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管理思想的心得体会

对中国管理思想的心得体会
对中国管理思想的心得体会

对中国管理思想的心得体会

陈佩

中国的文化思想博大精深,从古到今有不少名人智者对管理提出过自己独特的看法。以史为鉴,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的管理方法是否得当,从这么多年的文化历史中,我们都有所收获与心得。纵观历史长河,从中国的管理文化中,我们需要去粗取精,以现代人的观点看待古人的管理方法,获取我们的所需。

摘要:主要通过分析多个时期的管理方式来说明自己对中国古代管理方法的体会。

关键词:因时施法,更新,与时俱进,因人而异。

一、中国古代初期的管理方法

1、夏代的管理思想

夏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奴隶制度国家。禹是夏代开国之君,并开创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这是从氏族社会的民主管理向国家行政管理过渡的历史转折。郡主是国家权利的主宰者,在王之下,设有政治和军事机构。政治机构包括辅助王的官吏和为王服务的家臣,总称为“官”、“百僚”或“百工”,其中官吏有“四邻”:“大理”掌刑法,“太史”掌历法和典籍,“啬夫”掌农事赋役,“牧正”掌畜牧。军事机构的将领称“卿”。

此外,地方机构有属国和州之分。夏王朝是尧、瞬时代的继续和发展,因此管理思想具有较多的氏族民主精神,在信奉“天命”的同时,强调“德治”。

君主主要做到“慎厥身,修思永”,而臣子要具备“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惠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疆而义”。

“九德咸事,俊义为官”,则“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

能否“知人”、“安民”是君主“德”的重要表现。知人则明,能任用人;

安民则见爱,公民思之。正因为禹的“德治思想”,“天下于是太平治”。

可惜,自禹之后,夏王朝一代不如一代,日益腐朽,末代君主“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于是为商汤所灭。夏代是奴隶制宗法制的逐渐形成时期。王是一国之尊,又是家属之长,国家政权组织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以“亲亲”、“子子”为中心的政权和族权相结合,成为宗法制的重要特征。

2、商代的管理思想

商王朝统治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商王是商王朝奴隶主贵

族统治的总代表,在其之下,由许多新旧贵族,包括附庸于商王朝的方国诸侯,组成比夏代更为庞大和完备的行政通知机构。权利机构有师、保、傅即后世的“三公”,在其之下是两僚(卿史僚、太史僚)机构。权利机构中各种职官分别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大权。统治阶级借助于鬼神的意志来通知和麻痹被统治阶级,神(鬼)治思想是商代意识形态的最大特点。商代已经具有相当发达的文明,甲骨文、青铜器和城市,构成了商代文明最突出的特征。作为奴隶制度的主要形式,商代的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完备,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主要可分为土地制度、财政制度、商业与货币制度等。这些经济制度与政治、军事制度相辅相成,为商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西周的管理思想

西周王朝为了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利用从氏族制度演化而来的血缘关系和祖先崇拜观念,建立了宗法制度和世袭制度。周王朝拥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即在周王之下设有六官和和三公或三保。虽然自天子和诸侯一下各官都是实行世卿制,但西周已经有个别贤明的统治者开始从平民或奴隶中通过考试和推荐把有才能的人提拔起来,授以重要官职。为了不重蹈商代的覆辙,西周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措施,并辅之于相应的治理思想和方针,以此巩固其统治地位。周王朝打着天命和鬼神的旗号,以“天命”为护身符,采取攻心战术,对百姓进行精神奴役。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以“敬德”来弥补“天命”德虚幻和不足。西周统治者意识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进而提出“用康保民”思想来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西周统治者在刑法德具体执行过程中,比较注意量刑适中,慎用刑法,提倡“明德慎罚”。

4、春秋战国时期的管理思想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社会历史变革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这个相对独立的一段特殊时代里,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诸子蜂起,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特别是出现了儒、道、墨、法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相互荡漾、融和,显示着中华民族学术思想和管理思想空前的生机和活力。

