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论语》导学案

合集下载

《论语》 导学案

《论语》 导学案

《论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掌握《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观点,如“仁”“礼”“孝”“君子”等。

3、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能够理解其含义,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4、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论语》中重要概念的内涵,如“仁”“礼”等。

掌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并能准确翻译和解释。

2、难点领悟《论语》中思想的深层意义,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克服文言文阅读的障碍,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熟悉《论语》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增强语感。

2、翻译法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论语》中的语句,理解其字面意思。

3、讨论法针对《论语》中的思想观点,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4、联系实际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其现实意义。

四、知识链接1、《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学习过程(一)初读《论语》1、自主阅读《论语》的部分章节,标注出生僻字和不理解的词句。

2、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解决字词障碍。

(二)理解重点概念1、“仁”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含义广泛,包括爱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有同情心等。

例句:“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讨论:在现代社会,如何体现“仁”的精神?2、“礼”含义:“礼”指社会的规范和礼仪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熟练诵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

3、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词汇。

4、领悟《论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各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智慧。

2、难点(1)对文中某些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如“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等。

(2)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知识链接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主张“仁”“礼”,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时:_____ 习:_____(2)不亦说乎说:_____(3)吾日三省吾身日:_____ 省:_____(4)为人谋而不忠乎忠:_____(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6)传不习乎传:_____(7)三十而立立:_____(8)四十而不惑惑:_____(9)五十而知天命天命:_____(10)六十而耳顺耳顺:_____(11)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矩:_____(12)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13)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14)一箪食箪:_____(15)人不堪其忧堪:_____(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____(18)饭疏食,饮水饭:_____ 水:_____(19)曲肱而枕之肱:_____(20)不义而富且贵义:_____(21)于我如浮云于:_____(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_____(23)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_____(24)子在川上曰川上:_____(25)逝者如斯夫逝:_____ 斯:_____(26)不舍昼夜舍:_____(27)三军可夺帅也三军:_____ 夺:_____(28)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_____(29)博学而笃志笃:_____(30)切问而近思切:_____ 近:_____3、熟读课文,尝试翻译下列句子。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整理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整理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整理【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积累《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育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力量。

3.联系自身学习经受,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1.能理解和会运用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育把所学学问、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学法指导】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联系实际,加深体会。

第一课时【自学互助】1.自学要求(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2)结合课下解释,精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背诵默写。

(3)熟记本课相关文学常识,(4)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沟通展现。

2.教材助读(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

我国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高校》《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议起草,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

故汉儒曰:章句创造始于子夏。

3.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曾子()笃志()传不习乎()不逾矩()曲肱()罔()殆()箪()(2)结合课下解释与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古今异义】①学而时习之时:习:①吾日三省吾身日:三省:①温故而知新故:新:【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译为①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译为①传不习乎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3)写出并解释文中消失的通假字。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教师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教师

《论语》导学案(教师版)【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梳理一词多义,探究词义引申的规律。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儒家或雍容或峻急的言说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孔子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文中关于“仁”的句子,进而理解孔子所谈“仁”的深刻内涵。

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争做新时代的君子。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

曾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

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68岁回到鲁国。

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要思想:孔子一生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仁”表现于现实之各种关系的具体准则就是“礼”,孔子把“礼”视为维护旧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

政治上:提出实行德政,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在言教的同时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后世影响: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

仁: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

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之分,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

《论语》导学案

《论语》导学案

名著导读之《论语》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

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

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

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方法1。

诵读法。

2。

讨论评点法。

学习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课:1、源自《论语》的成语巧言令色温故知新见义勇为既往不咎见贤思齐无欲则刚不耻下问中道而废文质彬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发愤忘食任重道远仰之弥高待价而沽后生可畏升堂入室色厉内荏道听途说患得患失逝者如斯以德报怨斐然成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言过其行当仁不让有教无类祸起萧墙血气方刚名正言顺怨天尤人无为而治杀身成仁克己复礼2、德配天地道贯古今--郑州孔庙3、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清。

纪昀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白烨:孔子中的“这一个”——读钱宁长篇新作《圣人》二、孔子(一)、孔子的历史贡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

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

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

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导学案

《论语》导学案

论语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过程与方法: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成语、格言、警句难点理解每则语录的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自学导航(一)教学导入(二)明确目标(三)自主学习走近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相关知识:《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四)(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学法指导: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好前六章的停顿。

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导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导学案(2)

《论语》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原则。

【知识补充】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预习问题】1、走近孔子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了解《论语》《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3、扫清障碍,给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愠(..)传(..)不习乎曾...)三省(()子罔.()殆.()诲.()女.()知之乎弘.()毅.()凋.()焉.()哉.()【学习过程】一、导入:《论语》中的成语,是广为流传的金玉良言,作用于我们的生活并通过我们作用于我们的后世,这就是手书口传的文化积累。

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吸纳他人的读书收获,希望今天的交流我们都满载而归。

二、检查预习1、2、3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导学: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a、把单音字变成双音字;b、古今意思不同,找准差别;c、通假字还原;d、解释重点词语;e、调整语序,连缀成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论语》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任小燕【解读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 重点难点: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自学互学】一、自主学习(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一)相关知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1、孔子的历史贡献(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孔子思想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

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

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

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3、《论语》(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2)《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3)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5)《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二)基础积累(题后附答案)1、《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1、(语录门人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2、(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三千七十二)3、课本中出现的例句译文:(题后附答案)(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其身正,__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我选取那些优点而效法,把好的言行记在心里;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我进行反省,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即改去。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

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厚宁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去听,不符合礼的话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去做。

(6)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

(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教导别人从来不知道疲倦。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职位的人本身正直,这样不发命令事情也能办得好;有职位的人本身不正直,即使强发命令下属也不会听从。

二、合作探究思考:《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明确:主要有治学、从政、修身养性和交友治道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1、课内巩固重点句子填空翻译:(题后附答案)(1)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注释】①故:旧的,原先的。

翻译:(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注释】①思:思考,思维。

罔(wǎng网):同“惘”。

迷惑,昏而无得。

一说,欺罔,蒙蔽,受骗。

另说,“罔”,即无,无所得。

②殆(dài代):危险。

一说,没有信心。

翻译:(3)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

”【注释】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鲁国卞(今山东省平邑县东北)人。

是孔子早年的弟子。

长期跟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

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

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比孔子小九岁。

②诲(hu ì会):教导,教育,诱导。

女:同“汝”。

你。

③知:前五个“知”字,是知道,了解,懂得。

最后“是知也”的“知”,同“智”。

明智,聪明,真知。

之:代词。

指孔子所讲授的知识、学问。

翻译:(4)子曰:“人而无信①,不知其可也。

【注释】①信:讲信用,说了算数。

翻译:(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6)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___。

(7)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9)岁寒,__________________。

(10)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翻译:(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翻译:(12)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__ ,不知老之将至。

翻译:(1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翻译:1、课内巩固(重点句子填空翻译):(1)【今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2)【今译】孔子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3)【今译】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4)【今译】孔子说:“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5)【今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今译】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使他丧失主帅;一个小小的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改变自己的志向。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今译】君子只应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11)【今译】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首先一定要把工具磨锋利。

(12)【今译】发愤用功,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即将到来。

(13)【今译】暮春三月,春服已经换上,约上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再一路歌唱而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