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的例子教学内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将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设置难度梯度。对于基础层学生,重点培养其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对于提高层学生,则引导其探究物态变化背后的原理,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优秀层学生,鼓励其开展物态变化相关的创新实验,提高其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如熔化、凝固、蒸发、凝结等,帮助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3.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冰熔化实验、水蒸发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态变化的过程。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遵循科学的态度,使其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其观察力、洞察力,提高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雕、融化、蒸发、沸腾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物态变化的特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进行讨论,如分析冰雪融化、饮料冒泡等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指导和鼓励。
初中物体的三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体的三态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2. 掌握物质在不同态之间的转化过程;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三态变化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2. 物质在不同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教学难点:1. 物质在不同态之间的转化条件的理解;2. 生活中的三态变化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课件:物质三态变化的图片和视频;2. 实验器材:冰块、热水、玻璃杯、塑料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提问:你们能找出哪些物质是固态、液态、气态的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讲解三种态的特点:固态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气态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3. 提问:物质在不同态之间的转化是什么过程?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实验一:冰块融化成水。
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加入热水,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
2. 实验二:水蒸发成水蒸气。
将热水倒入塑料瓶中,观察瓶口冒出的水蒸气。
3. 实验三:水蒸气凝结成水滴。
将塑料瓶倒置,使其内部充满水蒸气,观察瓶壁上形成的水滴。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巩固知识(5分钟)1.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三态变化的现象?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2. 强调物质在不同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掌握了物质在不同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对生活中的三态变化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讲解物质在不同态之间的转化条件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1-5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案

1-5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案第一篇:1-5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案第五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②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③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②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使学生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自然界水三态的循环的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
②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二、重点与难点[重点]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高压锅电冰箱的工作过程.[难点]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高压锅电冰箱的工作过程.三、导入新课高压锅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炊具,利用它可以将被蒸煮的食物加热到100℃以上,所以食物容易被煮熟.电冰箱也是家庭厨房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它们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学完本节后,相信你会得到答案.四、教学过程: 1.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不是冰的升华现象.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以下的温度条件下直接凝华为固体.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或叫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2.地球上水的循环地球上水的循环示意图【例1】天气预报说北方有一股弱冷空气南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将会有一场小雨.气象台这样说的理由是()A.徘徊在本地的暖湿气流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空气迅速液化,形成降雨B.冷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遇到徘徊在本地的暖湿气流,迅速液化,形成降雨C.冷空气把北方的降雨云团吹到了南方D.珠江三角洲本来就是要下雨的,与冷空气的到来无关思路与技巧雨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空气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时遇暖气流熔化成水下落便形成雨.由题中情景可知雨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答案A.3.