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医案之带下解

合集下载

黄元御医案讲解

黄元御医案讲解

黄元御医案讲解
黄元,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医学家,被尊称为“元医宗师”。

黄元的医学理论在《黄元御医案》中得到了展现。

这部医学文献主要是黄元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案例,通过对实际病例的详细讲解,弘扬了他的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

《黄元御医案》的内容包括了黄元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药物应用、舌诊、脉象等方面的经验总结。

这些案例反映了他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后来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黄元御医案》的一些讲解:
经验传承:《黄元御医案》传递了黄元的宝贵医学经验,涵盖了多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这对于医学学习者和从业者来说,是一份珍贵的临床案例集。

辨证施治:该书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病情的不同,个体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与中医理论中的辨证论治思想相一致。

重视整体观念:《黄元御医案》中突显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身体各系统的相互关系,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而非
片面对症治疗。

养生保健:除了治疗疾病,该书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内容,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反映了中医的预防和保健理念。

舌诊、脉象:书中对舌诊、脉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医诊断的两个重要方面,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医辨证的基本手段。

总体而言,《黄元御医案》是一部有益于理解中医临床实践和学习黄元医学思想的文献。

当然,理解古籍需要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和相关背景知识,因此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深入研读。

黄元御医案之脾胃解

黄元御医案之脾胃解

脾胃解9业师于子蓬,司铎〔1〕金乡〔2〕,录证来问:自来饮食不多,今止三分之一,稍多即伤食泄利,鱼肉绝不思食,食枣数枚即发热,食柿饼半枚即欲泄,陪客茶多,晚即不寐,不食晚饭十余年矣。

饮食调适,终日不唾,若晚饮杯洒,略服温燥,则痰唾黏联,长如唾丝,睡即涎流,大便成粒。

每晚将睡,必思登阁〔3〕,小便短少,夜醒必溺,五更水谷消化,此时更觉〔4〕溺多。

晨起必渴,饮食亦甘。

平素气禀如是,往时自制加减四君丸,黄芪、白术、获苓、橘皮、甘草、当归,遇脾胃寒湿,便服一二次,甚觉有效。

向来不敢饮酒及食诸燥热之物,六月食凉粉,霍乱呕吐并作,八月六日食黍糕半枚,午后省牲,在明伦堂〔5“呕吐原物.自此饭后常觉气逆欲吐,左胁贴乳,上冲喉下,隐隐似痛,半月食消,方才气顺。

服四君丸,发热面赤,耳后如火,两臂〔6〕酸痛,胸腹燥渴。

啖黄梨半枚而愈,是后每日啖梨乃安。

往日一食便泄,今止大便润湿,不似从前结若羊矢而已.吾恐饭后欲吐,将成反胃证,则可虑矣。

前时腰痛腿重,此际已愈,但坐卧少久,不能遽起,是老年常景,非关病也。

但有还少仙方,自当更妙,但恐不能耳。

偶服六味丸,即觉腹中寒滞,服八味三剂后,更觉燥热,耳后如火,或谓附桂少故,非也,晋脏腑大概寒热俱不受,须不寒不热、不燥不湿、平中带补之剂乃可。

此意与县中医士言之,为吾制兔丝丸,服之甚不佳,而四君丸平日最效,今便燥热不受。

大抵渐老渐衰,甚有血虚火起之意,当用何药治之,人还即寄方来。

详观平日旧证:自来饮食不多,渐老渐减,稍多即伤食作泄,此脾气之弱也.脾为太阴湿土,阳明之燥.足以济太阴之湿,则脾阳升运,水谷消磨。

湿旺燥衰,中气莫运,多食不能消化.故病泄利。

肉食更难消磨,过时陈宿,反伤胃气,是以不思食。

食枣生热者,甘缓之牲,善滞中气,土滞则脾陷而胃逆,胃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是以生热,非大枣之性热也。

食柿饼作泄者,寒败脾阳也。

茶多不寐者,阳气收藏则为寐,收藏之权,虽关金水降蛰,而金水降蛰之原,实由戊土之降.茶多滋其土湿,阳明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故神魂升泄而不寐也.不食晚饭者,日暮阳衰,不能腐化耳。

