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书信书写指南(最全)

合集下载

古代书信写法

古代书信写法

古代书信写法
古代书信的写法有一定的规范和格式,以下是一般的古代书信写法:
1. 信头(题目):书信的题目写在信的上方中间位置,一般以“书”字开头,表示这是一封书信。

2. 问候语:开头可以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和关系写一些客套话,如“尊敬的先生”、“敬启者”等。

3. 信陈:信陈即信的开头,用来介绍写信人的身份和写信的缘由。

可以表达一些问候、询问、安慰等内容,让收信人对信的主题有所了解。

4. 本文:本文是书信的主要内容,可以对前面信陈中提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回答,或者表达自己的意见、心情、感受等。

古代书信的语言较为正式,常使用文言文写作。

5. 请托:在书信的结尾部分,可以提出一些请求或者委托,表达对收信人的希望和期待。

6. 结语:结语一般写一些祝福或者感谢的话语,表示对收信人的敬意和谢意。

7. 落款:落款是写信人签字的地方,一般放在信的右下角。

落款可以注明写信的时间、地点,或者简单地写上写信人的名字或字号。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书信的内容应当言之有物、真切实在,语言要雄辩、凝练,不夸大其词。

同时,书信中应当注重尊重收信人的身份和地位,避免冗长和废话,言之有度。

古文书信格式

古文书信格式

古文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收信人地址和称呼:收信人地址写在信封的左上角,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写在信封的右下角。

收信人地址后写上收信人的称呼,如“某某先生”、“某某女士”。

2. 正文:正文是书信的主体部分,写信人在此部分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情感。

正文应分段书写,每段开始前空两个字的距离。

3. 结尾:结尾部分通常用于表达敬意或祝福,如“此致敬礼”、“敬礼”、“谨上”等。

4. 发信人署名:发信人署名应写在信封的右下角,与收信人地址和称呼相对照。

5. 封口:古代书信的封口处通常会有加盖印章或手印,以证明信件的真实性。

以上是古代书信格式的简单介绍,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的书信格式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格式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古文书信格式范文(必备3篇)

古文书信格式范文(必备3篇)

古文书信格式范文(必备3篇)文言文书信格式:提称语、启辞、正文、结语、祝辞、署名、附候语及补述语一、提称语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

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公道席、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二、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常见的启事敬辞“敬禀者”,意思是说:“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

”启辞又分为两类。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三、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四、结语写信对人叙事论理,说完正事就结束,收得太急,显得不太礼貌,因此要说上一两句客气话,就象平常至朋友家聊天,临告辞之前需要说几句过渡,完了再告辞。

书信中如“临书翘企,敬候佳音”、“因故迟复,请谅”等等。

结尾敬语,敬告对方谈话到此结束,与前段的启事敬辞相呼应。

前头用“敬启者”,后面“敬此”、“肃此”;如果前头用“兹复者”,后面则用“专此”、“草此”之类。

五、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之类。

其中,“即颂”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

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

文言手册信礼仪与写作指南

文言手册信礼仪与写作指南

作者:彭林整理:阮一峰日期:目录一、提称语二、启辞三、正文四、结语五、祝辞六、署名七、附候语及补述语1、提称语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

(点击此处查看“”。

)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希圣老师尊鉴:”;再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在礼仪简化的现代生活中,提称语常常被省略。

省略提称语后,在称谓下加冒号“:”,如“希圣老师:”。

书信中请察阅敬语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着席史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着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着述。

史,指有着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2、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常见的启事敬辞“敬禀者”,意思是说:“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

启辞又分为两类。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文言文书信格式(范文4篇)

文言文书信格式(范文4篇)

文言文书信格式(范文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文言文书信格式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文言文书信格式(1)书信的格式书信一般由称呼、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所构成。

我们以刘星给强强的一封信为例作简单讲析。

1 .称呼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

为了表示尊敬、亲切,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或“亲爱的”等词。

这由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亲爱的强强:(同学之间,关系亲密,可用亲爱的)2 .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

运用礼貌语言,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到尊敬。

长者多问候身体,中年人多问候事业和家庭,青年人多问候爱情和学业,少年儿童多祝愿健康成长。

你好!你在新学校的生活还习惯吧,别忘记了老同学哟3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一件事一段,注意要分层次叙述清楚,简洁清晰语言要求准确通俗,明白如话,不要作过多过深的修饰,已免造成对方难于理解。

