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话痔疮学习资料
16.痔疮

基本病机: 肛部筋脉横懈。
辩证要点:
1.湿热下注 2.气虚下陷
治则:清热利湿,消瘀止痛。 处方:取足太阳经及督脉穴为主。 选穴: 次髎 长强 承山 二白
辩证加减:
【其他疗法】
痔疮
付中应
Hale Waihona Puke 概述凡是直肠下段黏膜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瘀血、扩张 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都称为“痔”。是最常见的 肛肠疾病。以久坐办公的成人多见。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脏腑本虚,兼久坐久立,负重 远行;或饮食失调,嗜食辛辣肥甘;或长期便秘、泻 痢;或劳倦、胎产等均可导致肛肠气血不调,络脉瘀 滞,蕴生湿热而成痔疾。
从中医角度理解痔疮的病理机制

从中医角度理解痔疮的病理机制从中医角度理解痔疮的病理机制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它的发病机制在中医学中有着深入的研究与认识。
中医学认为,痔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体质、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
在中医的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从体质、气血、阴阳以及湿热四个方面来理解痔疮的病理机制。
一、体质因素中医认为,体质对于痔疮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体质分类中,有“瘀血质”、“湿热质”、“气滞质”等不同体质类型。
痔疮的发生与体质关系密切,例如瘀血质的人更容易出现痔疮,因为瘀血质的体质往往导致了血液循环不畅,血液在肛门部分容易滞留,形成痔疮。
二、气血因素在中医学中,痔疮的发生往往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由于长期坐姿、久站久坐等原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会使肛门部分的血液淤滞,形成痔疮。
三、阴阳因素中医学将人体的阴阳平衡看作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痔疮的发病与阴阳失衡有关。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易出现痔疮,因为阳虚会导致肛门部分阳气不足,肛门血管活力减弱,造成痔疮的发生。
四、湿热因素中医认为,湿热是引发痔疮的主要病因之一。
湿热体质的人易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干燥,从而导致排便时用力过度,压迫直肠和肛门部分,形成痔疮。
另外,湿热体质还会导致局部皮肤潮湿,易滋生细菌感染,进一步加重痔疮的病情。
综上所述,中医角度下痔疮的病理机制可以从体质、气血、阴阳以及湿热四个方面来解释。
痔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痔疮的病理机制。
了解痔疮的病理机制有助于中医医生更准确地进行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针对性的调理,达到治疗的目的。
同时,患者也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和症状来调整生活方式,预防痔疮的发生。
痔

内痔的诊断
检查
检查
内痔的诊断 内痔分期
一期:便血、不脱出。 二期:便血或多或少、脱出后能自然回纳。 三期:便血少或不出血、脱出后须手法回纳。 内痔嵌顿(四期):痔核脱出,不能回纳,见 充血、水肿和血栓形成,致肿痛、坏死、甚至 出血。
内痔的鉴别诊断 直肠脱垂
脱出物呈环状或螺旋状,表面光滑,一般不出血, 脱出后有粘液分泌。
四、气滞血瘀: 症候表现 : 痔核脱出,或嵌顿,水肿、疼痛、 血栓形成,肛管紧缩,舌黯红,苔白或黄,脉弦紧 。 核心症状: 痔核脱出,或嵌顿,水肿、疼痛、血 栓形成。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活血。 方剂:止通如神汤加减。 秦艽12g 桃仁12g 皂角刺15g 苍术24g 防风12g 黄柏12g 当归24g 泽泻18g 槟榔15g 酒大黄9g 中成药: 活血止痛散:冲服,一次1.5g,一日2次。 云南白药胶囊:口服,一次0.25-0.5g,一日4次 。
通过CAD33导入肛镜缝扎 器(PAS33)
导入痔吻合器(HCS33)
痔上粘膜环切术(2/2)
手术前
手术后
二、外
痔
定义:发生于肛管齿线之下,由痔外静脉丛扩 大曲张,或痔外静脉丛破裂或反复炎症纤维增 生而致的疾病。 特点: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 分类:根据临床症状,病理特点和过程不同分 为:结缔组织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 外痔、炎性外痔。
枯痔法:
枯痔散、灰皂散因副作用大,现基本不用。
内痔的手术疗法
治 疗 原 则
