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中的惆怅——纳兰词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纳兰性德研究综述

纳兰性德研究综述

纳兰性德研究综述姓名:彭景班级:社会工作(本科)A1002班学号:0141100229摘要:一1: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2:醒莫更多情,情多更莫醒《菩萨蛮》3:人生只若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令》4: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哭《蝶恋花》5: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采桑子》6:一生一代一双人,争叫两处销魂《画堂春》7: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8: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临江仙》9: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10: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虞美人》11: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浣溪沙》12: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如梦令》二关键词:忧郁多情高洁正直他是北宋以来的第一人。

他的生命短暂,却让无数人渴望穿越三百年的风风雨雨,亲自站在他的面前品读他的心。

他的词,疲惫而不狼狈,清逸而不空洞;他的人,淡雅而不做作,位高而不自恃。

正是他的出尘,使我读他千遍也不厌倦。

他,就是纳兰性德。

这是一个绝对传奇的人物。

相国公子,御前侍卫,是他最基础的身份。

他不屑,他孤高,他发出“不是人间富贵花”的感叹。

人人歆羡他的位高权重,他却只在那出世中做着入世的梦。

他也正如陶潜一般,是一只误落尘网的白天鹅吗?向往自然,摒弃身份,隐居田园,可他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遂也只能郁郁寡欢,落疾而终。

他的生命短暂,却成了无数人心中永恒的美。

月下轻叹,登高怀人,是他最喜爱的事情。

他总是一个人伫立在高楼墙角的阴影之下独自想念,望尽天涯路,却望不到心中渴求已久的容颜。

他多情而不滥情,他伤情而不绝情。

他只是很孤独,亦很偏执,一直默默守候,即使知道心中的人永远回不到自己身边,也不愿舍弃两人曾经相处的点点滴滴。

只在那昏黄的月光下把自己宝贵的回忆拿出来品尝,回味此中的辛酸与甘甜。

广交朋友,为人奔走,是他最博大的情怀。

他身为满人,却融入汉族,与汉人成为亲密的朋友。

顾贞观,陈维崧,都是他一生的知己。

【研究】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文献综述

【研究】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文献综述

【研究】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文献综述论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文献综述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汉语言文学08级2班黄梦晓 08650214【摘要】悼亡词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占据了颇重的分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纳兰容若作为写作悼亡词最多的词人,深受后人喜爱。

本文以他的数首悼亡代表作为例,做了简单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纳兰性德纳兰词悼亡感伤中国古典抒情诗体之一词,始于唐、盛于宋,衰于明而重振于清。

清初词坛才人辈出,有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两大派系。

朱词搞逸绮丽,陈词词锋豪宕,而纳兰性德的词风兼有二者之长,与浙西、阳羡两派鼎峙,并称为“清词三大家”,被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洵足追美南唐二主”(吴梅《词学通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纳兰性德的词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清初词坛甚至整个中国词史上的美锦奇葩。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后避太子胤礽幼名保成讳,改名性德),字容若,自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生于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卒于康熙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享年三十一岁。

性德一生留下三百多首词,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

作词主情致,宗李煜,小令为有清一代冠冕,词风哀感顽艳、婉丽凄清。

悼亡之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邶风? 绿衣》篇,但明确以悼亡为题并著称于史的要数西晋潘岳的《悼亡诗》,而且自潘岳之后悼亡成为伤悼亡妻的专门符号。

悼亡词是爱情词中的另一类题材,词体句式长短错落,更易于表达迂曲婉转的情怀。

悼亡题材出现于宋词中,堪称上乘佳作的首推苏轼《江城子?记梦》。

而纳兰性德是古代词史上写悼亡词最多的词人,在他的《饮水词》中,词题标明“悼亡”的有约六、七首,加上虽未标“悼亡”而词情实为悼念亡妇卢氏、怀旧伤逝的,有三四十首,这类悼亡词的写作时间,几乎涵盖了其后半生,可见悲痛之深。

