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1-2年级阅读课 程目标
学科专家
三级 教学目标
(本单元/章或 节课或本次活动)
教师
从“抽象”逐步 过渡到“具体”
具体化
层级
一级 教育 目的
二级 培养 目标
三级 课程 目标
四级 教学目 标
陈述名称
制定者
特点
举例
教育目的
九年义务 教育的培 养目标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一至二年 级语文课 程目标(阅 读领域课 程本单) 元/ 章或节课 或本次活 动的教学 目标
1教育目的国家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3课程目标学校课程设置4教学目标一节课一单元或学期教育目的的层次层级名称制定者内容一级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政府国家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实现途径和原则抽象化二级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学科专家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语文课程目标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三级教学目标本单元章或节课或本次活动教师具体化陈述名称制定者一级一级教育教育目的目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政府国政府国抽象笼统抽象笼统比较关注应比较关注应然状态然状态在德育智育体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 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理解诗人的壮志豪 情。
(五)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即教育 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 规定性。
• (1)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 (2)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 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教育对象成为哪个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和区别
1.教育方针 •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 ,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 方向和总方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 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 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 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 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 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 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 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 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 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 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层级 一级
名称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义务教育 课程目标 语文 课程目标 1-2年级阅读 课程目标
制定者 内容 政府国家 明确人才培养的质 量规格、实现途径 和原则(抽象化)
学科专家 从“抽象”逐步 过渡到“具体”
二级 培 养 目 标
三级
教学目标 (本单元/章或 节课或本次活动)
教师
具体化
实 例
3.教育目的的意义
•
• • • •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 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 (2)对教育活动起指导和支配作用 (3)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
•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按照教育 目的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活 动。这种控制活动需要较长的周期,需要学校、 社会、家庭各方面的配合。教育目的规定了受教 育者预定的发展方向,可使各个方面共同的、自 始至终的对教育者进行有效地控制。只有这样才 有利于青少年一代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地成长。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宣传教育目的,让家长、 社会各方面了解教育目的,并配合学校共同搞好 教育工作。
04教育目的

阅读下面两个中学生的来信,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落实教育目的的现状,并 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封信
我是一位初中毕业刚跨人高中学习的学生,写信主要是反映中国教育 现状……我们对读书没有丝毫兴趣可言,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制 度,也就是应试教育吧。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考完了就排名次(除 了第一名外,其他人的自尊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月考、段考、期 中考、联赛、竞赛、摸底、模拟、期末考、统考、会考、测验,其实,考 试只从极小的侧面反映教学质量,只考查了记忆力。我们处在高分造成的 高压环境中。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民族发展极为不利。 我参加过地区招生考试,考试时的作弊行为实在是触目惊心,更有老师协 助作弊。因为学习最终是通过一场考试,因此,许多同学平时学习不认真, 到考试时就作弊,考完了万事大吉。所以,考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推行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在初三学习 期间,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每星期假日只有半天,从来不敢奢望双休日, 不知上高三后还要压缩到何种程度,除了参加中考的课程外,其他的体育、 美术全免了。多病、近视持高不下,稚气未脱的脸上,戴一层酒瓶厚的镜 片,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 同学们很少知道国家大事,而临近考试时我们一定要背时事政治,因 为它为我们中考争得10分。要知道,差一分要1 000元至5000元不等呀!知 识的缺乏是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即使有时间,也极少有人将 新闻联播看完……
第二封信
一份离奇的高考达标合同
我校有8个高三毕业班,其中除了一个班(该班的老师是我 校团委书记)没有签订这个合同,其他7个班的300余名学生会考 后都必须跟老师签订“高考达标合同”。合同内容包括,每个 学生都要交高考奖励基金86元,用于高考达标后的奖励,规定 达到本科的学生奖励188元,达到专科的奖励90元,达到中专的 奖励50元,只低于省里划定的最低录取线10分以内的,奖励40
新版北师大版教育学4-6章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个人的价值。
P63代表人物:卢梭(自然教育)、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20C人本主义者更倡导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本观点1.教育目的永恒不变2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观点:强调社会的价值,社会才是目的,个人只是社会目的实现的工具。
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目的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社会标准的公民。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P64基本观点:1人是依赖于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2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目的3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扈中平:从根本上讲,并不需要把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是要在看到它们对立与冲突的同时使二者在可能的条件下达到某种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所谓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就是指这种统一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统一,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统一。
我们的教育做到了统一:首先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
其次,我们培养的人有事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第四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一、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1.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 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目的观点