【著名中药材功效】黄元御《长沙药解》(17)代赭石

【著名中药材功效】黄元御《长沙药解》(17)代赭石

【著名中药材功效】黄元御《长沙药解》(17)代赭石代赭石《长沙药解》【本经】代赭。

味苦寒。

主鬼注,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一名须丸。

生山谷。

味苦,气平,入足阳明胃经。

降戊土而除哕噫,镇辛金而清烦热。

《伤寒》旋覆花代赭石汤,方在旋覆花。

用之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以其降胃而下浊气也。

滑石代赭汤,方在滑石。

用之治百合病,下之后者,以其降肺而清郁火也。

代赭重坠之性,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兼治吐衄、崩漏、痔瘘、泄利之病。

煅红,醋淬,研细,绵裹,入药煎。

松软者佳,坚硬者无用。

肝脾下陷者忌之。

拼音名:Dài Zhě Shí,又名须丸、赤土、丁头代赭、血师、紫朱、赭石、土朱、铁朱、钉头赭石、钉赭石、赤赭石、红石头、代赭,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

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挖出后去净泥土杂质就得到本品。

1 基本介绍赤铁矿,三方晶系。

晶体常呈薄片状、板状。

一般以致密块状、肾状、葡萄状、豆代赭石状、鱼子状、土状等集合体最为常见。

结晶者呈铁黑色或钢灰色;土状或粉末状者,呈鲜红色。

但条痕都呈樱桃红色。

结晶者呈金属光泽,土状者呈土状光泽。

硬度5.5-6,但土状粉末状者硬度很小,比重5-5.3。

在还原焰中烧后有磁性。

赤铁矿是自然界分布很广的铁矿物之一,可以形成于各种地质作用中,但以热液作用,沉积作用或区域变质作用为主。

作用为药用的鲕状、豆状、肾状集合体赤铁矿系沉积作用的产物。

2 品种考证本品始载于《本经》,原作“代赭”,列为下品。

《别录》曰:“代赭生齐国山谷,红青色,如鸡冠有泽,染爪甲不渝者良。

”《本草图经》曰:“今医家所用多择取大块,其上文头有如浮沤丁者为胜,谓之了头代赭。

”李时珍曰:“赭石,处处山中有之,以西北出者为良……研之作朱色,可点书,又可罨金益色赤。

”综上所述,古代所用代赭石的产地及色泽暗红,表面有类圆形突起,习称“钉头”等特征,均与现今所用代赭石相符。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先师黄元御于1752年创制了著名的下气汤,载于其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此方功能清肺降胃,为“气滞在胸膈右肋者”而设。

其组成为:茯苓、甘草、芍药、橘皮、杏仁、贝母、五味子、半夏。

业师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疏肝升陷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茯苓、甘草、炒白芍、丹皮、制首乌、橘红、炒杏仁、法半夏。

变功专清肺降胃之下气汤成为既能清肺降胃,又能温肝升脾的升清降浊之剂,扩大了此方的用途,可谓加减下气汤,业师仍称之为下气汤。

他以此方为主方,据脉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六十余年。

药虽平淡无奇,然因其切中内伤疾患之病机,故疗效显著,乃至神奇。

“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为清降肺胃所设。

原方:甘草6g,半夏9g,茯苓9g,杏仁(泡,去皮尖)9g,贝母(去心)6g,五味子6g,芍药6g,橘皮6g。

其功能为“治气滞在胸膈右肋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活血疏肝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验方“下气汤”: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

变功专清降肺胃之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疗效显著。

1.方解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祛邪。

杭芍、丹皮、制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黄斌——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

黄斌——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

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黄斌1张银柱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四圣心源》的自拟方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本文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对于传承黄氏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四圣心源;黄元御;用药思路《四圣心源》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扛鼎之作,不但立论明确,阐释透彻,而且文笔精炼,风格独特,具有广博、深邃的学术思想,颇受后世医家尊崇与青睐。

黄氏发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微旨,一脉相承,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跃然纸上。

尤其是书中自拟方颇多,然审其源流,悉宗四圣之旨,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集中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来深刻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为弘扬黄氏学术、提高中医疗效而阐述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仅供批评与指正。

一、六经司化为主,独创六气治法《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曰:“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

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1】《伤寒论》虽以六经统病,但与六气相对应,气化一直是贯穿始终的。

气化即指六气司化,是由气以化水,由气以行水。

气化,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气化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体现。

黄元御认为人有十二经,因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而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为主,所以十二经统于六气。

他在“六气偏见”指出:“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201.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

201.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

201.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1.闭结桂枝丹皮桃仁汤桂枝11克芍药11克丹皮11克桃仁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丹参11克煎大半杯,温服。

上热,加黄芩;中寒,加干姜;中气不足,加人参;血块坚硬,加鳖甲、蟅虫;脾郁,加砂仁。

2.崩漏桂枝姜苓汤甘草7克茯苓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干姜11克丹皮11克首乌11克煎大半杯,温服。

3.治经漏。

桂枝姜苓牡蛎汤甘草7克茯苓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干姜11克丹皮11克首乌11克牡蛎11克煎大半杯,温服。

