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2020高中生物高考总复习】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解析】 人体摄取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 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 B正确;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 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再由垂体释放,C错误;人体在0 ℃环 境中汗液分泌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30 ℃环境略低,故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正确。
四、下丘脑的功能
1.作为感受器: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机体渗透 压升降,维持水分代谢平衡。
2.传导: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 皮层,使人产生渴感。
3.作为效应器的分泌功能 (1)水盐平衡
(2)体温调节
4.作为神经中枢: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调 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等。
(3)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 少)。
(4)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是终生性疾病,可出现多种并 发症。
(5)治疗:调节和控制饮食,并结合药物治疗(口服降血糖 药或注射胰岛素)。
针对训练2 下图为某健康的学生血糖变化情况,他在13时前
仅吃了早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图中A点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 少,二者共同调节血糖浓度
针对训练3 下列有关人体调节水盐平衡的相关叙述中,错误
的是
(C )
A.抗利尿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后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B.人体摄取食物过咸,渴觉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均产生
兴奋
C.人体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此时下丘脑合成并释放抗利
尿激素
D.人体从30 ℃环境进入0 ℃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尿量增加
B.图中B点时,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此时内环境稳态失调 C.图中C点时,为维持血糖水平,肝糖原分解 D.图中所示过程主要通过神经调节来实现
【备战高考生物】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试真题)(2020-2021)

考点35 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1.(2017·北京理综,4,6分)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C)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解析】由图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参与细胞呼吸,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A正确;当葡萄糖浓度较高时,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参与细胞呼吸产生ATP,ATP水解产生的磷酸与K+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K+外流受阻,从而引起细胞膜电位变化,引起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
当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时,该过程减弱,不会促使胰岛素释放,故B、D正确,C错误。
2.(2017·课标Ⅲ,4,6分)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 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C)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解析】0.9%NaCl溶液与人体血浆渗透压相同,注射一定量的0.9%NaCl 溶液后机体血浆渗透压不变,而机体血浆中的水和NaCl增加,使血浆量增加,只有同时排出相应量的水和NaCl后才能恢复到注射前水平;只排出相应量的水或只排出相应量的NaCl渗透压均无法恢复到注射前水平,故C正确。
3.(2017·江苏单科,15,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解析】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水盐平衡及血糖、体温平衡的调节

第4讲__水盐平衡及血糖、体温平衡的调节[考纲导学] 1.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2.实验:模拟尿糖的检测。
知识梳理| 夯实高考双基回扣教材一、血糖的平衡与调节(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内容①食物中的糖类;②肝糖原;③脂肪等非糖物质;④肝糖原和肌糖原。
(2)促进④合成的激素是胰岛素,产生该激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
(3)促进②分解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与胰岛素在调节血糖平衡中的关系为拮抗作用。
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1.体温调节(1)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2)主要的产热器官:骨骼肌和肝脏。
(3)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效应器:汗腺、皮肤内的毛细血管等。
2.水盐调节(1)调节中枢:下丘脑。
(2)调节途径①渴感的产生与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
释放②水分的重吸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特别提醒](1)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不只分布在皮肤中,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2)人体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基础自测1.判断(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2)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3)体温平衡决定于产热和散热平衡,健康的恒温动物产热始终等于散热。
(√)(4)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增加了产热量,其调节方式只有体液调节。
(×)(5)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并释放的。
(×)(6)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气管对水和无机盐的重吸收。
(×)2.下图为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刺激→下丘脑→某内分泌腺→激素甲→血糖浓度降低A .激素甲是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B .下丘脑还可产生某种释放激素直接促进激素甲的分泌C .该调节过程包含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D .缺乏激素甲的病人体内蛋白质供能的比例会增加【答案】 B网络记忆重点突破| 领悟高考方向重点1血糖平衡的调节[典例导悟1](优质试题·新课标全国卷Ⅱ)回答下列问题:(1)清晨静脉取血测定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
