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课程设计(参考模板)
东南大学制冷课程设计

东南大学制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制冷原理及制冷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制冷剂、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等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相互关系。
2. 了解制冷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变化,掌握制冷系统的优化方法。
3. 掌握制冷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制冷剂选型、设备选型、系统布局等。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制冷原理分析制冷系统的工作过程,提出优化方案,提高系统效率。
2. 能够运用制冷系统设计方法,完成一个小型制冷系统的设计,并进行性能分析。
3. 能够熟练使用制冷相关软件,如CAD、REFPROP等,进行制冷系统设计与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制冷领域新知识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制冷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制冷基础知识,对制冷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制冷系统设计,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制冷原理及制冷循环:包括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制冷循环的基本类型,如蒸气压缩循环、吸收式循环等,重点讲解制冷剂在循环中的作用及循环效率的影响因素。
教材章节:第一章 制冷原理及制冷循环2. 制冷系统关键部件:详细介绍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等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分析各部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 制冷系统关键部件3. 制冷系统设计:讲解制冷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制冷剂选型、设备选型、系统布局等,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制冷系统设计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制冷系统设计4. 制冷系统性能分析:介绍制冷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变化,分析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制冷系统效率的途径。
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设计

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制冷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制冷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学习制冷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理解不同设备的工作原理。
3. 掌握制冷剂的选择原则,理解其对制冷效果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制冷循环中各个组件的作用,绘制简单的制冷循环图。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制冷设备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能够运用制冷剂的特性表,选择合适的制冷剂应用于特定制冷设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其选择环保制冷剂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科学课程,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旨在使学生掌握制冷原理及设备的基本知识。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增强的阶段,对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丰富的实例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应用制冷原理。
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与实现,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和成果评估标准。
二、教学内容1. 制冷原理概述- 制冷的基本概念与制冷循环- 制冷剂的物性与选择原则2. 制冷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 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等主要组件的结构与功能- 不同类型制冷设备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3. 制冷循环的实际应用- 热泵原理及其在空调、热水器等设备中的应用- 冷链设备中的制冷技术,如冷藏、冷冻等4. 制冷设备的维护与故障处理- 制冷设备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案- 制冷设备的日常维护方法与注意事项5. 环保制冷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环保制冷剂的种类及其特性- 制冷剂替代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环保要求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制冷原理概述,制冷剂的基本概念第二周:制冷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主要组件的功能第三周:制冷循环的实际应用,探讨热泵技术及其应用第四周:制冷设备的维护与故障处理,分析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第五周:环保制冷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关注制冷行业的发展动态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中关于制冷原理及设备的相关章节,结合实际应用和环保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拓展,确保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空气调节用制冷课程设计

空气调节用制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制冷原理及其在空气调节中的应用;2. 掌握制冷剂、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等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和作用;3. 了解制冷循环系统的类型及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学会分析空气调节制冷系统的能效,评估其经济效益;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空气调节用制冷系统;3. 掌握制冷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的研究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2. 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使其关注制冷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性较强的技术课程,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掌握制冷技术在空气调节领域的应用。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技术充满好奇心,喜欢实践操作。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制冷原理概述:介绍制冷的基本概念、制冷循环原理及其在空气调节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制冷原理与制冷循环- 内容列举:制冷剂、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等主要部件及其工作原理。
