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文献探讨
一、生活压力的定义技术总结

第二章文献探讨本研究之文献探讨共分为四节,第一节为生活压力,第二节为解释风格,第三节为情绪幸福感,最后,第四节探讨生活压力、解释风格与情绪幸福感之关系。
第一节生活压力之理论基础及其相关研究一、生活压力的定义压力是我们生活当中无可避免的一部分,因为只要是有机体尌必顸面对来自政治大。
环境与来自自身需求的挑战(游恒山编译,1989)「压力」(stress)一词最早被立17 世纪的物理学家Hooke 用在物理科学的内容上(引自Lazarus amp Folkman 。
之后,心理学家Canon 在对个体情绪生理机能所做的研究中提出,压力会1984)学国打乱生理体内的平衡,出现发冷、缺氧、低血糖等的症状,这样的情况又称为「在,并且暗示压力的程度是可以被测量的(Lazarus amp Folkman 1984)压力下」。
压力Nat的概念,随著各个研究者从不同面向探究,其定义各有分歧,目前综合各研究者y sit的观点,可将压力分为三个取向:io er al v n i Ch engchi Un(一)刺激取向Holmes 与Rahe(1967)为此取向的代表人物,认为压力是由环境中客观的生活事件所造成,尤其是具有威胁性的重大事件,例如:死亡、火灾、离婚等,这些生活变动使个体失去平衡,为了恢复原先的心理平衡状态,个体所做的「再适应」历程称之。
Kanner、Coyne、Schaefer 与Lazarus(1981)提出,压力的来源不仅是重大事件,生活中的日常繁琐事件也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整体来说,此(stressor)的概念上(赖观点将压力视为一种外在的刺激变项,著重在「压力源」建志,2005)。
9(二)反应取向此取向视压力为个体对外在环境刺激所产生的整体性反应。
典型代表为Selye在1956 年的研究。
Selye 指出,压力是个体面对任何需求时的非特定反应,(nonspecific response)并提出(「一般适应症状」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的压力反应模式,此模式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为警觉阶段,系指个体受到威胁刺激后对压力源缺乏适应力到生理功能增强的过程;第二为抗拒阶段,系指个体发展出对压力源的抗拒能力,但同时对压力的敏感度亦升高;第三为衰竭阶段,系指若个体继续暴露在压力源的伤害下,会造成个体适应能力丧失,最终精疲力竭致死(Selye 1978)。
第二章 文献信息基础知识(3)

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的含义 22.1 )数据检索
以文献中的数据、公式或图表为对象 的一种确定性检索。 例:物质临界值、公式、化学分子式等。 典型的提问式: 如何查找MS培养基的配方?
41
3)事实检索
2.1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的含义
以查找数值与非数值混合情报为对象的 一种确定性检索。 例:某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过程等。
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读卖 新闻》等既有印刷版,又有缩微版;《中国大 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工程索 引》、《科学文摘》、《科学引文索引》等既 有印刷版,又有电子版
5.4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许多畅销书内 容雷同,选题重复; 5.5 再版、改版文献数量不断增多,如 1998年我国出版图书130613种,其 中新版书74719种仅占57%。
国外有人统计各类文献的平均寿命为:
图书 期刊 学位论文 10-20年 3- 5年 5- 7年 科技报告 标准文献 产品样本 10年 5年 3- 5年
2.2 文献的半衰期:
是指某学科领域目前尚在使用的全部文 献中,较新的一半所出版的年限。
国外有人统计不同学科文献的半衰期为: 地理学16.1年 地质学11.8年 数学10.5年 植物学10年 化学8.1年 生理学7.2年 机械工程5.2年 社会科学5年 化工4.8年 物理学4.6年 冶金学3.9年 生物医学3年
特种文献
1. 图
定义
书
特点:主题突出,内容系统、 指对某一领域的知 全面、可靠; 识进行系统阐述或对 出版的周期长、知识的新颖 已有研究成果、技术、 性不够,传递信息速度 慢。 经验等进行归纳、概 括的出版物。包括专 著、教科书、词典、 丛书等。
2. 期
刊
A、多数是原始文献,能够 及时显示出科学研究的新成 定义 果、新水品、新动向; 期刊又称杂志,它是指 B、出版时间短,报道文献 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 速度快,内容新颖、及时、 有统一的名称、固定的开本、 广泛; 版式、有连续的序号、汇集 C、定期出版,有半月刊、 月刊等。 了多位作者分别撰写的多篇 文章,并由专门的机构编辑 出版的连续性出版物。
第二章文献探讨

第二章文獻探討本章旨在整理分析知識管理與創意教學自我效能的理論與相關研究,共分三節。
第一節為教師知識管理的意涵,第二節為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的意涵,第三節為知識管理與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教師知識管理的意涵本節旨在探討知識管理之相關文獻內容,分從知識的定義、知識的類型、知識管理的定義與教師知識管理的層面四個部分進行探討。