2023年高考等级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通用)29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模型分析(解析版)

专题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29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模型分析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B.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水平调节上相互对抗D.血糖水平正常时,胰岛不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答案】D【解析】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A正确;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促使葡萄糖释放进血液中,使血糖升高,B正确;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二者在血糖水平调节上相互对抗,C正确;血糖水平正常时,胰岛仍会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使机体内二者浓度维持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2.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正确的顺序是()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①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①摄水量增加①减少尿的排出①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D.【答案】C【解析】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这一变化首先被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发放神经冲动到中枢,一方面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即产生摄取水指令,另一方面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来缓冲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进一步升高。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是同步进行的。
故顺序应为,C正确,ABD错误。
3.体育课时,小萌从温暖的教室来到温度接近冰点的操场,此时机体不会上升的是()A.产热量B.散热量C.肾上腺素分泌量D.皮肤血流量【答案】D【解析】从温暖的室内来到温度接近冰点的操场时,由于外界环境温度低,身体通过辐射的热量多,所以散热增加,其体温仍然维持相对稳定,因此机体产热量也增加,AB不符合题意;在寒冷条件下,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通过促进代谢而增加产热,C不符合题意;在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从而减少热量的散失,D符合题意。
第八章第五讲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

第八章第五讲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一学习目标1.掌握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过程二知识梳理及拓展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体内血糖水平将会上升,多余的血糖将会从尿中排出,出现糖尿病。
症状为:三多一少(喝得多、尿的多、吃的多体重减少)与生活的联系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想一想,这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没有关系?为什么?怎样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体力活动过少,从而造成肥胖(脂肪堆积)等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
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控制饮食、运动治疗为前提。
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减少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适量增加高纤维食物。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
对于较重的糖尿病人,除了控制饮食外,还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1、体温的概念: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2、测量体温的部位:口腔(℃,平均37.2 ℃)腋窝(℃,平均36.8 ℃)直肠(℃,平均37.5 ℃)最接近体内的温度3、体温的变动:同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体温的昼夜差别不超过1℃4、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恒定是维持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5、体温升高或降低对人体都只是有害而无益吗?不是。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这时,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功能解毒能力提高,物质代谢速度加快,能使病人的抵抗力有所提高,这些变化有利于消灭致病因素。
但当体温过高时(超过39 ℃),对机体就有害了,应当采取降温措施。
1、体温的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2、体温的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共同调节下,是机体和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体温调节的中枢在。
人教版高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d429df43bceb19e8b9f6bac0.png)
人教版高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高考总复习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考纲要求】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2. 简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其调节机制3. 说明血糖调节的机制,并在实际中运用其中的原理4. 说明体温调节的机制,并在实际中运用其中的原理5. 说明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并在实际中运用其中的原理【考点梳理】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1. 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组成。