1、明确痔的本质,不可“见痔就治” 2、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 3、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内痔的手术疗法
1、注射法
2、套扎疗法
3、结扎疗法
4、痔上粘 膜环切术 (1/2)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痔

痔【内痔】 1.内痔(1)好发部位:截石位的3、7、11点处。
(2)特点: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2.内痔的分度:1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多伴有感染、水肿、糜烂和坏死,疼痛剧烈。
3.疗法①插药疗法(枯痔钉疗法)适应证:适用于各期内痔及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作用机理主要是痔核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或干枯坏死,从而使痔核萎缩或脱落,达到治疗目的。
②注射法分为硬化萎缩和坏死枯脱两种方法。
由于坏死枯脱疗法术后常有大出血、感染、直肠狭窄等并发症,故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内痔硬化剂注射疗法。
适应证:Ⅰ、Ⅱ、Ⅲ度内痔,内痔兼有贫血者,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③结扎疗法目前常用的有贯穿结扎法和胶圈套扎法两种。
贯穿结扎法适应证:Ⅱ~Ⅳ度内痔,对纤维型内痔更为适宜。
【外痔】外痔特点:是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
分类: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和结缔组织外痔等。
结缔组织外痔以肛门异物感为其主要症状。
静脉曲张性外痔以肛门坠胀不适为主要症状。
治疗可行静脉丛剥离术。
血栓性外痔其特点是肛门部突然剧烈疼痛,并有暗紫色血块。
好发于膀胱截石位的3、9点处。
早期可用凉血地黄汤合活血散瘀汤加减清热凉血、散瘀消肿。
血块不易吸收,炎症水肿局限者,可行血栓外痔剥离术。
【混合痔】混合痔多发于截石位3、7、11点处,以11点处最为多见。
混合痔可行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术。
痔疮中医原理

痔疮中医原理
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中医认为痔疮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调、湿热下注等因素导致肛门周围血管淤血阻塞而形成。
具体的中医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能力减弱,食物不能得到有效的营养,从而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易造成淤血。
2. 气血不调: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运行的重要元素。
气血不调可能是由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长期劳累等因素引起的。
气血运行不畅,易导致肠壁和直肠周围血管扩张,最终形成痔疮。
3. 湿热下注:湿热是中医理论中一种病理状态,湿热下注指的是湿热病邪通过下行的途径,直接影响到盆腔和直肠周围的组织,使得局部血管充血水肿,引起痔疮的发生。
中医治疗痔疮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法改善体内的气血循环,缓解淤血状况,促进痔疮的消退。
常用的中医疗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等,综合运用不同方法可以改善病情,缓解痔疮症状,并防止病情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痔疮是一种综合治疗,疗效需要时间积累,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运动,保持大便通畅,同时避免长时间久坐,减轻肛门周
围的压力,有助于病情的好转。
如果病情严重或者中医治疗效果不佳,应尽早就医寻求其他适当的治疗方法。
痔疮的中医试题及答案

痔疮的中医试题及答案痔疮是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疼痛。
中医学认为,痔疮属于肛肠疾病的范畴,而肛肠疾病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痔疮的中医试题及答案。
试题1:痔疮的病因主要有哪些?答案:痔疮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长时间久坐,长期便秘、排便不畅等造成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滞留在直肠下段和肛周组织,从而形成痔疮。
2. 饮食不当,如过量辛辣食物、油炸食物等,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肠胃功能紊乱,加重痔疮的发病。
