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范畴典型概念与动词名词化现象

合集下载

英语动词名词化现象及翻译-精品文档

英语动词名词化现象及翻译-精品文档

英语动词名词化现象及翻译一、引言根据《现代语言学词典》的界定,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

英语动词名词化这一现象并非现代英语特有的产物,它可以追溯到古英语时期。

通常情况下,动词在经过名词化之后,所表达的意义更客观,文字表述部分也变得更简洁。

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学者们对英语动词名词化这一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得出了不同的理论成果。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派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出发,阐述英语动词名词化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并通过实例探讨这一语言现象在翻译时可使用的方法和策略。

二、动词名词化1985年,韩礼德(Halliday)在其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中首次提出“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这一概念。

隐喻化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具体的事物去认识另外相对抽象的事物。

而语法隐喻则可以把事件、活动、情绪、思想等转化为实体(entity),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Lakoff & Jonson 1980)。

Halliday指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

语法隐喻的实质即为名词化。

因此,可以说,英语的名词化结构这一现象旨在运用隐喻手段,将一种语法类型或者语法功能转换成其他的一种,从而衍生出新的经验类别。

从这个层面看,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可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1.抽象名词。

在英语中,抽象名词通常被用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

如:arrival,patience,freedom,recovery,knowledge,disappointment等。

另外,抽象名词还具有极强的概括能力,能够使原动词或形容词传递的意义更加抽象虚幻。

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a)Lewis ran fast,performed consistently,was honest,and he desired success so much, so he defied not only the stopwatch but also the march of time.b)With speed, consistency, integrity, and above all desire, Lewis defied not only the stopwatch but also the march of time.凭着速度、稳定的发挥、诚实,尤其是对获胜的渴望,刘易斯的表现非秒表所能计量,甚至使时间也停滞不前。

词类划分的标准

词类划分的标准

词类划分的标准词类划分是语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根据词语的语法特征和功能特点将词语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词类划分的标准主要包括词义、形态、句法和语法功能等方面。

在不同的语言中,词类划分的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是最基本的词类。

下面将对这些词类的划分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概念的词语。

名词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词义和形态两个方面。

从词义上看,名词可以表示具体的实物,如“桌子”、“书”等,也可以表示抽象的概念,如“爱情”、“友谊”等。

从形态上看,名词可以通过加上“-s”、“-es”来表示复数形式,也可以通过加上“-’s”来表示所有格形式。

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行为等概念的词语。

动词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词义和形态两个方面。

从词义上看,动词可以表示具体的动作,如“跑”、“跳”等,也可以表示抽象的状态,如“思考”、“喜欢”等。

从形态上看,动词可以通过变化词尾来表示不同的时态和语态,如“walk”变为“walked”表示过去时,变为“walking”表示进行时。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等的词语。

形容词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词义和形态两个方面。

从词义上看,形容词可以表示人或事物的外在特征,如“美丽的”、“聪明的”等,也可以表示人或事物的内在特征,如“善良的”、“聪慧的”等。

从形态上看,形容词可以通过加上“-er”、“-est”来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也可以通过加上“-ly”来表示副词形式。

副词是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的词语。

副词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词义和形态两个方面。

从词义上看,副词可以表示时间,如“昨天”、“今天”等,也可以表示地点,如“这里”、“那里”等。

从形态上看,副词通常没有特定的词尾变化,但可以通过加上“-ly”来表示副词形式。

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语。

代词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词义和形态两个方面。

汉语词类超常活用及典型性探讨

汉语词类超常活用及典型性探讨

汉语词类超常活用及典型性探讨作者:廖光蓉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1期[摘要] ;汉语词类超常活用有以下几种情形:名词超常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形容词超常活用为名词、动词或副词;数词先活用为形容词,再超常活用为动词;从主谓复合名词中析出动词,但其义与欲表达之义完全不同;从专有名词析出姓和从外来普通双音节单纯词析出音节组合,活用为专用称呼语;主要表现如下:复杂的概念化,改变形式和概念结构,不合语法,语义艰涩难懂,逻辑结构层次级差超过一;超常成因复杂,超常典型性级差显著。

