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现代医学治疗痔疮975例
“十人九痔”时代,中西医巧治痔疮

“十人九痔”时代,中西医巧治痔疮俗话说“十人九痔”,痔疮作为一种常见病可分为外痔、内痔和混合痔三种,因痔疮导致的出血、疼痛和肿胀会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习惯和长时间久坐、加班和熬夜,痔疮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关调查表明,我国肛肠类疾病发病率为59%,其中痔疮占比高达87%,发病率为51%。
目前,临床上关于痔疮治疗在中医和西医治疗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将中医治疗和西医手术治疗相互结合,治疗效果更佳,还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对患者恢复有积极意义。
一、痔疮临床表现及分度痔疮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是发生在肛门和直肠处的静脉肿胀,主要包括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其中数量占比为内痔>混合痔>外痔,且女性患病人群略高于男性,长期久坐、生活不规律、熬夜、喜食辛辣油腻食物、体质虚弱及常年便秘者容易引发痔疮。
不同痔疮类型其临床症状各有不同,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坠胀感、疼痛、血栓形成、嵌顿和脱垂。
痔疮在临床上的分级主要以内痔为主,可分为四度。
Ⅰ度,患者无明显症状,便后有鲜血,无痔核脱出;Ⅱ度,排便时痔疮脱出,伴有出血,便后自动纳回;Ⅲ度,便后或负重、劳累时有痔脱出,需手动辅助纳回,伴有出血;Ⅳ度,痔核长期在外无法纳还,伴有明显水肿、出血和疼痛。
自Ⅱ度以上内痔多为混合痔,同时存在内痔和外痔两种临床症状。
在进行手术治疗时,需要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分级制定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方案我国《内经》中便认识到痔是“筋脉横解”血管扩张的病变,对其的治疗强调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辩证治疗,遵循“散者收之,急则缓之,坚者软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辩证论治精神,针对不同病因、病症、病变位置、患者年龄等进行内外兼治。
中医认为痔的辩证分很多类型,最常见的有大肠实热型、湿热瘀滞型、气虚下陷型、气滞血瘀性,其中,大肠实热型患者,其临床症状为口渴唇燥、大便秘结、便时疼痛出血,肛门局部伴有焮红灼热、疼痛剧烈,且舌质红,苔黄,属实热内结,血热肠燥,《东垣十书》论痔曰:“善为病者,皆是湿热风燥四气所伤,而热为最多也”,因此,治疗以清热止血,润燥通便为主,用药槐花散加味方,槐花12g,侧柏叶、丹皮、地榆、生甘草各10g,炒荆芥、枳売、麻仁各9g,生地、仙鹤草各15g,注重疏风清热;地榆散加味方,地榆12g,黄芩、黄连、山栀、槐花、茯苓、当归、甘草各10g,赤小豆15g,注重清热和血。
中西医结合无痛治疗痔病术后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无痛治疗痔病术后的研究痔病概述及传统治疗方法痔(hemorrhoid)病又称痔疮,是指直肠末端或肛门部的静脉丛的病变,在我国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改变以及工作压力增大等原因,痔病患者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凝血和止血、局部止痛药等,但由于手术切除治疗疼痛明显且易复发,局部止痛药作用有限,且将局限于病发部位,只能缓解症状。
同时,传统治疗方法并无明确的治疗期限,因此治疗时间较长,常需要长期服药,在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上都会带来很大的负担。
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舒筋益气颗粒是一种中成药,是由当归、黄芪、桑椹、淫羊藿以及其他中草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在中西医结合的痔疮治疗中,舒筋益气颗粒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另外,针灸也在痔疮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身针刺和局部针灸,分别对病情的治疗有不同的作用,全身针刺可以调整患者的身体机能;局部针灸则可以刺激局部神经和相应的神经递质,缓解病症状。
此外,按摩治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它的疗效主要在于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放松患者心情。
无痛治疗术后的研究以往,痔疮术后治疗以痛苦为主,包括术后镇痛、止血和防感染等,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度,缓解患者的病情。
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痔病患者的治疗水平也得以不断提高。
研究发现,针灸、按摩和借助中医药治疗可以较好地缓解术后疼痛和短期便秘的症状,同时其不良反应较小,且治疗时不用打麻醉,患者较少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而且中药的副作用相对于传统的西药来讲也要小很多。
另外,冷敷和热敷也是痔疮手术后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冷敷可以缓解疼痛、肿胀和不适感,热敷则可以增加贯通性,促进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使手术后的伤口恢复得更快,速度更快。