一、知識的定義知識是什麼? Nonaka (1994)認為知識是一個多面向的概念,並且有多層次的含義,依循傳統知識論的定義,知識的定義是合理且真實的亯念(justified true belief),知識是個人的亯念,並且強調知識的合理性,是為了追求真理,將個人亯念合理化動態的歷程。
知識(knowledge)與資訊(information)不同,資訊是源於訊息(messages)的流入而產生;而知識是將取得的資訊經由重新組織與創造,以支持知識擁有者的承諾與亯念。
有學者認為知識必須配合情境,否則就只是資訊而已(Nonaka, Toyama & Konno, 2000)。
知識是一種深植在個體價值系統中的主觀亯念,當個體接收到資訊,在內化的轉譯時給予情境條件,並植於個體的亯念中,資訊即轉變為知識。
知識在創造時,是經由螺旋的型態將兩個趨於對立的概念,例如混亂與規律、微觀與宏觀、內隱與外顯、情感與邏輯、行為與認知等概念,知識的螺旋會將兩者合成,或提取其中較具優勢者,而產生新的知識,知識創造的螺旋歷程如圖2-1所示:圖2-1 知識創造的螺旋註:取自“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p.6),” by I. Nonaka, R. Toyama, & N. Konno , 2000. Long Range Planning , 33.二、知識的類型知識的類型有多種區分方式,包含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與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與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理論知識(theoretical knowledge)與實務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以及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Development, OECD)分類的事實知識(know-what)、原理知識(know-why)、技能知識(know-how)與人力知識(know-who)等類型(引自張芳全,2007)。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高等教化学》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化发展简况1、成长中的高等教化(1)高等教化的萌芽阶段:高等教化机构性质不明确,教化职能不确定,专业教化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2)高等教化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高校):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化目的, 教化支配, 教化内容, 教化组织形式和教化管理体制,起先走向成型,成为一个特地的, 独立的学术及教学机构。
(3)高等教化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校起先围围着各个专业, 各个学科, 各门课程,组织其教化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日意义上的高等教化,即建立在一般教化基础上的专业教化。
(4)高等教化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
基于学问分化, 科学进步和社会须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化(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2)中心化:慢慢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养综合化(目标, 内容, 过程, 教化方法)的趋势。
(4)国际化:20世纪50年头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化面对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 全球的, 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 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
(6)终身化:教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供应教化一体化,留意教化的整体性。
(7)多元化:高等教化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困难。
二、高等教化探讨及高等教化学1、个别探讨阶段:没有特地的探讨队伍,探讨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探讨阶段——高等教化学产生:20世纪70年头,有组织的探讨在西方的高等教化已起先。
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化科学探讨机构——厦门高校高等教化科学探讨室成立,标记着中国高等教化探讨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探讨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化探讨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化会筹备工作会议。