[关键词] ;词类活用;超常;表现;成因;典型性[中图分类号] H10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9)01—0105—08A Study of Supernormal Word-classShift in Chinese and the TypicalityLIAO; Guang-rong(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Abstract: Supernormal word-class shift in Chinese is classified into the following types: from noun to verb, adjective or adverb; from adjective to noun, verb or adverb; from numeral first to adjective and then to verb; the verb separated out from a subject-predicate compound noun, whose meaning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to be expresse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urname separated out from a name and the syllable separated out from a bi-syllable simple foreign word, which is used as a new proper noun . The main manifestation is as follows, complex conceptualization,ungrammatical, too much difficulty in semantic understanding, more than one logical structure level across the represented concepts of components in the same frame. The causes are various. The difference of typicality hierarchy is obvious.Key words: ;word-class shift; supernormal; manifestation; cause; typicality一引言词类活用研究角度可多维[1]。

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

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

傍晚 名 由于 介 果然 副 次 量
没有 潇洒 百分之三 动 形数 呀 与 乒乒乓乓 助 连 拟声 谁 进来 镇江一中 代动 名 已经 着 一些 副助 数
六、关于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定义: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和 状态的词。
(二)形容词的分类 1 表示事物的性质:好、坏、软、硬、伟大、渺
(三)小练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名词 (1)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
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 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2)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3)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答案: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闰土”“父亲”; 表示处所的如“三味书屋”;表示时间的如“正 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间”“下面”; 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匾”“画”“古 树”“牌位”;表示抽象概念的如“方法”。
2、对题目《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 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D)
A.①名词②助词③形容词④动词⑤代词⑥代词 B.①名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代词⑥名词 C.①代词②助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助词⑥名词 D.①代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助词⑥名词
3、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词性判断 正确的一项是:( A )
词类的划分
按照语法分类,汉语的词分为实词 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助词,连词,叹词,拟声词
三、词的分类
汉语的词,根据其语法功能,分为两大类:实词和 虚词;
十二小类:名.动.形.数.量.代词(实词),副.介.连. 助.叹.拟声词(虚词)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 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 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 带,就有无限趣味。

名物化现象与词类范畴化

名物化现象与词类范畴化

名物化现象与词类范畴化雷蔚茵【摘要】从范畴化理论视角看,名物化是动词、形容词等其它词类的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的结果,体现了词类范畴的动态特征.去范畴化理论为词类范畴化中的名物化现象提供了更加合理的解释.确定名物化的程度,需要依靠大型平衡语料库提供的数据.【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7【总页数】2页(P136-137)【关键词】词类;名物化;去范畴化【作者】雷蔚茵【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3名物化(nominalization)或叫名化、名词化,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它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具有理论意义。

西方各主流语言学派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结构主义从词汇构成角度分析了名物化的结构及限定问题;转化生成语法对名物化的形式做了较为明确的分类;系统功能语法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名物化做了解释;认知语法把名物化过程看作是概念化的过程。

名物化实际上是词类范畴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语法现象。

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影响下,一些学者认为:词类范畴是非离散的原型范畴;词类划分具有相对性;词类范畴不仅具有静态属性,而且拥有动态特征。

从范畴化理论视角看,名物化是动词、形容词等其它词类的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的结果,体现了词类范畴的动态特征。

《语言与语言学辞典》给名物化的界定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1]。

Trauth认为,名物化既指名词从其他词类的派生,同时也包括从名词派生的现象[2]。

总而言之,名物化过程不管是派生或是零转换,其结果都是产生具有名词表述功能的词或短语。

名物化现象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添加适当的派生词缀,把其它词类的词变成名词;另一种是用名词短语代替动词结构或从句[1]。

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将名物化的形式分为三种:词汇名物化(Lexical Nominalization)、动名词(Factive nominalization)以及句子名物化(Sentential Nominalization)。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第八课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一.划分词类的标准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

对于个体的词来说,它所属的词类也称为词性。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两个:语法功能和意义。

