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常考古文李凭箜篌引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一套

合集下载

李凭箜篌引(习题及答案)

李凭箜篌引(习题及答案)

(二)李凭箜篌引(习题及答案)一、课内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李凭箜篌引...:乐府旧题。

张高秋...:张,弹奏。

高秋,深秋九月。

B.颓.不流:下垂、堆积的样子。

玉碎..:美玉碎裂,指声音清脆悦耳。

泣露..:滴露。

C.香兰笑.:花盛开。

中国..弹箜篌:中原地区。

融冷光...:使月光变得温煦。

D.石破..:五色石破裂。

天惊..:天界震惊。

逗.秋雨:引。

露脚斜飞....:露滴斜斜坠落。

湿寒兔..:玉兔。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或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颓.(tuí)不流吴丝蜀桐:精美的箜篌,这里使用了借代的手法。

B.弹箜篌..(kōng hóu)昆山:在江苏,传说中著名的美玉产地。

C.女娲.(wā)炼石二十三丝:一种竖箜篌,有二十三弦。

D.教神妪.(yù)紫皇:道教传说中地位最高的神仙。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4.下列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二十三丝动紫皇B.金伐鼓下榆关C.单于猎火照狼山D.胡骑凭陵杂风雨5.对《李凭箜篌引》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就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象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借助诗人对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6.试赏析“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7.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李凭箜篌引》基础知识练习题

《李凭箜篌引》基础知识练习题

《李凭箜篌引》基础知识练习题1.《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物写人,想象空旷山野上的浮云凝神驻足、忘记流动,仿佛在俯首谛听来衬托箜篌演奏的美妙乐音。

2.“”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3.侧面写乐声的诗句是:“”,“”。

这里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从客体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4.《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 。

5.《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诗句是“ , ”。

6.《李凭箜篌引》中正面描写美妙多变、华丽悦耳、悲抑或欢快的乐声的句子是“ , ”。

7.《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

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8.《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 , 。

9.《诚斋诗话》:诗有惊人句。

杜甫《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李贺云:“ , 。

”10.“ , 。

”两句把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11.《李凭箜篌引》中“ , 。

”两句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

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12.《李凭箜篌引》一诗中,诗人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 。

”两句写出好似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13.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 , 。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及答案 知识讲解_《李凭箜篌引》《虞美人》《燕歌行》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及答案 知识讲解_《李凭箜篌引》《虞美人》《燕歌行》

《燕歌行》《李凭箜篌引》《虞美人》学习目标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有节奏有感情朗读。

2、了解高适诗粗犷豪迈、遒劲有力的边塞风格,了解李贺诗幽奇神秘的意境,了解李煜凄凉悲壮、寄情深远的创作风格。

3、掌握《燕歌行》的主要内容,了解将士们为国献身的精神;《李凭箜篌引》为乐府歌行体,氤氲流转自然,诵读时注意是举止间的起承转合,注意体会诗中意象蕴涵的情感;《虞美人》一词的情感基调是无限伤感悲切的,学习中,结合背景,联系此人的身世,仔细体会词作的思想内容,理解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高适(700—765),盛唐诗人。

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等传世。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熟悉军事生活。

所作边塞诗,对当时的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被称为“千古词帝”。

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写作背景《燕歌行》,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及答案 巩固练习_《李凭箜篌引》《虞美人》《燕歌行》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及答案 巩固练习_《李凭箜篌引》《虞美人》《燕歌行》

课内阅读鉴赏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完成1-3题。

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分析“吴丝蜀桐张高秋”一句的作用。

2、写出这首诗中直接描写乐曲的句子,并分析其妙处。

3、赏析“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

阅读李煜《虞美人》,完成4-5题。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全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与回忆联结在一起的?5、有人评价,李煜因为两个“东”字丢了性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拓展阅读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颔联中的“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浪淘沙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3、从此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4、“往事只堪哀”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又怎样的联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5、本诗前两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对后面的抒情有何作用?6、读诗贵在自悟,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间,读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感受,请你谈谈读后两句的感受。

参考答案课内阅读鉴赏1、诗人从乐师李凭演奏时所用的乐器落笔,写那件箜篌是用吴地的丝弦和蜀地的桐木制成的,强化了乐器本身的精致,也是为了突出表现音乐的高雅。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高频考点《燕歌行并序》李凭箜篌引知识点+专项练习(原卷版)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高频考点《燕歌行并序》李凭箜篌引知识点+专项练习(原卷版)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2、课下注释
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19《李凭箜篌引》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19《李凭箜篌引》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李凭箜篌引》理解性默写1.(常州市高三联考试题)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声写声,表现出乐声的变化;“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形写声,渲染了乐声的美妙动听。