3. 生活习惯不良,如过度用力排便、久坐不动、久立不休、饮酒过多等,都会增加肛肠压力,诱发痔疮。
4. 遗传因素也是痔疮的一个重要病因,如果家族中有患痔疮的人群,个体患病的风险会增加。
试题2:中医学怎样诊断痔疮?答案:中医学诊断痔疮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病症表现:1. 肛门疼痛:痔疮患者常常出现肛门疼痛、灼热感等不适症状。
2. 粪便异常:便秘或腹泻是痔疮患者常见的肠道症状,通常伴有大便黑、稀或沾有血迹等情况。
3. 肛瘘和肛窦:痔疮会导致肛门周围组织发炎,并引发肛瘘或肛窦的形成,出现肛门流脓、溢血的情况。
4. 肛门肿块:痔疮患者常常感觉到肛门周围有明显的肿块,通过肛门检查,可以触摸到柔软的、有按压痛的明显肿块。
试题3: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哪些?答案:中医治疗痔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师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调理方剂,常用的中药有枳壳、苦参、白花蛇舌草等,通过中药内服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2. 中药外治:采用中药洗剂、中药药膏、中药熏洗等方式直接用于肛门疗效会更好,可以缓解痔疮的不适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3. 针灸疗法: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改善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或消除痔疮症状。
4. 中医按摩:通过肛门按摩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痔疮的愈合。
但需注意操作规范,以免对局部组织造成不适影响。
试题4:中医治疗痔疮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答案:中医治疗痔疮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 饮食调理:患者在中医治疗期间应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痔疮的中医辨证

痔疮的中医辨证中医看痔疮中医认为,痔疮的发病因素与风、湿、热、燥、气虚、血虚有关。
《症治要诀》云:“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见闻录》说:“纯下清血者,风也。
”说明风邪可引起下血,且由于风邪善行数变之特性,血色鲜红,呈喷射状。
《医宗金鉴》说:“肛门围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
”指出了该病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燥热内结伤阴,大便干结所致。
《见闻录》曰:“色如烟尘者,湿也……”指出了无论内伤饮食,恣食肥甘,还是久居湿地,均可使湿热蕴阻肛门,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诱发痔疮。
《丹溪心法》云:“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更明确指出了火热伤津、热毒内蕴可诱发痔疮。
而《黄帝内经》则更早指出:“又有妇人生育过多,力尽血枯,气虚下陷,及小儿久痢,皆能使肛门脱出。
”说明了气虚,无力收敛摄纳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说明脾胃功能差,可致生血功能低下,血虚不能濡养肛门,则会出现痔疮,便血,反之,痔疮便血日久,可致血虚加重。
综上所述,中医学认为,痔疮发病的原因,不外这几种,可单独致病,也可同时存在,因而为中医治疗痔疮奠定了理论基础。
痔疮的中医内治法如何?中医的内治法,目前临床上也较常用,主要用于Ⅰ期内痔、年老体弱者;或者Ⅱ期、Ⅲ期内痔兼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肝肾等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
此外对痔疮初起的一切炎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总的来说,中药以益气固脱、收敛止血为总纲,但根据个体素质的不同,当辨证论治。
①清热祛风凉血,多用于风热肠燥便血,血栓外痔初起;②清热利湿,多用于肛门肿痛,甚则流脓者;③清热解毒,用于肛门肿痛、发烧者;④养血补血,用于素体气血不足或久病气血虚弱者;⑤清热通里,适用于热结肠燥便秘,热甚便如羊粪球,热结旁流,便坚而出血者;⑥生津润燥,用于血虚津亏,便秘者;⑦补中益气,则用于小儿或年老体衰或经产妇气虚下陷者。
只要组方得当,不失***,内治法对痔疮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
中医话痔疮

中医话痔疮1、痔疮形成主要成因?中医如何解释?(成因)、范畴?2、3、痔疮病因病机,古今多从人体的阴阳气血盛衰,脏腑经络的顺逆交错和内外病因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去探讨。