教育目的观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一、教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需要大家对每一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准确把握,并熟知一些常见的代表人物。
一、宗教本位论1.基本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备考指导:这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认为教育需要,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对人们的良知具有唤醒功能。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有关宗教、上帝、灵魂、神等有关字眼及论述即可与宗教本位论的观点联系。
二、社会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斯宾塞、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3.备考指导: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社会”展开。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与社会利益,与公民等相关的论述可考虑社会本位论。
三、个人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罗杰斯、马斯洛、加缪、萨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3.备考指导:个人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3、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P49)
1、概念界定: 广义:人们对教育结果的期望。 狭义: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所 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 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
一是身心素质,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
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个人发展的 需要) 二是社会角色,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 员的规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在基本内容表述上虽不尽相同, 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及 社会价值。他们不是剥削者,也不是供剥削阶 级驱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是国家的 主人。
有一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毕业时成绩很优 异,但在德国四处求职时,却被很多家大公司 拒绝,最后没办法,选了一家小公司去求职, 没想到仍然被拒。德国人给留学生看了一份记 录,记录他乘坐公共汽车曾经 3 次逃票被抓。 在严谨的德国人看来,那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国际经济就是信誉经济,德国人为什么把逃票 的小事看得那么重要?他们的逻辑其实很简单: 一个人在三毛两角的蝇头小利上都靠不住,他 在别的事情上还值得信赖吗?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 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 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 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 代表。
比较系统地提出个人本位观点的是法国资 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他主张教育必须适应 儿童的自然,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的个性,强 调儿童的直接经验和身心自由发展。这种从人 的本性出发培养人的思想,经过裴斯泰洛齐、 康德等人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个人本位论。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种另类的视角教育目的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制约并调节着整个教育过程。
而价值取向往往是一个价值判断系统,它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
因此,如果说教育目的制约着整个教育过程,那么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人类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价值取向上看,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抉择和取舍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意向。
目前,争沦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学术上认识最流行、最普遍的,就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划分。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价值取向不同。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的价值为中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是由个人的完善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编排,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构建等都应以个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为基本的前提;在把个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之下,注重挖掘和张扬人的个性、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
正如鲁迪格尔所认为的:“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社会的价值为中心,社会的价值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个人只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的生活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相反,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第四章 教育目的(1)

(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体育 智育 德育 美育 综合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的发展,有时需要针对某种倾向,着重强 调或抓好某一方面的教育,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忽视 和放松其他方面教育,否则就会出现重大缺陷或失 误
人才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
展的问题
区别:
a 教育目的是理论性术语,是学术性概 念,是教育学原理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范 畴; 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政治性概念,属 于教育政策学或教育行政学范畴 b 教育目的针对人的发展,指向受教 育个体;教育方针反应国家对教育事业整体 的要求和希望 c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中 级目标,具有理想性,不确定性;教育方针 是教育事业的知道思想,必须落实,具有不 可回避和现实针对性
(一)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 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生产力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 素,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 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二)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 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 的必要条件,原因: 1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2人们期望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必须 考虑受教育者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3教育目的主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 4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 也必须是教育的主体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 部分构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两部分:a 身心素质 b 社会价值