体会:从不同朝代的管理方式来看,不同的时期其社会性质与经济状况等情况

都有所差异,统治者都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刚开始这些方法都是适应社会适应群众。但当这些方法使用到一定时候都会没有用处,这即是说在不同时期我们要根据社会的现状来制定管理方法,一种方式不能使用于各个时期,这也是一种改朝换代,并且,管理方式上我们需要时时关注其漏洞,不断更新,这样管理方式才会逐渐完整,与时俱进的管理方式是受大家所推从的,在管理方式上切忌老套,而且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创新方式。从古至今,由古鉴今,今天这个社会是个日益更新的社会,人们思想与心理的变化让我们来不及反应,这更说明了社会在变、人在变,我们的思维更要变,古老的方法已不适用与现在的人,各种人各种性格,我们应该根据不同人的性格来对他们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这样便于更好的管理

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一个机构……因此,我们的管理方法要因人而异。

二、三大主流学派

1、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儒家提出人性善的人性假设,依此相应提出施仁政,德治礼制的管理方式,用礼制规范和道德感化的手段,实现治国的目的。

2、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法家与儒家相反,提出人性恶的人性假设,因而力主推行法制,并以刑治为手段,通过严刑重罚推法护法,实现治国的目的。

3、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道家提出人性自然的假设,认为“道法自然”,“无为而万物化”,主张以弱小胜刚强,以反求正,以实现至德之世的理想境界。

体会:对于这三大主流学,他们所谓的管理是对于王者统治群众来说的,

当然,对于现代人,也适用于公司或企业的高层管理。老子曰:“无为而治”,“顺其自然”,“道法自然”,“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是说管理应该少干涉或是不干涉个人活动,并且分级管理,即是阶层制,这是顺道。二孔子则是重人,即一个管理者应该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则是“仁义”为先,人之初性本善,对国家的百姓仁义才是关键。对于现在的社会,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人际关系,做一个守信重承诺的人,要有属于自己的一门社交技术,万事要实事求是,虚伪的人太多,人们反而更看重那些踏实稳重的人,那种人更容易得人心,这样也方便自己管理。俗话说最难得到的是人的心。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必须学会“抓住别人的心”,让别人服服帖帖的接受自己管理,认认真真心甘情愿替自己办事,这样管理起来事半功倍。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观点,领导乃是“影响别人,使之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过程”,在组织关系的协调上所特别重视的是人际间的感情交流。再者是客观公正,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一切管理目标的实现,又都依赖于存在于所管理的组织之中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故只有使管理目标尽可能地反映和符合所管理的组织及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它才能成为该组织的整体目标而又是该组织中的成员所普遍接受或集体认可的群体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是可实现的,围绕可实现的目标来进行的管理,才能是合理的并且是有效的管理。可见,确保管理目标的客观公正性,乃是实行合理而有效的管理的先决条件。当然,有效的管理来自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自于全面而准确的掌握有关信息,从管理学角度来看,这也就是,把所管理的组织之中的人们的普遍要求和共同意愿,视为决策的首要依据。此乃要求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应首先求得其组织上下思想的统一。这意味着,

必须将其决策的目标、意义、内容等等作广泛宣传,使组织上下都了知其实情,更必须广泛征求和听取众人的意见,务求组织上下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思想。另外中国有句古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其实,做企业也是这样。在自己面前树立一面镜子,明得失,找差距,而后才能进步。

陈佩,10091190.经济学院,经济学类,指导老师:盛丽。i

i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中国科技大学].ppt,管理学_第二章_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ppt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 一、顺“道”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 二、重人 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三、人和 四、守信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尧曰》)。 五、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六、求实 儒家提出“守正”原则,是说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这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凡事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七、对策 《史记》中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每战必殆”。《管子》主张“以备待时”,“事无备则废” 三国时代孙权、刘备对曹操的赤壁之战,诸葛 亮的空城计,孙膑的“减灶骄敌” 八、节俭 九、法治 “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己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代表作:《论语》、《孟子》、《荀子》 主要的管理思想 1、仁政

