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定西市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2012年3月1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8.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524.3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1817.5亿元,增长11.5%,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325.6亿元,增长13.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14.8亿元,增长8.2%,房地产业增加值124.2亿元,增长5.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4∶48.17∶37.29调整为13.51∶50.28∶36.21,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1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03和1.08个百分点。
就业:年末城乡就业人员1500.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11.5万人,比上年增长5.50%。
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9%,其中城市上涨6.0%,农村上涨5.7%。
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吉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吉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统计局•【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吉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2012年)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发展”和“民生”两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吉林特色,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全省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1053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77.40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601.20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52.11亿元,增长10.9%。
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全省人均GDP达到38321元,增长13.4%。
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2.1∶53.2∶3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66.7%和28.8%。
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318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60.4亿元,增长30.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降低4.19%。
图1:2007-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2011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2(以上年为100,下同),价格水平同比上涨5.2%。
其中,农村为105.4,上涨5.4%;城市为105.2,上涨5.2%。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11.4,上涨11.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5.4,上涨5.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106.1,上涨6.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5.6,上涨5.6%。
2011年定西市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占农 村 经 济 总 收 入 的 4 .4 。林 业 收 入 增 加 r 2 9万 63 % 3
元 , 长 16 增 . 0%, 到 1 5 . 4万 元 , 达 48 9 6 占农 村 经 济 总 收 入 的 1 7 。牧 业 收入 增加 l 8 . 5 元 , 加 r8 5 %, . 5% 77 万 0 增 .9
化、 工业化 、 城镇化 、 生态化和市场化进程。 以粮食增产 、 农业 增效 、 民增收为 目标 , 农 着力 培育马铃薯 、 中药材 、 草畜 、 食用 菌、 花卉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 足防灾减 立 灾, 依靠项 目和科技 支撑 , 努力 推进农业 结构 的战略性
调 整 , 力 发 展 农 业 产 业 化 经 营 , 快 农 业 产 业 化 经 营 大 加
做大 城镇 , 扩充 总量 , 提升水平 , 精心打造 “ 中国薯都 ” 、
“ 国药 都 ”大 力 弘 扬 领 导苦 抓 、 门苦 帮 、 众 苦 干 的 中 , 部 群
3 1 总收 入 情 况 .
21 0 1年 全 市 农 村 经 济 总 收 入 806 5 9 5 6 . 6万 元 , 增 加 了 6 1 5 . 9 元 , 长 了 6 4 % 从 鼍个 产业 来 看 : 5 8 4 万 0 增 .0 。 第 一 产 业 平 稳 增 长 。 2 1 比 , 业 收入 增 』 r 与 0 0相 农 J f 1
大 , 动 了全 市 农 民 工 资性 收 入 、 庭 经 营 性 收 入 、 产 带 家 财 和转 移 性 收 入 的 快 速 增 长 . 计 全 年 全 市农 民人 均 纯 入 . 预
达到 3 5 0元 , 上年 净 增 4 8元 , 长 1 % 0 较 4 增 3。
3 农村 经 济形 势
2011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2012年3月2日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加快”,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加快推进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发展振兴,全力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发展平稳较快。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0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83.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027.9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7015.3亿元,增长10.9%。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70.0%和25.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133元,增长15.9%。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4:50.5:35.1调整为14.2:52.4:33.4。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2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GDP的57.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4.1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7484.9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3454.6亿元,增长14.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5.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6%,居住类价格上涨6.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7.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9%,生活资料价格上涨5.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上涨12.6%。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企业家信心较强。
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5.9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25.7点,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相对较好,其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53.8点、138.3点、134.8点、130.7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国家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2.02.22
【实施日期】2012.02.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6.5%。
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时间: 2012-06-21 09:202011年社会服务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力度大、创新亮点多、实际效果好,增进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综合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省级行政区划单位34个(其中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332个(其中地级市284个,地区15个,自治州30个,盟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3个(其中市辖区857个,县级市369个,县1456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1个,林区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40466个(其中区公所2个,镇19683个,乡12395个,苏木106个,民族乡1085个,民族苏木1个,街道7194个)。
2011年,共联合检查省界13条,联检省界13646公里、界桩236颗,2条省界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
编制完成了28条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形成图集6800册、电子光盘2800套。
图1 乡镇、街道变化情况表 1 乡镇、街道变化情况单位:个指标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乡(个)17534 15951 15306 15120 15067 14848 14571 13587 镇(个)19892 19522 19369 19249 19234 19322 19410 19683 街道(个)5829 6152 6355 6434 6524 6686 6923 7194 注:图1和表1中乡包含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服务业机构129.8万个,比上年增长2.3%,职工总数1129.8万人,固定资产总值为6989.8亿元,比上年增加6.1%。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统计信息网)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8.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524.3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1817.5亿元,增长11.5%,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325.6亿元,增长13.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14.8亿元,增长8.2%,房地产业增加值124.2亿元,增长5.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4∶48.17∶37.29调整为13.51∶50.28∶36.21,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1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03和1.08个百分点。
2011年,白银市经济呈现基础巩固、发展加快、质量提高的良好运行态势。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75.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215.82亿元,同比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117.97亿元,同比增长13%。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2.1:54.99:32.91调整为11.18:57.43:31.3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9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 1.52个百分点。