2.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

3.《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句子是:,。

4.《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5.《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且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6.《李凭箜篌引》中,以乐器的精良构造和移情于云来烘托演奏者技艺高超的诗句是:“,”7.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凭箜篌引》中写李凭的箜篌声使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让九天素女满腔忧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凭箜篌引》理解性默写答案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5.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6.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7.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8.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9.江娥啼竹素女愁。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李凭箜篌引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一套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李凭箜篌引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一套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李凭箜篌引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一套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李凭箜篌引有深刻记忆。

原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注解: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新高考语文背诵篇目58篇理解性默写原创题之李凭箜篌引

新高考语文背诵篇目58篇理解性默写原创题之李凭箜篌引

舞,侧面表现了箜篌音乐之动人。
• 老鱼跳波瘦蛟舞
• 17、《李凭箜篌引》“

”两句,营造静态
氛围以表现箜篌的感染力:吴刚久立,忘了睡眠;玉兔静蹲,任凭露
水洒落。
•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高考题,记住没?
• 二十三丝动紫皇
• 14、《李凭箜篌引》“

”两句,写仙人听
箜篌入迷,竟然忘记补天,以致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 15、《李凭箜篌引》“ 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
”一句,从天庭描写到神山,箜篌声
• 梦入神山教神妪
• 16、《李凭箜篌引》“
”一句,写羸弱乏力的动物也跳跃起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 白居易的《琵琶行》
• 4、《李凭箜篌引》“ 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 吴丝蜀桐张高秋 • 5、《李凭箜篌引》“
朗之意,富有意蕴。 • 吴丝蜀桐张高秋 • 6、《李凭箜篌引》“
写箜篌音乐之美。 • 空山凝云颓不流
”一句,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 ”一句,除了表明时间,还有天气爽 ”一句,写流云为之凝神,从侧面总
• 7、《李凭箜篌引》“
”一句,写神女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
侧面表现箜篌音乐之感染力。
• 江娥啼竹素女愁
• 8、《李凭箜篌引》“ 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一句,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
• 李凭中国弹箜篌
• 9、《李凭箜篌引》“ 起伏多变。
”一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
• 昆山玉碎凤凰叫
• 10、《李凭箜篌引》“ 优美动听。
新高考背诵篇目58篇之
李凭箜篌引
理解性默写原创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李凭箜篌引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
一套
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李凭箜篌引有深刻记忆。

原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注解:
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
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⑷江娥:一作“湘娥”。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⑸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⑹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昆山,即昆仑山。

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⑺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⑻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

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⑼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

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皇帝。

⑽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

《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⑾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

逗,引。

⑿坤山:一作“神山”。

神妪(yù):《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

有妪号成夫人。

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所谓“神妪”,疑用此典。

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⒀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

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⒁吴质:即吴刚。

《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⒂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李凭箜篌引练习题及答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3分)
A、疲乏(fá) 积忿(fèn) 淫威(yín)
B、奢望(shē) 昂然(áng) 纠缠(jiū)
C、神妪(qū) 芙蓉(róng) 谦恭(gōng)
D、颤栗(lì) 突兀(wù) 雕琢(zhuó)
2、填空。

(6分)
(1)《李凭箜篌引》选自《__________》,作者
__________,唐代诗人。

(2)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

_____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

答案:
(1)李长吉歌诗汇解李贺
(1)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1)李凭中国弹箜篌( )
(2)芙蓉泣露香兰笑( )
(3)石破天惊逗秋雨( )
(4)露脚斜飞湿寒兔( )
答案:
(1)京城,指长安
(2)形容乐声欢快
(3)引出
(4)露滴点拨:结合句意理解。

4、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3分)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平原上的一棵小草,也要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抹绿意。

答案:
示例: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铁轨下的一颗小石子,也要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

点拨:要按仿写句子的规则来写,与例句一一对应的词的词性要相同。

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3分)
有应变的__________,有__________的竞争性,有__________的兼容性,有继承的创造性,这些都是新世纪青年人必备的品质要素。

A、灵活性协作个性
B、适应性节制宽泛
C、灵活性节制宽泛
D、适应性协作个性
6、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4分)
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写一段完整的话,表现一个人的奉献精神。

(不少于50个字)
答案:
示例:李教授已经70多岁了,可是他还是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里搞科研,在学生们的再三请求下,他才离开实验室,休息一会儿。

这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的真实写照!
点拨:其他的回答也可以,一定要够要求的字数。

二、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2分)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4分)
2、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4分)
3、请简要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4分)
答案:
1、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点拨:此题渗透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课标理念。

2、“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

3、诗人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中,寄托着自己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对乐曲的感受和评判,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