性德用词来抒发悼亡的幽咽,寄托生死殊途的哀思,且投入时间之长,硕果之丰,境界之高,在文学史上尚无出其右者。

浅谈纳兰词

浅谈纳兰词

浅谈纳兰词前人论词时曾说道:“主情之词,贵得其真。

”“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说到“真纯”,不能不提纳兰性德之词。

我国古代的词始兴于隋,经唐、五代,至宋代达于鼎盛,到元明时,小说、戏曲成为文学代表,词道衰微,词作庸繁平淡,直至清朝,文坛涌现出了纳兰性德、陈维崧、朱彝尊等杰出词人,词学方出现中兴气象。

其中,尤以纳兰性德的词令最为深婉、真纯,一扫元明以来浮艳颓靡之风,为沉落多年的词坛,注入了一股生气活力。

纳兰主张:“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

”正如王国维赞叹的那样,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情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词的魅力在于“情真”,然而整部《纳兰词》所蕴含的凄美,却又令人不解:纳兰出身贵胄,其父纳兰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宰相,其本人二十二岁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一等侍卫,深得皇帝宠信隆遇——试问,以他这样的身世、地位,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怎么竟吟出了那么多凄清断肠的愁曲呢?莫非是应了辛弃疾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要了解纳兰词的真纯,就必须揭开纳兰性德的“哀戚之谜”。

不妨先举一首他的《长相思》为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按理,跟随天子出巡,那是人人求之不得的光宗耀祖之事,纳兰竟却只感到懊恼苦闷!更无奈的是,他既然厌倦这种生活,却又改变不得,实在是一个极大的矛盾。

事实上,纳兰的一生,正是处于许许多多的矛盾之中,诸般矛盾汇集一身,形成了他解不开的愁怨。

最令他刻骨铭心的是他的缱绻深情与无奈分手、生离死别之间的矛盾。

相传,纳兰有一令他钟情的才貌双全的表妹,与他情趣相投,并曾有婚约,不幸的是,那女子后来被选入宫中。

有缘无份,有情人被拆散,这创痛太深太重了,实是永远的隐恨。

尽管有过“旧事惊心,一双莲影藕丝断”(《台城路·上元》)的凄伤往事,他的婚姻总算是幸运的,他娶了一位娇柔多情的美丽妻子,两人情浓款款,幸福温馨。

纳兰容若文献综述

纳兰容若文献综述

纳兰——不只是爱情纳兰容若,清初第一词人。

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拓文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一位几乎拥有世间一切的惆怅男子,一段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1)摘要: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清初著名词人。

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引言:“一生恰如三月花。

”(2)是安意如对他的评价,但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许多人知道他不过是因为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罢了,但正是因为这句词,使许多人认为纳兰词中只有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词,认为爱情构成了他短暂的一生,但我认为:纳兰,不只是爱情。

主题:对于纳兰的评价,古今向来褒贬不一,争论至今未平。

比如罗慕华认为纳兰的作品“女性化”严重,缺乏阳刚之气。

而王国维却称赞纳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3)称赞的就是纳兰在边塞词上的造诣。

在纳兰性德的600多首词中,边塞词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值得一提。

既描绘了边塞雄浑郁勃之美,又刻画了塞外的苍凉凄清。

他以真挚的感情把建功立业的雄心与对现实中待卫生活的厌倦、爱国忧民的心怀与伤离念远的思愁、吊古伤今的喟叹与民族和睦的祝愿溶入词中,既体现了其进步的历史观和民族观,也可以使人体会出其中包含的无限幽怨和无尽伤感。

我认为如果纳兰真的是一个“女性化”的词人是写不出“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这样雄浑壮阔的词句的。

可见,征战沙场也是纳兰的人生理想之一。

他一生的挚友顾贞观是这样评价他的:“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

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纳兰的词作中充满了愁绪,其中虽有关于爱情的,但更多的确实关于自己身世的愁绪,比如:“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关于纳兰词赏析