主要归结于体内调节机能失常,解剖生理上的缺陷,加上各式各样的外在诱因如年龄、风俗、习惯、气候、怀孕、饮食、先天禀赋、消化道疾病情况等,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它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也可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
4、现分述如下:5、(1)脏腑本虚:《丹溪心法》指出:「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醉饮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者。
」《窦氏外科全书》也载:「人生素不能饮酒亦患痔者,脏虚故也」。
《薛氏医案》则有:「痔疮之症或禀受胎毒……。
」说明机体本身的结构弱点、生理特性或全身性变化,均是发生痔疾的基本因素。
6、(2)饮食不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疮疡经验全书》指出:「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胡椒辛辣,炙煿醇酒,禽兽异物,任情醉饱,……乃生五痔。
」饮食过饱,过多,食用肥腻炙煿的肉类,易生湿积热;大量食用烈酒及辣椒、胡椒、姜、葱、蒜、肉桂等热性调味品,可刺激肛门直肠黏膜,使之充血灼痛,所以古人认为痔的发生与饮食有密切关系。
7、(3)便秘:历代医家都认为便秘是发生痔的病因之一,因长期便秘,粪便蓄积直肠,可使周围血行受阻,瘀积成痔。
《诸病源候论》曰:「忍大便不出,久为气痔。
」窦汉卿指出:「恣意耽看,久忍大便,逐致阴阳不合,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
」意即久忍大便,肠道失润,致使大便干燥,解时努挣耗气,气血下陷,擦破肛门,风热下冲,造成痔疾。
8、(4)久泻久痢:《备急千金要方》曰:「久下不止,多生此病。
」《医宗金鉴》亦曰:「有久泻久痢而生痔者。
」因久痢久泄使脾气亏耗,肺气也受影响,最后导致大肠之气不足,于是气血流注,湿浊聚于肛门。
9、(5)久坐久行,负力远行:如《外科正宗》载:「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话痔疮中医话痔疮1、痔疮形成主要成因?中医如何解释?(成因)、范畴?2、3、痔疮病因病机,古今多从人体的阴阳气血盛衰,脏腑经络的顺逆交错和内外病因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去探讨。
主要归结于体内调节机能失常,解剖生理上的缺陷,加上各式各样的外在诱因如年龄、风俗、习惯、气候、怀孕、饮食、先天禀赋、消化道疾病情况等,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它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也可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
4、现分述如下:5、(1)脏腑本虚:《丹溪心法》指出:「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醉饮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者。
」《窦氏外科全书》也载:「人生素不能饮酒亦患痔者,脏虚故也」。
《薛氏医案》则有:「痔疮之症或禀受胎毒……。
」说明机体本身的结构弱点、生理特性或全身性变化,均是发生痔疾的基本因素。
6、(2)饮食不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疮疡经验全书》指出:「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胡椒辛辣,炙煿醇酒,禽兽异物,任情醉饱,……乃生五痔。
」饮食过饱,过多,食用肥腻炙煿的肉类,易生湿积热;大量食用烈酒及辣椒、胡椒、姜、葱、蒜、肉桂等热性调味品,可刺激肛门直肠黏膜,使之充血灼痛,所以古人认为痔的发生与饮食有密切关系。
7、(3)便秘:历代医家都认为便秘是发生痔的病因之一,因长期便秘,粪便蓄积直肠,可使周围血行受阻,瘀积成痔。
《诸病源候论》曰:「忍大便不出,久为气痔。
」窦汉卿指出:「恣意耽看,久忍大便,逐致阴阳不合,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
」意即久忍大便,肠道失润,致使大便干燥,解时努挣耗气,气血下陷,擦破肛门,风热下冲,造成痔疾。
8、(4)久泻久痢:《备急千金要方》曰:「久下不止,多生此病。
」《医宗金鉴》亦曰:「有久泻久痢而生痔者。
」因久痢久泄使脾气亏耗,肺气也受影响,最后导致大肠之气不足,于是气血流注,湿浊聚于肛门。
9、(5)久坐久行,负力远行:如《外科正宗》载:「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
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以致浊气郁血流注肛门,具能发痔。
」久坐久站使气血不和,负重远行则耗气而虚,均使气血邪毒瘀积于肛门。
10、(6)妊娠及月经失调:如《外科启玄》曰:「痔曰肠澼是也。
妇女因产难久坐,或经行时气怒伤冷受湿,余血渗入肛门边而生。
」《薛氏医案》有:「妇人因经后伤冷,月事伤风,余血在心经,血流于大肠,则生痔」;《医宗金鉴》有:「又有产后用力太过而生痔者。