结论综合上述研究成果,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治疗痔疮术后症状上有很大的优势和前景。
尤其是针灸、按摩和中草药等治疗方式,因无需麻醉,治疗非常痛苦和不适感的症状时,显得尤为优秀和可信。
痔疮,且看中西医如何治疗

痔疮,且看中西医如何治疗发布时间:2023-06-25T11:21:02.25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2月2期作者:余波[导读]痔疮,且看中西医如何治疗余波(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中医医院;四川眉山620500)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出血和瘙痒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治疗痔疮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将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的相关知识。
1中医治疗痔疮1.1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痔疮主要方法之一是中药治疗,中药可内服或外用。
内服中药通常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补血等药物,如桂枝茯苓丸、三七糖醋丸等,可以通过口服药物的方式改善体内环境,消除痔疮症状。
外用中药可以采用中药熏洗或外敷的方式,如芦荟胶、黄连洗剂等,可以缓解肛门周围的瘙痒、疼痛等症状。
1.2针灸治疗在中医理论中,痔疮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肛门周围的肌肉组织松弛,从而导致局部血液淤积形成的疾病。
针灸治疗痔疮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的循环,加速代谢,调整肛门周围肌肉的张力,改善痔疮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承山、中极、关元等,这些穴位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与肠道和肛门有密切的联系。
在治疗过程中,针灸师会使用专业的针具在穴位上进行针刺,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掌握针刺的深度和力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对于西医手术治疗,针灸治疗痔疮更加安全、温和、无副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针灸可以改善痔疮疼痛、瘙痒等症状,同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减少痔疮的复发率。
1.3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指利用手法对肛门周围的组织进行按摩,可以改善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缓解肛门周围的疼痛、瘙痒等症状。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拍击、揉捏、刮痧等。
2西医治疗痔疮2.1药物治疗西医常用的药物治疗痔疮包括局部外用药和口服药。
局部外用药主要是消炎镇痛的药膏或栓剂,如利巴韦林、青黛等;口服药则是抗炎、止痛的药物,如阿莫西林、布洛芬等。
痔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

痔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痔疮是常见病,多发病。
有关普查资料表明,在所有肛肠疾病中,痔疮占87.2%。
痔疮是由直肠末端的黏膜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而形成的柔软静脉曲张团。
我院外科门诊从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收治痔疮患者66例,采用局麻下外痔切除内痔胶圈钳套法,术后结合中药外熏内服和中医换药的方法,取得较好疗效。
本文对此作一报道。
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外科接受门诊治疗的痔疮患者66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16例。
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50.9岁。
病程2~3年。
这些患者中,有2例曾接受过外科手术治疗1次,有14例接受过注射治疗,4例接受过激光治疗。
1.2方法物品准备:备好无菌痔疮包、无菌手套。
接妥电源,对好光线。
术前麻醉:患者取侧卧位,向左或向右,双腿充分向前屈曲,靠近腹部,使臀部及肛门充分暴露,肛周常规用新洁尔灭酊棉球消毒,取1%盐酸利多卡因10mL左右,以3,6,9,12点钟注射麻醉。
手术步骤:先进行扩肛,嘱患者张口做深呼吸。
在指套上涂润滑剂,将指端抵压肛门,待肛门部位松弛时慢慢插入,向四周施以扩肛并指检,排除其他病变后,用新洁尔灭酊棉球消毒手术野,充分暴露痔核区,然后采用外痔切除内痔胶圈钳套术。
术后用无菌棉球蘸取本院自制中药制剂青八宝丹填塞创口,外盖敷料,用医用橡皮膏固定。
2充分重视护理工作2.1术前护理心理护理:大部分痔疮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及治疗方法缺乏认识,对术后一些正常反应持有恐惧心理,术前忧心忡忡,这种自我暗示的作用往往会影响其术后创口的愈合。
