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血浆胆红素吸附护理.doc
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胆红素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tr, L S 是一 种能 替 代或 模 拟 正 常肝 脏 部 分 或全 e A S) n 部 功能 的体 外装置 , 近年来成 为临 床治疗 急 慢性 肝功 能衰竭 的重要手 段 之 一[ 。 目前 常 用 的 AL S有 分 2 ] S
本 旭 化 成公 司 ) 血 滤 器 为 AV 0 s聚 砜膜 ( 国 费 , 60 德 子吸 附再 循 环 系 统 ( l ua do pinrc cig moe l a s r t e yl 森 尤斯 集 团 ) 胆 红 素 吸 附柱 为 B -5 (3 旭 化 c r o n , RS3 0 1本 s se y tm,MAR ) P o te s系统 、 S 、 rmeh u 血浆 置换 、 浆 成 公 司) 管 路 为 E wad 血 , d r s配 套 管 路 及 普 通 透 析 管 灌 流 等 , MARS方 法复 杂 、 本 高 , 但 成 治疗 效果 个 体 差 异 较大 ; r meh u 抗凝 难 度 高 , P o te s 治疗 时 间 短 ; 血 浆 置换 需要 大 量血 浆 , 易丢失 有 用物 质 ; 血浆 灌 流 而 受 分 离速度 限制 , 次 治 疗 血 浆 量 有 限 。临 床 上 迫 一 切 需要 一种 高 效 、 单 且 成 本 合 理 的治 疗 方 式 。我 简 院以连 续静 一 脉血 液 滤过 (o t u u e ov n u 静 cn i o sv n — e o s n h moi rt n C e f ai , VVH) 合胆 红素 吸 附系统 治疗 高 h o 联 胆 红素 血症 , 取得 了 良好效 果 , 现将 治 疗 与 护理 情况
良反 应 。结 论
连 续 静 一 脉 血 液 滤 过 联 合 胆 红 素 吸 附 系 统 对 胆 红 素 清 除 效 果 好 , 清 除 中小 分 子 水 溶 性 毒 素 , 节 水 、 静 可 调 电解
国产胆红素吸附柱DX350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

国产胆红素吸附柱DX350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目的观察国产胆红素吸附柱Dx350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与国际通用的胆红素吸附柱BRS350进行对比。
方法选取三间医院120例行胆红素吸附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90例患者为试验组,采用DX350吸附柱,另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BRS350吸附柱进行胆红素吸附。
治疗中检测治疗前、后血生化、凝血四项、血常规、电解质、补体及细胞因子。
结果119例患者完成临床研究,试验组1例脱落,试验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L),直接胆红素(DBL),(31.94±7.84)%,间接胆红素(IDBL),总胆酸(TBA)下降率分别为(31.80±7.20)%,(30.58±19.99)%,(12.86±79.09)%;对照组TBL,DBL,IDBL,TBA下降率分别为(27.65±9.79)%,(24.89±15.79)%,(27.40±24.15)%,(17.63±14.12)%。
两组患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WBC)、钾(K+)、氯(Cl-)、钙(Ca2+)、镁(Mg2+)和磷(P)、补体C3、补体C4、白介素6(IL一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治疗前后变化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血小板(PTJT)、钠(Na+)在试验组前后有差异,对照组无差异,两组间比较无差异。
试验组有2例出现畏寒,对照组1例头晕。
结论国产的胆红素吸附柱DX350可显著降低患者胆红素水平,耐受性好,与国际通用的胆红素吸附柱相比其疗效及安全性都无明显差异。
标签:高胆红素血症;人工肝支持系统;胆红素吸附高胆红素血症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发生于病毒性肝炎、肝衰竭、药物性肝病(炎)、肝内外胆管梗阻、肝硬化、肝癌、溶血性疾病及外科手术后等。
慢性肾衰合并高胆红素血症行血浆吸附一例

慢性肾衰合并高胆红素血症行血浆吸附一例高胆红素血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且难治的病症,是急、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之一,高胆红素血症可使线粒体氧化偶联作用脱节影响脑细胞能量代谢,临床可导致肝性脑病。
所以临床对高胆红素的处理尤为重要,而临床重型肝炎患者高胆红素的消退有赖于肝脏功能的恢复,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且缓慢。
血浆吸附是通过吸附剂对血浆中致病物质进行吸附,起到净化作用的一种方法。
患者血液经过血泵进入血浆分离器,血浆分离器将血液分离为血浆和血细胞,分离后的血浆不含血小板。
血浆吸附的优点在于吸附剂只与血浆接触,不与血细胞接触,不会对血细胞有形成分产生破怀,产生的副作用较少;另外,血浆吸附干扰因素少,可更高效去除致病物质。
[关键字]高胆红素血症血浆吸附[临床资料]患者:刘××,男,58岁,一直坚持规律透析已有3年。
5月16日腹痛3.5小时后入院。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195/110mmHg,血压控制不详。
有“糖尿病”病史6年。
[查体]中年男性,神志清,精神不振,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皮疹、瘢痕,巩膜轻度黄染,各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头颅五官端正,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存在。