单位: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产值比例产值比例甘肃省5020.37 678.75 13.52%2377.83 47.36%1963.79 39.12%白银市375.83 42.15 11.21%215.72 57.40%117.97 31.39%。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2.03.15•【字号】•【施行日期】2012.03.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2012年3月15日)2011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60.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13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76.00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800.66亿元,增长7.0%。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32392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10年的9.4:49.0:41.6调整为2011年的8.9:52.2:38.9。
2011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第二产业贡献率为71.9%;第三产业贡献率为24.2%。
2011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3%。
其中,城市、农村分别上涨5.8%和7.5%;食品类价格上涨13.5%。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9.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2.8%;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1.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0%;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5%。
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7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9.96亿元,增长43.2%。
其中:实现增值税24.40亿元,增长20.0%,实现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是80.11亿元、24.16亿元和7.50亿元,分别增长42.5%、71.6%和3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西市安定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报
2011年,全区上下按照“紧紧围绕率先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建设首善之区的战略部署,着力提升马铃薯、畜草、劳务和现代旱作高效农业四大产业,全力突破项目建设、工业建设、城镇建设、招商引资四个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事业、民生改善、平安创建、党的建设四大工程,把安定区打造成“中国薯都”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重点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区、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的总体要求,精诚团结,真抓实干,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
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3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4亿元,同比增长5.2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9亿元,同比增长20.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1亿元,同比增长14.4%。
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682.72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28︰51。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4.06亿元,增长30.95%,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83亿元,增长33.01%。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8.56亿元,增长31.68%。
二、农业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
2010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值8.34亿元,同比增长5.21%。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4.58万亩,粮食总产量27.79万吨,比上年增加0.09万吨,增产0.32%。
其中夏粮23.23万亩7241.42吨,秋粮131.35万亩270664.5吨。
玉米播种面积31.11万亩,总产量达9.34万吨;马铃薯播种面积100.24万亩,总产量98.64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7万亩,总产量74051吨。
年末大牲畜存栏9.07万头,牛存栏2.86万头;生猪存栏11.95万头,猪出栏13.96万头;羊存栏15.26万只,出栏9.69万只;家禽存栏50.65万只。
全年肉类总产量16164.5吨。
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65.13万千瓦,农用大中型拖拉机794台,农用小型拖拉机10684台,农用运输车37743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8亿元,实现增加值7.02亿元,同比增长21.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87亿元,同比增长32.64%,实现工业增加值4.38亿元,同比增长24.2%。
建筑业发展良好。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
2011年末,具
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5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27亿元,同比增长78.63%。
完
成施工面积275.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
2011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76亿元,同比增长66.7%。
其中,城镇建设36.41亿元,同比增长75.5%;房地产11.6亿元,同比增长44.8%;
农村建设9.75亿元,同比增长65.5%。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6亿元,同比增长44.8%。
商品房施工面积12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6.9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9.8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6.09亿元。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96亿元,同比增长19.15%。
实现增加值1.93亿元,
同比增长14.8%。
社会消费品销售额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实现52.46亿元,同比增长35.8%。
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营业额17.03亿元,同比增长36.8%;零售业完成营业额32.7亿元,同比增长36.5%;住宿业完成营业额0.48亿元,同比增长31%;餐饮业完成营业额2.25亿元,同比增长32%。
六、交通、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3.18亿元,增长14.1%。
完成公路货运量1275.37万吨,货物周转量70145.5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596.52万人。
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77部、移动电话160部。
互联网用户数2.63万户。
七、金融业
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3.88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54.95亿元,同比增长19.5%;各项贷款余额为60.32亿元,同比增长27.02%。
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区共有普通高中6所,在校学生18818人;普通中学57所,在校学生20588人;职
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7288人;小学200所,教学点68个,在校学生24815人。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6136名。
高考本科录取人数2530名。
2011年顺利通过“2009-201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县(区)”考核验收,并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
争取到中国科协与联合国儿基会项目等各类国家、省级批复立项项目17项,争取到位资金892.5万元。
评定区级科技进步奖14项,有6项获市科技进步奖。
共申请专利50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实用新型34件,外观设计3件,有24件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选派94名科技特派员,建立了以马铃薯和旱作高效农业为主的农业示范基地19个、各类养殖小区30个、示范企业5户,培训科技人员1200多人次。
拥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1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公共藏书17万册。
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9家,其中区级医院3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妇幼保健院(所)1所、中心卫生院6家、乡镇卫生院16家、社区服务中心2所,床位1389张。
全区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99.79%,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5.18。
积极开展大中型全民健身活动15场次,举办各种体育竞赛9次。
九、人口与就业
年末户籍人口453062人(其中农业人口362641人)。
全年出生人口4207人,出生率为9.14‰;死亡人口2551人,死亡率为5.54‰;人口自然增长率3.6‰,计划生育率91.99%。
年末全区单位在岗职工26914人,比上年增长0.27%,其中:国有经济在岗职工24318人,集体经济在岗职工501人,其他经济在岗职工2095人。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6853元,比上年增长20.4%。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全年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80人;为212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回乡青年和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1060万元。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2元,比上年增加1502元,同比增长13.91%;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71元,比上年增加404.71元,同比增长14.99%。
社会保障逐步提高。
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2032人,职工医疗保险18902人,失业保险13940人,工伤保险人数9675人,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681人,生育保险8080人。
福利事业健康发展。
全区拥有敬老院14个,供养“五保老人”213人;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全面完成,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差标准由125元提高到144元,农村低保保障面扩大到17%,为78044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保障金8866.95万元。
十一、安全生产
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四项指标“三降一升”。
2011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8起,比上年下降42.42%;死亡22人,比上年上升29.41%;受伤17人,比上年下降22.73%。
直接经济损失21.41万元,比上年下降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