水资源与水资源保护(1)淡水资源:地球是一个水球,如图1.6-2所示,其中97.2%以上是海洋的咸水,人类实际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不到0.03%,因此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图1.6-2(2)水污染:分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根据污染杂质不同,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3)合理利用水资源,珍惜每一滴水.对宝贵的水资源,我们必须倍加爱护.这样不仅我们自己有水用,而且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有水用.如图1.6-3 2图1.6-3 【例2】观察图1.6-4情景并阅读文字,请你谈谈关于水的一点感想.图1.6-4 思路与技巧甲图用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淡水比油贵”,乙图则说明少有的水源正被污染,怎样减少污染?如何处理污染?正是本题需要表白的内容.答案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淡水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水资源贫乏的今天,一方面应节约用水,另一方面杜绝污水污染水源,还应对污水进行处理,开发水的再利用.4.家庭中的物态变化(1)高压锅(如图1.6-5).图1.6-5 ①高压锅使食物易熟的原因:因蒸发的水蒸气留在锅内,增大了液面上方的气压,水的沸点高于100℃,食物的温度在100℃以上易熟;②高压锅的安全装置:一是安全阀.当锅内气压超过规定气压值时,气压顶起安全阀,使锅内气压维持在某一定值;二是易熔片.它是由熔点低的合金材料制成,一旦安全阀失效,锅内温度达到易熔片的熔点时,锅内气体从易熔片处喷出,防止爆炸事故发生;(2)电冰箱如图1.6-6.图1.6-6 电冰箱的工作循环【例3】空调和电冰箱已走进我们的家庭,请问:(1)空调与电冰箱降温的原理一样吗?(2)安装空调时,为什么将空调安装在窗户的上方?思路与技巧空调与电冰箱都是制冷设备,它们工作时将内部的热通过工作物质带到外面.所不同的是空调将室内热送到室外,冰箱是将箱内热送到箱外,但仍在室内.空调与冰箱能将相应范围的热送到另一地方,利用了空气对流传热,而发生对流的条件之一是上方温度低于下方,所以制冷器均在上方.答案(1)两者制冷原理一样.空调将室内的热送到室外,冰箱将箱内的热送到箱外(2)这样会形成上方温度低于下方,有利于利用空气的对流使室内温度降低.5.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1)液化:运载火箭的燃料常采用液态,它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液化形成.液态有利于储存和储存较多数量的燃料,如图1.6-7所示;图1.6-7(2)熔化、汽化吸热:卫星返回地面时,与空气相互摩擦,温度升高.整流罩上的烧蚀层会熔化、汽化吸收大量的热,保护了火箭或卫星;(3)利用热管使卫星不同面温度变化均匀.【例4】我国“神舟”五号返回舱的表面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物质,它可以在返回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烧蚀层”能起这种作用,除了隔热性能外还由于()A.它的硬度大,不易烧坏B.它的表面非常光滑,能减少与空气的摩擦C.它在熔化和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D.它能把热辐射到宇宙空间思路与技巧返回舱在返回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使返回舱温度升得很高,涂在表面的“烧蚀层”除了隔热外还会熔化、汽化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保护了返回舱.答案C.阅读材料热管“热管”是8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导热本领非常大的装置.它比铜的导热本领大上千倍.“热管”的结构并不复杂,它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壁衬了一层多孔的材料,叫做吸收芯,吸收芯中充有酒精或其他容易汽化的液体(图1.6-15).4图1.6-15 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量会很快传到另一端,这是什么道理呢?“热管”的一端受热时,这一端吸收芯中的液体因吸热而汽化,蒸汽沿着管子由受热一端跑到另一端.另一端由于未受热,温度低,蒸汽就在这一端放热而液化.冷凝的液体被吸收芯吸附,通过毛细作用又回到了受热的一端.如此往复循环,热管里的液体不断地通过汽化和液化,把热量从一端传递到另一端.液体在汽化和气体在液化时要分别吸收和放出大量的热,热管正是利用了这一性质,达到高效传递热量的目的.“热管”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请回答:(1)“热管”被加热的那一端的温度为什么不会很快升上去?“热管”没有被加热的那一端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2)请比较一下,“热管”的工作原理和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有哪些相似的地方?(3)用“热管”可以很快地把一个物体内部产生的热量散发出来,你能想出它的一个应用实例吗?第二篇:物态变化中理化教案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5《物态变化》全章教学设计

第五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第1节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一、本节三维目标要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设计学生参与的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境。
本节的难点是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三、教学过程1.认识水的物态变化学生对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
教学设计宜从章首图和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
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依据教学需要,亦可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
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
由此导入本实验。
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类似模拟造“冰”、造“雨”、造“雪”、造“霜”、造“露”等活动,还应布置到课处活动中。
对水的物态变化应在本板块末推广到整个物质世界,以利后续教学。
第3章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第3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掌握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转化条件;3.能够根据实验结果解释物态变化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转化条件;3.实验探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
三、教学重点1.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转化条件。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温度计、热板等;2.实验药品:水、冰块、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入本课时的主题——物态变化,并与学生讨论一下物质会因何种原因发生物态变化。
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有什么特征?•物态变化是什么?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物态变化?3. 实验探究(40分钟)实验一:固态和液态的转化1.实验目的:观察冰的熔化过程,探究固态和液态的转化。
2.实验步骤:a.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冰块。
b.将温度计插入烧杯中,记录开始时的温度。
