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上册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内蒙古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变化。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内蒙古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2. 内蒙古地区的主要古代文化遗址和历史遗迹。
3. 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和主要古代文化遗址。
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内蒙古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准备内蒙古地区的文化遗址和历史的介绍资料。
3. 准备问题讨论的指导手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内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的探究欲望。
2. 讲授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3. 分析古代文化遗址:展示内蒙古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址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和价值。
4. 对比不期的文化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内蒙古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变化。
5. 探讨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介绍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内容,就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和主要古代文化遗址进行深入探讨。
7. 总结和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8. 课堂小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访古》的主题和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历史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内蒙访古》的主题和内容。
2. 内蒙古历史的重要性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教学难点:1. 内蒙古历史的深入了解。
2.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内蒙访古》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历史和文化。
2. 学生阅读《内蒙访古》文章,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内蒙古历史的重要性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第二章:内蒙古的历史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内蒙古历史的发展脉络。
2. 内蒙古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 内蒙古历史的深入了解。
2. 学生对内蒙古历史事件的关联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内蒙古的历史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内蒙古历史的发展过程。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内蒙古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内蒙古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历史的整体认识。
第三章:内蒙古的古文明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
2. 培养学生对古文明的研究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内蒙古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的特点。
2. 古文明研究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内蒙古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
2. 学生对古文明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内蒙古的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引导学生关注古文明的研究和保护。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某校中学生社团组织了一次文化参观活动,选择了内蒙古作为参观地点。
据介绍,内蒙古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许多古老而神秘的寺庙和古迹。
为了更好地了解内蒙古的文化,活动组织者制定了以下访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
2. 学习和掌握内蒙古的名胜古迹的基本信息。
3.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准备:1. 访古所需的交通工具和许可证。
2. 相关书籍、照片和视频资料。
3. 老师在内蒙古的地图和旅游手册。
三、教学过程:1. 前期准备:(1)让学生预习一些与内蒙古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2)组织学生自愿参加此次参观活动,并征询他们对活动的期望和建议。
2. 参观活动:(1)前往内蒙古的交通安排。
(2)参观古寺庙:前往内蒙古著名的寺庙,如五塔寺、响沙湾寺等。
在每个寺庙,老师进行讲解,介绍寺庙的历史、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3)参观古迹:前往内蒙古的古迹,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等。
同样,在每个古迹,老师进行讲解,介绍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教学反思:(1)在参观过程中,老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询问学生对古寺庙和古迹的感受和理解。
(2)参观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归纳他们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 在参观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和反应。
2. 分发问卷,了解学生对参观活动的评价和建议。
3. 学生准备一份参观报告,分享他们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感受和体会。
五、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设计和制作宣传海报,向全校宣传内蒙古的文化。
2. 组织学生参与一个关于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文化交流活动。
3.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关于内蒙古参观活动的心得体会,发表在学校刊物上。
通过以上访古教案,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通过分析内蒙古文物,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物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探索古代文明的兴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概述2. 内蒙古文物的种类与特点3. 内蒙古文物的价值与意义4. 内蒙古文物的保护与传承5. 实地考察内蒙古文物遗址,进行观察与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内蒙古文物的种类与特点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内蒙古文物,引导学生探讨其价值与意义。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内蒙古文物遗址,进行观察与分析。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内蒙古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5. 口头报告法:让学生就内蒙古文物的主题进行口头报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内蒙访古相关教材或资料2. 课件:内蒙访古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 实地考察地点:确定内蒙古文物遗址的实地考察地点4. 考察工具:照相机、笔记本等考察所需的工具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团队协作能力、观点阐述的合理性等。