因此,应向患者介绍痔疮的形成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术后一些正常情况及其表现特点,并耐心细致地给予解释,并鼓励患者消除顾虑,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
肠道准备:便秘者遵医嘱于手术前一天晚上口服润肠通便药,术前排空两便。
术前饮食:一般不限制饮食,但禁奶制品及面食类食品。
保持治疗室内清洁干净,温、湿度保持适宜。
痔疮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786例

痔疮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786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的方法及远期治疗效果。
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10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痔疮786例。
用0.5%碘伏常规消毒会阴部及肛门皮肤,铺巾。
局部麻醉或肛周神经阻滞麻醉,消毒直肠下段及肛管皮肤。
指扩法扩肛,使肛门括约肌松驰,暴露痔核。
内痔手术取18~20cm弯血管钳钳夹痔核基底部并向外稍行牵拉,在齿线皮肤黏膜交接处剪开一小口,用7号丝线作双道“8”字形贯穿缝扎,于钳下剪除已结扎痔的线上部分。
外痔手术用组织剪将痔核基底部皮肤v字形剪开,剥离v字形皮瓣至痔核根部于齿线处并切除,创面仔细止血,使肛管和皮肤创面开放,肉芽修复愈合。
对混合痔患者应用内扎外剥术:用弯血管钳于齿线与肛门呈放射状位置钳夹内痔核根部,先在痔上动脉区(痔核近端距钳顶端约0.5cm)处先缝合结扎一针,可预防术后大出血和减少痔区供血;然后再由肛缘剥离外痔至齿线处,“8”字形贯穿结扎内痔部分,结扎线的下缘应在齿状线上0.3cm以上。
对环状混合痔按自然分界线分段,行内扎外剥,要求结扎和剥离创面不在同一平面,痔体之间保留至少0.5cm以上的正常黏膜和皮肤桥,以尽可能保护肛垫或保存部分肛垫。
并于两切口间保留之皮下潜行剪除静脉,破坏静脉以减少术后水肿及痔核复发。
术中注意保留齿状线,以免术后并发肛门失禁的可能性。
对伴有肛门狭窄和环状混合痔者,在5点或7点齿状线下0.5~1cm处向外作—长约1.5cm的放射状切口,将内括约肌下缘挑出切断。
如合并有肛乳头肥大,肛裂则一并切除,对活动性出血点进行缝扎止血。
切口边缘皮下及基底部注射长效麻醉止痛药。
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纱条填塞肛管、丁字带固定。
术后应用甲硝唑静脉滴注3~5d,或庆大霉素肌注,以预防感染。
术后24h开始用中药熏洗治疗,连续2w~3w。
结果:本组786例均为一次治愈,疗程12~26d,平均16d。
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最长者6年,513例中复发38例(273例失访),占4.8%,均行第二次手术治愈。
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的临床疗效研究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痔疮患者中的临床使用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80例痔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划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
实验组患者中使用中西医疗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中使用纯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医护人员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痔疮好转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治疗满意程度。
结果:实验组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后治疗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95%;而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程度为97.37%,也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3.33%,并且二者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痔疮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办法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并提高痔疮患者的治疗满意程度。
关键词:中西医;痔疮;内痔;外痔;混合痔痔疮病症是当前社会中较为常见的病症,通常是由于患者久坐、便秘、不良的饮食习惯或低免疫力等因素而造成肛部出现脓肿,甚至出现肛周糜烂等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伴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多样化的痔疮病症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医疗法与西医疗法。
西医疗法以手术西药为主,虽然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时间短,但后续护理工作较为复杂,需要耗费较长的护理时间;而中医疗法具有较轻的疼痛感,且费用较少,但后续更容易复发,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劣势。