」11、(7)房事过度及忍精不射:如《诸病源候论》有:「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
」《古今医统大全》有:「忍精不泄而成痔漏。
」12、(8)情志失调:《薛氏医案》曰:「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喜怒无常,气血侵入大肠致谷道无出路,结积成块,生血生乳,各有形相。
」13、(9)遗传因素:如《疮疡经验全书》有:「亦有父子相传者,母血父精而成。
」14、15、16、2、临床主要表现症状?常见族群?17、18、痔疮好发于二十至五十岁的人身上,其临床症状有:19、(1)便血:便血是痔疮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特点是:呈间歇性,排便过程中点滴而下或喷射而出,亦可是卫生纸带血,血色鲜红,量或多或少,便后血常能自止。
20、(2)肛门肿物脱出和突起:肛门肿物脱出是内痔常见症状,而突起是外痔典型表现。
痔病初期痔核脱出可自行复位,到中后期痔核脱出需用手托或卧床休息才能回复,严重者于下蹲、行走、咳嗽时痔核即可脱出,较难缩回,甚至长期不能复位。
21、(3)肛门不适:痔核脱出患者可感觉肛门坠胀不适,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局部瘙痒,外痔部分受到磨擦、挤压可有灼热、疼痛感。
22、23、24、3、大致上而言,中医如何治疗痔疮?(大方向)25、26、中医治疗痔疮乃强调辨证论治的原则,就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处方。
中医对痔疮的治疗可分外用法(如:洗剂)及内治法。
不论内服或外用,皆由具改善血液循环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如:当归、红花)、具清炎作用的清热燥湿热中药(如:黄柏、黄芩)、具止血作用的中药(槐角、地榆)、具软化及润滑大便作用的中药(如:大黄、生地黄、麻子仁等)、具促进肠道蠕动作用的理气中药(如;枳实、厚朴)、及缓解疼痛的中药(如:芍药、甘草)所组成。
27、28、29、4、痔疮中医治疗,有分哪些辨证分型?症状?中医如何治疗?(常使用哪些药方(药材)?可达到什么功效目的?)30、31、内治法32、古代对痔疮的内治多主张「清热解毒,凉血祛瘀。
」宋‧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中说:「以一诸痔,各类不同……大半以凉血为主,徐徐取效。
」元‧朱震亨主张「痔疮专以凉血为主」(《丹溪心法》)。
刘元素谓:「当泻三焦,火热退,使金得气而反制木,木受制则五虫不生,痔有愈矣」(《河间医学‧痔论》)。
东垣、子和亦认为有火、有热。
治疗上用凉血地黄汤、防风秦艽汤、止痛如神汤等,主以凉血清热,除湿化瘀。
这些治法在临床中,疗效确切。
但临床上有因风、湿、燥、热而病者;有气血两亏,脾、肺、肾虚而病者;有虚实夹杂者。
所以在治疗上就应随证施治,既要扶正,又要祛邪。
33、(1)风伤肠络34、主证:便血色鲜红,滴血或射血,或有肛门瘙痒,口燥咽干。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5、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36、方药:凉血地黄汤。
37、方解:方中以生地黄、当归尾、赤芍凉血和血;黄芩、黄连、天花粉清热泻火;地榆、槐角能清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配以升麻、甘草等以清热解毒;荆芥祛风解表,凉血止血。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之功。
38、39、(2)湿热下注40、主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或脱出物渗出液较多,黏膜糜烂,或伴大便黏滞不爽,肛门灼热,潮湿不适。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1、治法:清热渗湿止血。
42、方药:脏连丸合萆薢渗湿汤。
43、方解:方中以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猪大肠的脏器疗法,给病变部位作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患处,可提高疗效,两者合用具有清化大肠湿热之功。
萆薢分清化浊;牡丹皮清泻肝火和凉血消瘀止血,黄柏以苦胜湿,以寒清热;茯苓、薏苡仁、泽泻、滑石、通草以淡渗湿。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渗湿止血之功。
44、45、(3)气滞血瘀46、主证:肛缘肿胀,隐见紫瘀,内痔脱出,表面紫暗糜烂,疼痛剧烈,肛管紧缩,便秘溲黄。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弦或涩。
47、治法:行气化瘀,消肿解毒止痛。
48、方药:止痛如神汤。
49、方解:方中以熟大黄主泻火解毒,活血行瘀;辅以黄柏、枳实清热燥湿,泻热通便;皂角刺消肿排脓;归尾、秦艽养血祛风;苍朮、防风、泽泻、槟榔以祛风利湿,降气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解毒消肿,行气化瘀止痛之功。