最近我们准备开一次同学聚会,不知你有时间回来参加没有。

另外,请你帮我到新华书店买一本语文学习资料,阅读方面的。

4 .祝颂语要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写表示祝愿的话,以示礼貌。

格式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祝”下一行顶格写。

给长者的信往往写“祝您健康长寿”,给朋友写“祝工作顺利”,给晚辈写“祝你学习进步”。

祝学习更上一层楼。

5 .署名和日期最后两行靠右写写信人的姓名,姓名正下方落下写信日期。

根据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在姓名前可表明身份,如“学生××× ”、“儿×× ”等。

好友:刘星××年×月×日一般书信写作注意事项:1 .内容要写得清楚明白,以免造成对方的误会或疑问,耽误事情。

2 .用词要热情、自然、贴切、有礼貌。

3 .要按照书信的格式写,信封写作更要规范,避免投递困难。

4 .字迹要清楚,不能潦草,以免造成误会和麻烦。

给强强的一封信亲爱的强强:你好!你在新学校的生活还习惯吧,别忘记了老同学哟最近我们准备开一次同学聚会,不知你有时间回来参加没有。

文言文书信格式范文

文言文书信格式范文

文言文书信格式范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其书写格式也有一定的规范。

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文言文来写信,下面就为大家提供一些文言文书信格式范文,以供参考。

信封格式在古代,人们写信时通常会将信件折叠成一个小方块,然后用红纸或白纸包裹起来,最后在信封上写上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

信封的格式如下:收信人姓名收信地址信头格式在信件的开头,需要写上一些基本信息,如写信人的姓名、地址、日期等。

信头的格式如下:致:收信人姓名敬启者:某年某月某日写信人姓名写信地址信文格式在信件的正文部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要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子。

2.信件的开头应该礼貌地问候收信人,表达自己的关心和问候。

3.信件的结尾应该表达自己的祝福和感谢,礼貌地结束信件。

4.在信件的末尾,需要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以便收信人回信。

下面是一些文言文书信格式范文:范文一致:某某先生敬启者:近闻先生安康,甚为欣慰。

余因事至先生所在,特来拜访。

先生素有仁德之名,余深感钦佩。

愿先生珍重身体,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

此致敬礼某年某月某日某某范文二致:某某女士敬启者:先生近来安好,余甚为关心。

余因事至贵处,特来拜访。

闻女士才华出众,余深感佩服。

愿女士继续发扬光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此致敬礼某年某月某日某某范文三致:某某先生敬启者:先生近来安好,余甚为关心。

余因事至贵处,特来拜访。

闻先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余深感敬佩。

愿先生珍重身体,继续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此致敬礼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结语以上就是文言文书信格式范文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写信时,不仅要注意格式,还要注意用词得当,表达清晰,以便让收信人能够准确理解自己的意思。

中国传统书信格式

中国传统书信格式

中国传统书信格式文言书信书写指南目录一、提称语二、启辞三、正文四、结语五、祝辞六、署名七、附候语及补述语一、提称语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希圣老师尊鉴:”;再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在礼仪简化的现代生活中,提称语常常被省略。

省略提称语后,在称谓下加冒号“:”,如“希圣老师:”。

书信中请察阅敬语应用对象常用敬语尊长 :尊鉴、赐鉴、钧鉴、崇鉴师长: 尊鉴、台鉴平辈: 台鉴、大鉴、惠鉴晚辈 :青鉴、青览、收览政界 :钧鉴、台鉴、勋鉴女性:芳鉴、淑鉴、懿鉴(年高者)夫妇: 俪鉴宗教:道鉴常用礼告敬语应用对象常用敬语直系尊亲 :谨禀、敬禀、叩禀、叩上上辈 :谨上、敬上、拜上、敬启、谨启、谨上、谨肃、肃上平辈: 敬启、拜启、谨白、上晚辈 :手书、手谕、字示传统称谓敬语应用对象常用敬语祖父母、父母:膝下、膝前长辈: 尊前、尊右、尊鉴、慈鉴、赐鉴老师: 函下、帐下、左右、吾师兄弟、姐妹:手足平辈: 阁下、足下、台右、台鉴、惠鉴、大鉴、执事、同志平辈年幼者:青览、青盼、如握、如晤、如见、如面同学 :研右、砚席、文几小辈 :知悉、见悉、阅悉、亲阅、亲览、收回、收览长辈女性: 懿鉴、懿座平辈女性 :妆阁、妆次、绣次文人: 史席、著席、撰席新进 :英鉴、伟鉴、台席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古文书信格式及用语