文献检索-第二章__文献检索基本知识

Z——综合性图书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一级类目) O1 数学 (二级类目) O3 力学 O4 物理学 O6 化学 O61 无机化学(三级类目) O611 化学元素与无机化合物 (四级类目)
图书馆图书的排架与查询:
图书是按索书号排列在书架上的 图书查询先确定索书号 索书号:由图书分类号和书次号组成;分类号在上,书 次号在下。
⑶事实检索
事实检索以特定客观事实为检索对象,检索结果是某一具体 的、客观存在的事实。 如:查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最早的出处。
信息检索的类型
按照检索方式的不同,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手工检索:用人工来处理和查找所需信息的检索过程。主要 依靠印刷型的二次文献,如文摘、目录等。
计算机检索:利用计算机和一定的通信设备查找所需的信息。 如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
(2)主题途径
从文献中抽选出来的,代表文献内容实质词 汇——主题词,包括关键词、标题词、叙词等作 为检索标识,进行文献检索的一种途径。
(3)著者途径
根据已知文献著者(作者)的姓名来查找 文献的途径。
(4)名称途径
根据文献的名称来查找文献的途径。如: “书名目录”、“刊名目录”。
(5)序号途径
以文献的编号为特征编排和检索文献的途 径。如:“专利号索引”、“报告号索引”等。
(6)其他途径
有些检索工具还附有一些特殊索引,可提 供从特殊途径查找所需文献的线索。如《CA 》中的分子式途径、环结构式途径等。
3、文献的检索步骤
(1)分析研究待查课题
检索的目的是什么? 课题属于什么学科专业? 需要什么类型的文献?(中文,外文文献) 所需文献的年代范围等 另外,还需要了解与检索课题相关的专业背景知 识、有关的专业名词、术语等。
文献探讨的三个阶段

一趟既是前進又是回顧的行程
第一階段:文獻初探 (1/3)
• 了解某個研究主題已經被探討過的有哪些 部份,又有哪些部份是尚待研究的。 • 在進行研究的一開始,依據個人在研究主 題上已經具有的想法或興趣,對學術文獻 做一個初步探討。 • 在這個階段,你最初的想法可以很快地得 到確認或修正,幫助你獲得該研究領域的 知識。如果進行地順利,你將能廣泛地認 識現有的研究與文獻資料。
第一階段:文獻初探 (3/3)
• 在這個最初的階段,可以開始根據不同的 學說、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結論),將 文獻概略地分類整理。並且繼續進行下一 個階段,建立研究假說或是確認研究問題 的適當性。
第二階段:建立研究問題和研究假 說 (1/2)
• 到了這個階段,你應該可以從第一階段聚焦出文 獻的重點。在這個階段,文獻探討的目的在於建 立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說。 • 在對於某個研究領域進行全面性的探究之前,應 該先將你的研究聚焦。而聚焦的最好方法就是將 你的想法或「感覺」轉換成研究問題或研究假說, 引導你的研究繼續前進。 • 一開始的文獻初探幫助你在特定的研究領域之中, 選擇一個範圍較廣的主題。到了這個階段,應該 要為你所選擇的研究主題提出個人的看法或主張。
第一階段:文獻初探 (2/3)
• 每個人閱讀資料的速度與獲取資料的途徑不盡相 同,通常大約需要6-8週時間不間斷地搜索資料與 閱讀,讓你對該研究領域相關的文獻有一個概括 的瞭解。 • 可以請教指導教授或該研究領域經驗豐富的學者, 給予有關文獻資料上的建議。 • 當你已經找出相關的主要文獻,除了閱讀本文, 可以留意文章中所提到的註解或所引用的文獻資 料,那些資訊可以指引你還有哪些重要的資料。
第三階段:批判性且全面的文獻 探討 (1/3)
道德经第二章的感悟与精髓

道德经第二章的感悟与精髓道德经第二章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哲学文献,探讨了人们在道德行为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准则。
文章主要强调了无为而治、返朴归真的态度,并指引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遵循这些原则。
以下是对道德经第二章的感悟与精髓的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阐述:道德经第二章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疲于奔命,为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而劳累不堪。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通过放下私欲,顺应自然,我们可以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与其不断追逐外界的诱惑和需求,我们应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返朴归真是道德经第二章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现代社会充斥着虚荣和华丽表面,人们常常忽视了生活的本质和价值。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返朴归真,回归内心的纯净和简朴,才是真正的幸福和道义的体现。
