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七年级下册 6.2 病毒 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教案之病毒.doc

七年级生物教案之病毒.doc

七年级生物教案之病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别各种病毒,并能够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及生活,明确病毒是生物,收集并整理有关病毒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表达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小情景剧、收集资料、观察等方式了解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难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特征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近年的抗非典运动、预防禽流感及最近的抗甲流等行动让大家对病毒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病毒到底是怎样攻击人类的的,它有哪些特征,学生还是很懵懂。

所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表演欲望,在授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搜集与病毒相关的资料,编排小情景剧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升华,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病毒,客观看待病毒和人类的关系,加强收集处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

三、教法选择及教学理念:
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抽象思维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也考虑到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改理念,始终坚持把课堂交给学生,主要采用情景剧教学和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构建发展学生潜能和创造性学习的开放教学体系。

病毒-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病毒-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病毒-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方式,以及常见的病毒类型;2.掌握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3.认识病毒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并了解科学预防与控制病毒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病毒的结构和生命规律;2.病毒的传播途径;3.病毒的预防和控制。

三、教学内容1. 病毒的基本特征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其结构由核酸和外壳组成。

病毒的核酸可以是DNA 或RNA,而外壳通常是由蛋白质构成的。

病毒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中,利用宿主生物的代谢系统进行自身复制。

2. 病毒的生命规律病毒不具备自主生命活动,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复制。

病毒复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侵入宿主细胞、释放遗传物质、合成病毒蛋白、组装和释放新的病毒颗粒等。

3. 常见病毒类型常见的病毒类型包括:DNA病毒、RNA病毒、病毒间质体、逆转录病毒等。

其中,DNA病毒和RNA病毒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前者包括水痘、乙肝、人类乳头瘤病毒等,后者包括流感病毒、肝炎病毒、风疹病毒等。

4. 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可以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污染物品、食物和水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而人类习惯行为往往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如咳嗽、打喷嚏、握手等。

5. 病毒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病毒主要包括以下措施:提高人们的卫生素质、加强个人防护、进行科学的生态治理、开展疫苗接种、加强实验室安全等。

此外,及时发现、隔离和治疗病毒感染者也是控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

四、教学方法1.课前研讨: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让学生探究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2.课堂讲授:以PPT为媒介,讲述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生命规律,介绍常见的病毒类型,并详细讲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3.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病毒的危害和传播途径;4.讨论交流:开展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加深对病毒预防和控制的认识。

五、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验:出题范围囊括教学内容的全部内容,包括病毒的基本特征、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等;2.实验报告:对实验进行总结、归纳和探究,发现感性认识,并记录过程和结果;3.学习日志: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七年级下册 6.2 病毒 教案

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七年级下册 6.2   病毒 教案

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理解病毒在活细胞中的寄生生活和复制繁殖。

3.举例说明病毒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危害和人类对它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尝试对比动植物细胞结构与病毒结构的差别。

2.阐述病毒的繁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1.关注艾滋病等患者,倡导不歧视和关心爱护他们。

2.认识病毒对人类有害与有利的两面性,确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能够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三、教学难点理解病毒在活细胞中的寄生生活和复制繁殖四、设计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悬疑式图片吸引学生思考从而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探究病毒的发现过程;展示病毒寄生在不同生物的有趣图片及相关素材,让学生理解病毒的三大种类;通过回忆动植物细胞结构及噬菌体模型展示,加深对病毒结构的理解,为病毒的寄生生活及复制繁殖做铺垫;最后让学生提炼信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在班上相互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病毒对人类有害与有利的两面性,确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促进学生学为所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章,病毒是在学生学习了动植物和人体以及细菌真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内容,虽然课程内容较少,但由于病毒本身的特点,该部分内容较抽象,如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病毒的结构特征及生活过程,课堂的设计和有效地组织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教材图文并茂,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并不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补充一些分析材料,如自制噬菌体模型讲解病毒的结构,根据学生特点向他们发放相关资料,让学生提炼有用信息,在班上交流展示等来辅助教学。

学情分析病毒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与动植物及人类关系密切,学生在生活中也会听到很多关于病毒的信息,如塞卡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的传染病等,学生对本节内容较感兴趣,但又由于其比较抽象,学生又害怕学习。

七年级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病毒教案 鲁教版

七年级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病毒教案 鲁教版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目标: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难点:病毒的结构。

课前准备学生: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师:课件。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举手,产生好奇心,集中精神思考,通过自己的体验自由发表看法。

