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1-2年级阅读课 程目标
学科专家
三级 教学目标
(本单元/章或 节课或本次活动)
教师
从“抽象”逐步 过渡到“具体”
具体化
层级
一级 教育 目的
二级 培养 目标
三级 课程 目标
四级 教学目 标
陈述名称
制定者
特点
举例
教育目的
九年义务 教育的培 养目标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一至二年 级语文课 程目标(阅 读领域课 程本单) 元/ 章或节课 或本次活 动的教学 目标
1教育目的国家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3课程目标学校课程设置4教学目标一节课一单元或学期教育目的的层次层级名称制定者内容一级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政府国家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实现途径和原则抽象化二级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学科专家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语文课程目标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三级教学目标本单元章或节课或本次活动教师具体化陈述名称制定者一级一级教育教育目的目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政府国政府国抽象笼统抽象笼统比较关注应比较关注应然状态然状态在德育智育体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 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理解诗人的壮志豪 情。
(五)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即教育 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 规定性。
• (1)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 (2)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 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教育对象成为哪个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和区别
1.教育方针 •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 ,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 方向和总方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 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一、教育目的及其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一)教育目的的含义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出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从其产生来看,是基于人类及其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知识得以延续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从其运行过程来看,一切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具体培养目标的制定等,无一不是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可见,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特性,任何社会对人的培养都是依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联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日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新版北师大版教育学4-6章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个人的价值。
P63代表人物:卢梭(自然教育)、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20C人本主义者更倡导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本观点1.教育目的永恒不变2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观点:强调社会的价值,社会才是目的,个人只是社会目的实现的工具。
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目的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社会标准的公民。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P64基本观点:1人是依赖于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2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目的3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扈中平:从根本上讲,并不需要把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是要在看到它们对立与冲突的同时使二者在可能的条件下达到某种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所谓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就是指这种统一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统一,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统一。
我们的教育做到了统一:首先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
其次,我们培养的人有事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第四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一、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1.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 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四讲 教育目的及其价值取向的重建

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集体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
朗的性格;自我管理、分辨是非的能力。 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 自然和社会常识,具有初步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学习的能力,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合理锻炼、养护身体的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 有健康的身体和初步的环境适应能力。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 中国人职场的高的跳槽率
全球最大职业社交网“领英LinkedIn”的2014年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人对工作 的忠诚度远比美国人和日本人差:34 个月vs 56 个月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一、就一社会(国家或民族)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 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 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二、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在价值实现过程中, 要从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两种教育价值在不同程度上、 以不同方式统一于教育目的或教育过程,二者应互为基点。 三、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将价值最终落在 人的发展上。
第四讲
教育目的及其价值取向重建
教育目的内涵解析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我国的教育目的
内容一:
教育目的内涵解析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 有没有目的?
马克思:蜘蛛
人类建筑师
乌申斯基:教师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
内容四: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 与教育目的相关的几个用语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教育学知识点整理一、教育学及其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在教育学发展中,有很多教育专著,如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以及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等。
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教育的概念包括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研究的人,教育影响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目的,同时教育也会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成为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甚至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也密不可分,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以及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的发展。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二是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同时,教育还可以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教育与科技文化密切相关。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观念,以及影响教育的数量、质量、内容、方法和手段。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答案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答案【篇一:教育学知识点归纳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地位: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三)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1原始的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 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3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的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1 人类的发展或进化;2 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回复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回复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提供知识和理解、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培养技能和能力、传播价值观和道德观。
首先,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和理解。
在这方面,教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各种学科的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历史、文学等。
通过教育,学生能够获得广泛的知识,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教育还要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通过培养学生的才能和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达到个人成长的目标。
这种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使学生具备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具备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技能和能力。
在现代社会,专业技能和实用能力对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这些技能将使学生更容易适应社会,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从而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最后,教育还应该传播价值观和道德观。
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需要遵守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行为习惯。
这种教育注重人的精神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综上所述,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有提供知识和理解、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培养技能和能力、传播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些目的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全面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永久发展和塑造积极的个人品质。
通过这些教育目的的实现,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实现个人目标,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03教育目的

第二节全面发展教育
一、关于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一)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是目的与手段、结
果与过程的关系。
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 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关系?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
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 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经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 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 强学生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 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 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依据——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文化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价值取向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 (1)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在实际运行过 程中应作动态的、发展的把握,二者互为基点; (3)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全面发展教 育
教育目的
第一节
一、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一)教育目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
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 面的要求。 狭义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 才培养所确定的总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 方向、教育目的和教育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 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 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 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代表人物: 卢梭 裴斯泰洛奇 福禄培尔 康德 爱伦· 凯……
个人本位论(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谢谢观看
主要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 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 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社会本位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柏拉图 孔德 涂尔干 凯兴斯泰纳 费希特……
代表人物
社会本位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评价: 积极方面:有助于动员社会和国家资源来发 展教育事业,并且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不足之处:以国家社会的名义抹杀个性,否 定人的主体地位,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 则。
个人本位论
人的本性的需要
社会本位论
社会的要求
针对社会现实损害 了个人发展而强调 人自身发展需要
针对个人发展脱离 或违背了社会规范 而强调社会发展需 要 辩证统一
推荐用书: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 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 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2年版
课前回顾:
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
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 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基本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
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个人本位论(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评价: 积极方面:有助于新兴资产阶级伸张自己在 教育和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权利,促进人性解 放,并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发展。 不足之处:过于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发展 而贬低社会的发展。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 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毁坏了教育的社会 基础和前提。
社会本位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