只有真正的内心安宁和善良,才能带给我们真实的快乐和满足感。
道德经第二章的精髓是告诉我们要放下欲望,顺应自然的规律。
当我们不断追求物质和权力时,我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的法则和规律。
然而,道德经指出,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平衡和和谐。
我们应该像水一样,顺应自然,适应环境,才能在人生旅途中得到真正的成功和满足感。
道德经第二章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它告诫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善良,不要迷失在外界的诱惑和压力之中。
它教会我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私欲,用朴素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真谛。
它引导我们找到生活的平衡点,过上简朴而充实的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道德经第二章是一篇深思熟虑的哲学文献,它告诉我们要放下欲望,顺应自然的规律,返朴归真。
它引导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善良,追求生活的本质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功利和虚荣所迷惑,然而,通过研读和领悟道德经第二章的精髓,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过上更加有意义和幸福的人生。
第二章论文写作文献法

第二章文献法一、文献法概述文献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积累文献资料,养成文献意识,是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一)文献的基本概念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明确指出了文献即是贤者及其思想学说的典籍记录。
在我国的《文献著录总则》中,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把人类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所有资料。
既包括图书、报刊、学位论文、科研报告等书面印刷品,也包括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带、幻灯片等事物形态的各种材料。
文献法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寻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文献法既可作为一种单独的研究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它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理论解释和比较分析,能使研究者发现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
①(二)文献的作用1.文献有助于研究者全面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熟悉此研究领域内已有的成果。
开展科学研究首先应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要先充分熟悉和掌握与要研究问题有关的所有资料,能否做到这一点,会对该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只有通过全面回顾已有文献,收集与该研究领域有关的信息,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此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尤其是他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
通过了解哪些问题已基本解决,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补充,在该问题上是否存在争论和异议,从而找到自己研究的突破口。
2.文献为教育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研究者在探索此领域的问题时,采取哪些不同研究方法和策略。
并且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信息可以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线索。
不论这些策略、方法是否成功,我们都可以在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进行参考和借鉴,从中受到启发。
3.文献可以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参考资料。
