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1、学习首联:⑴ 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⑵ 学生质疑。
⑶ 师生共同解疑:理解“等闲”: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
(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投影出示)。
⑷ 读首联,读出语气。
⑸ 同学之间评读。
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② 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⑴ 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⑵ 找出不理解的词语:(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
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⑶ 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⑷ 质疑:为什么说暖、寒?⑸ 讨论归纳: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
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⑹ 再读这一段。
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⑴ 讨论后回答。
⑵ 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⑶ 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
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精选五篇)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精选五篇)第一篇:七律长征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品读课文,感悟全诗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指名朗读全诗二、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板书设计:20、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第二篇:七律.长征第二课时《七律.长征》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烦人的情怀。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四篇课文中唯一的毛泽东原作,又是主题单元开篇之作,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一要教会学生理解作品,感受毛主席的诗作风格;二要让学生借这一扇窗口窥见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与内容。
2.理解七律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3.分析诗歌运用的意象与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作结构与特点的分析。
2.意象与修辞手法的解读。
难点1.分析修辞手法与意象的关系。
2.运用鉴赏能力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PPT。
2.课堂讨论的问题与素材。
3.学生作品或文学评论,用于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引入(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作者毛泽东。
2.引发学生对长征的印象与联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诗歌结构与特点分析(15分钟)1.探讨七律的特点与基本结构。
–解释“律”与“诗” 在中国古诗中的含义与区别。
–分析《七律.长征》的韵律与格律要求。
2.与同学共同分析《七律.长征》的基本结构。
–确定诗的章节和段落,并标注出韵律和格律的规律。
步骤三:意象与修辞手法解读(30分钟)1.导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提问:你们对意象的理解是什么?在诗歌中它们起到什么作用?2.分析《七律.长征》中运用的意象。
–引导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3.解读修辞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解读作者的表达技巧。
步骤四:学生讨论与展示(15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就诗歌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开思考与讨论。
2.学生展示与总结。
–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总结。
步骤五:文学鉴赏与写作指导(2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提问: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受是什么?诗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激发学生写作灵感与创作欲望。
–基于《七律.长征》的主题或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步骤六: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引出下节课的预告。
五、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在课后用Markdown格式撰写一篇文章,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对《七律.长征》进行评论。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简析《七律.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流程预设一、激情导入: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长征)二、话说长征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2、《丰碑》插图(问题: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律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字里行间讴歌了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壮志,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借助多媒体视频,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故事、视频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感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文本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感悟,品味想象设计理念:本首律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长达80多年之久,学生对长征这段历史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多采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辅助教学,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带领学生走进那个艰难困苦的成征岁月,帮助学生感悟文本主题,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诗句,研读感悟。
在研读文本时能自主质疑,交流、感悟红军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并引领学生体会艰苦卓绝的长征,发扬长征精神。
教具准备:1.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通过视频,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七律.长征 - 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设计课前谈话1、体会现场环境,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
2、回顾体育艺术节,感悟不怕吃苦的精神。
3、播放歌曲《长征》,引入课题。
一、导入,引出诗文(6分)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改编自哪位伟人的哪首诗作呢?2、师:是的!画像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一代伟人毛泽东,老师知道大家做过预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吗?(生答)3、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毛主席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全面胜利前夕创作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师:(板书:七律)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七律,它有什么特征?(点名回答)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偶数句需要押韵,切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注意中间间隔号的停顿。
(课件出示)一起读题。
生:《七律•长征》。
5、师:大家知道我们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多少年的日子吗?(八十周年)你们了解长征吗?长征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你知道一些长征故事吗?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资料。
6、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长征》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抓住“远征难”“只等闲”等关键词,体会诗句描绘的典型画面,领悟“点面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诗意,感受毛××及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全体同学大声朗读《七律·长征》这首诗,体会韵律和气势。
4.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并整体感知了诗歌。
它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挥笔写下的一首壮丽的诗篇。
当时毛××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悟诗情,体验这场惊心动魄的行程。
板块二体会长征艰难,感悟红军精神1.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学生再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用红笔圈画出诗中描写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险经历。
2.同桌间交流自己找到的关键诗句和词语,并在全班汇报。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学生范读,抓住关键词体会诗意,思考:红军在这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个词可以体会出来?从“万水千山”这个词可体会出来,说明红军长征路途中困难多、艰险多。
(2)指名读,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
(3)但是红军面对困难有退缩吗?抓住关键词说说他们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只等闲”是指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红军不怕”“只等闲”说明红军在长征路途中虽然困难重重,历经艰险,但他们一点都不怕,只是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4)指名读、齐读这两句诗,读出感受。