4. 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内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址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内蒙访古的主题。
2. 讲授历史文化概述:详细讲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文化遗产。
3. 分析内蒙古文物:展示内蒙古文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种类与特点,探讨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4. 实地考察准备: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的地点信息,讲解考察注意事项,分组安排考察活动。
5. 小组讨论文物保护: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内蒙古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提出建议和策略。
《内蒙访古》教案设计

《内蒙访古》教案设计内蒙访古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了解内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背景;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人文特点和历史背景;2. 探索内蒙古古代文化的发展与传承;3. 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关于内蒙古的作文。
教学重点:1. 内蒙古的地理、历史和文化;2. 写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工具:1. 教学PPT;2.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借助教学PPT,展示内蒙古的形状和位置,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谈论一下对内蒙古的了解程度。
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他们思考内蒙古的地理特点以及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初步认识。
探究:1. 分析地理特点: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内蒙古的地理特点,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气候、土地利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点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形成有何影响。
2. 认识内蒙古的历史:利用PPT和历史资料,向学生介绍内蒙古的历史发展,包括古代部落的形成、蒙古帝国的崛起、清朝时期的改革等重要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内蒙古文化的传承有何影响。
3. 了解内蒙古的文化:通过展示内蒙古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内蒙古的传统音乐、舞蹈、服饰和食物等方面的特点。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内蒙古传统文化的魅力。
实践: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研究探索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
每组选择一段历史事件或一个文化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一个小报告。
2. 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依次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他小组的报告提出问题和意见。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内蒙古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
巩固:1. 作文指导:利用PPT提供写作指导,向学生介绍如何撰写一篇关于内蒙古的作文。
包括确定写作主题、组织文章结构、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等。
2. 作文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内蒙古历史和文化,撰写一篇有关内蒙古的作文。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流程;(3)分析内蒙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对内蒙古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能力;(2)运用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考古学方法的运用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1)地理环境与文化分布(2)史前时期的文化交流(3)历代王朝对内蒙古地区的统治与开发2. 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与流程(1)考古发掘与整理(2)碳十四测年与年代推断(3)遗址保护与博物馆建设3. 内蒙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1)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上京遗址(2)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云中郡遗址(3)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与流程;(3)内蒙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价值。
2. 教学难点:(1)考古学方法的运用;(2)对内蒙地区考古发现的跨学科综合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特点;(2)引发学生对内蒙访古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2)介绍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与流程,进行案例分析;(3)分析内蒙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开展小组讨论。
3.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2. 作业与练习: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和练习,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教案标题:内蒙古访古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重要古迹。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内蒙古地区的美丽风景和重要古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内蒙古的印象和了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蒙古族文化、草原文化等。
2. 介绍内蒙古地区的重要古迹,如成吉思汗陵、响沙湾、敖包等。
三、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迹进行深入了解。
2. 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关于所选古迹的信息,并记录下来。
3.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整理出一份关于所选古迹的介绍和特点。
四、展示和分享(15分钟)1.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古迹的介绍和特点。
2. 全班同学共同评价和讨论每个小组的展示内容。
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邀请一位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专家或者旅游从业者来进行讲座或分享,介绍更多关于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2. 学生提出问题并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和重要古迹。
2. 学生发表对内蒙古历史文化的感受和体会。
教案评估:1.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记录和整理情况。
2. 学生展示和分享的表现和内容。
3. 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提问和互动情况。
4. 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撰写一份关于内蒙古历史文化的小论文。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自参观内蒙古的重要古迹,进一步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有充分的参与机会,避免出现一个人独自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