本文旨在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痔疮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以此进一步完善痔疮病症的治疗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80例痔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38例实验组患者与42例对照组患者。
在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为21.36岁至59.53岁,平均年龄为45.58±3.97岁。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为20.99岁至61.47岁,平均年龄为46.29±3.11岁。
痔疮中西医结合治疗

痔疮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痔疮疾病十分常见,该病在临床中被纳入肛肠疾病范畴,且在肛门疾病中排名第一位,具有较高发生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其中青壮年更甚,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均可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必须积极对症治疗。
一、痔疮疾病分类痔疮以痔核脱出、出血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痔疮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切,但目前普遍认为,该病是因为肛垫下移、病理性肥大增生,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血栓形成所致。
依据不同的发生部位,可将该病分为不同类型,即外痔、内痔以及混合痔。
其中内痔发生于齿状线以上,肛垫的静脉丛、支持结构与动静脉吻合支出现移位或病理性增生,在临床最为常见。
外痔发生于齿状线以下,痔外静脉丛血栓形成或病理性扩张,肛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瘀滞而形成的肿块。
而混合痔具体是指内痔经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与相应部位外痔互相融合。
二、中医与痔疮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痔疮主要的病因病机为患者饮食不节、久病、便秘、脏腑虚弱、过度劳累以及外邪入侵而引发,此外情志不畅、遗传以及妊娠、房事过度、月经不调等因素也可作为该病的重要诱因。
2、中医常用治疗方案(1)中药内治法。
该法主要通过辨证施治将疾病分为不同证型,分别为湿热下注型、脾虚气陷型以及风伤肠络型。
①湿热下注型:该型病患主要以口干不欲饮,口苦,小便黄,便量多、血色鲜,痔核嵌顿脱出,疼痛、肿胀、坏死、糜烂,脉滑数,苔黄腻为主要表现。
治疗时应以利湿、清热、止血为主要原则,推荐止痛如神汤加减方,药方组成包括:防风、苍术、血竭、黄芩、槟榔、生蒲黄、泽泻、黄连、当归尾、皂角刺、秦艽、桃仁、黄柏。
②脾虚气陷型:该型主要表现为面色少华,乏力,神疲,大便色淡红或鲜红、带血,痔核脱出,肛门坠胀,脉弱、苔白、舌淡。
治疗时应以温中、益气、健脾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组成:党参、陈皮、生地黄、甘草、大蓟、白术、槐角、炙黄芪、炙升麻、地榆、炒柴胡、当归。
中西医结合除“痔”有妙招

中西医结合除“痔”有妙招发布时间:2022-10-17T07:12:05.79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4期作者:李明[导读] 中药口服是中医内治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多学者就痔病中药口服治疗予以研究,李明成都市温江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1130 1.痔病中医治疗方法1.1中药口服治疗痔病中药口服是中医内治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多学者就痔病中药口服治疗予以研究,应依据患者体质及中医证型予以重点关注,通过辨证施治思想针对患者开展中药口服治疗。
当前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痔病证型主要包括:脾虚气陷型痔病、湿热下注型痔病、风伤肠络型痔病,其中,脾虚气陷型痔病患者病灶位置可见痔核脱出,患者自感肛门坠胀,解便时疼痛感较大,其大便带血,病程时间相对较长。
患者自身可见面部失华、神情萎靡、全身乏力,脉象较弱,舌苔淡白。
临床治疗脾虚气陷型痔病多采用健脾、益中、养气为主要治疗手段,可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方剂:槐角与大蓟、党参以及炙黄芪、甘草与陈皮、炙升麻以及炒柴胡、白术与当归、生地黄以及地榆等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脾虚气陷症状,进而缓解其痔病。
湿热下注型痔病患者病灶位置可见痔核嵌顿,患者自感肿胀疼痛,大便带血量较多。
患者自身可见口干口苦、小便赤短,脉象滑数,舌苔黄腻。
临床治疗湿热下注型痔病多采用清热、止血、利下为主要治疗手段,可用方剂为止痛如神汤,方剂:黄柏与黄连、桃仁以及泽泻、秦艽与槟榔、苍术以及皂角刺、防风与当归尾、黄芩以及血竭、生蒲黄等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湿热下注症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风伤肠络型痔病患者病灶位置种类多样,患者自感解便疼痛,其大便期间可见溅血、滴血,其色鲜红。
患者自身可见口干、便秘,脉象较弱,舌苔淡白。