耳鼻外观无异常,口唇无紫绀。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
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四、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cm处,心率86次/分,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上腹部压痛,以剑突下明显,无反跳痛,墨菲征阳性,肝脾肋下未及,肝区有叩击痛。
肠鸣音4次/分。
泌尿、生殖系统未查,脊柱生理性弯曲,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2.36×109 /L;中性粒细胞(NETU%):90.30%;血红蛋白(Hb):109g/L;肾功能:尿素氮(BUN)17.05mmol/L;肌酐(Cr)456umol/L;电解质:钠(Na)130.4mmol/L;氯(Cl-)92.7mmol/L;随机血糖:28.05mmol/L;空腹血糖:9.40mmol/L;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45.1umol/L;直接胆红素(DBIL)36.1umol/L;胆汁酸(TBA)134.5umol/L;谷丙转氨酶(ALT)96U/L;谷草转氨酶(AST)163U/L;糖化血红蛋白:14.70%;上腹部CT:①考虑胆囊结石并胆囊炎;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对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舒适状况的影响及护理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及沟通障碍患者;②严重并发症者;③ 严重睡眠障碍及药物治疗者。患者年龄为(47.7±15.1)岁,导 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发病为:重症肝炎 3例,肝衰竭 4例,肝硬 化腹水 2例,梗阻性黄疸 2例,原发性肝癌 1例。 1.2 治疗方法 进行 DPMAS治疗使用 MPS-07血浆分离器 (聚砜膜),DX350为一次性使用胆红素吸附柱,同时 HA330-Ⅱ 为一次性使用灌流器,人工肝机器为国产伟力机器,按操作说明 连接管路。预冲血浆分离器:用 2500ml生理盐水加 1支 100mg 肝素(20mg/500ml)预冲血浆分离器,以 50~100ml/min的泵速 进行预冲,方向为动脉端→血浆分离器→静脉端,充分预冲,排尽 血浆,分离器中气泡,预冲结束后夹闭静脉端。静脉端出浆口连 接管路,排尽空气后连接 DX350胆红素吸附柱和 HA330-Ⅱ灌流 器,以 50~100ml/min的泵速用 1500ml生理盐水加 100mg肝素 (33.3mg/500ml)进行预冲,预冲结束后,预 冲 血 浆 分 离 器 和 BS330和 HA330灌流器,血泵流速 100ml/min,血浆泵流速 30 ml/min,用 1000ml生理盐水排尽管路中肝素。确保机器管路各 接口及传感器衔接紧密,遵医嘱备抗凝剂上机前 20~30min静 推。血管通 路 为 股 静 脉 或 颈 内 静 脉 导 管。DPMAS治 疗 血 流 量 100ml/min,血浆分离流量 30ml/min,持续治疗 3h。 1.3 护理方法 1.3.1 病情观察与护理 所有行 DPMAS的患者治疗时均遵医 嘱直接连接动静脉开始体外循环,因为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是 造成低血压及心 率 增 快 的 根 本 原 因 [6],必 须 同 时 补 生 理 盐 水, 予吸氧、心电监护,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治 疗过程只采用 DX350胆红素吸附柱和 HA330-Ⅱ灌流器进行 吸附治疗,除去体内内毒素、炎症介质、胆红素、胆汁酸等物质, 未有明显容量负荷改变,上机时动静脉端直接连接,并予补充生 理盐水 200~300ml,故治疗前后血压及心率无明显改变。
胆红素吸附柱联合血液灌流器的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

胆红素吸附柱联合血液灌流器的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目的考察胆红素吸附柱联合血液灌流器的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护理方式与安全性。
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在2012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所有患者在药物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了这种组合式的治疗方法,患者的血液经过血浆分离器分离出血浆后经血液灌流器(MG-350)吸附后再通过胆红素吸附柱回輸至体内。
观察和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酶原活性、血常规、电解质、炎性因子及治疗中发生的并发症。
结果30例患者接受该吸附系统治疗后其体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的下降幅度为(189.93±95.14)、(106.57±60.71)、(87.81±58.39)、(64.84±26.30)μmol/L。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而氯(Cl-)浓度略下降,钙(Ca2+)有所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4。
2.5 组织相容性指标分析组合式吸附系统治疗后,患者的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IgG略有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5。
2.6 炎症因子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组合式吸附系统治疗后的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有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6。