2、德治 3、礼制 儒家管理思想对日本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本田”的经营思想:“以人为中心” 和“三现主义” 儒家管理思想对新加坡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注重“培养家庭核心价值观” 儒家管理思想对韩国的影响:李朝时代,就把儒教定为国教 儒家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管理模式,北京同仁堂药店的“兢兢小心,汲汲济世” (二)道家的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代表作:《道德经》、《庄子》 无为而治论 从整体内容来看,道家学说以道为中心和纲领,从道出发,然后 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需要,向四面 八方扩展开来。这样就可以把中国古代另外的8个学派通过矛盾 的对立统一规律融合起来,合而为一。 在道家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二个方面所组成,即凡 是正面的、表现积极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如生命、公平、善良、 正义、光明、和平、热情,等等;凡是处于消极的事物都是属于 阴,如:死亡、罪恶、不公、黑暗、战争等等。 阴阳这对矛盾由于作用不同的情况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如: 相生、相克、转化、共存、互惠、相比和统一。 1、自然无为——管理之道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争”和“守柔”的智慧 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有为,下无为” 2、自胜者强——自我修炼之道 讲到管理者的七种品质,老子说:“居善地,从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至德之世——理想境界 “小国寡民”。特点是:自然、素朴、平等、自由、安宁。

儒家管理思想及其对现代经营管理的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b7948962.html, 儒家管理思想及其对现代经营管理的价值 作者:杨亚莉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05期 [摘要]儒家管理思想对现代经营管理的价值,是探讨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日本经济的腾飞、东亚经济的崛起,儒家管理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经营管理以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经营管理的影响和价值,以期加深了解儒家管理思想的特点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精神,使其古为今用,促使现代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三纲八条目现代价值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儒家思想为正宗,影响和指导了几千年,在社会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对此,孔子及其以后的儒家大师均作过深刻的阐述。尤其体现在被后世誉为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关系的“德治主义”大成的《大学》之中,而《大学》又集中体现在“三纲八条目”上。“三纲八条目”所阐述的儒家管理以德治为目标,通过“修身(身修)和“齐家、治国平天下”(外治)两条途径具体实施的。 首先是“修身”。“修身”被儒家看作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没有“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就无从谈起。这里主要是指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修养。此外,结合“三纲”和孔孟等儒家大师这方面的有关论述,“修身”实际上包含三层意思:其一,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其二,强调教化的重要性。其三,强调统治者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修身”所要达到的目的。《大学》视家为国之根本,认为家庭道德是国家治安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它明确规定:“教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使众也”。 第三是“贵和”与“中庸”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贵和”原则是人在实施“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仁爱”原则涉及处理家庭、家族、社会和国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应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儒家对此非常重视。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中国人历来以中庸为美德,为人处事讲究不偏不倚,赞赏性格内向、城府深,反对旗帜鲜明,态度明朗,言辞锋利。“中庸”思维又称中和、中行、中道,也就是均衡,这种“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渗透到政治文化之中,就成为人们评价管理和参与管理的一项重要标准。

管理知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精品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思想史 1.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① 如表1-1所示: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② (二)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 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