c.将烧杯放在热板上加热,观察冰的熔化过程,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3.实验结果与讨论:a.冰块逐渐熔化,变成水;b.温度逐渐升高,直到达到冰的熔点(0℃)停止上升。
4.实验结论:冰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固态和液态的转化。
实验二:液态和气态的转化1.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过程,探究液态和气态的转化。
2.实验步骤:a.在试管中倒入适量的水。
b.将试管放在热板上加热,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3.实验结果与讨论:a.在加热过程中,水温逐渐升高,直到达到水的沸点(100℃),水开始沸腾。
b.沸腾过程中水逐渐变成水蒸气。
4.实验结论: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液态和气态的转化。
4. 讲解与总结(15分钟)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5.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物态变化教案范文

物态变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观察和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现象;(4)掌握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2)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感受物态变化的神奇和美妙;(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现象;(3)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
2.教学难点:(1)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2)物态变化的控制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情境模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感受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特点;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归纳总结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物态变化的规律和条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否观察到过物质的变化?物质是如何变化的?”2.探究(20分钟)(1)实验一:观察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材料:水、冰块、火柴、热水步骤:①小组内每个同学分别取一杯水;②将一部分水倒入玻璃杯中,将另一部分水倒入塑料杯中;③将玻璃杯放入冰箱中,将塑料杯放在暖气旁边加热;④观察水在冰箱和暖气旁边的变化。
(2)实验二:观察物质的气体状态材料:热水、冰块、塑料瓶、气球步骤:①小组内每个同学分别取一瓶塑料瓶,倒入适量的热水;②将一个气球套在塑料瓶口上;③分别将一个瓶子放入冰箱中,一个瓶子放在暖气旁边加热;④观察气球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3.归纳(10分钟)(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回答问题:“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有哪些物态变化?”(2)让学生总结归纳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
4.拓展(15分钟)课堂上进行讨论:“物态变化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何合理利用物态变化?”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互相交流。
初中必考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2.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3.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2.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物态变化实验,如观察冰的熔化、水的凝固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态变化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等,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态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物态变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热量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案例分析环节,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一)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教案(一)物态变化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2、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 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1)熔化: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高熔点的物质常温下呈固态,低熔点的物质常温下呈液态、气态。
(2)凝固 :①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分 类 区别晶 体非晶体凝固图像温度时间温度时间 凝固特点 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
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1)汽化: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 ②分类: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的例子
一、熔化
1、冰熔化成水;冰箱里冻物解冻;
2、铁变成铁水;
3、沥青被晒化;
4、松香熔化;
5、焊锡熔化。
二、凝固
1、水冻成冰;
2、铁水铸造成铁;
3、蜡烛油变成蜡;
4、熔化的松香凝固;
5、熔化的焊锡凝固。
三、汽化
1、水沸腾;
2、酒精蒸发;
3、液氮沸腾;
4、液化气变成气体;
5、汽油挥发;
6、雾水散去;
7、湿衣服变干;
8、地上的水变干;
9、橘子干了;
10、锅中水烧干了。
四、液化
1、冰棒从冰箱拿出冒“白烟”;
2、雾、露的形成;
3、烧开水壶嘴冒“白气”;
4、杯子、水管、地板“冒汗”;
5、眼镜片上起雾;
6、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
7、揭开锅盖有水珠聚集在锅盖上;
8、雨的形成。
五、升华
1、樟脑丸消失;
2、灯丝用久了变细灯泡内壁变黑(先升华再凝华);
3、干冰降温;
4、碘(先升华再凝华);
5、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
6、雪堆消失、雪人变小。
六、凝华
1、冬天窗户内侧上冰花(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窗户凝华成固态冰);
2、瓦上的霜(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3、冰箱里的“粉”(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4、雪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5、雾凇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6、冰雹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