依据这两个标准,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具有一定词汇意义。

虚词则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没有词汇意义。

二.实词的分类在古代汉语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和副词。

(一)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或空间名称的词,如“人”“鸟”“肉”等。

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有些名词还可以做状语和谓语。

(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以及变化的词。

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

动词还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

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大类,其中能够带宾语的动词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为不及物动词。

例如,在现代汉语中,“吃”“打”“爱”在句子中都能够带宾语,是及物动词;而“休息”“走”“死”都不能带宾语,是不及物动词。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模拟较特殊的动词,即能愿动词,又称助动词,是指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动词。

如:可,克,欲。

能愿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

(三)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如“美”“好”“大”“小”等。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和状语。

(四)副词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征的词,如“愈”“益”等。

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形容词、动词,在句子中作状语。

古代汉语中的副词根据意义可以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谦敬副词。

(五)代词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如“我”“谁”“其”“之”等。

代词主要的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

古代汉语的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特殊代词。

(六)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目或次序(次数)的词,如“百”“十”“千”等。

数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和量词结合,在句子中做状语或补语。

现代汉语词性共2大类,许多老师早已忘记,而我还在重温昔日知识

现代汉语词性共2大类,许多老师早已忘记,而我还在重温昔日知识

现代汉语词性共2大类,许多老师早已忘记,而我还在重温昔日知识现代汉语的词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他们分别是实词(6类)和虚词(6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现代汉语词性共2大类,许多老师早已忘记,而我还在重温昔日知识一名词定义及例子1、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2、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有名词。

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3、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

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4、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

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后、东、南、中等。

二、动词定义及例子1、动词来表示一般的动作。

如来、去、说、走、跑等。

2、动词来表示心理活动。

如想、重视、注重、尊敬等。

3、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

它们是能、要、应、肯、敢等。

三形容词定义及例子1、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

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

四数词定义及例子1、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2、基数词。

如一、二、百、千、万、亿。

3、序数词。

如第一、第二、第三。

4、分数词。

如十分之一、百分之二十。

5、倍数词。

如一倍、十倍、百倍等。

6、概数词。

如几(个)、十来(个)、一百上下。

五量词定义及例子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

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2、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

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等。

3、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等。

六代词定义及例子1、人称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如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等。