细胞名称所生活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注意:内环境(细胞外液)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个体的角度即相对于个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2. 内环境与体液的关系体液是机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液注意:口腔、消化道、膀胱等有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会与外界接触,如唾液、消化液、尿液、泪液等,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内成分来源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壁形成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要点诠释:1)内环境的三种主要成分间可相互转化,其中血浆和组织液可直接相互转化(在表格中的图里二者之间为双箭头)。
(2)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3)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是细胞发挥其功能的必要条件。
(4)组织水肿的原因:组织水肿是由于过多的水分滞留在组织液中,使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原因有:①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浆浓度降低,从而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②过敏反应:由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强,从而使在正常情况下不能透过的血浆蛋白透过毛细血管管壁进入组织间隙,致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水分过多进入组织液,从而导致组织水肿。
2020版 必修3 第8单元 第2讲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

第2讲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考纲展示] 1.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2.实验:模拟尿糖的检测考点一|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1.体温调节(1)体温稳定的原理: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的结果。
(2)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3)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结构①温度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
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③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4)与体温调节有关的激素:主要包括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水和无机盐的调节(1)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其中,由饮食摄入的水是主要来源,排水的主要途径是泌尿系统。
(2)人体内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与水平衡相比较,少了一个来源:人体代谢产生的;少了一个去路:呼气排出。
(3)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结构与激素①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②参与的激素:主要为抗利尿激素。
a.产生部位:下丘脑。
b.释放部位:垂体后叶。
c.作用部分:肾小管和集合管。
d.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判断与表述]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体温能维持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
(√)(2)热觉或冷觉的产生是在下丘脑中。
(×)提示:热觉或冷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3)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
(×)提示:在此环境中产热仍等于散热。
(4)引起水平衡调节作用的因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或降低。
(√)(5)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
(√)(6)抗利尿激素减少,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
(×)提示:应是抗利尿激素增多。
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1)与体温调节有关的中枢都在下丘脑吗?提示;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一轮复习 苏教版 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的调节(119张) 课件

6.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某研究团队拟通过饮食和药物 S(能损伤胰岛B细胞,损伤程度与浓度呈正相关)诱导得到Ⅱ型糖尿病模 型小鼠。他们选择生理状态相似的小鼠分成3组,甲组饲喂普通饲料,乙 组饲喂高脂饲料,丙组饲喂高脂饲料一个月后用低浓度药物S处理。完成 处理后,让三组小鼠口服葡萄糖后测定其血糖浓度,结果如图所示。回 答下列问题。
√B.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C.胰岛B细胞以胞吐方式将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 D.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的分泌量随之增加
骨骼肌细胞细胞质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因此葡 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B错误。
2.下图为人体血糖调节模型,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血糖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考向三 血糖调节有关的实验探究题分析
5.健康志愿者参与两次血糖调节相关实 验。第一次口服葡萄糖,检测其血糖 和胰岛素浓度变化;第二次以静脉注 射葡萄糖模拟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浓度 的改变程度,检测血浆胰岛素浓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A.给志愿者注射的葡萄糖总量和志愿者口服的葡萄糖总量不相同
2.体温平衡及调节 (1)体温平衡
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产热量
散热量
骨骼肌 传导
酶
思考
有人认为一个人持续发烧39 ℃时,他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你认为对不 对,为什么?
提示 不对。因为当一个人持续发烧39 ℃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才 能维持在39 ℃不变,如果他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那么他的体温会继续 上升。这个人的体温由37 ℃发烧到39 ℃的过程中是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3.糖尿病的病因及症状分析
易错提醒
尿中含糖时未必都是糖尿病,如一次食糖过多或肾小管重吸收障碍时均 可导致尿中含糖,但持续性的尿糖一般就是糖尿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ﻩD.极端炎热环境中,人体不能只靠神经和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
4.C.解析:甲状腺有升高体温的作用。
5.(2007年上海徐汇4月模拟)细胞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下图所示是肝细胞中所进行的有关化学变化,请据图回答:
(1)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