2.7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治疗后,显效2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
所有接受胆红素吸附柱吸附治疗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无畏寒、寒战、发热、出血或深静脉留置管部位渗血等情况发生。
3 讨论重型肝病患者由于肝细胞广泛坏死,肝功能严重障碍,导致体内代谢产物大量积聚,继而严重影响其他脏器官功能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多器官损害而死亡[13]。
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血浆置换治疗及护理

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血浆置换治疗及护理【摘要】目的分析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开展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相应护理措施。
方法抽取40例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源自于2020年1月~2022年5月本院接诊,均接受血浆置换治疗,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强化护理措施,就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组间比较。
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风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其不良反应风险,可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脏术后;血浆置换;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措施有相关研究显示,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主要是由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3mg/dl,发病率可达5~25%,瓣膜置换术后的发生风险更甚[1]。
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
因肝脏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轻度肝损伤往往为一过性,为此对其研究相对较少。
约1%的患者出现严重肝功能损伤,肝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40~50%[2]。
血浆置换是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措施。
但在治疗过中极易出现一系列并发风险,需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从而保障治疗质量[3]。
鉴于此,本文就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开展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相应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40例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源自于2020年1月~2022年5月本院接诊,均接受血浆置换治疗,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5~62岁,平均(48.83±3.84)岁。
研究组男11例,女8例,年龄24~63岁,平均(48.79±3.76)岁。
患者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血浆置换治疗:选择性血浆置换使血浆输入与血浆分离速度一致为15~25mL/min应用3L广口瓶收集废浆置换液为新鲜冰冻血浆600~ 1000mL和羟乙基淀粉/氯化钠130/40 250~400mL置换出废弃血浆800~1200mL(2)护理方式: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措施,即开展常规知识宣教,治疗过程中强化护理巡视等。
1例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护理

1 例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护理摘要:目的总结1例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方法根据1例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的病程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及时准确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根据病程进展,更改相应护理措施,并保证护理措施落实的有效性。
结果实施上述有效的护理,患者顺利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术治疗,治疗后患者胆红素较前下降,精神明显好转,皮肤黄染较前改善。