治血崩。

气虚,加人参。

4.治经水后期。

桂枝姜苓汤丹皮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首乌11克干姜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煎大半杯,温服。

5.治经水先期(月经提前)。

姜苓阿胶汤丹皮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干姜11克丹参11克首乌11克阿胶11克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水后期(月经推迟)。

6.治经前腹痛。

归地芍药汤当归11克地黄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首乌11克芍药11克煎大半杯,温服。

7.治经后腹痛。

柴胡地黄汤柴胡11克黄芩11克甘草7克芍药11克丹皮11克地黄11克煎大半杯,温服。

表未解者,加苏叶、生姜。

8.经来过多温经汤人参11克甘草7克干姜11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丹皮11克当归11克阿胶11克麦冬11克芍药11克芎穷7克茱萸7克半夏11克煎一杯,温服。

治疗妇人带下,及小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

阴精流泻,加牡蛎;瘀血坚硬,加桃仁、鳖甲。

{解读}带下,妇女常见病、多发病。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

造成白带病的原因很多,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或盆腔炎引起。

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子宫颈糜烂、子宫颈息肉、子宫内膜炎、宫颈癌等。

临床表现常见白带增多、绵绵不断、腰痛、神疲等,或见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或脓浊样,有臭气。

若腐臭难闻,当警惕是否有癌变。

[辨证论治]1.脾虚湿困证: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淡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恶心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

(十八)真武汤——慢性腹泻,胃下垂,腹水

(十八)真武汤——慢性腹泻,胃下垂,腹水

(十八)真武汤——慢性腹泻,胃下垂,腹水黄元御医学研究黄元御医学研究 2022-04-10 06:00167慢性腹泻——大塚敬节医案患者为十五岁男性,两个月前开始出现持续性腹泻,经多名医生诊治,一般好转二三天后还是继续腹泻。

大便呈水样便或夹杂黏液,有时出现咕噜咕噜肠鸣,有食欲,无发热,足冷,有头面烘热感。

口不渴,无腹痛,脐上悸动明显,极其消瘦。

脉沉细弱。

投予真武汤。

服药后,腹泻虽然出现停止的倾向,但病情还是时进时退,并没有完全止住。

从一九四0年一月十四日至五月十八日持续服药而获痊愈。

体重增加了八公斤,身体状态很好。

《汉方诊疗三十年》168肺结核腹泻——大塚敬节医案31岁男子,近来消瘦明显,虽然食欲尚可,但每天腹泻一二次。

患者高个子,肤色白,看上去呈虚弱的体格。

脉大,散漫而弱。

胃部有振水音,脐下可闻及肠鸣音。

听诊和叩诊可知右肺下叶相当大范围的浸润,但体温几乎未超过37.0℃.针对这些症状,便投予了人参汤,但腹泻却加重了。

于是改投真武汤,服药后胸脘部感觉顺畅,全身感到温暖,有了气力。

大便略显干硬,但如果服药不及时则立即出现腹泻。

服药1年以上后,普通饮食不再腹泻,因而营养状态好转,但肺部的病情仍无变化。

对于用甘草泻心汤后腹泻反而加重者,给予人参汤而治愈的验案有二三例。

另外,有时用人参汤后反而腹泻,给予真武汤有效。

许多的场合难于判断应该用人参汤还是真武汤,但对于慢性腹泻,真武汤证比人参汤证多见。

(《汉方诊疗三十年》)《汉方治验选读》论:患者是医生的老师,纠正医生的错误,也可以说医生的临床经验,全都是来自患者的教育。

没有错,哪有对,治不错,学不会。

之所以听讲坐,就想学到一点临床经验。

这个经验,听来的,不如自已实践得来的多。

任何一个大佬都是如此。

169肠胃病——大塚敬节医案夏季胃肠功能减弱倦息感增加的少年患者为肤色白,胖瘦中等的十七岁少年,平时体健,但每至六七月份,体倦乏力,食欲显著下降,或便秘或腹泻。

特别是今年感觉体倦乏力严重,明显消瘦。

中医医案——带下

中医医案——带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健脾利湿、调补肝肾法治愈带下病案:崔某,女,42岁。

初诊:1982年7月5日。

诊查:既往无其他病史可循,育2胎已绝育,月经尚可。

平时眩晕不已,少腹胀满,带下频频。

纳差,呃逆。

脉细数,苔薄舌光。

辨证:肝肾同病,带脉不固,脾胃不和,运化无权。

治法:先予调和营气主治。

处方:山药15g 蒺藜15g 白术芍各10g 莲须15g 川断10g海螵蛸15g 楂曲各10g 云苓15g 孩儿参20g 黄芪10g 炙草5g 青陈皮各10g 当归10g 5剂二诊:7月11日。