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细划为以下五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证明:人才是一切之根本!一个不懂得珍惜人才的国家和组织是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的! 2.“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① 3.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普遍贯穿着经权观,“经”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稳定的原则,“权”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时空和势态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的方法和策略。这种经权观要求“执经达权”,即根据普遍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管理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目标;同时要求“通权达变”,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② 4.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军事典籍中蕴藏着大量的战略管理思想,这已成为今天军事乃至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思想宝藏。在《孙子兵法》中,孙子着重指出了战略谋划的重要性。 5.“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思想是以整体和谐观为基础的。也就是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过程,促使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之间达到最佳和谐,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灵魂是和谐观。 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大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的出现。企业的大量出现进一步出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由于管理理念的落后和不足,也出现了大量的管理问题。中国公司的执行难是由三大原因造成的:1.文化原因:由于文化导致的执行问题制度原因:由于制度导致的执行问题2.人员原因:由于管理水平导致的执行问题。文化原因导致的执行问题:1、中国是一个人治的社会,我们讲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能人第一,制度第二,而现代企业制度讲究的是“用人要疑”,制度第一,能人第二。2、中国是一种清谈文化,我们讲究“大道无术”,缺乏量化管理传统,而现代企业管理讲究“大道有术——量化管理。3、中国是一种面子文化,我们讲究“以情理服人”,情在前,理在后,而现代企业是一种利益文化,讲究“理情服人”,理在前,情在后。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的管理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我们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完成了儒法融合,在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以致迅速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刑并用、注重德教的统治原则,采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手段,塑造了后来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管理典范。 二、辩证的看待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法、道、墨之说的反映和体现。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对于如何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它们相互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摘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其中的有关理念为后人学习、研究管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本文分析了儒家、道家和兵家三种管理思想,并评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古为今用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thoughts of ancient China ar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relevant concepts provide inexhaustible sourc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study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the military commander's management thoughts, and comments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management ideas. Keywords: ancient China; management thoughts,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是兵家、儒家、道家。兵家长于决策;兵家和道家都善于权变;儒家重视人性和人际关系,企图用道德修养与教化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如果从精神实质上衡量,儒家的管理思想类似现代西方的行为学派,兵家的决策思想类似现代的决策学派,道家的“与时迁移、因物变化”的思想类似西方的权变管理。兵家讲韬略,道家尚权变,儒家贵和谐,这些积极成分对管理现代化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都富有治国安民的管理思想。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的特点是关心人生、社会问题,在伦理道德方面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管理和人事管理思想。 其一,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标 在儒家看来,治国首先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又可分为“修己”的自我管理和“安人”的社会管理两大部分。首先,“修己”的自我管理,强调管理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才能赢得部下的尊重与信任,管理过程才能有效地开展。提醒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行修养,必须做到安人先正己。其次,“安人”的社会管理,是立足于自我修身的基础之上,其内容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的道理。儒家学说把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把国家、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管理系统。从管理角度看,要把天下治理好,就得使国家安定;为使国家安定,就需要人人从自己做起。 其二,民为邦本的管理意向 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也就是说,给民众以恩惠,就能很好地指使民众。强调以民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不失为古今中外均被看好的管理智慧。儒家的管理思想从群体之“人”这个中心展开,关注民生、民心和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取向。另外,就如何发展生产、缩小贫富差别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探讨时,其基本思路也是如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其三,贵和中庸的管理方法 在儒家文化中,“和”既是管理的目的,也是管理的方法。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主张在无关原则的小事上,要讲协调、重和睦,不要小题大做,闹不团结;凡事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则要坚持原则,不应苟同。怎样才能做到“和”呢?“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促进人际和谐、实现良好道德的一种法则,是再好不过的了!孔子的本意是无论做人、处世还是办事都不能过分,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纵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孔孟的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变化的核心内容。所以谈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孔孟的管理思想就是必须要说到的。 孔孟的理想是实现仁政,孔孟所关心的是治国平天下,所以,管理思想当然是孔孟之道的 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研究孔孟思想可以发现,孔孟讲管理从不脱离道德建设,而把道德建设作为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修己以安百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两点就说明了这一点。孔孟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就是强调通过道德建设来治理国家,把管理活动纳入道德规范。因为道德建设是孔孟管理思想的着眼点,所以,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十分强调道德建设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把孔孟的管理思想称为管理道德思想。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管理者提出了从事管理活动的几项重要原则,它们是:一、“爱人”;二、富民;三、教民;四、“克己复礼”;五、“和”;六、义利观。 “爱人”,是充满古典人道主义精神的概念,是从事管理活动所应持有的态度。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涵就是“爱人”,可见“爱人”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怎样算是“爱人”呢?孔子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人”态度,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和关心人,洋溢着道德的光辉。 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势必致力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将之落在实处就是富民和教民。过去,有人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两句话,便以为孔子是空谈道德而忽视人民物质生活的,这完全是误解。孔子的这种措辞方法只不过是强调缩小贫富差距和保证社会安定的重要性,绝不是主张贫穷。在孔子看来,能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就是超过尧舜的大圣人,就充分体现他对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深切关心,对富民政策的高度重视富民以外,孔孟又强调教民。卫国人口众多,冉有问:人口多了应该怎么管理,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老百姓富裕之后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孔子所谓“教”,即提高道德水平。又,孟子在教导梁惠王怎样实行仁政王道时讲:首先要让人民有自己的田产,安心生产,吃得饱,穿得暖,过上富裕的生活;然后要办好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搞好道德建设。富民、教民,构成孔孟的基本的管理政策。 让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当然是“爱人”的表现,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那么,人与动物的界限是什么?不是别的,是道德。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具有道德文明的人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并非人与动物的区别点。由此可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包括“尽其心”和“求放心”正反两方面。“尽其心”是充分发展、扩张人的善良本心;“求放心”是把所丧失的善良本心找回来。孟子讲教民就是要贯彻其修养理论,通过教育的手段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帮助人们健全和完善人格,说 到底就是要使生物人成为完善的社会人以区别于动物界。这种教民的政策把对人民物质生活的关切进一步深入到了精神生活领域,更是“爱人”的深层表现,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它使 孔孟管理思想中的道德精神大大升华了。 主张教民者自古有之,但许多人忽视了教民和富民的关系。在孔孟看来,二者的关系是很显明的:富民乃是教民的物质基础。这从孔孟先讲富民后讲教民的排列次序上已经可以看出。孟子更深刻地阐述了富民和教民的正确关系。孟子虽然特别重视教民在管理中的作用,但是