2. 在展示和分享环节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互动,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图片、视频和资料,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

内蒙访古分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知和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研究历史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内蒙古文化;(2)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内蒙古地区的古代文明进行深入剖析;(3)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蒙古文化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2)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提高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概述1. 导入:简要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地理位置、民族分布等基本情况。
2. 教学内容:(1)新石器时代:讲解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文化遗址,如赤峰市红山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青铜时代:介绍夏家店文化、斯基泰文化等在内蒙古地区的分布与发展;(3)铁器时代:阐述内蒙古地区铁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如匈奴文化、鲜卑文化等。
第二课时:内蒙古地区古代文明的代表——秦始皇陵与兵马俑1. 导入:通过展示秦始皇陵与兵马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1)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2)兵马俑的分布、数量、造型及艺术价值;(3)分析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所反映的秦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课时:内蒙古地区古代文明的代表——大雁塔1. 导入:介绍大雁塔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及其在古代的作用。
2. 教学内容:(1)大雁塔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2)大雁塔所收藏的佛教经典及对其研究价值;(3)分析大雁塔在古代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课时:内蒙古地区古代文明的代表——五当召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五当召的建筑风格,引发学生对其的好奇心。
2. 教学内容:(1)五当召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2)五当召在蒙古族历史文化中的地位;(3)分析五当召在民族团结、文化传承方面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地方课程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苍苍野茫茫第一节茫茫草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到内蒙古草原以及草原的种类。
(二)教学难点及重点。
重点:学生了解内蒙古的个大草原的特点,面积。
难点:各大草原的历史文化。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型:授课。
教具:ppt(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
敕勒歌在中华大地上一直传承了上千年各种所描绘。
歌中所描绘的雄阔雄浑壮阔的景象,苍茫绮丽的风光,正是地处祖国北疆后毫无边际的内蒙古大草原,呈现出的多彩画面,茫茫草原和壮丽的山川,大漠是古代北方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一方热土,也是内蒙古历史与文化形成壮大,进而走向辉煌的渊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节《茫茫草原》。
二、过程首先让我们了解神奇的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大草原特点是神奇而壮丽碧色连天,一望无际,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中一共有呼伦贝尔草原,还有锡林郭勒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
面积八百四十万公顷是内蒙古重要的处牧业基地。
锡林郭勒草原面积与一期一千九百万公顷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一典型草原为主的草原。
那么这里也是博客和蒙古长长大调整掉繁荣胜景的故乡,那么对于草原他。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那么指的就是草原。
在草原文化中。
草原中是有厚重的文化几千年来草原先民及其子孙子孙草原游牧民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那么都包括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双剑文化等你农耕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狼图腾英图腾等便成为历史上曹艳丽化精神内涵的闪光点(四)小结:内蒙古大草原包括了呼伦贝尔草原,有锡林郭勒草原。
那么对于草原,他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
以及有介绍了厚重的草原文化。
其中包括了科尔沁草原文化。
(五)板书第一节茫茫草原。
一、内蒙古大草原: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
二、草原是北方游民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
三、厚重的草原文化。
(六)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学习了内蒙古大草原。
充分体现了我们内蒙古草原的文化以及特色。
第二节巍巍群山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到蒙古高原的历史文化。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蒙古高原文化。
2.教学难点了解阴山与阴山岩画以及阿拉善山的历史背景。
3.教具:ppt三、教学内容(一)导入在祖国北疆内蒙古与蒙古国接壤的绵长的边境线两侧横亘着绵延起伏的蒙古高原,他就是草原民族所赞誉和崇尚的草原的蒙古高原。
(二)讲授新课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东部东北不和黑龙江省北部呈东北一西南走是我国的著名山地长达一千四百公里宽约二百到四百五十公里,海拔最高可达两千零三四米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所以他有绿色保护职称。
我们又介绍了阴山语音,燕山研研华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内蒙古高原南缘其中。
著名的适应山羊话是穹庐家族图。
阿拉善山阿拉善山及贺兰山地处阿拉善高原志东银川平原之心城南北走向为内蒙古和宁夏姐们姐们。
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四、课堂小结。
蓝色的蒙古高原,阴山与阴山岩画和阿拉善山。
五、板书第二节巍巍群山(一)蓝色的蒙古高原:大兴安岭(二)阴山与阴山岩画(三)阿拉善山。
六、教学反思使学生充分了解蓝色蒙古高原的历史文化以及阴山阴山岩画的历史背景以及阿拉善山,地理环境以及宗教文化色彩。
第三节大漠无垠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到沙漠的种类以及文化。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内蒙古三大沙漠的名称以及沙漠中的丝绸之路。
2.教学难点沙漠的文化。
3.教具:ppt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沙漠是沙质荒漠的简称,广义的沙漠还包括黄荒漠地带的戈壁等。
内蒙古的沙漠戈壁沙地面积总面积约三千万公顷,真可谓沙海茫茫浩瀚无垠。
(二)讲授新课沙漠简称是沙质荒漠的简称,广义的沙漠包括荒漠地带的隔壁的。
那么内蒙古的沙漠戈壁杀敌总面积约三千万公顷。
上海茫茫其中商铺面积一千一百二十九万公顷比东南沿海一个省的面积还大集中分布于狼山,贺兰山以及西的以西的荒漠地带。
那么对于我国三大沙漠主要包括了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在大漠中有自己的风景,特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他们仇视人王伟奉命出使塞上途经阿拉善大漠深处居然要塞时所著所做的使至塞上一诗中的名句,那么沙漠中有自己的文化丝绸之路,随着北方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这些民族以及西域各国乃至周边国家同中原王朝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大漠中的交通道路变从无到有,迅速拓展开来,形成勒绿洲四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课堂小结沙漠简称以及内蒙古三大沙漠的类型,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