通过全面回顾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与要研究领域有关的参考资料。
在开展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事先没预料到的事,①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9或者出现与研究者所希望的结果不同,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文獻探討一、軟體專案度量的意義和目的何謂軟體專案?軟體開發以專案進行管理。
亦即運用管理的原則與方法,使得軟體開發專案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而度量(measurement)是一種科學管理、數字管理,用來作為評估的工具。
度量的活動支援了專案生命週期,從專案規劃、監控到結案;以及整個軟體工程流程和軟體生命週期,從需求階段、系統分析階段、系統設計階段、程式碼實作階段、測試階段及維護階段。
度量可應用在各種專業領域,如本文所強調的軟體度量或軟體工程度量亦愈來愈受重視。
Abran et al. (2001)提出,軟體工程管理的量度(measures/ metrics)至少包括:1.產品大小(如程式碼行數、需求規格書頁數、功能點);2.產品結構(如高階或低階設計、資料流、巢狀);3.資源利用率(如工作量、工具和硬體資源);4.產品及流程品質(如可用性、可維護性、對客戶的價值)。
林信惠等(2002)則將軟體專案量度類型分為:1.軟體量度(程式行數、功能點、文件頁數、複雜度);2.專案量度(耗用時間、人力、成本、產值法);3.品質量度(錯誤率、累計錯誤數及更正數、除錯和修改成本、維護性、可靠度、可用性…);4.生產力量度(如產出和投入的比例)。
胡佑長(2000)表示,對軟體業來說,有許多度量與統計工作相當重要,例如對人員生產力的度量、對專案各項工作成本的度量、對產品品質的度量等。
目的在統計與分析專案成本模式及品質活動成果,以作為整個開發與品保活動改善之基礎。
其中記錄與報告是問題追蹤改善及度量統計的基礎,格式不拘泥於紙本文件,在適當的規劃與管理下,諸如電子郵件、工作流記錄、工具執行記錄等等。
Kuntzmann & Kruchten (2001)指出,對一個軟體組織長期發展來說,度量是收集歷史資料以分析軟體品質和生產力。
從各專案收集一些資料,包括工作量、時程、規模、功能數、缺陷數,以作為將來專案規劃和改善預測能力的基礎。
Jalote (2002)認為,專案度量的基本目的在於有效地管控專案。
軟體的度量可用量化方式區分軟體流程或軟體產品的不同層面。
流程度量標準包含了生產量、品質、原料產品、缺陷注入率和缺陷移除率等;而產品度量標準包含了大小、可信度、品質、程式碼的複雜度及功能性。
黃世禛 (2003)表示,軟體度量或軟體工程度量的主要目標,希望提供軟體專案開發相關人員(如系統分析師、程式設計師、專案管理者、使用者等)各種即時有用的資訊,使得他們能夠適時地做出正確的決策。
圖2-1列出軟體度量指標的主要用途,在企業中對於工程師、專案經理與高階管理者的重要性(Gray, 1994)。
圖2-1:軟體度量指標的主要用途資料來源:Grady, 1994量度可用於專案評估,亦即為有系統地針對專案、計畫、需求、政策、決策方案、活動等進行檢討。
在專案的進行過程中會遇到選擇性評估、可行性評估、績效評估、技術評估、計畫評估以及事後評估。
除了可讓管理者瞭解現況、將實施結果與計畫目標相比較,還可透過客觀資料的回饋產生學習的機制,使當事者得以不斷地成長 (林信惠等,2002)。
組織應將度量的推行視為一個計畫、一個程序,它是一個有目標、有步驟、一系列的活動,也是一個不斷改進的循環。
一開始確定目標、再來定義量度、推動計畫,最後回饋與評估。
量度的選擇除了要符合信度、效度及實用性原則,也要考慮現實環境的條件,因此量度的選擇是一種取捨(trade-off)的結果。
由高層依其經驗及管理目的訂定量度,或可參考同業、和相關人士討論、藉由問卷調查提高其可用性(林信惠等,2002)。
二、CMMI度量與分析(MA)流程領域度量與分析(Measurement & Analysis, 以下簡稱MA)為CMMI成熟度第二級的流程領域(Process Area),其目的是發展與維持度量能力,以支援管理資訊需求。
在專案流程中可支援客觀的規劃與估計、根據建立的計畫和目標追蹤實際績效、界定與解決流程相關問題並提供未來增訂流程(併入度量)的基礎。
在專案層次階段需滿足其特定性目標(Specific Goal, SG)以及管理上的一般性目標(Generic Goal 2, GG 2),並實作以下的特定執行方法(Specific Practice, SP) 和一般性執行方法(Generic Practice, GP),如表2-1所示。
每個執行方法下面尚提供相當豐富的參考資訊,如典型的工作產品(Typical Work Products)、細部執行方法(Subpractices)、舉例說明等等,有助於組織思考應該要執行的活動及其所需的資料、文件、與用來收集和分析活動的工具、紀錄和報告…等。
簡言之,該流程領域的目標和執行方法可用來指引組織進行自我評估或是差異分析,並非是一套推行流程的步驟。
表2-1:MA目標和執行方法的關聯SG 1 安排度量與分析活動SP 1.1 建立度量目標SP 1.2 指定度量SP 1.3 指定資料收集和儲存程序SP 1.4 指定分析程序SG 2 提供度量結果SP 2.1 收集度量資料SP 2.2 分析度量資料SP 2.3 儲存資料與結果SP 2.4 溝通結果GG 2 制度化一個已管理的流程GP 2.1 建立一個組織政策GP 2.2 規劃流程GP 2.3 提供資源GP 2.4 指派責任GP 2.5 訓練人員GP 2.6 管理建構GP 2.7 界定和納入相關利害關係人GP 2.8 監控流程GP 2.9 客觀評估遵循程度GP 2.10 與高階主管審視現況資料來源:CMU/SEI, 2003三、目標-問題-量度(GQM)「目標-問題-量度」(Goal-Question-Metric, GQM) 是由Basili & Rombach(1988)所提出的量度選擇方法,亦即管理者針對每一項目標(Goal),以提問者的觀點和情境中來思考問題,再由這些問題(Questions)引導出可供回答的量度(Metrics),以確保量度簡單、有用而直接。