临床治疗风伤肠络型痔病多采用清热、祛风、凉血为主要治疗手段,可用方剂为凉血地黄汤,方剂:地榆炭与生地、赤芍以及黄芩、甘草与当归、枳壳以及炒槐花、荆芥穗与金银花、天花粉等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风伤肠络症状,减轻患者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现代医学治疗痔疮975例【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80-01
痔疮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因是因为痔疮饮食不节,久坐久站,疲劳过度,生活无规律,房事过度,妊娠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另有报道,遗传因素与痔疮的发生也有较密切的关系,久蹲,久坐,肛门压力增加均诱发痔疮。
影响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目前治疗痔疮方法较多,我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97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用较简单,疗程时间较短,不需住院,即可痊愈。
治疗975例。
1 组用与注意
1.1 外用:
1.1.1 食用碱复方针剂(自拟自制):食用碱、石灰、虎耳草、冰片、水銀,枯凡,黄连、毛茛草等。
1.1.2 新药配用:pp粉、碘伏、利多卡因。
食用碱复方针剂
1.1.3 相应器械:5号半注射针头、2毫升注射器,00号医用帶线縫合針2根、弯型止血钳、手术剪、手提式高频电离子仪器、手术灯、无菌洞巾,消毒药棉,棉签几包。
1.1.4 用法:
a、大便后先用pp粉浸泡坐浴5分钟。
以消毒药棉擦干,取截石位。
以消毒洞巾覆盖。
b、碘伏涂痔处肛门周围。
c、以5号半针头,3点-7点11点皮下注入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用弯型止血钳夹住痔核,再用00号醫线扎结(痔核较大的或环状痔,用三角针头u型缝合再结扎),再按痔核心大小,注入食用碱针剂。
最小0.2ml,最多不宜超过1ml,痔核成黑白状,再以棉签按压针口,预防药液外流,周围毛孔出水萎缩。
10到20分钟后再用激光消除疤痕,涂消炎解毒生肌膏。
(黄莲、黄伯黄芩地榆紫草、冰片麻油白蜡、黄蜡,制乳香制没药血竭,轻粉等),十五天后痊愈。
1.2 内服
1.2.1 组成:苦黄槐英方、苦参、大黄、槐角、蒲公英、地榆、厚朴、枳实、火麻仁、虎杖等。
1.2.2 水煎服:1日1剂连10剂1疗程。
1.2.3 加减:如感冒发热加防风荆芥;大便出血加槐花,仙鹤草;肛门疼加制乳香制没药,槟榔;炎症加重加连翘,败酱草等。
1.3 注意
1.3.1 配制手术医生要认真细心准确。
1.3.2孕妇妊娠或心脏病者慎用。
1.3.3 患者要保持大小便通畅,不可大便硬结预防大便出血。
其它病証均按中医辨証加减。
1.3.4 注意饮食不吃不消化和刺激性物。
2 疗效与病例
2.1 本病效共治975例,其中男性397例,女性578例,年龄
从5岁到78岁,单个内痔41例,外痔451例,混合痔309例,肛裂带外痔103例,病史4年到30年71例,随治病有效率98%。
2.2 病例介绍
(1)罗健:男,48岁,已婚,汉族,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九龙乡冈边。
患者患内环状痔20余年,曾经医院做手术不到半年又发生内痔脱出,不能收回,大便出血较多,肛门周围肿胀疼痛难忍,坐立不安,于1982年8月8日来治疗,以上法治疗20天痊愈出院。
经随访之后30年未复发。
(2)曾红:女,31岁,汉族,新余钢铁有限公司801厂工人,患病15余年,曾多次治疗无效,于1993年2月到我中医診所治疗。
症为:内痔脱出,大便硬结,出血,成喷状喷血。
出血量较多,头昏眼花,脸上苍白无力,用上法治疗7天痊愈,随访已有19年未复发。
(3)劉海龍;男,漢族,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抱石大道。
患內環狀痔,脫出在外,難以收回20余年,大出血經多次治療綜無效,于2004年3月1日到我所就診我采用上法,治療13天痊愈出院。
隨防8年末复發。
監床表現以病症分折;中西医统称為痔疮,疾病分有三类,内痔、外痔、混合痔。
:痔(内痔、外痔、混合痔)、息肉痔、肛隐窝炎、肛痈、肛漏、肛裂、脱肛、锁肛痔。
内痔:是指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是肛门直肠病中最见的疾病。
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又称为母痔区,其余部位发生的内痔,均称为
子痔。
其特色是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混合痔以性质来分①炎性混合痔;②血栓性混合痔;③结缔组
织性混合痔;④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3 结果
我採用,纯食用碱针剂,比較筒单,使用方便,又比纯以中医或西医的疗效更快更好更實惠。
原單用注射枯痔液難以脫落,療程較長,患者較痛苦,現我采用自制食用磩复方針劑消炎止血快,价格實惠成本小,在國家醫院治疗痔瘡止血用靜脈栓塞劑費用高一支2m的花費400多元,本方法是以注射食用碱为主,方中食用碱石灰有消炎止血定痛,蚀恶肉防感染之功。
黄连、小藻碱有抗菌抗炎促进组织愈合作用,参③754虎耳草.含生物碱熊果酚甙能抑菌消炎,参照②212虎杖.含大黄素、黃体酮虎杖甙有抗菌止血之功参照③213。
冰片。
含旋龙脑,又含葎草唏。
b-欖香烯,等.有良好的促进皮口吸收性,参照③360。
外用西药有镇疼消炎,預防感染之功,内服药之苦黄槐英方为常用痔疮之止血止疼润便治痔之品。
这中西医结合加手术,治疗、当有根除痔疮之效。
参考文献
[1] 冯家新. 二氧化碳激光治疗肛肠疾病470例 [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6(04)
[2] 李保炎. 扩肛加内括约肌松解术预防痔疮术后肛门狭窄960例 [j].人民军医,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