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核心,提倡“仁爱”、崇尚“礼仪”,主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在此基础上,随着后人的不断补充,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其思想中包括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譬如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倡导的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念,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以及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以及诚实守信、忠恕等思想,均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相吻合。对现代企业管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已经日益显示出对现代经济、现代管理和现代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意义 一、儒家思想中的主要管理理念 (一)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的问题。儒家非常强调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可是,在义与利的权衡之中,儒家认为义应该首先被考虑,它是衡量利之取舍的标准,作为君子应深明大义。 现代社会中,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回避利与义的选择问题。义与利说到底并无必然对立,义也是一种利,只不过不是一人之私利,而是一种整体的利,或称“公利”。我们强调义,即是强调应该把整体的利放在首位,私利的追求应以不损害公利为原则。从长远利益看,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企业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反之,若企业局限于短期利益,制造伪劣商品,做虚假广告,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这种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必会使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一落千丈,到头来只能被消费者冷落,被市场淘汰,或受到法律的严惩。 (二)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儒家传统思想是以维护社会安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的。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儒家并非完全忽视人的个性,只是比较强调整体,要求把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国家的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管子》的管理观《管子》是我国历史上法家的一部重要著作,记载了非常丰富的管理思想,尤其是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在管理中的运用使其更具现代价值。《史记》中《管晏列传第二》对管子的执政有这样的评价:“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管子》的人性观出发,对《管子》的管理思想做了一个清理和概括,并从现代管理的视角对此作了一定的分析与评价。相信对《管子》管理思想的挖掘能为当代管理学的发展和我们今天的组织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一、《管子》的人性观 人性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与理性。其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对管理学而言,人性假设是最基础的原理,也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的先秦思想家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就是关于这个问题最初的理论表述,并且在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管子》成书以前,已经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性观,主要包括孔子的“性可塑说”、孟子的“性善说”、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说”以及墨子的一些关于人的思想。孔子重视人的作用,但他的思想中有浓重的天命的成分,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墨子不讲天命,也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但他对天、鬼却又极为推崇,人还是附庸。孟子有很浓的天命论思想,认为有意志的天是世界的主宰。同时他又认为人皆有“四心”,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也引出了他在政治管理上的“仁政”思想。而告子则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如同水流无分东西。我们知道一个管理者对人性的观点决定了他基本的管理观。那么,《管子》对人性的看法又是什麽样的呢? 1、人,水也。《管子?水地》篇提出:“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这个观点阐述了相对科学的人的生成程序,撕去了一直罩在人身上的神秘外衣,肯定了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物质世界不断进化的结果。《管子?内业》还说:“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认为气是第一性的,精神现象是第二性的。这些思想从人的本源上提出了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观点,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 2、人性本恶,但可引导。我们知道,人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人的社会属性,三是人的精神属性。《管子》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应该说还是认为人性本恶。《管子?版法》中有这样的概括:“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恶害。”认为在人的自然属性上、或者说人的质朴的原始素材上人都是追求利益、趋利避害的。同时,在同一篇中还写到:“凡民者,莫不恶罚而畏罪。凡人主莫不欲其民之用也”,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我们不难看到这很象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这一思想也就导出了《管子》的法治思想。 3、人是有需要的。《管子?牧民》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提出了人不仅有自然需要,而且有社会需要。同时,《管子?侈靡》中还写到:“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以一日违也,亲戚可以时大也。”这就进一步指出了人的自然需要较之社会需要是更基本的东西。《管子?禁藏》中还进一步阐述了两者的关系,“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一方面指出人的情感是以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为转移的;另一方面,情感反过来也会决定需求的强度。而且,人的需要能否满足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也会影响到政治统治的成败。所以,《管子?牧民》篇中明确提出:“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对世界,特别是对东方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嗲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还有一些古代经典著作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一批像孔子、管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李斯、诸葛亮、李世民、王安石、康熙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们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管理学家。在他们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具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生产、市场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兼爱”是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墨子认为,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有“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现代管理学上的“人本管理”思想要求企业领导平等对待员工,把员工当成企业运行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及其创造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人本管理的管理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实质相吻合,是“兼爱”思想的延伸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为”与“为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对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从“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论文