关于纳兰词赏析

关于纳兰词赏析1. 纳兰词啊,那可真是情感的宝藏!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比如说“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哇,那把初次相遇的美好描绘得多么细腻呀,让人一下子就沉浸其中了,难道不是吗?2. 你们知道纳兰词的魅力在哪吗?那真的是像春天里绽放的花朵一样迷人!像“当时只道是寻常”,简单几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惆怅和怀念,是不是很神奇?3. 纳兰词真的绝了呀!好比夜空中最亮的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像“我是人间惆怅客”,这是多么直白又深刻地表达出内心的哀愁啊,大家不觉得吗?4. 哎呀呀,纳兰词赏析起来可有意思啦!就如同在和一位智者对话。

比如“山一程,水一程”,把旅途的艰辛和遥远刻画得栩栩如生,这感觉太妙了!5. 纳兰词啊,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怜呢!仿佛是一片柔软的云朵。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这其中的哀怨简直要溢出来了,不是吗?6. 大家快来看看纳兰词呀!那简直是心灵的慰藉呢,像冬日里的暖阳。

“一生一代一双人”,哇,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都在这一句里了,真让人感动!7. 纳兰词真的好有魔力呀!如同一个神秘的宝盒。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这时间的感慨和深情,是不是让你也心头一动呢?8. 哇塞,纳兰词赏析起来真是停不下来!好像是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谁念西风独自凉”,那种孤独感太强烈了,难道你们没有感受到吗?9. 纳兰词真的是文学中的瑰宝呀!恰似那璀璨的星星。

“而今才道当时错”,这后悔的情绪是多么真实,让人也跟着叹息呀!10. 纳兰词啊,那是情感的盛宴!就像一场绚烂的烟花。

“肠断月明红豆蔻”,这般凄美的意境,是不是让你也沉醉其中了呢?我的观点结论:纳兰词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语言,深深打动着每一个赏析它的人,真的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纳兰的忧郁_作文1100字_高三议论文作文_

纳兰的忧郁_作文1100字_高三议论文作文_

纳兰的忧郁夜深人静,窗外灯宇消残,整个城市包裹于暮色之下,世界仿佛归于最初的平和。

为自己沏一杯龙井,看着玻璃杯中茶叶的欲卷欲舒,望着杯中水逐渐变为诱人的琥珀色,嗅着带有暖暖温存的茶香,用心去体会暮色四合之中这久违的轻松。

我并不迷恋喝茶,但却迷恋这沸水与茶叶的纠缠;就像我不懂中国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却惟独钟情于纳兰的百转柔肠。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能吟出这种惆怅的纳兰容若,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刻骨铭心?总是固执的认为纳兰就是“空腹凌云万丈志,一生襟抱未曾开”的写照,他出身显贵,是康熙近侍,有着惊人眼目的才情,有美貌聪颖的佳人。

然而上苍终是嫉妒才子佳人的,纳兰一生感情受挫,但曲折的感情造就了纳兰哀感凄艳、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简短的十四字道出的是怎样的一种凄婉迷离?每次读到“人生若只如初见”时,总要释卷。

初见,在我看来是世间最美好的。

它是所有故事的开端,也是所有悬念的开端。

纵使这故事并非我们一开始所期待的,或者这悬念是多么不尽人意,但初见的美好仍会被我们安稳的安置于心底最隐秘的角落。

品纳兰的词,总是感觉与他千里犹面;而有时那一词一阕,却仿佛咫尺画堂深似海。

我们终是读不尽纳兰的忧郁,那刻在他骨子里的怅惘。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无奈的口气。

有人说:时间仍在,是我们飞逝。

从初见到成为挚友,终是敌不过时间与空间的屏障,彼此的心一点点远离,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已相隔千里。

这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体会的情感,无法完美表达的意念,却被纳兰轻轻点破,荡起心中涟漪一片……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可那些曾以为会终生不忘的友谊就在我们念念不忘中被我们忘记了,这是怎样的一种荒谬。