古文书信格式及用语

古文书信格式及用语
敬启者:
岂有此理,梁朝百里之令遥古无今,臣被令作朝中官仆,以隅为纪念,故受賜百里之令,希望奉上贤达之君应加褒奖之利害,益驱贤士利事于邦家,臣以阐明此道,报效帝心,无以侔报天意乎!
岂有此理,帝下体若神仙,形若陛下,受令作朝中官仆,以受賜百里
之令,继而加褒奖之福祉,以表示天下之恩宠,竭力奉事天子,以报礼谢。

帝上慈悲,赐受福祉,令臣受用,声异彩新,宜宣布发表,坚力声张,以示贤良之士,以表报答陛下之慈悲,以及贤士耕事之劳。

故臣在此恭谨表达:千万臣谢帝上恩情,仰拜神仙,感恩帝上慈悲,
永志惟帝。

此致。

梁朝官仆X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书信书写指南一、提称语二、启辞三、正文四、结语五、祝辞六、署名七、附候语及补述语一、提称语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希圣老师尊鉴:”;再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在礼仪简化的现代生活中,提称语常常被省略。

省略提称语后,在称谓下加冒号“:”,如“希圣老师:”。

书信中请察阅敬语应用对象常用敬语尊长:尊鉴、赐鉴、钧鉴、崇鉴师长: 尊鉴、台鉴平辈: 台鉴、大鉴、惠鉴晚辈:青鉴、青览、收览政界:钧鉴、台鉴、勋鉴女性:芳鉴、淑鉴、懿鉴(年高者)夫妇: 俪鉴宗教:道鉴常用礼告敬语应用对象常用敬语直系尊亲:谨禀、敬禀、叩禀、叩上上辈:谨上、敬上、拜上、敬启、谨启、谨上、谨肃、肃上平辈: 敬启、拜启、谨白、上晚辈:手书、手谕、字示传统称谓敬语应用对象常用敬语祖父母、父母:膝下、膝前长辈: 尊前、尊右、尊鉴、慈鉴、赐鉴老师: 函下、帐下、左右、吾师兄弟、姐妹:手足平辈: 阁下、足下、台右、台鉴、惠鉴、大鉴、执事、同志平辈年幼者:青览、青盼、如握、如晤、如见、如面同学:研右、砚席、文几小辈:知悉、见悉、阅悉、亲阅、亲览、收回、收览长辈女性: 懿鉴、懿座平辈女性:妆阁、妆次、绣次文人: 史席、著席、撰席新进:英鉴、伟鉴、台席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

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二、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常见的启事敬辞“敬禀者”,意思是说:“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

启辞又分为两类。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第一类,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传统启事用语应用对象常用语祖父母、父母及上级: 叩禀者叩肃者谨禀者谨肃者敬禀者敬肃者尊长:谨启者敬启者兹肃者通常使用:启者兹启者迳启者请求时使用:敬托者兹恳者丧家讣告时使用:哀启者详细说明如下: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

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

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

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

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

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第二类,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顿开。

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

展读琅函,甚感盛意。

接阅华简,幸叨莫逆。

捧读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

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

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

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

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

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

大札敬悉,稽复乞谅。

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

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

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

别来无恙。

久不晤见,甚念贤劳。

暌违日久,拳念殊殷。

久疏通问,时在念中。

一别经年,弥添怀思。

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

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传统寒暄用语分类常用语人事叙别用于父母:自违慈训,倏忽经旬。