汉语词性分类汉语词性分类大全及介绍讲解学习

汉语词性分类汉语词性分类大全及介绍讲解学习

汉语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例如: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表示判断:是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讲——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词类范畴的典型现象 传统上对词类的划分多是根据该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 ,所以“传统上词 类 (wo rd c la sse s) 被称为话语的部分 ( pa rts of speech) ”[4 ] 67 。中国语言学界也 认为词类是 根 据 词 语 在 语 言 组 织 上 所 表 示 的 各 种 观 念 性 质 分 出 来 的 若 干 种 类 [5 ]16 。然而这样划分词类会带来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 ,如把词类和意义放在一 起考虑 ,就会发现词类的边缘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现象 [4 ] 75 ,这种现象是由于混淆 了对词的专家分类和民俗分类 。 (一 ) 词类范畴的典型性 根据 Ungerer & Schm id[6 ]的研究 ,对事物范畴的总体感知是范畴化的第一 步 ,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感知 ( ho listic percep tion) 。所以 ,人在感知世界时总体上 是把世界分成一些大的范畴 ,比如事物 、事件 、性状等 ,但由于范畴之间边界的模 糊性 ,这些 范 畴 是 相 互 交 叉 的 。在 事 件 里 , 事 物 和 动 作 往 往 是 共 现 的 , 比 如 人写字 、猫捉耗子等 ,所以事物范畴和动作范畴之间往往有着很强的认知依赖
也有大致表示事物 、事件 、性状等几类词 ,这些词由于 着将该类词最典型 、最直观的特点用上 。以名词为
意义和句法功能的差异 ,被人们分成不同的范畴 ,如 例 ,典型名词就应该是作为空间的离散个体存在 ,所
名词 、动词 、形容词等 ,各词类范畴之间也如物理范畴 以各个层次的名词都应该具有一个特点即有界化 。
一样 ,相互交叉 ,没有明显的界限 ,最具有某类词共有 有界化可以在现实世界中依靠容器进行 ,也可以在
特点的为该类词的典型 。例如尽管我们找不到为一 抽象世界中依靠思维进行 。所以名词的典型性强弱
类词都具有而其他词类都不具有的特征 ,但是根据 与思维使事物有界化而所做的努力大小有关 ,最典
“桌子 、太阳 、老师 、神仙 ……”等词语特点的一致性而 型的名词本身在空间上就有界限 ,不需要另外的努
a1 在事件或状态中涉及意愿 ;
不用“名物化 ”? “名物化 ”提法同样也不太妥当 ,因
b1 有感知力和觉察力 ;
为典型名词的所指是具体的 、可感知的三维空间物
c1 能 使 事 件 发 生 或 改 变 另 一 事 件 参 与 者 的 体 ,而通过名化手段产生的非典型名词大多是抽象
状态 ;
的东西或概念 ,是“非典型名词 ”,因而也不准确 。为
饰 ; ( c)可以受定语的修饰 ; ( d) 可以在句中作主语 与否的唯一标准 ,所以英语动词的典型性没有汉语
和宾语 。
明显 。如果说英语动词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的话 ,
这些特征之间具有等级性差异 ,其中 ( d)是做名 那么这种典型性就是 Halliday及物系统中的物质过
词应该满足的基本条件 ,由 ( d)到 ( a) ,限制条件渐 程动词 ,如“He broke the w indow ”= Acto r + Process
两个小时 ”中 ,也可以在“明天有考试 ”中表事件 。由 被称为不可数名词 。另外 ,有些抽象名词是在人的
于事件中事物和动作的共现关系 ,名词和动词有时也 思维中有界化的 ,此时思维付出的推理努力就比较
难以分清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袁毓林 [7 ]从范畴化的 大 。由于使具体名词有界所作的努力小于抽象 名
许多印欧语言里名词都具有性 、数 、格的特征 ,现代 是单音节 ,而现代汉语的词大多是双音节 ,二者之间
汉语的语法研究体系基本上建立在西方“葛郎玛 ”的 界限有时并不分明 。其实 ,这种模糊性在汉语动词
框架之下 ,在汉语里却找不到相应的特征 。同样英 内部也可以得到说明 ,因为通常隐含不同句法关系 ,
数 、跳 、收拾 、摇晃 ”等反复性动作 [10 ] 。这从动量和时 上的一些特征 ,也可处理语义指称问题 ,不管是具体
量上充分反映典型动词的基本特征 ,英语中就很难 的还是抽象的 [11 ] 。关于这两个不同概念的区别 ,请
找到相对应的动词或表述 。
参见胡裕树 、范晓 [12 ]对此的详尽讨论 。表 1 将英语
渐严格 , ( a)是做名词的最高条件 ,具有特征 ( a) 的 + Goal,它比关系过程动词“be”更能体现动作的一
名词一定具有其他几项特征 ,是最典型的名词 ,具有 维时间关系 ,如 Sarah is the w ise one = Iden tified +
刘露营 ,等 词类范畴典型概念与动词名词化现象
