,因此测量皮肤风团的最佳时间是皮肤点刺后15~20 min。

(4)结果判断和解读:一般来说,与阴性对照相比,风团或红斑直径(S)≥3 mm判定为过敏原SPT阳性,S<3 mm判定为阴性。

但皮肤反应强烈并不意味着病情严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仍需重视S<3 mm的风团。

(5)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分析:①皮肤划痕症;②激惹反应或非特异性反应;③点刺部位出血,药液进入深层组织。

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原因分析:①过敏原试剂保存不当致初始浓度不足或逐渐失效;②被检测者应用抗组胺或激素药物,影响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③被检测者合并某些疾病,皮肤反应性降低;④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操作不
当(点刺过浅或未刺入);⑤过敏原只在鼻部或眼部产生反应,未出现全身反应。

《共识》是在现有技术、证据的基础上对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临床实践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规范,随着技术的进步、环境的变化,共识小组会及时更新《共识》内容,便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