结论通过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保证血浆置换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才能够有效的缓解不良症状,最终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术;肝衰竭;护理肝衰竭患者由于大量毒性物质积聚,可引起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出血等并发症,目前尚缺乏特异有效的药物,临床病死率高[1]。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连续性血液净化、分子吸附系统等多种血液净化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肝衰竭的辅助治疗[2],其中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方法已成为治疗肝衰竭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既可以特异性吸附胆红素还可以清除体内毒素及炎症因子[3-4],同时又不丢失自体血浆,进而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为肝脏再生、肝功能的恢复争取时间,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5]。
但在治疗过程中对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医护密切配合也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为总结经验,更好地为肝衰竭患者提供有效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将我科2021年3月31日收治的1例肝衰竭患者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65岁,主诉“全身黄染伴乏力1月余”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6.2℃,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HR 102次/分,R 25次/分,BP 106/71mmHg,SPO2 97%。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不良事件及护理

按摩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肢体血液循环ꎬ第二阶段主要锻炼健侧肢体ꎬ以预防肩关节僵硬ꎬ并防止胸痹及腋下瘢痕收缩ꎬ同时通过腹部按摩减少因长时间卧床而可能引发的肠胀气等现象ꎮ第三㊁四两个阶段则重点针对患侧肢体开展活动ꎬ以促进肩部血液循环ꎬ提高其耐受能力㊁体质及体能ꎮ结果显示该组肩关节活动受限和肌力下降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ꎬ运动耐力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ꎬ且并发症显著减少ꎬ与有关报道相符[12]ꎬ提示该康复锻炼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ꎬ可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ꎮ本研究认为为保证康复锻炼效果ꎬ应注意掌握康复锻炼时机ꎬ同时锻炼频率和幅度应适当ꎬ避免因锻炼不当而影响愈合和锻炼效果ꎮ在锻炼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ꎬ视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锻炼量ꎬ促使其患肢早日康复ꎮ此外ꎬ应在康复锻炼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患侧上肢支撑或进行血压测量㊁抽血等操作ꎬ以免影响其功能恢复ꎮ综上所述ꎬ加强早期阶段性康复锻炼可促进乳腺癌术后患肢运动功能恢复ꎬ提高运动耐力ꎬ减少术后并发症ꎬ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ꎮ参考文献[1]㊀郭红亮ꎬ史长青ꎬ李璐璐.综合康复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ꎬ2014ꎬ36(7):559 ̄561.[2]㊀孙晶波ꎬ李静龙.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患者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ꎬ2014ꎬ4(6):62 ̄64ꎬ90.[3]㊀ZIELINSKIJꎬJAWORSKIRꎬIRGANꎬetal.Analysisofselectedfactorsinfluencingseromaformationinbreastcancerpatientsun ̄dergoingmastectomy[J].ArchMedSciꎬ2013ꎬ9(1):8 ̄92. [4]㊀罗云飞ꎬ王军ꎬ裴晓瑞ꎬ等.阶段性功能锻炼操对乳腺癌术后肩关节活动度㊁运动耐力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ꎬ2014ꎬ34(6):1528 ̄1529.[5]㊀叶美娜.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ꎬ2015ꎬ22(12):1771 ̄1773. [6]㊀孙翔云ꎬ唐丽玲ꎬ周丽华ꎬ等.综合康复锻炼对乳腺癌Ⅰ期乳房重建术后上肢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ꎬ2012ꎬ34(4):302 ̄305.[7]㊀SCLAFANILMꎬBARONRH.Sentinellymphnodebiopsyandaxillarydissection:addedmorbidityofthearmꎬshoulderandchestwallaftermastectomyandreconstruction[J].CancerJꎬ2008ꎬ14(4):216 ̄222. [8]㊀苏晓梅ꎬ庄嘉元ꎬ骆惠玉ꎬ等.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康复锻炼认知及需求现状的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ꎬ2013ꎬ19(19):2297 ̄2299.[9]㊀NGRꎬLEECFꎬWONGNSꎬetal.MeasurementpropertiesoftheEnglishandChineseversionsoftheFunctionalAssessmentofCancerTherapy ̄Breast(FACT ̄B)inAsianbreastcancerpatients[J].BreastCancerResTreatꎬ2012ꎬ131(2):619 ̄625. [10]肖红ꎬ冯涛ꎬ段永亮ꎬ等.