教师强调第一句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第二句后面轻读,读出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反差”是这首诗贯通首尾的修辞艺术,也是最具特征的精神气象。因此,在学生领会了诗的每一联“反差”之后,自然就能感悟诗词所要表现的情感了。“逶迤”与“细浪”“磅礴”与“泥丸”“千里雪”与“尽开颜”,诗词表现的反差愈是强烈,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会就愈鲜明、深入。
四、对比阅读,感受伟人情怀。
预设1:“三军”指的是红军的队伍。
预设2:“更喜”是对上文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的感情收束。
预设3:“尽开颜”是指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翻过岷山,进入陕北,胜利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现在的喜悦更胜一筹。
教师板书:翻岷山英雄气概
三、品味“阅读链接”,感受伟人情怀
五、课堂小结,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全诗短短56个字,带我们重走了长征路,感受到红军的乐观精神和英雄气概。印证了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2.课堂演练
3.课后作业
(1)搜集阅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懂诗句,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等角度进行教学,条理比较清晰。在理解诗歌时,我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全篇,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层层深入,使学生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以及领会到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标》中关于阅读的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自主质疑,并凭借自读感悟、交流释疑,理解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第6单元的20课
教材分析: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及长征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指名回答
2.这一课我们继续去领略英雄们的豪迈气概。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能初步体会到长征的千难万险及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本环节设计得虽然朴实,却能紧承上一节课的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知识,调动学生情感,融入特殊的学习氛围,为更好地学文作铺垫。
】
二、学习课文首联
1.自由读首联,看看首联中哪个词语与课题相照应?(读完指名说“远征”)
$
2.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红军长征历经了多少路程(二万五千里)。
要走完这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3.面对困难红军怕不怕?文中的哪一句说明了这一点?(“红军不怕远征难”)
4.如果你们就是不畏艰难的红军战士,你们会怎样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不怕”二字。
5.第二句中的哪个词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艰难?(理解“只等闲”:只是很平常的事)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只是很平常的事?(翻越万水千山)
7.指导朗读:用平淡的语气读“只等闲”
8.学生互读首联,相互之间说说首联的含义。
9.指名读首联,想想首联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课堂上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阅读,为下一步理解诗句奠定基础。
】
三、学习课文第二联
1.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千山万水。
自由读第二联。
2.你了解五岭和乌蒙吗?请同学们看,这就是弯弯曲曲连绵起伏、长达数千里的五岭,(用简笔画画出“五岭”的直观示意图)这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样子可以用诗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逶迤)
3.那乌蒙山又是怎么样的呢?(山很高,气势很雄伟,那么险峻)你能不能读好?读出你理解的“逶迤”和“磅礴”。
4.哪些词说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腾细浪”、“走泥丸”)
5.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指名说)
¥
6.同桌说说第二联的诗意,指名说:
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就像滚动的泥丸。
7.要知道这些山可都是海拔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峻岭啊!这样连绵起伏的群山,这样气势雄伟的高山怎么就变成了细浪、小泥弹珠?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什么样的品质?(板书:英雄乐观)
8.这一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展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
指导朗读:重读“逶迤”、“磅礴”,轻读“腾细浪”、“走泥丸”,这样就可以突出长征的艰难、突出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
9.面对这样的险山峻水(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读出问题,读出感情,读出精神,当今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知识发展的课堂,这一设计,在帮学生梳理诗的结构过程中,巧妙的渗透了长征精神。
看似简单一笔,却体现了语文即生活,语文与时俱进。
四、学习课文第三联
@
1.(过渡)如果说第二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第三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默读第三联,然后说说金沙江和大渡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多媒体出示金沙江和大渡河图片)
2.(手指图片)这就是金沙江,你看到了什么?(理解“水拍”和“云崖”)金沙江水浪滔滔,不停拍打着两岸直插云霄的峭壁。
如果让你过这样的江,你会有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怎么会是暖的呢?板书:暖)请同学们联系一下曾在这里发生过的著名的战斗想一想?为什么暖?因为什么暖?(结合相关资料讨论归纳).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敌人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
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六十多名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主要的渡口,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
3.除了天气的温暖,还写出了心里暖,高兴、喜悦。
请你也带着这样的语气读好它。
4.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
⑴(出示图片)这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你看到了什么?
⑵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铁链高悬在湍急的河流之上。
这样的桥,让你过去,你心里会感到怎么样?你能理解“寒”了吗?
⑶说说诗意。
;
⑷学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⑸此时此刻,你又怎么理解这个“寒”字?
5.谁愿意用朗读来表达这种智取的喜悦,面对恶战的勇往直前?──齐读。
6.面对这样的险山恶水(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对“暖”和“寒”的理解及其意境的体会,是学生比较难把握的,所以在学习这两行诗句时,通过借助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具体的事件、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以及对红军战士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
五、小结第二、三联
1.这两联分别写了两处山和水,长征中红军战士只跨越了这两处山水吗?(结合资料作补充)
¥
2.除了这些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3.小结:
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有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齐读)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的小结中,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红军战士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
六、学习第四联
1.红军将士翻五岭,越乌蒙,巧渡金沙,飞夺泸定,之后又翻越了5座大雪山,8月渡
过了荒无人烟的大草地,9月来到了高4000米左右的岷山,即将踏上长征最后的征程,翻越这座雪山后,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指读──齐读。
;
2.谁已经理解这句诗的大意了?
3.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过了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4.这里的“三军”就是指什么?
翻越岷山对红军将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同学们请看(多媒体出示资料):
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5.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6.面对牺牲,面对死亡(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
以“不怕远征难”为主线,呼唤情感,唤醒感知,给学生以教育。
课堂中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把学生领进那个战争年代,再现当时情景,加深了学生对“难”但“不怕难”的感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材料补充,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了,受到了情感的启迪,思想的启迪。
】
七、总结全诗
1.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它撤出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途时,有近10万之众。
而到达陕北时人数已不满8000人,但是这支部队经过了长征的洗礼,已构成了一道钢铁长城,毛主席正是为这一座钢铁长城叫好,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这一座钢铁长城是用什么构筑起来的吗?指名说。
2.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大家练习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谁愿意来背诵一下(指名背)
背诵这首诗(齐背)
3.总结:
这首诗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面对千山万水,面对千辛万苦,面对千难万险,却始终保持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终于完成了史无前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吧,把你的感受尽情地发挥出来吧!
八、延伸拓展,补充阅读
】
1.写下学习《长征》后的感受。
2.课后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九、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五岭细浪
乌蒙泥丸
红军不怕远征难,(英雄主义)
万水千山只等闲。
(乐观主义)
大渡寒
金沙暖
岷山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