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典型求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典型求法

目录

1.引言 (1)

2.预备知识 (1)

3.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求法 (3)

3. 1 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3)

3. 2 转化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5)

3. 3 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7)

3.4 利用二面角求点到平面距离 (8)

3. 5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9)

3.6最值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11)

3.7公式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13)

1.引言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高考立体儿何部分必考的热点题型之一,也是学生较难准确把握难点问题之一。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讲将着重介绍了儿何方法(如体积法,二面角法)、代数方法(如向量法、公式法)及常用数学思维方法(如转化法、最值法)等角度等七种较为典型的求解方法,以达到秒杀得分之功效。

2.预备知识

(1)正射影的定义:(如图1所示)从平面外一点向平面。引垂线,垂足为P,则点P'叫

做点〃在平面。上的正射影,简称为射影。同时把线段PP'叫作点P与平面。的垂线段。

图1

(2)点到平面距离定义: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上的正射影的距离叫作这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也即点与平面间垂线段的长度。

(3)四面体的体积公式

V=-Sh

3

其中V表示四面体体积,S、/?分别表示四面体的一个底面的面积及该底面所对应的高。

(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5)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也垂直。

(6)二面角及二面角大小: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图2所示为平面a与平面“所成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a-1-p,其中/为二面角的棱。如图在棱/上任取一点。,过点。分别在平面。及平面”上作/的垂线。4、OB,则把平面角匕叫作二面角a-1-p的平面角,匕4彼的大小称为二面角a-1-p的大小。在很多时候为了简便叙述,也把匕称作a与平面“所成的二面角。

(7)空间向量内积:

代数定义:设两个向量刁=(而,》1,4),/;=(易况,全),则将两个向量对应分量的乘积之和

定义为向量。与片的内积,记作沁,依定义有必。二%工2 +凹)‘2 +4弓

儿何定义:在欧儿里得空间中,将向量Q 与5的内积直观地定义为刁2=l 〃lBlcosv 成片> , 这里\a\. \b\分别表示向量金、5的长度,表示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向量内积的 儿何意义为一个向量的模与另一个向量在这个向量正方向上投影向量模的乘积。当

v a,b >= 90° ,即〃 方时,a^b =1 ci\\b\ cos < a.b >=l a\\b\ cos90° = 0 o

下面说明这两种定义是等价的。

如图3所示,设P 、。为空间的三点,^a = OP, b = OQ 9 c = PQ

由余弦定理 \c\2=\a\2+\b\2 —21 SlBlcosv —5>

再设&=(工1,加4),人=(工2,力,彼),贝片=(工2一工1,,2一〉,而一石) 从而有

(丁一工])2 +(>2 一*)?+(金 一 4)2 =+z ; +x ; + y ; +^-2ldllblcos

x x x 2 + y\y 2 +Z ]冬日浏B I cos

这就证得了两个定义是等价的。

3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求法

3.1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直接法)

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是根据点到平面的定义直接作出或者寻找出点与平面间的垂线 段,进而根据平面儿何的知识计算垂线段长度而求得点与平面距离的一种常用方法。定义法 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关键在于找出或作出垂线段,而垂线段是由所给点及其在平面射影间线 段,应而这种方法往往在很多时候需要找出或作出点在平面的射影。

以下几条结论常常作为寻找射影点的依据: Q

y

o

(1)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2)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该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

(3)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设斜线和已知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且相等,则这条斜线在这个平面的射影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4)若三棱锥的三条棱长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例如图4所示,所示的正方体ABCD-A:B'C,D,棱长为“,求点4到平面的距离。(注: 本文所有解法均使用本例)

图4

解法一(定义法):如图5所示,连结交于点再连结AE,过点A'作垂直于

AE,垂足为H ,下面证明1平面AB f U o

图5

平面ABCD

・•・ B f D9 1

乂•.•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B f I> ± A!C,且AA[}A!C = A!

AA'u 平面ACu 平面44'E

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道_L平面M'E

AH c 平面AA!E

:.A!H _L BD

乂由A'H的作法知道AH 1 AE ,且有ZTZy C| AE = E,

B'D u平面膈",AEu平面AB'"

二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道A'H _L平面ABD

根据点到平面距离定义,AW的长度即为点A'到平面的距离,下面求的长度。

AAB7T 中,容易得到AB' = B'D = D'A = y!id ,从而MB'”为正三角形,£4377 = 60°。

进而在RtMB'E中,AE = AB'sin ZAB'D'=吃/sin 60°= —

2

由S坎怔=-AA,xA,E = -AExA,H得到 2 2

”,.IJ7 AA'x — A'C' ax — \/2 R

AW =心-AE = 2 _ 2 _J3

AE AE扼 3

~T

从而4到平面仙。的距离为

3. 2转化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有时候限于儿何体的形状,不易直接寻找出点在平面的射影,或者由直接法作出的射影线段在所给儿何体中不易计算其长度,此时转化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转化法即是将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另一点到平面间的距离的方法。

转化法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

(1)若直线/ //平面a ,则直线/上所有点到平面。的距离均相等。

(2)若直线伯与平面。交于点则点A、B到平面a的距离之比为特别地,当M为AB中点时,A、B 到平面a的距离相等。

下面用转化法重解上面例题

解法二(转化法)

如图6所示,连结AC、4C、A f C\ A'B、AB', AC交BD于点、E,连结AE交AC 于点H ,延长A,C'至点G使得CG = -A,C\连结CG。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