髀痛不已,头痛晕眩,脘腹胀满,带下频频。

脉细数,苔薄。

再予调气和营,通络为法。

处方:川断10g 狗脊10g 蒺藜15g 鸡头子15g 龙牡各15g骨碎补10g 西黄芪10g 当归 10g 石决明15g 半夏10g 桂枝5g白术芍各10g 炙草5g 明党参10g 5剂另方:金鸡虎丸1瓶。

三诊:7月29日药后诸恙均减。

脉细数,苔薄。

再予调气和1营,通络治之。

处方:蒺藜15g 当归 10g 生熟地各15g 云茯苓15g 党参10g 川断10g 黄芪10g 骨碎补10g 老鹳草20g 辰麦冬10g 威灵仙10g 黄精30g 桂枝5g 炙草5g 7剂另方:归脾丸2瓶。

按语带下一证,有属湿热者,有属脾虚者,有属肝肾不足者。

此例带下因脾虚运化不健,肾虚带脉失约所致,兼有肝气郁滞之象,故以参、芪、术、草、山药、云苓健脾利湿,白蒺藜、青皮疏肝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川断益肾,海螵蛸、莲须固涩。

使脾气足,运化健,水湿化,同时肝血足,肝气疏泄正常,无以犯脾,气血得充,肾精得养,封藏固摄才能约束带脉。

二诊仍守前意,益气用参芪,固涩加龙牡与芡实。

因有髀痛之兼症,加桂枝配白芍以和营通络。

待至三诊,诸症已显著好转,仍守前法,益气养血加祛风通络之品治之。

从中亦可看出,治疗慢性病,若辨证正确,守法是非常重要的,若有兼症可以随症加减,但应不失原意,才能取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下解 3
李氏,夏病赤带,内杂白沙如豆,并下紫血。

食不甘味,入口作苦,咽干胸燥思饮,而内实不渴,大便泄利,小便淋浊,溺前作痛,溺后作痒。

此缘脾土湿陷,风木疏泄。

精藏于肾,其性封蛰,而肾水蛰封,由于肺金之收敛。

收则生燥,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戊土燥降,收敛得政,阳蛰九地之下,则癸水温暖而不泄。

阳明之燥夺于太阴之湿,则戊土不降,肺金失收效之令,相火升泄,于是癸水莫藏。

肾主蛰藏,肝主疏泄,己土湿陷,抑遏乙木生发之气,郁怒生风,竭力疏泄。

木能琉泄而水不蛰藏,其在男子,则病遗精,其在女子,则病带下。

《灵枢∙五灌津液》:阴阳不和郡水火不交。

则使液盘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即遗精带下之证也。

女子带下,精液流溢,五色不同。

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肾水失藏,五脏陷流,一脏偏伤,则一色偏下。

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各有本色,是以不一也.风木郁泄,相火不秘,甲木之火逆,则胸隔烦热,三焦之火陷,则膀胱热涩。

风力郁冲,而木气遏陷,不能畅泄,故搜溺淋漓,梗阻难下。

木以疏泄为性,水道不开,势必后冲谷道,以泄佛郁,水谷齐下,则成泄利。

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水之润下,莫过于海,故海水独咸,一经火煎日晒,则结咸块,白沙成粒者,相火陷于膀胱,煎熬波溺而结,与煮海成盐之义正相同。

膀胱热撼,精溺蹇塞,木气郁碍,’是以作痛,精溺既下,而木郁未达,是以发痒。

风木陷泄,肝血失藏,离经瘀郁,久而腐败,故紫黑时下。

其病于夏暑者,湿旺木郁,非关热盛。

秋凉则愈者,燥动而湿收也。

然木郁热作,是病之标,而火泄水寒,是病之本.推其源流,则由奇经之任带二脉。

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任为诸阴之长,水寒血冷,任脉凝冱,阴气传结则为疝瘕,阴精流注则为带下,无二理也。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居中焦之位,处上下之间,横束诸脉,环腰如带,所以使阳不上溢,阴不下泄。

土败湿滋,带脉不束,督升任降,阳飞阴走,故精液淫溢而不收也。

《金匮》:妇人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此病属带下。

曾经半产,癖血在少腹不去。

以瘀血凝结,阻水火升降之路,则火逆而生热烦,水陷而为带下,此带证发作之因也。

此当温操脾肾,琉木达郁,以荣风木。

后之庸医,或用清利,或事固涩,阳败郁增,则风木愈泄,是决江河之流而障之以手也,不竭不止吴。

男子淋浊遗精,女子崩漏带下,病悉同源.而庸工不解,其所制各方,无可用者。

李氏用操土温中、疏肝清下,蛰火敛精之法,数日而廖。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