如圖2-2為例:圖2-2:GQM 的範例資料來源:Pfleeger, 1995然而,GQM 樹狀圖並未描述量度之間的關係,也無從得知該如何度量。
Pfleeger(1995)為此提出的度量計畫(metrics plan),結合了GQM 方法、流程成熟度目標G : 評估撰程標準的效益問題Q : Who:誰在使用標準? What:何謂程式開發者的生產力? What:何謂程式碼品質?量度M : 程式開發者的比例-使用標準-使用語言 程式開發者的經驗 -使用標準 -使用過語言 -使用環境..等 程式碼大小(程式碼行數、功能點…等) 工作量 錯誤數框架(Pfleeger & McGowan, 1990)及組織的軟體開發及軟體維護模型(McGowan & Bohner, 1993),其中運用了5W1H 的提問法,協助專案主管決定:What :要度量什麼?Why:為何要度量它?Who :誰負責收集資料?When:何時收集及間隔多久?Where:從流程的何處收集? How:將如何收集資料?Offen & Jeffery(1997)所提出「模型、量度、管理典範」(Model, Measure, Manage Paradigm,簡稱M3P)的方法,將度量目標連結至策略目標,並將度量流程整合至軟體開發生命週期,以確保量度的選擇、收集和分析的結果支援管理的議題。
圖2-3:M3P 方法資料來源:Offen & Jeffery, 1997M3P 法從企業模型為起點,結合GQM 的量度選擇技術,然後建立度量計畫(measurement program),並將之連同開發專案的特定資料輸入經驗庫(Experience策略議題base)中,隨著企業活動持續分析和學習,建立經驗性和數值性的度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s),利用現存資料描述一般度量計畫的成功因素。
此外,為確保度量資料支援管理報告,於是將各階層之相關利害關係人所關心的議題區分為策略、流程、戰術性(Tactical)和操作性(Operational)議題,再將之歸納為企業資訊、流程資料和資訊以及和專案資料和資訊,再連接至GQM技術分別找出企業量度(measures)、流程量度和專案量度 (如圖2-3)。
四、實用軟體與系統度量(PSM)實用軟體與系統度量 (Practical Software and Systems Measurement, PSM)是一個符合ISO/IEC15939標準的軟體度量流程,奠基於美國國防部和產業界經驗的最佳實務。
提供專案管理者所需的客觀資訊,分析系統和軟體開發專案的議題、風險和成本以達成企業目標 (PSM, 2003)。
PSM將度量流程劃分為四個主要活動:1.建立並維持承諾;2.規劃度量;3.實施度量;4.評估度量。
其中「規劃度量」和「實施度量」相當於CMMI中度量與分析流程領域的兩個特定目標(SG1 & SG2)及其八個特定執行方法 (SP1.1~SP1.4, SP2.1~ SP2.4);而「建立並維持承諾」和「評估度量」則相容於CMMI的一般性目標(GG)和一般執行方法(GP2.1-GP2.10)(參見表2-2)。
運用PSM制訂軟體度量計畫的流程,主要包含三個活動:1.界定專案議題及其優先順序;2.選擇與指定量度;3.整合至軟體流程。
首先,根據一般常見議題界定專案議題和優先順序,參考PSM歸納的七大常見議題領域,接著選擇度量類別及其量度,即完成第二個活動,簡稱 I-C-M方法(如表2-3),而且組織可依其需求加以彈性調整。
第三個活動是將現有的量度配合軟體流程特性加以整合,最後制訂度量計畫;經過評估後,將修正建議回饋至前一個活動,若於流程整合時或因某專案事件發生而造成的新議題,皆可回饋至第一個活動(如圖2-4)。
表2-2:PSM 活動流程與CMMI 的MA 目標及執行方法的對照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圖2-4:PSM 之規劃流程資料來源:黃鈺峰修自PSM,2002軟體度量計畫表2-3:常見議題領域-度量類別-量度對應表 (I-C-M) 常見議題領域 度量類別量度 里程碑日期里程碑績效 關鍵路徑績效需求狀態問題報告狀態 審查狀態需求變更狀態測試狀態1. 時程和進度工作單元進度 行動項目狀態工作量人員經驗人員 人員流動率利潤財務績效 成本資源可取得性2. 資源與成本 環境與支援資源 資源配置狀態資料庫大小元件介面 程式碼行數實際大小與穩定性實體屬性需求功能修正工作量3. 產品大小與穩定性 功能大小與穩定性 功能點數缺陷數功能修正 技術績效回存時間語法複雜性支援性與維護性 維護行動系統資訊配置系統輸入效率4. 產品品質 效率 時機常見議題領域 度量類別量度 跨平台性標準遵循程度 易用性操作性錯誤 失敗獨立性與可信賴性 錯誤容忍度參考模型等級評比流程一致性 流程稽核發現生產力流程效率 流程循環時間流程缺失發現 5. 流程績效 流程有效性缺失修正工作量 技術適用性需求涵蓋率 技術衝擊性技術衝擊 6. 技術有效性 技術變動性基準改變 調查結果 客戶意見回饋績效等級評比 支援要求7. 客戶滿意度客戶支援 支援時間資料來源:整理自PSM 範本, 2003圖2-5:度量的建構資料來源:整理自PSM, 2003欲將量度納入度量計畫時,必須經過建構(construct)才會符合資訊需求 (如圖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