50、51、(4)脾虚气陷52、主证:痔核脱出,不易复位,肛门下坠感,便血色淡,伴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神疲乏力,面色无华。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芤。
53、治法:补中益气,固脱止血。
54、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55、方解: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党参、白朮、炙甘草甘温益气;脾虚则运化失司,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参、耆以升举清阳,使下陷之气得以提升;血生于气,气虚则血弱,故用当归补血和营;赤石脂涩肠固脱止血。
诸药合用,具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脱止血的作用。
56、57、5.阴虚肠燥58、主证:便血色鲜红,量少,大便干结难解,形体瘦弱或伴口咽干燥,潮热盗汗。
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59、治法:滋阴清热润肠。
60、方药:增液承气汤合润肠汤加减。
61、方解:方中玄参、生地黄、麦门冬能滋阴增液,润燥滑肠;芒硝、大黄软坚润燥,泄热通下;桃仁、当归、火麻仁补血行瘀,润燥滑肠;生甘草清热解毒。
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是「增水行舟」之法。
62、63、外治法64、(1)熏洗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自古至今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肛肠疾病的主要外治法之一。
65、功效:清热解毒,疏风胜湿,化瘀消肿,活血止痛,收敛止痒等。
66、适应证:用于治疗外痔发炎、内痔脱出、术后局部肿痛作痒等。
67、方法:先熏后洗,先将药液以适量沸水稀释,先熏肛门处或纱布浸入药水,稍微拧挤后,敷于患处,待药液温度适中后,再坐浴浸泡患处,每日1~3次,每次15~20分钟。
68、常用方药:苦参汤、却毒汤、五倍子汤、硝矾洗剂、莲房、枳壳汤等。
69、(2)敷药疗法:本法系将药物直接涂敷患处或肛内,多于熏洗后敷药。
70、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瘀止血,祛腐生肌等。
71、适应证:多用于外痔肿痛,内痔脱出糜烂,或术后肛缘水肿,换药等。
72、方法:用药膏直接涂布患处,纱布或棉垫固定;也可用药膏制成大小不等的纱布条,以适量敷贴于患处或术后创面,也可纳入肛内;如为散剂,可将药粉用水或生麻油调成膏后涂于患处,或直接撒布患处。
每日1~2次。
73、常用药物:生肌五红膏、白金散、五倍子散、云南白药、生肌散等。
74、(3)塞药疗法:是外敷疗法的一种类型,用药制成栓剂,塞入肛内,药栓溶化后,药物即对局部病灶起治疗作用。
中医运用栓剂治疗痔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治五痔二年不差者方……七月七日多采槐子,熟捣取汁纳铜器中,重棉密盖着宅中高门上曝之,二十七日已上煎成如鼠屎状,内谷道中,日三,亦主瘘,百种疮。
」75、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血止痛,收敛固脱等。
76、适应证:用于内痔出血,脱出,术后伤口换药等。
77、方法:用栓剂1枚于肛门熏洗后或每日排便后纳入肛内齿在线,每日1~2次。
78、常用药物:各种外敷药膏制成的栓剂等。
79、80、81、5、中医是否可用针灸治疗?包括哪些穴道?功效目的?82、83、痔疮使用针灸来治疗,古来有之。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针刺治疗痔疮的经验和穴位记载。
而晋代的《针灸甲乙经》云:「痔痛,攒竹主之;痔,会阴主之。
」之后历代医家记载有许多治疗痔疮的穴位和方法。
且经过当今医家证实,针灸对痔出血、脱出、肿痛、肛门下坠都有较好的疗效。
84、针刺:取穴长强、承山、大肠俞、痔疮穴(尺泽下3寸)等,以中强度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85、【方义】长强为邻近腧穴,可作用于肛部,可活络散瘀、消肿止痛而治疗本病。
承山属足太阳膀胱经之腧穴,其经别自腨至腘,别入于肛,为治疗肛门疾患之经验效穴。
大肠俞为大肠之背俞穴可作用于大肠及肛部,可清肠热、通便秘。
痔疮穴为治疗痔疮之经验效穴。
86、87、88、6、医师对患者有何建议注意事项?(如生活保健、饮食等有何须注意?)89、90、痔疮的发病与饮食密切相关,因而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对防治痔疮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91、92、(1)生活调理93、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劳逸结合:对于一些特殊的职业人员,如会计、司机、教师、农民等从事久坐、久立、久蹲工作的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应变换体位,使局部血液循环通畅,减轻或防止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