大漠孤言。
这是沙漠文化中的鲜明性象征,沙漠中的丝绸之路。
五、板书第三节大漠无垠一、浩瀚的沙漠。
二、大漠孤烟山三、沙漠中的丝绸之路。
六、教学反思使学生充分了解了。
沙漠中的文化特色,以及内蒙古的三大沙漠。
沙漠中的丝绸之路。
第四节滔滔母亲河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母亲河的种类2.让学生掌握母亲河的文化背景二、教学重点及难点(一)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教许玉清和的种类及文化(二)教学难点母亲河的历史背景(三)教具:ppt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黄河是流经内蒙古最大河流在内蒙古境内干流长八百三十公里,刘云伍人机十四十四点三五万平方公里,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是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处西拉,木伦为蒙古语意为黄色的和为溪流园北园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南端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洪山北路白草沟古称黄水。
偶尔古纳河系黑龙江南园蒙古语意为弯弯曲曲的河流。
(二)讲授新课黄河世世代代哺育着沿河两岸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引导着他们开创并弘扬着举世瞩目的,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西拉木伦河,著名的草原帝都辽上京辽中京遗址及在此遇刺区域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左右的历史。
额尔古纳河。
是啊,黑山头古城曾是成吉思汗包底哈萨尔封地的政治中心,于是蒙古族文化与俄罗斯文化逐步和谐交融。
四、课堂小结母亲河的种类:黄河、西拉木伦河、额尔古纳河。
五、板书第四节滔滔母亲河一、黄河二、西拉木伦河三、三额尔古纳河六、教学反思使学生充分掌握母亲河的种类以及母亲河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单元远古文明与草原青铜文化第一节旧石器时代与大窑文化一、教学目标1.大窑文化及其三个世界之最。
2.无定河上游的“河套人”、呼伦湖畔的远古人类。
二、教学难点大窑文化3.教具:ppt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几十万年漫长的。
岁月里。
原始林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工具。
一口采集植物花果增进和进行娱乐活动而谋生,人类历史进入了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及旧石器时代。
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旧石器时代与大有文化。
(二)讲授新课大窑文化诞生第所发现的石器制造场地面积之大,经历年代之久出土石器制品,至多在全世界都是最罕见的堪称世界。
之最。
无定河上无定河上有的核桃仁。
核桃仁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证明了中国原始人类的延续性和氧化链条的完整性。
呼,伦湖畔的远古人类。
悲剧金三万至两万年前呼伦湖一带已有远古人类的活动,他们已于点和采集为谋生的重要手段,其生存年代距今约一万年至八七年前。
四、课堂小结大窑文化及其三个世界之最,无定河上游的“河套人”、呼和湖畔的远古人类。
五、板书第一节旧石器时代与大窑文化一、大窑文化及其三个世界之最二、无定河上游的“河套人”三、呼伦湖畔的远古人类六、教学反思让学生充分了解大窑文化及其三个世界之最。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一、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华第一村、中华第一凤、中华第一龙、中华早期城防工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第一村、第一凤、第一龙。
2.教学难点中华早期城防工程。
3.教具:PPT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考古学分期中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被称作新石器时代。
这时人类广泛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是经过家加工的磨制石器,人类社会进入了原始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人们主要从事处牧业和农业并逐渐地定居。
(二)讲授新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昭乌达金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1.5公里的田野,台地上发现了距今约八千年的古人类聚居村落村落遗址。
及中华第一村兴隆洼文化遗址。
2004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考古专家在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的一件属新石器时期的陶背上发现蜂鸟造型。
称中华第一凤口风呗。
考古发现证明内蒙古赤峰地区是中华民族龙凤呈祥文化意识与传统的发祥地。
197年出土于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考古人员在包头市成交阿善沟门村西侧的台地上发现了一处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人类聚落城防工程一致称为啊,禅文化遗址。
四、课堂小结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址包括第一中华村: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华第一凤:陶凤杯、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
中华早期城防工程:禅文化遗址。
五、板书第二节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
一、中华第一村:兴隆洼文化遗址二、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寺三、中华早期城防工程:阿善文化遗址。
六、教学反思使学生充分了解以及掌握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
第三节草原青铜文化一、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天下第一剑东湖、东湖青铜器古代北方铜都大井古铜矿。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天下第一剑及东部青铜器2.教学难点大井古铜矿3.教具:ppt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北方游牧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青铜文化在燕山南北地区,特别是鄂尔多斯高原地带都有大量匈奴时期的青铜器出土这些距今三千年前后前前后就被北方游牧民族派上用场的精美帝青铜器物最先引领了草原青铜文化的潮流。
(二)讲授新课天下第一剑为前导的短剑累青铜器起源于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
创造这一草原青铜文化的应该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有何深远,影响的,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前身贝迪核桃部落的先民。
东湖青铜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昭乌达金赤峰市翁牛特旗古墓中发掘出青铜短剑,彤彤刀等文物被确定为是聚集两千八百年前后西周东中期东湖人的遗址。
古代北方铜都大颈骨同大军鼓铜矿,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同步的大井古铜矿遗址位于赤峰市林西县大井镇。
中兴村北山的南坡上,根据科学测定,这应该是东湖人矿质文明和青铜文化。
四、课堂小结天下第一剑、东胡青铜器、三大井古铜矿。
五、板书第三节草原青铜文化一、天下第一剑二、东湖青铜器三、古代北方铜都大井古铜矿六、教学反思使学生充分掌握与了解天下第一剑东湖青铜器以及大军鼓铜矿的知识。
第三单元古代草原民族的兴衰第一节北魏的崛起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北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北魏的兴起文化交流与发展二、教学重点以及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的崛起的历史背景2.教学难点北魏的文化交流与发展3.教具:ppt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掀背式东湖的分支,东湖被匈奴冒顿善于击败后,其余中一部分退治污还删一部分进入鲜卑山塌米,珊珊明镜宗玲分别称为不还和掀背。
(二)讲授新课拓跋鲜卑建都盛乐。
胜哥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我一水草丰美帝阴山南麓草原,希望黄河东有白取水杯有荒干水精河绕城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