肾脏( )
饮水
皮肤(汗液)
肺(水蒸气)
②水平衡调节:在 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在排出途径中,可调节的是由 排出的水。
(2)盐调节
①无机盐平衡
肾脏排盐特点: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 ;K+:多吃多排,少吃少排,;
②Na+、K+平衡的调节:由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固醇)来调节,Na、K的平衡,属于 方式。
(2)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3)体温调节:在炎热环境下由起调节作用;在寒冷环境下以 为主要的 调节。
版本差异的内容
4.模拟尿糖的检测(中国地图版)(浙江科技版)
(1)实验原理
葡萄糖试纸是一种酶试纸,由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某种无色的化合物固定于滤纸上制成。当尿液滴加到酶试纸上时,尿液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H2O2,H2O2和过氧化氢酶反应生成水和原子氧,原子氧可以将试纸上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化合物,使试纸呈现特定的颜色,再与标准比色卡比对,即可知道尿中葡萄糖的含量。
B.植物胰岛素属于抗原,进入人体后被免疫系统清除
C.植物胰岛素能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元合成
D.正常人口服植物胰岛素后,体内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将会上升
ﻩ2.B解析:考查学生从题目获取信息能力。“易被人体直接吸收”“卫生部正式确认植物胰岛素为调节血糖的功效成分”说明B项不合题意。
3.如果测得尿中含糖,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清水
葡萄糖溶液
蛋白质溶液
甲尿液
乙尿液
测试结果
(4)结果分析
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判断出“尿糖”的含量。
校对: 物质代谢尿 神经和体液肾脏 不吃不排不吃也排激素调节细胞外液血压、心率 细胞内液心肌舒张、兴奋性 80~120mg/dL肝糖元分解 非糖物质转化 糖元非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胰岛素 能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神经神经调节神经一体液
(4)作为肝功能检查指标的“转氨酶”主要是谷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正常情况下,这两种酶主要存在于( )
A.肝细胞细胞质 B.肝细胞周围的组织液 C.肝脏内的血液 D.胆汁
(5)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两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身体对胰岛素反应不佳(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后者又称胰岛素抵抗,目前对于一些糖尿病初期的病人可口服一些降糖药以调节血糖平衡,如磺脲药和苯甲酸衍生物双胍药、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等。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理是( )(多选)
(2)材料用具
试管5支,滴管,清水,葡萄糖溶液,蛋白质溶液、葡萄糖试纸,模拟的尿样本两份。
(3)方法步骤
①取5支试管,分别编号为l、2、3、4、5.并分别加入4mL上述不同的液体
②分别用滴管从样本瓶内吸取溶液,滴2滴于葡萄糖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将结果填入下表:
试管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装入液体
来源
食物消化吸收
去路
物质的氧化分解
合成
转化成脂肪和 必需氨基酸
(3)调节方式:有激素调节(直接):升高血糖的激素有: 、降低血糖的激素有:(唯一)和神经调节(间接)。
(4)生理意义:保证各种组织和器官的 供应,进而保持人体健康。
3.体温调节
(1)体温: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体内的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来维持;
A.血浆B.组织液C.淋巴D.细胞内液
(2)在肝细胞A中,促进①过程的激素主要是,在肝细胞B中完成③过程的生理作用是,完成⑤和⑧的场所分别是和。肝细胞B产生的CO2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引起呼吸中枢的兴奋,并使呼吸加快,CO2对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叫。在肝细胞C中参与⑦合成过程的物质有。
(3)从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看,它能促进图中哪些生理过程?。(填序号)
A.血糖肯定是高的B.肾小管肯定不能将糖全部重吸收
C.肯定存在着糖代谢紊乱D.肯定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
3.B.解析:尿糖不一定是糖尿病;尿糖可能是肾小球的通透性变化而引起的。
ﻩ4.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环境刺激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加
B.寒冷环境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机体散热减少
专题复习-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 作者:
———————————————————————————————— 日期:
ﻩ
考点2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基础知识自主疏理
1.水盐调节
(1)水的平衡
①人体内的水的来源和去路:
来源
食物
去路
(3)水盐平衡的意义
①水和钠盐在维持 渗透压稳定方面有重要意义,如果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则影响的稳定;
②钾在维持渗透压、上有重要作用;
③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等方面具有重在 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原因是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能够保持动态平衡;
(2)来源和去路:
A.补充胰岛素 B.补充胰高血糖素
C.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D.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5.答案:(1)B(2)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答或不答都给分);转氨基作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体液调节;蛋白质、磷脂(脂肪答或不答都给分)(3)④⑤⑨⑩(4)A (5)CD
●自主检测过关
1.下列关于人体下丘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调节体温的中枢位于人的下丘脑上,是一高级神经中枢
B.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内环境中渗透压的变化
C.下丘脑能够调节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功能
D.下丘脑能合成抗利尿激素和分泌醛固酮、肾上腺素等激素
1.D解析: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所分泌。
2.(08江苏南通二次调研)1999年科学工作者从某些植物中提取分离出一种功能类似于动物胰岛素的植物胰岛素,该物质能很好地耐受消化酶和酸性环境,且易被人体直接吸收。最近,国家卫生部正式确认植物胰岛素为调节血糖的功效成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植物胰岛素可以口服,能免去给糖尿病患者定时注射胰岛素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