2. 制冷系统主要部件及其工作原理:详细讲解制冷系统中各部件的作用、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 教材章节:制冷系统主要部件- 内容列举:制冷剂的选择、压缩机的种类与性能、蒸发器与冷凝器的结构特点。
3. 制冷循环系统的类型及优缺点:分析不同类型制冷循环系统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原则。
- 教材章节:制冷循环系统及其优化- 内容列举:蒸气压缩式、吸收式等制冷循环系统的特点及适用场合。
4. 空气调节用制冷系统设计:结合实例,讲解制冷系统在空气调节中的应用设计方法。
- 教材章节:制冷系统在空气调节中的应用- 内容列举:制冷系统的选型、能效评估、经济效益分析。
5. 制冷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介绍制冷系统的安装、调试方法以及日常维护保养要点。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样本)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冷技术在食品冷藏、空调、数据 中心冷却等领域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制冷技术的性能、效率和环保性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目的和意义
培养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 基本原理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深入了解制冷技术的 基本原理,掌握制冷循环的工作过程以及各 部件的作用和性能要求。
系统效率
优化系统设计,提高制冷效率 ,降低能耗。
设计流程与步骤安排
需求分析
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
方案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提出多种可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初 步评估。
详细设计
对选定的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制冷循环设计、关 键部件选型、控制系统设计等。
设计流程与步骤安排
建模与仿真
利用专业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和仿真分析,验 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在仿真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完善模型细节,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验证方面,可以增加更多对照组实验,以更全面地评估所设计制冷系 统的性能。
07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与建议
心得体会分享
理论与实践结合
通过课程设计,我深刻体会到制冷技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制冷技术的核心原理。
对未来学习的展望和建议
深入学习制冷技术原理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深入地学习制冷技术的原理和 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注新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制冷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我将关注 最新的制冷技术动态,学习并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
提高实践能力
通过参加实验课程、实习和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自己的 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工作中。
空调制冷系统课程设计

空调制冷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空调制冷系统的基础工作原理,掌握制冷循环的关键部件及其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制冷剂在空调系统中的作用,并解释其热力学特性。
3. 学生能够掌握空调制冷系统中能量转换的基本过程,以及影响制冷效率的主要因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模型或实物演示,分析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流程,正确解读系统图。
2.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物理原理,计算空调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功率消耗。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制冷系统,并对系统进行模拟优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空调制冷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培养对节能减排的重视。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 学生通过学习空调制冷系统,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物理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注意引导他们从直观的操作体验上升到理论的认识。
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内容1. 空调制冷原理概述:包括制冷剂的选择、热力学循环(卡诺循环、逆卡诺循环)的基础知识,以及空调系统的基本构成。
- 教材章节:第三章“制冷原理与制冷剂”2. 制冷循环关键部件:深入讲解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等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制冷系统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制冷系统关键部件”3. 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探讨制冷剂的压力-温度图、焓-熵图,以及制冷剂在系统中的状态变化。
- 教材章节:第五章“制冷剂及其热力学性质”4. 空调制冷系统的能量转换与效率:包括能效比(COP)的计算,以及影响制冷效率的因素分析。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简单的制冷系统,了解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以及掌握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1.理解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制冷循环和制冷系数。