例: 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目的中,“德、智、体 的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 是对身 心素质的规定; “劳动者及建设者”是对社 会价值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在我自己这一段学习的过程中,我有许多许多的疑惑,也有过许多的思索。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精英教育是一种过多强调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社会发展而忽略自身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即先培养人,人从属于社会时为社会服务。
人本论教育目的应该考虑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要培养自然人。
个人本位论者反对用社会来制约人的发展,如果对个体的发展是好的,则该中教育目的是好的,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不一定是好的。
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得到自然而然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强调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柏拉图认为:
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他提出要培养哲人王,只有哲人王才能来统治这个社会。
个人的发展永远依赖于社会,社会的目的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就是为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
这过分强调社会作用,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1 / 7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
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相一致的(从事什么活动,你的发展会达到什么程度);旧分工是造成人全面发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到一个极端就叫做异化,被自己单调的职业而定型了,没得到全面的发展);脑力和体力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
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人的职业必然要有变更,也决定了人必然要全面发展);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把劳动作为一种分工,而不应该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原因:
没有认识到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人们处于一个混沌无序的状态下,大多数思想中推崇社会本位论,以个人来推翻社会;当社会很富足时,大多数思想家推崇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性,以社会对人进行改造,制约作用。
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论争无非在于人的价值与社会需要孰重孰轻,何者更具有优先性的问题,但问题的本质并非在此。
教育的目的――受教育者被期望的理想状态,即人(类)之存在的最佳状态,应以合乎自然规律的事实为标准。
---------------------------------------------------------------最新资料推荐------------------------------------------------------ 人(类)要与万物生灵亲和地共存,要探寻宇宙自然包括人自身之真理,这些我们存在之必要条件与追求,更是价值取向的终极所在。
无论何种社会结构,无论何时代的人类首要关心的问题,并也应以此作为一切行为之最终目的,教育自然为此目的担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由此看来,人本位论之个人价值的实现,无非是对自然真理与艺术的探求,无非是为其他个体的成长与幸福作的主动努力;而社会本位论的目光也无须再停留于要求个体之被动服从之上,变之以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去努力营造完成人类任务的良好环境。
任何把个体与社会隔离开来的讨论都是局限的,都是对基本概念的曲解,社会仅是人之存在的一种结构,作为其主体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是问题的两个层面。
事实上,上述简单的观念并非超乎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外或高于二者,仅仅是对问题讨论的另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术语涵义的新的界定。
教育目的之价值取向并非直接意义上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论者与社会本位论者绝非愚蠢到忽视对方的程度,也绝非目光短浅而未见人类存在的终极任务与追求,而是他们已经在讨论目的的实现形式。
目的的实现与目的本身具有等同的地位并合于一体,正如理论
3 / 7
与实践之合为一体一样浅显。
但此时我们对教育目的之价值取向或实现所作的讨论之所以有意义,在于我们对之了解的还不够。
如果我们每一位先生、女士都成为或即将成为理想的自我实现者(在此使用自我价值实现的说法并非人本位论),并以和谐的方式组成社会群体(笔者以为和谐的方式可以基于物理学中的量子理论带来的灵感加以想象),那么我们对此所做的任何讨论都如同分析加减法则一样多余。
教育目的之价值取向与实现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真相及缺憾所在。
而由于人们对此问题认识的缺乏已带来了深重的损失。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观点作如下两点讨论:
一、短期目标的偏差短期目标的偏差实际上是对终极目标认识的混乱或对实现过程计划的不合理。
任何功利性的观念都有鼠目寸光只嫌,乃至人类的浮华享受也是文明的歧途。
社会的集体性混乱,诸如贫富差距的凸显或战争,是对功利性观念的诅咒,自然生存环境的恶化是对人类贪婪无度的惩罚。
这不是对科技进步的否认,而是从更高的境界要求科技伴随着美的、艺术的和谐与时间并进。
而社会正是在从事着这一伟大的使命,或许这一使命的终点正是人们弄清楚了是谁布置了这一使命于人类。
---------------------------------------------------------------最新资料推荐------------------------------------------------------
二、 nbsp; 实现方法的不合理实现方法的不合理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人以其本性的慈爱与自然法则抗衡,最终的结果是使人们明白它的幼稚。
当我们的教育者告诉学生: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时候,往往他正在一次次地扼杀成功之母,因为他总是要补上一句这是我的失败教训,希望你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多么让人感到亲切的话,实际上是对学习过程的背叛。
任何一个成功者无一人没有犯过错误,走过弯路,即使他有最高明的老师指导。
而且成就越高的人,经历的错误与弯路越多。
成功是开在布满荆棘而崎岖路旁的小花,只有经过它的人才能领略。
而教育者正应是那领路人。
因为花色与品位各不同,教育者回顾时俯瞰的目光能更多地欣赏罢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具体的事需要教育者去做,那就让教育者把自己走过的弯路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整合,让受教育者更方便地去体验。
教育者的整合过程实质上是在控制之内的艺术再现,教育科学的艺术性正体现于此;另一方面是要教育者将繁难高深智慧的探索过程中的激情与成功的喜悦与学生分享,这是与同事、与亲人、朋友分享快乐一样的融融快意,学生将因此备受关怀与感染。
5 / 7
让我们把目光再转到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的目的仿佛机器生产的目的――制造产品,那么我们的教育产品――受教育者又当如何呢?是否有固定的模型,依据教育者(设计者)的安排?事实上正是如此,否则我们讨论教育目的将毫无意义。
教育目的之价值取向的意义在此才具有清晰的体现,民族性与党性正是这么直白地暴露其本质。
同样的婴儿在日本,会爱日本,具有日本特有的精神,在美国、中国大陆或台湾,则分别会变成别的样子。
政治对教育的渗透使得教育被政治所掌控,但政治又是由教育来实现的。
多么诡秘的一个循环,于此意义上的教育将成为生产与控制的代称!而人本位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也正是不同文化(政治)背景下一种变相的论调。
人本位价值取向倾向于私有制经济体系,其社会可模拟为星式结构,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公有制经济体系,社会呈现塔式结构。
从另一个角度说,宗教信仰明晰的民族或社会多为星式结构,而塔式结构往往宗教信仰模糊。
教育*社会*经济*政治*宗教之间的暧昧关系才是教育目的之价值取向的矛盾所在。
由此看来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仅仅是阶级社会掩饰政治倾向的一个幌子,其长期论争只是转移大众(受教育
---------------------------------------------------------------最新资料推荐------------------------------------------------------ 者)的目光,并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全体受教育者绝对的觉醒,即与政治家具有同样的意识之时,阶级将不复存在,我们无意于政治企图,但关于此长期论争的政治含义却晦涩其中。
前文所述纯真人类之存在状态与实现仅在一定范围内有意义。
共产主义是一种自觉之自觉理想,只期待新轴心时代的再次出现,并将范围遍及人类的每一个角落。
对轴心时代的研究无疑会为我们对教育的讨论带来更多益处 13 | 评论(1)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