叩别尊颜,已逾数月用于尊长: 揖别尊颜,瞬经匝月。

不瞻光霁,数月于兹。

疏逖德辉,忽经一捻。

睽违道范,荏苒数年。

用于师长: 不坐春风,倏经旬日。

奉违提训,屈指月余。

不亲讲席,瞬已经年。

疏奉教言,寒喧几易。

用于平辈:不奉清谈,忽将一月。

揖别丰标,瞻圆几度。

不亲乏宇,裘葛已更。

睽违丰采,数易春秋。

用于女性:不亲懿表,瞬已浃旬。

奉违闺范,倏尔逾时。

自隔壶仪,年华如驶。

忆别芳颜,星霜几换。

用于文官: 不瞻福曜,又复经旬。

睽违钧宇,萱荚屡新。

拜逖钧颜,倏将一载。

用于军官: 自违幕府,蟾月几圆。

不瞻旌节,忽已经年。

自共事而别:某地共事,长荷云情,别来星序频移,未由一晤。

自同学而别: 忆自某校研摩,获亲麈海,别后山川间隔,时序频迁。

自送行而别:忆昔行旌远指,趋送长途,别来物换星移,几经屈指。

自迎接而别:忆某停车某市,荷蒙握手言欢,别后岁秩迁流,不觉星霜几易。

承送行而别:忆某驱车某处,荷承把袂流连,别后天各一方,彼经停云两地。

承赐物而别:忆某地握手,畅叙情怀,别时依依不舍,荷以厚仪相贶,至令篆腑,感何可言。

承赐饯而别:昔日把晤,盛意频叨,临赋骊歌,复承赐宴,离人未散,早已心镌。

节令叙别:自春别及夏。

东风握别,倏届朱明。

忆风雨别离,正绿野人耕之候,乃光阴迅转,目下已是碧荷藕熟之时。

自春别至秋:知已阔别,春复徂秋。

赋别离于昔日,杨柳依依,数景物于今晨,蒹葭采采。

自春别至冬: 春初话别,倏忽岁寒。

鸟弄春园,折杨柳而握别,驿驰冬岭,抚梅萼以增怀。

自夏别至秋:麦天一别,容易秋风。

昔听蝉鸣青槐,方摅别意,今睹鸿飞紫塞,顿起离思。

自夏别至冬:不通闻问,经夏涉冬。

炎日当空,方赋离情于凉馆,寒风吹沼,忽牵别恨于灞桥。

自秋别至冬: 自经判袂,秋去冬来。

玉露初凝,迩日别离不舍,雪梅将绽,今宵感概偏多。

地点叙别:自京中分别,忆京华把袂,饫聆麈谈,明月清风,至今在目。

自省会分别:忆于某省会聚首,快我私衷,自赋河梁,又经久别。

自县城分别:相聚邑中,时亲教益,自经握别,离索殊增。

自乡中分别:奔走四方,久离乡井,从此远隔,顿觉阔疏。

自他乡分别:忆自某乡把晤,同馨情怀,分别以来,徒深饥渴。

自旅馆中分别:昔日旅邸聚谈,叠荷殷殷关注,嗣认睽违两地,顿觉岁序推移。

自火车上分别:忆昔日邂逅相遇于车上,接领教言,别后却山河远隔不觉数年。

自船上分别: 自同舟某地,借挹兰芳,别后相违,寒暄数易。

自近处分别:不亲淑度,倏忽迩时,咫尺相违,如遥百里。

自远处分别:关河修阻,跋涉维艰,忆隔光仪,递更节序。

三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结语写信对人叙事论理,说完正事就结束,收得太急,显得不太礼貌,因此要说上一两句客气话,就象平常至朋友家聊天,临告辞之前需要说几句过渡,完了再告辞。

书信中如“临书翘企,敬候佳音”、“因故迟复,请谅”、“恕不详叙,望早日面谈”等等。

结尾应酬语的写作原则与开头应酬语同,须从正文内容引出,要简捷自然,不落俗套。

一般来讲,从书信中心内容自然引出的结尾应酬语就比较活泼和谐。

结尾敬语,敬告对方谈话到此结束,与前段的启事敬辞相呼应。

前头用“敬启者”,后面“敬此”、“肃此”;如果前头用“兹复者”,后面则用“专此”、“草此”之类。

我国传统的信函书札中结尾应酬语和结尾敬语很多,并且人们还在根据书信内容的需要不断创新。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

不宣。

不悉。

不具。

不备。

不赘。

书不尽意。

不尽欲言。

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

余容续陈。

客后更谭。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匆此先复,余后再禀。

特此致候,不胜依依。

临书仓卒,不尽欲言。

谨申数字,用展寸诚。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

诸不具陈。

谨申微意。

请长纸短,不尽依依。

言不尽思,再祈珍重。

日来事忙,恕不多谈。

专此奉复辟。

手此奉复。

敬候回谕。

结语分类总结。

请对方回信:盼即赐复。

翘企示复。

伫候明教。

时候教言。

盼祷拔冗见告。

万望不吝赐教。

敬祈不时指政(正)。

敢请便示一二。

尚祈便中见告。

如何之处,恭候卓裁。

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谨此奉闻,勿烦惠答。

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

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

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

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

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所请之事,务祈垂许。

以上请托,恳盼慨允。

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伏惟珍摄。

不胜祷企。

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

善自保重,至所盼祷。

节劳为盼。

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