2.掌握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原则。
3.了解常见的制冷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4.能够分析简单的制冷系统,判断系统中的问题。
5.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制冷剂。
6.掌握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使学生认识到制冷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制冷循环和制冷系数。
2.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原则。
3.常见的制冷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4.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制冷剂的选择原则以及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制冷系统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制冷技术。
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制冷技术基础》。
2.参考书:制冷技术相关论文和书籍。
3.多媒体资料:制冷系统工作原理动画、制冷设备实物图片等。
4.实验设备:制冷实验装置、制冷剂样品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制冷技术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安排一次制冷技术知识的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制冷循环的原理和主要组成部分。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制冷剂特性,及其对制冷效果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3. 帮助学生理解制冷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如能效比、制冷量和功耗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制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设计简单的制冷循环。
2. 提高学生进行制冷系统故障诊断和性能优化的实践技能。
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手册,获取制冷技术相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制冷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小组讨论和实验中学会相互尊重、协同工作。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技术类课程,结合理论与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实验技能,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需兼顾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理解制冷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1. 制冷技术基础理论:- 制冷原理与制冷循环- 制冷剂的物理性质和热力学特性- 制冷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 制冷系统类型与结构:- 不同类型的制冷系统介绍(如蒸气压缩式、吸收式等)- 制冷系统的关键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制冷系统设计原则和优化方法3. 制冷剂与环境:- 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型制冷剂的选择与应用- 制冷剂的替代和回收技术4. 制冷系统性能评价:- 制冷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制冷系统的能效分析与评价方法- 提高制冷系统性能的技术途径5. 实践教学环节:- 制冷循环的模拟与实验- 制冷系统故障诊断与性能优化- 节能减排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制冷技术基础理论第二周:制冷系统类型与结构第三周:制冷剂与环境第四周:制冷系统性能评价第五周:实践教学环节(实验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制冷技术》第一章:制冷原理与制冷循环《制冷技术》第二章:制冷剂与制冷系统《制冷技术》第三章:制冷系统性能评价与优化《制冷技术》附录:实验指导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确保了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制冷技术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制冷工程课程设计方案

制冷工程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制冷工程是一门涉及制冷技术、制冷设备、制冷系统及相关控制技术的专业课程。
随着工业、农业、商业和家庭生活的发展,人们对制冷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
因而,制冷工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制冷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制冷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设备、系统、技术和应用;2.培养学生掌握制冷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3.提高学生对于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4.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课程设计1.课程名称:制冷工程2.授课对象:本科生3.学时安排:48学时4.课程内容1.制冷工程概论内容包括:制冷工程的定义、发展历史、应用领域、制冷循环、制冷剂、能源需求等。
2.制冷材料内容包括:冷冻、冷藏食品、化学制冷剂、冷冻设备和生产加工、传送冷却。
3.制冷系统内容包括: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蒸汽压缩吸收式制冷系统等。
4.制冷设备内容包括:制冷设备的种类、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特点。
5.制冷控制技术内容包括:制冷系统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冷冻系统控制技术、冷气系统控制技术。
6.制冷设备维护与检修内容包括:制冷设备的维护保养、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性能调试和检测。
7.制冷系统节能技术内容包括:节能制冷技术措施、能效评价方法、节能改造技术。
8.制冷系统安全与环保内容包括:制冷系统相关安全规范、设备操作安全、环保要求和措施。