能说出:预防“小儿麻痹”。

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吃“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病。

疑问,关注本课内容,进入学习主题分组资料分析,讨论创设课堂气氛:小时候吃过“糖丸”的请举手。

提出疑问,了解学生认知:吃“糖丸”有什么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吃“糖丸”为预防疾病,为后面学习“糖丸”是“减毒病毒”作铺垫。

)设疑,引入新课: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

艾滋病:症状、特征、传染途径艾滋病的预防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

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将学生疑问总结性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提出疑问:艾滋病由什么引起的?举手回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大屏幕出示图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预防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

(在让学生谈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中,不论涉及没涉及到“艾滋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谈到这一话题,并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对“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及其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鼓励其他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同时大屏幕再次快速闪过图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

(如学生回答不出,师解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使学生确立:“世界绝症”致病源是病毒,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6.2传染病以及预防优秀教学案例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6.2传染病以及预防优秀教学案例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学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并通过互动环节,让学生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同时,我强调接种疫苗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疫苗对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最后,我以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探究性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传染病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2.设计小组活动,如调查、实验、总结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成长。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对传染病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和质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传染病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济南初中生物七下《6第2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word教案 (3)

济南初中生物七下《6第2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word教案 (3)

传染病及其预防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传染病的病因以及类型。

(重点)2、举例说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关注艾滋病(难点)能力目标:1、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传染病的常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态度;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病人,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并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通过禽流感这个很热的话题来以及动画导出课题,引发学生探究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出传染病的特点,通过图片展示、表格填写总结出传染病的途径及类型;通过小品表演及图说分析加深对传染病预防措施的认识。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传染病危害健康的资料和有关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⑴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⑵调查家庭成员中常患的疾病、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⑶收集有关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家禽设问:看到该图片,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禽流感时期要对禽类进行捕杀,远离禽鸟?(学生回答:H7N9,禽流感易传染)播放网络动画“我不想说我是鸡”设计意图:以禽流感这个今年很热的话题及网上流传很广的一段视频来引出课题,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讲述: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有许多种,有些能够传染,有些则不会传染。

知识点一:常见的传染病(一)、小调查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们从小到大得过哪些病?你还知道自己的家人或他人患过什么疾病?2.这些疾病是否都是传染病?3.什么样的病才算是传染病?4.传染病一般是由什么引起的?(二)、总结出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1、教师提问:结合自己得过流感的经历,你了解到传染病有什么特点?2、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以禽流感为例补充说明:传染病还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3、强调: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病毒》优秀教学案例

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病毒》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内容涉及病毒的构成、繁殖方式、分类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学习,学生能对病毒形成科学认识,理解病毒与人类健康、疾病防治的关联,以及病毒在自然界中的生态角色。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案例应设计丰富的互动环节,如观察病毒结构模型、分析病毒感染实例、探讨病毒药物研发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升其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生命伦理观,使他们在面对病毒相关问题时,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2.进行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3.设计评价表格,让学生评价小组合作的效果和成员的贡献。
4.进行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病毒知识的理解和态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3.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了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4.反思与评价:教师在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途径。
5.作业小结与实践: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既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病毒研究的相关实践,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调研病毒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了解病毒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病毒的敬畏之心,认识到病毒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病毒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高预防意识和健康素养。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病毒研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初中生物病毒的教案

初中生物病毒的教案

初中生物病毒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掌握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
3. 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和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 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
3. 病毒对人类的影响和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
1. 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

教学难点:
1. 病毒对人类的影响和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3. 课堂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病毒进行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
1. 介绍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分析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
3. 解释病毒对人类的影响和预防措施。

三、实验: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病毒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深入了解病毒的特性和传播途径。