语言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 14卷第 1期 JOURNAL OF CHONGQ ING UN 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14 No11 2008
125
词类范畴典型概念与动词名词化 现象
刘露营 1 ,刘国辉 2
二 、动词名词化与词类典型
中典型的名词特征与非典型的名化现象特征进行比
(一 )名化现象的提出
较 ,有助于我们对名化现象的准确理解 (其中“ + ”
为何在此提出“名化 ”这个概念呢 ? 因为“名词 表示具有该属性 ,“ - ”表示不具有该属性 ,“ ±”表
化 ”这个概念 ,顾名思义就是指其它词类转换为名词 示该属性的不确定性 ) 。
语由于其历史原因 ,并非每个名词都严格按性 、数 、 例如 ,“跳舞 ”隐含有动补的关系 ,“吃亏 ”隐含动宾
格特征来执行 (如有的词只有性的变化 ,没有数的变 关系 ,“调查 ”隐含偏正关系 ,而“学习 ”则隐含并列
化或格的变化 ) 。在考察名词的特征时 ,我们从人类 关系 。虽然现在还不能说哪类动词的典型性强 ,但
自维特根斯坦 [1 ]对经典范畴化提出质疑至今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筚路蓝 缕 ,通过实验与分析 ,奠定了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的原型论基础 [2 ] 。目前 ,语言学 家对于范畴化的看法基本一致 :不同范畴之间界限是模糊的 ,范畴化源于家族相 似性 ,同一范畴的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 ,最具“家族 ”特征的事物被称为 原型 ( p rototypes) , 人类的范畴化概念并不是科学的严谨分类 , 而是民俗分类 ( fo lk catego rie s) [3 ]59 - 80。人类除了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之外 ,还对语言 、思维 等抽象事物进行分类 ,其中包括对词类的处理 。一种语言的词有很多 ,我们只将 它们归入有限的几大类 ,语言学家一般将语言中的词分为名词 、动词 、形容词等 。 然而专家分类范畴 ( expert catego ries)并不适合人类的范畴化 [3 ]68 ,对词的分类可 以根据人类范畴化的特点进行 。
127
Process + Iden tifier[8 ] 。动词的典型性从其所带的论 的俗称 ,但这些转换而来的词或表达并非是典型名
元角色方面也可得到说明 ,其施事性的原型角色应 词 ,故而不具备名词的一般特征 (如表 1所示 ) ,因而
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9 ] :
这个提法显得不太科学 ,很容易导致误解 。那为何
d1 相对于另一个参与者位置的运动 ;
了避免这些不必要的误解 ,需要寻求一个相对更准
e1独立于动词所指事件 。
确 、更具概括力的术语来表达 ,于是笔者认为有必要
同时在汉语中典型的动作性动词还可重叠 ,如 将二者合一 ,用“名化 ”来代替“名词化 ”和“名物化 ”
“说 、听 、写 、商量 、研究 ”等可持续性动作 ,还有“敲 、 两个概念 。也就是说 ,这样既可包含名化结构表现
子的主语 、宾语 ,但在前面不能有定语 。根据这些特 某种程度来说就强于“调查 ”和“学习 ”。而英语则
征 ,我们似乎可以将名词的特征大致总结为 : ( a)表 不同 ,英语动词是以单个独立词形式存在的 ,动词内
示空间中的离散个体 ; ( b)可以受数词或量词的修 部没有句法关系 ,而意义又不能成为判定动词典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ຫໍສະໝຸດ +--
-
+
从该表可知 ,典型名词与非典型名词之间的差 异是很大的 ,“That小句 ”与“The fact that结构 ”就 离典型名词的基本特性相差很远 。虽然汉语词类 没有形态结构标记 ,其运用灵活性较大 ,但不是灵 活到没有规则可寻的地步 , 70%左右是有规则的 。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五四运动以来 ,一些新兴的双 音节动词 ,如“调查 、建设 、要求 、需要 、分析 、比赛 、 批评 、改革 、保护 、研究 、认识 、出版 ”等一直处在由 动词向名词的转化之中 [ 13 ]217 。
(11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系 ,重庆 永川 402168; 21重庆大学 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044)
摘要 :动词名词化现象位于名词和动词之间 ,要确定三者间的关系 ,首先得确定典型名词和动词 ,再根据它们 各自的特征来讨论名词化的特点 ,文章比较了英 、汉语名词化现象在典型性方面的差异 。 关键词 :范畴化 ;典型概念 ;词类 ;名词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25831 (2008) 0120125206
相似性 ,有些词在分布上有较多的相似性 ,它们成为 物 ,所以动作通常难以像事物一样分为不同的类别 ,
这一类词的典型成员 ”。
如“走 ”与“竞走 ”,在特征上区别不大 ,不能明确归
(二 )典型名词与典型动词
纳出如前面名词那样的等级特征 。就汉语来讲 ,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