5.课程教学方式1.理论课程:讲授制冷工程的基本理论、原理、设备和系统;2.实验课程:开展制冷设备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实践能力;3.案例分析:分析真实制冷工程项目案例,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课程设计:开展制冷工程设计项目,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6.教材选用《制冷工程》(韦进力,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制冷技术》(王大伟,机械工业出版社)7.教学条件1.教师有制冷工程专业背景,熟悉制冷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前沿技术;2.教室应具备实验台和制冷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3.学校应有制冷工程实验室,提供学生实际操作和实验环境;4.可邀请制冷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部分、目录 (1)第二部分、空调用制冷课程设计任务书 (2)一、制冷工况的确定 (2)二、压缩机的选择计算 (3)三、冷凝器的选择计算 (4)四、蒸发器的选择计算 (4)五、辅助设备的选择计算 (5)六、管径的确定 (5)七、水泵的选型计算 (6)八、制冷系统的流程图 (7)九、设备明细表 (8)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已知条件:已知空调系统要求冷负荷800kw ,拟采用R22制冷系统,循环水冷却,冷却水进水温度为32℃,出水温度为37℃,冷冻水出水温度为7℃,冷冻水回水温度12℃。
,冷冻水球的压头为25m ,机房面积14400mm ⨯9000mm ,机房高4000mm ,冷却塔放在机房顶上,其它设备及辅助用房都在机房空间内。
设计说明书根据设计要求,此系统的设备设计计算、选用与校核如下: 一、制冷工况的确定:由已知条件冷却水进水温度为32℃,出水温度为37℃,冷冻水出水温度为7℃,冷冻水回水温度12℃。
1t =32℃ 2t =37℃ 1s t =12℃ 2s t =7℃1.1 蒸发温度0t : 025s t t =- (比要求供给的冷冻水的温度低5℃) =2℃1.2 冷凝温度k t : 121()52k t t t =++(冷却水的进口温度取下限。
其范围是5~7℃)=39.5℃1.3 吸气温度吸t : 吸t =0t +8 (过热度3~8℃,并选8℃) =10℃ 1.4 过冷温度过冷t : 过冷t =k t -4.5=35℃ (过冷度:4.5℃)查R22 lgp-h 图可知根据0t =2℃,k t =39.5℃,吸t =10℃,过冷t =35℃,可得:1h =408 kJ/kg 1p =0.53 bar 1v =45 lkg2h =439 kJ/kg 2p =1.6 bar 2v =23l kg3h =250 kJ/kg 4h =250 kJ/kg 1'h =405 kJ/kg1.5 单位质量制冷量:0q =1'h -4h =405-250=155 kJ/kg 1.6 单位容积制冷量:c q =01q v =1553444.40.045= kJ/3m 1.7 冷负荷的计算j Q : j Q =ϕ0Q =1.1800880⨯=KW (ϕ=1.10~1.15) 1.8 制冷剂的质量流量(质量循环量):R M =00Q q =880155=5.68 kg/s 1.9 制冷剂的体积流量:R V =1R M v =5.680.0450.2556⨯= 3m s二、压缩机的选择计算:2.1 查手册由125系列中8FS-12.5型压缩机的性能曲线查得:(根据0t =2,k t =39.5℃)设计工况下的制冷量:g Q =450 KW 设计工况下的轴功率:e N =115KW 2.2 压缩机级数的确定 :依压缩比 :m=j gQ Q =880450=1.96台 选2台8FS-12.5型压缩机可满足要求。
2.3理论输气量:3226060(0.125)0.1960856644p n mV D s z hππ=⨯⋅⋅⋅=⨯⨯⨯⨯⨯=2.4 输气系数:111.1800.9400.085[()1]0.9400.085[(3.02)1]0.83k n p p λ=--=--=2.5 校核电动机:2.5.1 理论功率:21()th R N M h h =⋅- =450(439408)90155⨯-= KW 2.5.2 指示功率:0 1.6 3.020.53k p p ==从图14.14查得(空调与制冷技术手册) 0.85i η=∴ 90105.90.85thi iN N kw η=== 2.5.3 轴功率:从图14.15查得(空调与制冷技术手册)0.95m η=∴ 105.9111.50.95iB mN N kw η=== 2.5.4 电动机的功率:1.05111.5117D N KW =⨯=基本符合要求三、冷凝器的选择:3.1 选择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冷却水进口温度为32℃,出口温度为37℃。
3.2 冷凝器热负荷的计算: 当0t =2℃, k t =39.5℃时,查15.8(b)得ψ=1.17 (空调与冷技术手册)1.178801029.6K j Q Q ψ==⨯= KW3.3 冷凝器的传热面积的计算: 传热温差:21122.3lg m k k t t t t t t t -∆=--37325.139.5322.3lg39.537-==--℃ 查表15.3取 4400f q =2/w m (空调与冷技术手册)F 321029.6102344400k m Q m K θ⨯===∴ 依算出的结果查设备手册选取两台WN-120(上冷气) F=1202m 3.5 冷却水量的计算:1029.649.24.187(3732)k w Q kg M s cw t ===⋅⨯-四、蒸发器的选择计算4.1.选择卧式壳管式氟利昂系列蒸发器'm t ∆的确定:'1210202.3lg s s m s s t t t t t t t -∆=--1277.21222.3lg72-==--℃ 查表15.5取 '2800f q =2/w m (空调与冷技术手册)32880103142800jf Q F m q ⨯===由换热面积查手册选两台DWZ-160卧式壳管式蒸发器, F=1602m 4.2 蒸发器中冷冻水流量的确定: 88042.04.187(127)j c Q kg M s cw t===⋅⨯-五、辅助设备的计算和选用 5.1、油分离器0.371D m === ω=0.5~0.8m/s ω=0.6选 YF-100B D=400mm 选2台5.2、节流阀:由蒸发器进液管径132d =mm ,选Dg32氟利昂节流阀 直径Dg=32mm5.3、干燥过热器:一般以接管的直径选定因为节流阀进液管径1d =32mm所以 选GGF-32接管直径1d =32mm 232d =mm5.4、贮液器:容积: '33111 5.680.88310(~)0.0033220.8G m V s νβ-⋅⨯⨯==⨯= 因为体积太小,故忽略。
六、管径的确定:制冷剂在总管内流量 5.68/R M kg s =,310.053/v m kg =,320.019/v m kg =,排气管内制冷剂流速14/p m s ω=,吸气管内流速15/x m s ω=,冷凝器内水流速 1.8/l m s ω=,流量为49.2/w M kg s =,蒸发器内水流速0.83/z m s ω=,流量为42/c M kg s = ,30.001/v m kg =。
公式:n d =吸气水平管:.0.160n x d m === 选用165 4.5Φ⨯ 吸气立管:查R22上升吸气立管最小负荷图得..0.138n x l d m = 选用165 6.0Φ⨯ 排气管:.0.099n p d m === 选用108 4.0Φ⨯ 在分管中的流量'1 5.68 2.84/2R M m s =⨯=排气分管:'.0.07n pdm === 选用76 3.5Φ⨯吸气分管:'.0.113n xdm === 选用133 4.5Φ⨯冷凝器水进出口管:.0.199n l d m ===选用2198.0Φ⨯冷凝器水进出口:'.0.141n ld m ===选用159 6.0Φ⨯蒸发器水进出口:.0.200n z d m === 选用2198.0Φ⨯蒸发器水进出口:'.0.143n zd m === 选用159 6.0Φ⨯所有管道均采用无缝钢管。
干燥过滤器管径的计算:外0.108d m === ω取0.5(冷凝器→节流阀)选用上冷生产的Q0511两个,其外径为选用108 4.0Φ⨯,公称通径Dg40。
七、水泵的选型计算:7.1 冷冻水泵的选型计算:冷冻水泵的循环流量:31.2 1.2151.2179.6/f d W V m h ==⨯=冷冻水泵的扬程:()1.2 1.225 4.9635.8f k z H H H H m ⎛⎫=++=++= ⎪⎝⎭∑其中,k H 为空调需用的压头,按课题要求,取25m ,H ∑为冷冻水管道总水头损失,z H 蒸发器中冷冻水阻力。
根据流量和扬程,选用100GZB-40型水泵两台,一台备用,其流量为90m 3∕h ,扬程为44m ,配用电机为Y220M2-2,额定功率为22kw 。
7.2 冷却水泵的选型计算:冷却水泵的循环流量: ()31.2 1.2183219.6/f q y W V V m h =+=⨯=冷却水泵的扬程 :()1.2 1.257.4925.6f t l H H H H m ⎛⎫=++=++= ⎪⎝⎭∑其中,t H 为冷却塔距水泵的高度,H ∑为冷却水管道总水头损失,l H 为冷凝器中冷却水阻力。
根据流量和扬程,选用HCZ80-200-D 型水泵两台,一台备用,其流量为110m 3∕h ,扬程为26m ,配用电机为Y160M2-2,额定功率为15k w 。
八、制冷系统的流程图:九、设备明细表:本制冷系统设计所选用设备清单如下表所示:(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