儒家管理思想和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尤其是跳槽问题,一直是个难解的问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本文通过分析其中的”人本”、“仁爱”和“修身”思想,并且联系实际问题,提出了儒家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字:企业人力资源儒家思想管理 当今社会,好的企业多,优秀的人才也多,所以跳槽这件事也是数见不鲜。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跳槽,有很多原因,极大一部分就是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善。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中国企业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亲近的人才靠得住,所以在招聘时很多人是托关系进去的,就算一部分人勉强挤进去了,发展到管理层的机会也是极少的,在努力无果后只有失望离开。(2)绩效管理方面标准不科学、不全面,量化的考核标准并不能反映员工真正的才能,而且在评估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大家整体对自己要求不高,管理人员起不到表率作用,对于满腔抱负的员工,就会另寻企业文化较好的企业。(3)薪酬方面缺少公平性、竞争性、激励性。劳动量和工资不成正比,企业的工资、奖金、福利与员工预期的相差悬殊,决定着员工的去留。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运行的血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将结合儒家管理思想,探讨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借鉴意义。 儒家管理思想主要内容概述 1.注重“人本”思想 儒家的管理哲学带有鲜明的“人学”色彩,重视和强调人的价值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认为,尊贤善听、群策群力是实现管理目标的保证。首先要尊贤,儒家认为要“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举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分亲疏,任人唯贤不唯亲。要“众恶必察,众好必察”,意思就是对于世俗的毁誉要深入考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既要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又要“无求备于一人”,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不要求全责备。 2.崇尚“仁爱”思想 孔子主张“仁政”,强调领导者要像爱护亲属一样地对待下属“。仁爱”是博大的,是推己及人,推己及天的博爱。仁的内涵就是“仁者,爱人”,孔子强调在内为仁,在外为礼。仁者,人也,其核心就是尊重和关爱人。义者,宜也,就是做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案例 (1)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小故事——猴王与孙子 从前,有个在树荫下卖草帽的人,叫卖得十分疲惫,靠着树干打起盹来。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身边的一堆帽子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而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戴着一顶草帽。 他想到,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他就试着举起左手,果然猴子也跟着他举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着拍手,于是他赶紧把头上的帽子拿下来,丢在地上;猴子也学着他,纷纷将帽子丢到了地上。卖帽子的高高兴兴地捡起帽子。回家以后,他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的儿子和孙子。 很多年后,他的孙子在卖草帽的途中,也和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而帽子也同样地被猴子拿走了。孙子想到爷爷曾经告诉他的方法。于是他脱下帽子,丢在地上……猴子竟然没有跟着他做,直瞪着他看个不停。不久,猴王出现了,把孙子丢在地上的帽子捡了起来,还用力地对着孙子的后脑勺打了一巴掌,说:“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呀!” 孙子的角度:过去成功的经验极可能成为今天失败的原因 猴子的角度:失败是成功之母,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顺“道”——自然界和社会都有其自身运动规律,社会活动都有轨可循。 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拔苗助长 2、重人——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三顾茅庐”“皇太极召范文程议事” 曹操的故事 例如官渡之战后,发现许多“许下及军中人”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提出要查清之后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皆焚之”。 又如陈琳,原是袁绍的部下,曾为其起草讨曹檄文,直骂到曹操祖宗三代。但归附曹操之后,仍然受到重用,并未遭受报复。 再如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但张绣归降后,曹操不计前嫌,仍拜他为扬武将军,并结为儿女亲家。官渡之战中,张绣力战有功,后又击破袁谭,曹操论功行赏,增邑二千户 神偷退兵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楚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并把他们招揽到麾下。有个人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待为上宾。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交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子发旗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简直无计可施了。 这时神偷请战。他在夜幕的掩护下,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当天晚上,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再由子发派人送还。第三天晚上,神偷连齐军主帅头上的发簪子都偷来了,子发照样派人送还。齐军上下听说此事,甚为恐惧,主帅惊骇地对幕僚们说:“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发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于是,齐军不战而退。 3、人和 –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 –和能兴邦、和能生财 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 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是协作的办法,也叫"机制创新".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都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挑满了.