不同康复锻炼法对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ꎬ2013ꎬ33(22):5535 ̄5537.[11]李红.阶段目标锻炼法在乳腺癌术后上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ꎬ2013ꎬ10(7):130.[12]叶锦荷.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ꎬ2015ꎬ12(2):61 ̄63.(收稿日期:2016 ̄12 ̄23ꎬ修回日期2018 ̄06 ̄26)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不良事件及护理何丽aꎬ陈金荣b(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ꎬa感染中心一病区ꎬb急救创伤中心门诊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㊀830000)摘要:目的㊀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 ̄MAS)在治疗高胆红素血症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ꎬ并提出其护理措施ꎮ方法DP ̄MAS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0例ꎬ其中肝衰竭38例㊁药物性肝炎5例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2例㊁急性戊肝3例㊁中毒2例ꎮ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的类型㊁比例ꎬ提出护理措施ꎮ结果㊀治疗过程中管路压力异常增高19例(31.67%ꎬ19/60)ꎻ过敏9例(15.00%ꎬ9/60)ꎻ血压下降5例(8.33%ꎬ5/60)ꎻ穿刺部位血肿及出血2例(3.33%ꎬ2/60)ꎻ其余25例(41.67%ꎬ25/60)无不良事件ꎮ结论㊀对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ꎬDP ̄MAS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ꎬ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是可以预防及处理的ꎮ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ꎻ血液滤过ꎻ安全管理doi:10.3969/j.issn.1009 ̄6469.2018.10.058AdverseeventsandnursingcareofhyperbilirubinemiatreatedbydoubleplasmamolecularadsorbentsystemHELiaꎬCHENJinrongb(a.FirstWardofInfectiousDiseasesꎬb.FirstAidandTraumaCenterꎬ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ꎬUrumqiꎬ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㊀830000ꎬChina)Abstract:Objective㊀Toobservetheadverseeventscausedbydoubleplasmamolecularadsorbentsystem(DP ̄MAS)inthetreatmentofhyperbilirubinemiaandtoproposenursingmeasures.Methods㊀SixtypatientswithhyperbilirubinemiaweretreatedwithDP ̄MASꎬincluding38casesofliverfailureꎬ5casesofdrug ̄inducedhepatitisꎬ12casesofprimarybiliarycirrhosisꎬ3casesofacutehepatitisEand2casesofpoisoning.Thetypesandproportionsofadverseeventsduringtreatmentwereanalyzedꎬandnursingmeasureswereputforward.Results㊀Duringthetreatmentꎬtherewere19cases(31.67%ꎬ19/60)ofabnormallyincreasedlinepressureꎬ9cases(15%ꎬ9/60)ofallergyꎬ5cases(8.33%ꎬ5/60)ofdecreasedbloodpressureꎬ2cases(3.33%ꎬ2/60)ofhematomaandhemorrhageatpunc ̄turesite.Andtherest25cases(41.67%ꎬ25/60)hadnoadverseevents.Conclusions㊀DP ̄MASisasafeandeffectivetreatmentforpatientswithhyperbilirubinemiaꎬandtheadverseeventsinthetreatmentprocesscanbepreventedandtreated.Keywords:HyperbilirubinemiaꎻHemofiltrationꎻSafetymanagement㊀㊀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严重受损ꎬ造成机体严重的代谢紊乱ꎬ导致体内胆红素等大量代谢毒物的蓄积ꎮ单纯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常常欠佳ꎮ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 ̄MAS)可在短时间内降低患者总胆红素水平ꎬ改善肝功能ꎬ相比血浆置换而言ꎬ具有随时开展治疗的便利优势ꎬ并且不受血浆的限制ꎮ是一种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1]ꎬ治疗过程中常可遇到一些不良事件及机械操作问题ꎬ处理不当将会影响治疗效果ꎬ其中严重不良事件若处理不当甚至可致患者死亡[2]ꎮ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中心成功治疗了60例高胆红素血症ꎮ为使DP ̄MAS治疗更安全㊁有效地进行ꎬ笔者系统分析和总结了60例DP ̄MAS治疗中的不良事件及护理方法ꎬ现报告如下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中心行DP ̄MAS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0例ꎮ按病因分为:肝衰竭38例㊁药物性肝炎5例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2例㊁急性戊肝3例㊁中毒2例ꎮ诊断标准均符合肝脏病诊疗指南㊁中华医学会肝病相关诊断标准[3]ꎬ且给予积极内科保守治疗后ꎬ胆红素持续ȡ171umol L-1ꎮ60例患者中男性36例ꎬ女性24例ꎬ年龄(47.5ʃ13.4)岁ꎮ本研究符合一般医学伦理学要求ꎮ1.2㊀设备与材料㊀德国Braun公司生产的血透机ꎬ型号7106505ꎻ选择性血浆分流器为贝克尔血浆分离器(MPS07)ꎻ健帆HA330 ̄Ⅱ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ꎻ健帆BS330一次性使用血浆胆红素吸附器ꎮ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通路ꎮ1.3㊀方法㊀在进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ꎬ患者或其近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ꎮ根据患者的病情ꎬ行DP ̄MAS治疗ꎮ治疗开始引血的血流量设为50mL min-1ꎬ待运转平稳后逐渐调整至120~150mL min-1ꎬ血浆分离速度25~50mL min-1ꎬ约为血液泵流速的1/4~1/3ꎮ血浆吸附总量约:3.0~5.0Lꎮ治疗过程中常规给予葡萄糖酸钙20mL㊁5%葡萄糖250mLꎬ静脉滴注ꎻ氢化可的松100mg㊁5%葡萄糖250mLꎬ静脉滴注ꎬ抗过敏ꎮ治疗前使用普通肝素盐水1000mL(40mg L-1)预冲洗管路ꎬ保留20min后ꎬ再给予生理盐水1000mL冲洗ꎮ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ꎬ主要依据凝血酶原活动度(PTA)ꎬ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0.75~1.0mg kg-1抗凝ꎮ观察并记录治疗中仪器的各种参数及患者的生命体征ꎬ全程给予心电监护ꎮ1.4㊀统计学方法㊀本研究数据借助SPSS21.0软件加以处理ꎬ正态计量资料借助xʃs表示ꎬ且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ꎬ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ꎻ两组计数资料借助例数和百分率表示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果2.1㊀DP ̄MAS不良事件及处理㊀高胆红素血症60例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血压下降5例(8.33%)ꎬ过敏反应9例(15%)ꎬ管路压力异常增高19例(31.67%)ꎬ穿刺部位血肿及出血2例(3.33%)ꎮ2.1.1㊀血压降低㊀本研究中ꎬ血压下降占8.33%ꎮ血压下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ꎬ其中低血压多发生在体外循环接通后的30min内ꎬ约300mL血液被引流致循环管路中ꎬ说明血压降低原因主要为失血造成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及低血容量ꎮ肝衰竭患者易合并乏力㊁纳差㊁恶心㊁呕吐㊁腹痛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致食欲减退ꎬ摄入不足㊁丢失过多等也是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的重要因素[4]ꎮ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明显降低ꎬ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ꎬ同时ꎬ结合60例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统计分析ꎬ治疗前白蛋白(27.423ʃ4.591)g L-1ꎬ治疗后白蛋白(21.776ʃ4.101)g L-1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ꎬ白蛋白在治疗前后有下降ꎬ考虑滤过膜有吸附白蛋白作用ꎬ白蛋白的丢失致血浆胶体渗透压进一步降低ꎬ加重有效循环血量不足[5]ꎮ针对这些情况可采取的措施:⑴治疗前完善相关辅助检查ꎬ给予输注白蛋白㊁积极改善消化道症状㊁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ꎬ改善患者低蛋白血症及负平衡状态ꎬ提高患者耐受性ꎮ治疗前补液可降低治疗初期低血容量致有效循环血量下降ꎮ⑵治疗初期控制引血速度在50mL min-1ꎬ针对患者耐受情况ꎬ逐步提高血流量ꎬ稳定后维持在120~150mL min-1ꎮ治疗前㊁治疗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ꎬ当患者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超过30%㊁心率增快或患者出现明显的心慌㊁心悸㊁头晕等不适症状时ꎬ应立即降低血流速度ꎬ并给予氯化钠㊁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白蛋白扩容治疗ꎬ必要时给予多巴胺㊁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升压治疗ꎬ若出现休克血压ꎬ依据患者情况立即停止治疗ꎬ并快速回血ꎮ2.1.2㊀过敏反应㊀本研究中ꎬ过敏反应占15%ꎮ过敏反应亦是胆红素吸附治疗过程中常出现的并发症ꎬ表现多样ꎬ可轻可重ꎬ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ꎮ60例患者中共出现9例过敏反应ꎬ8例出现不同程度皮疹㊁恶心㊁皮肤瘙痒㊁畏寒等典型过敏表现ꎮ其中1例出现过敏性休克ꎬ表现为心悸㊁出汗㊁面色苍白㊁肢冷㊁发绀㊁血压迅速下降㊁意识不清ꎮ以上均考虑原因可能为患者对吸附管路耗材或吸附罐过敏ꎮ治疗中ꎬ由于灌流器吸附材料的包膜与血液相互接触时包膜可以激活补体ꎬ使白细胞粘附在毛细血管床上ꎬ造成低氧血症ꎬ同时产生血管活性物质ꎮ过敏性休克为严重不良事件ꎬ应引起高度重视ꎮ针对上述原因可采取的措施:⑴术前询问患者过敏史ꎻ⑵血浆分离速度初始为5mL