四、讨论:
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对病毒的认识。

五、总结: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需要加强对病毒的预防意识。

六、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晓了病毒的基本特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实验和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病毒的防范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渡】病毒离开活细胞是否意味着死亡呢?
【阅读材料四】: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获取有关病毒生命活动的什么信息?
【讲解】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条件适宜时,病毒便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又重新开始。
【讲解】病毒对寄主有高度特异性,一般来说病毒只能寄生在特定的一种或几种寄主身上,而对其他生物则完全无害。
教学设计
课题
病毒
课时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病毒”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第8主题“生物多样性”。因为在自然界中,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它个体微小,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需要寄生到活细胞内才能生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包括病毒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人类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对病毒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有一些生活体验,知道病毒会引起人类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如流感、狂犬病、艾滋病等疾病。但是对于病毒的基本特征,如何生活?如何繁殖?人类是怎样认识病毒,以及如何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是知之甚少。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也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七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心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物的活细胞内(视频)
【提问】病毒用什么来指导繁殖后代?大肠杆菌的作用是什么?病毒的繁殖过程与细胞分裂的过程相对比,产生新个体的数量有什么不同?
【讲解】:病毒的核酸进入细菌的细胞后,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合成病毒自己的核酸和蛋白质,并组装成与自己一模一样的新病毒。病毒比细菌繁殖的速度快,数量多
病毒的种类:根据病毒侵染的寄主不同将病毒分为四大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真菌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当然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如根据核酸种类分DNA病毒和RNA病毒;在临床上根据感染途径分呼吸道病毒、消化道病毒、神经病毒、性传播病毒等
比较与分析
观察
回答
思考
回答
提取信息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语言描述的能力。
【讲解】通过对实验3的分析,否定了致病因子是细菌产生毒素的可能。但是致病因子到底是什么?伊万诺夫斯基并没有得到结果。
【活动】阅读材料三,说说科学家们是如何进一步用实验来证实并发现病毒的。
【过渡】:从迈尔开始,科学家们围绕着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始终未见其庐山真面目。直到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明了能够把物体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之后,这才看到了烟草花叶病致病因子的面貌,原来它是比细菌小得多的微生物——病毒。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
病毒
5
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病毒,因为有些常见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你听说过哪些病毒?
目前发现的病毒有4000多种,引起感冒就有100多种病毒。
感冒是常见病多发病,对于感冒治疗的方法是对症治疗,目前还没有特效药能够杀死病毒。知道为什么?
我国目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共39种。其中27种是由于病毒引起,约占70%。面对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病毒,我们应该好好研究这类生物。


目标
知识
目标
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出病毒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能力
目标
通过分析病毒发现的研究过程,提高获取信息与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有关病毒的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病毒的发现及人类对病毒的利用的学习,感悟到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体会到科学研究源于生活并造福于生活;
【提问】病毒的结构与其他生物的结构相比,有什么特点?
【讲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结构非常简单,仅由蛋白质和由核酸构成。
观察
回答
交流
比较
训练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图片、总结归纳的能力
病毒的基本特征:生活及繁殖、种类
7
【过渡】病毒结构如此简单,它们如何生活?
【视频】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观察
回答
分析实验
对比分析
交流
思考
回答
推理
得出结论
通过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者需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
有敢于正视现实和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的勇气。
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病毒的基本特征:大小、形态、结构
10
从病毒的发现过程来看,很容易得出病毒的一个基本特征:
迈尔认为:浆液中含有致病因子能够使健康烟叶得病
迈尔推测: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阅读材料二】:伊万诺夫斯基的实验分析
【提问】由实验1、实验2、实验3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他得出的结论是?
【讲解】:他认为一种原因是比细菌更小的致病因子通过了细菌过滤器。第二种原因是感染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是细菌分泌的一种“毒素”
病毒的个体非常微小。
【讲解】: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测量单位等级:纳米级(nm)
观察工具:电子显微镜,一般在20~450纳米之间
【观察图片与思考】:各种不同病毒的形态
归纳出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
【图片】比较不同种类的病毒的结构
【讲解】:尽管病毒的形态各异,它们的结构都相同。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由核酸构成的核心所组成。
思考
思考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引入,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病毒的发现
12
资料分析与思考【阅读材料一】:
1886年,德国的科学家迈尔被烟草的叶片出现不均匀花纹的现象吸引住了并命名为烟草花叶病。除了感染“病菌”这种可能性外,根据你学的生物学知识,你觉得可能还有哪些因素导致烟叶出现不均匀花纹?
迈尔将患有花叶病的烟草植株的叶片加水研碎,取其浆液注射到健康烟草的叶脉中,结果大多数健康的植株严重患病。这一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10
【交流】:病毒的生活会对其他生物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有害方面】:1.引发人类各种疾病。如乙肝、腮腺炎、流感等
2.危害人类的经济作物、家禽家畜等
【有利方面】:
1.利用减毒或灭活的病毒研制各种预防疾病的疫苗
通过病毒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学习,能够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认同病毒既能危害人体健康,也能为人类造福,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病毒的主要特征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式
利用教材、图片、视频资料,着重采用启发式、归纳总结的方法
教具
PPT、图片、视频资料等
教学
内容
时间
教学活动预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