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了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三个里程碑及其在中国的升华教学文案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三个里程碑及其在中国的升华 2014年03月24日11:03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作者:陈全明张广科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本文是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公务员薪酬差距合理性评估研究”(项目编号:2011LJ039)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历程中三个标志性实验成果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演变的客观规律,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嬗变过程中的三大里程碑。科学管理实验使人力资源管理从自发管理走向自觉管理、科学管理和制度管理;霍桑实验系统发现了提高生产效率的社会心理因素,使人力资源管理从技术管理走向社会管理、行为管理和心理管理;职业生涯实验显示员工职业发展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现代企业目标和员工职业发展目标共存共长。三次实验的思想脉络、理论构造、功能机制有机对接、联动传承并推向纵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历史上三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科学人才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升华。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发展历程;三个里程碑;科学人才观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2)09-0083-05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划分与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之间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是不同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生产力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内在反映,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则为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嬗变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界限标志。 目前,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产业革命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1920年)、人际关系阶段(1920—第二次世界大战)、行为科学阶段(二次大战—20世纪70年代)和人力资本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上述发展阶段相对应,产生了员工是“经济人”、“社会人”、“行为人”和“自我实现人”等不同的人性假设,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也完成了从古典管理流派到现代管理流派的转变,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系列转变。 上述五大阶段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资方”管控“劳方”,以实现“资方”利益目标的视角,以对员工行为规律和员工行为激励方式的认识演进为依据。这种划分对人力资源管理规律的认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演变与发展阶段的划分仅以员工行为规律或员工行为激励方式的演进为依据是不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深入,不断地推动着人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审视“人”和“人性”自身,进而从更新的角度和更宽的视域来认识和把握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演进规律。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演变阶段的划分应力求界限更清晰、标志更明确、内涵和本质更深入,力求从更深层次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员工行为规律或行为管控及其背后关于“人”和“人本”思想的演变、发展和升华,以及这些思想对当时社会生产要素排列顺序的影响或对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贡献,从而更能准确地反映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嬗变过程。 依据上述思路,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史上标志性实验所提出的关于“人”和“人本”的实验结论,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嬗变进行了新的视角的阶段划分,并对“以人为本”理念与“君本”、“物本”、“神本”思想的差异,以及“以人为本”在我国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具体阐释。 二、第一个里程碑:“科学管理实验”与科学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实验”及其结论 在“科学管理实验”之前,劳方和资方之间处于一种“剥削”和“被剥削”的对抗状态。劳方的不满往往以破坏机器、厂房、怠工等方式体现出来,资方则以解雇、处罚员工等方式来应对。在这种条件下,员工在企业中的“工具性”价值还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员工本身成为企业发展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思想史 1.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着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

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① 如表1-1所示: ①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1981年出版,第33、248页。

2.中国管理思想的演进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

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① (二)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 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 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细划为以下五个方面: ①于丹《孔子心得》 2007年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