min-1ꎬ待一般情况稳定后ꎬ可逐步提升至25~50mL min-1ꎬ约为血液泵流速的1/4~1/3ꎮ治疗中ꎬ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ꎬ加强观察ꎬ早期发现㊁早期治疗ꎬ避免发生呼吸困难㊁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ꎬ影响治疗效果甚至生命ꎻ⑶治疗期间可持续给予葡萄糖酸钙㊁氢化可的松等预防过敏反应ꎬ如出现皮肤瘙痒㊁恶心等不适ꎬ可适当给予非那根㊁地塞米松等抑制过敏反应ꎻ⑷如患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ꎬ甚至过敏性休克ꎬ应立即停止操作ꎬ并给予补液㊁抗过敏等积极抢救治疗ꎮ2.1.3㊀管路压力异常增高㊀本研究中ꎬ管路压力异常增高占31.67%ꎬ主要表现为PA(动脉压)㊁PV(静脉压)㊁PBE(滤前压)㊁TMP(跨膜压)等相关参数报警ꎮPA增高多提示引出管不畅或体外循环有血凝块阻塞于动脉壶中ꎮPV增高提示血流回路不畅或体外循环中ꎬ血凝块阻塞于静脉壶中ꎮPBE㊁TMP㊁PFD(滤器压降)异常增高多提示滤器内有凝血倾向或滤器内凝血使分离器阻塞ꎬ滤器效能下降ꎮ针对以上参数异常ꎬ可采取的解决措施:⑴术前确认引血管㊁回血管通畅ꎬ并给予肝素冲管ꎬ使体外循环充分肝素化ꎻ⑵PA㊁PE压力异常增高ꎬ多与患者体位及股静脉置管质量有关ꎬ故建议治疗中置管侧下肢制动ꎮ可适当降低PA㊁PV壶面ꎬ必要时降低血流速度ꎬ并检查管路中是否存在血凝块ꎬ如静脉壶下端出现血凝块阻塞管路ꎬ可给予更换管路继续治疗ꎬ防止因血容量不足引起血泵停止ꎬ增加凝血的机会ꎻ⑶PBE㊁PFD压力过高ꎬ可用生理盐水+肝素ꎬ冲洗管路ꎬ并配合血管钳轻轻敲打管路ꎮTMP压力异常报警ꎬ可调整超滤率与滤器匹配ꎻ⑷必须指出ꎬ对于PTA<20%的严重肝损伤㊁肝衰竭患者ꎬ既往多主张无肝素化治疗ꎬ目前ꎬ国内㊁外学者研究发现ꎬ肝硬化㊁肝衰竭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及抗凝血机制异常ꎬ导致患者内环境为高凝状态[6 ̄7]ꎮ操作中ꎬ即使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抗凝后ꎬ出现PBE㊁TMP压力报警的患者中ꎬ肝衰竭患者占11例ꎬ其中PTA<20%的严重肝损伤患者占5例ꎮ故笔者所在医院行DP ̄MAS治疗时根据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的代谢周期及管路参数ꎬ治疗中需常规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抗凝ꎬ预防管路内凝血阻塞管路ꎮ根据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的半衰期约为3.5hꎬ及其对于血小板及APTT㊁PT等相关凝血指标影响ꎬ治疗后给予常规治疗1d后ꎬ肝衰竭患者再次复查凝血㊁血小板均可回升到治疗前水平ꎬ见表1ꎮ同时治疗中ꎬ未出现一例因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抗凝出现出血致治疗中断或治疗失败的病例ꎮ2.1.4㊀穿刺部位血肿及出血㊀肝脏是多种凝血因子合成器官ꎬ严重的肝损伤可造成凝血因子的缺乏致凝血㊁抗凝血机制紊乱ꎮ加之治疗过程中ꎬ吸附器和血浆分离器甚至会非特异性吸附或损耗少量表1㊀高胆红素血症60例DP ̄MAS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xʃs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ˑ109 L-1治疗前28.46ʃ19.2874.99ʃ24.65105.00ʃ63.82治疗后1d25.84ʃ13.0277.21ʃ25.4997.53ʃ73.72t值4.1343.0093.014P值0.020.030.03凝血因子㊁白蛋白㊁纤维蛋白原㊁生长激素㊁血小板等有益物质ꎬ对患者凝血功能并不能有效改善ꎬ相反长时间抗凝又增加了出血风险ꎮ主要表现为患者深静脉置管处渗血不止ꎮ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的解决措施:⑴治疗前㊁治疗中及治疗后ꎬ置管侧肢体采取制动ꎻ⑵提高穿刺技术ꎬ尽量做到一次成功ꎬ避免反复穿刺对于血管的破坏及误穿至动脉血管ꎻ⑶如已出现置管部位渗血ꎬ可给予局部应用云南白药外敷ꎬ适当加压包扎ꎬ如仍有出血不止ꎬ给予拔出置管ꎬ加压包扎ꎮ3㊀讨论高胆红素是一种内源性毒素ꎬ可导致心㊁脑㊁肾等多脏器损害ꎬ其毒性作用是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能自由透过生物膜进入细胞ꎬ发挥细胞毒㊁神经毒作用ꎬ影响脑细胞能量代谢ꎬ促进肝性脑病的发生ꎬ甚至导致死亡ꎮ迅速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防止其对组织细胞的进一步损害是临床首要治疗目标之一[8]ꎮ目前ꎬ由于血源紧张ꎬ且存在交叉感染等风险ꎬ血浆置换治疗受到限制ꎮDP ̄MAS是一种组合型人工肝治疗模式ꎬ不使用血浆ꎬ大大节约临床用血量[9]ꎮ根据国内外多位学者的研究表明ꎬ一次胆红素吸附治疗后ꎬ患者总胆红素可降低28%~30%左右[10 ̄12]ꎬ结合本中心6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治疗观察发现ꎬ胆红素吸附可迅速降低患者总胆红素水平ꎬ明显缓解症状及缩短平均住院时间ꎬ阻止或延缓向重型肝炎及其并发症方向发展ꎬ提高好转率㊁治愈率和生存率[13 ̄14]ꎮ因此在临床上对于难治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ꎬDP ̄MAS是有效的治疗方法ꎮ但治疗中和治疗后部分患者容易出现不良事件ꎬ处置失当可能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ꎮ因此ꎬ有效的预防措施㊁严密的术中及术后观察㊁及时的对症处理ꎬ对保证治疗顺利完成ꎬ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ꎮ本研究提示ꎬDP ̄MAS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是可以预防及处理的ꎮ参考文献[1]㊀DENISOVAENꎬSHARIPOVAVRꎬPURLONVꎬetal.Useoffrac ̄tionalplasmaseparationandadsorption(Prometheustechnology)inthetreatmentofacuteliverfailure[J].AnesteziolReanimatolꎬ2009(2):45 ̄49.[2]㊀李兰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肝脏病杂志ꎬ2003ꎬ11(1):42.[3]㊀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ꎬ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ꎬ2012ꎬ5(6):321 ̄333.[4]㊀段志文ꎬ邓龑ꎬ武杨屏.胆红素吸附柱联合血液灌流器的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ꎬ2014ꎬ11(26):21 ̄25.[5]㊀朱冬冬ꎬ龚德华ꎬ徐斌ꎬ等.组合式连续性静脉 ̄静脉血液滤过 ̄胆红素吸附系统在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应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ꎬ2011ꎬ20(3):204 ̄211.[6]㊀AMITRANOLꎬGUARDASCIONEMAꎬBRANCACCIOVꎬetal.Riskfactorsandclinicalpresentationofportalveinthrombosisinpatientswithlivercirrhosis[J].JHepatolꎬ2004ꎬ40(5):736 ̄741. [7]㊀ROSSETTOVꎬSPIEZIALꎬSENZOLOMꎬetal.Doesdecreasedfi ̄brinolysishavearoletoplayinthedevelopmentofnon ̄neoplasticportalveinthrombosisinpatientswithhepaticcirrhosis?[J].In ̄ternEmergMedꎬ2014ꎬ9(4):397 ̄403.[8]㊀OPPERTMꎬRADEMACHERSꎬPETRASCHKꎬetal.Extracorpo ̄realliversupporttherapywithPrometheusinpatientswithliverfailureintheintensivecareunit[J].TherApherDialꎬ2009ꎬ13(5):426 ̄430.[9]㊀杨杰ꎬ王惠明ꎬ杨聚荣ꎬ等.血浆置换与胆红素吸附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ꎬ2010ꎬ09(11):624 ̄626. [10]SENFRꎬKLINGELRꎬKURZSꎬetal.Bilirubin ̄adsorptionin23criticallyillpatientswithliverfailure[J].IntJArtifOrgansꎬ2004ꎬ27(8):717 ̄722.[11]宋树芬ꎬ陈茹ꎬ陈美珠.血浆胆红素吸附在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ꎬ2013ꎬ17(1):27 ̄29. [12]何群鹏ꎬ龚德华ꎬ邬步云ꎬ等.国产BS330胆红素吸附柱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观察[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ꎬ2014ꎬ23(3):229 ̄234.[13]杨永峰ꎬ魏林玲ꎬ张宁ꎬ等.国内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的Meta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ꎬ2006ꎬ14(10):732 ̄734.[14]向慧玲ꎬ韩涛ꎬ杜智ꎬ等.HB ̄H ̄6树脂血浆灌流治疗重度黄疸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ꎬ2012ꎬ24(6):330 ̄333.(收稿日期:2017 ̄04 ̄10ꎬ修回日期:2018 ̄06 ̄2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血浆胆红素吸附护理
2020年4月
一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血浆胆红素吸附护理本文关键词:胆红素,血浆,吸附,一例,重症
一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血浆胆红素吸附护理本文简介:高胆红素血症是指各种肝病引起的胆红素代谢障碍,患者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造成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为了阻止患者肝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减轻胆红素、内毒素对肝功能的损害,护理时我们采用血浆胆红素吸附(BA)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来治疗一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临床资料
一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血浆胆红素吸附护理本文内容:
高胆红素血症是指各种肝病引起的胆红素代谢障碍,患者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造成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为了阻止患者肝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减轻胆红素、内毒素对肝功能的损害,护理时我们采用血浆胆红素吸附(BA)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来治疗一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