纳兰一如既往的神秘,我承认我读不懂他,但我愿意接近他,体会他的才情与忧郁。

每个人心中都藏有忧郁,只是纳兰把这种忧郁无限扩大,但他每一分忧郁的背后都有着缜密强大的思考。

纳兰容若研究综述

纳兰容若研究综述

纳兰容若研究综述摘要:纳兰容若(1655-1685),满洲人,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有“满清第一词人”、“国初第一词手”之称,王国维更是赞其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曾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饮水词》,再有后人在他原有诗词基础上进行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

纳兰容若秉性多情,有着复杂的人生经历,其词哀感顽艳、真切自然、清新隽永、触动人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词风具有极大的兼容性、自成一派,对纳兰容若及纳兰词的研究成为了当今诗词研究的一大热潮。

本文从纳兰容若的思想、词作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出发,对纳兰词进行了研究与简析。

关键词:人物思想词作内容艺术风格一、关于纳兰容若的思想纳兰容若生长在裘马轻肥、钟鼎鸣食之家,父亲明珠位居宰辅,显要当朝,纳兰自己则身为皇帝的一等侍卫,“密迩天子左右,人以为贵近臣无如容若者”。

与其尊荣享乐,无所不备的贵族生活相对照,其词给人的感觉却是另一番情景:情调凄凉哀婉,气氛悲郁怆恻,字里行间充满怨恨幽愤、徒唤奈何之情态。

对于纳兰容若的这种思想矛盾的成因,历来著家说法不一:杨芳灿《纳兰词序》认为:“先生貂珥朱轮,生长华朊,其词则哀怨骚屑,类憔悴失职者之所为。

盖其三生慧业,不耐浮尘,寄思无端,抑郁不释,韵淡疑仙,思幽近鬼。

年之不永,即兆于斯。

”;吴绮《纳兰词原序》认为纳兰容若“资本神仙,虽无妨于富贵,而身游廊庙,恒自托于江湖”,“才由骨俊,疑前身或是青莲,思自胎深,想竞体俱成红豆也”;金梁外史识《饮水词》则说:“或言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

”以上观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近现代研究者对其原因的解释大致有以下几种:1、家世家史使然。

纳兰的高祖及其部落曾惨遭努而哈赤的屠杀,这种烙印深深铭刻在纳兰的思想里,成为一种不敢明言的隐痛。

其父则权倾当朝,炽手可热,又纳贿擅权,结党营私,纳兰为全家的安全担心而忧郁。

浅析造就纳兰词伤感的原因

浅析造就纳兰词伤感的原因

浅析造就纳兰词伤感的原因纳兰词,作为清代文学的璀璨瑰宝,以其独特的伤感情调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造就纳兰词伤感的原因。

纳兰性德的身世背景对其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纳兰性德为满洲正黄旗人,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

然而,他内心却时常感到孤独和忧郁,这种情绪直接反映在他的词作中。

纳兰性德的早逝对其词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他年仅三十一岁便因病离世,早逝的阴影让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死、命运的思考和哀怨。

纳兰性德的恋爱经历也为他的词作增色不少。

他生命中的几位女性,包括表妹、妻子和爱妾,都给予了他深重的情感体验。

然而,这些爱情的经历却充满了曲折与不幸,为他带来了无尽的伤痛和遗憾。

从时代背景来看,纳兰性德所处的清代社会正值动荡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世事的无奈和感伤,无疑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纳兰词的伤感情感源自多方面因素。

他的身世背景、早逝的阴影、恋爱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共同塑造了他词作中独特的伤感情调。

然而,正是这种伤感之美,使得纳兰词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磨灭的地位,让人们对纳兰性德的才情与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慨。

在阅读纳兰词时,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词句,更能体会到一个时代的沉浮和一位才子对世事的无奈与感伤。

李煜和纳兰性德是两位杰出的词人,分别代表了五代和清初的文学成就。

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词作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李煜和纳兰性德的生平、词作特点、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探讨他们的相关性。

李煜是南唐的末代皇帝,他的词作多表现宫廷生活和男女情感,以情景交融、意象深远而著称。

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清新自然,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等,使词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李煜的词作意境深远,注重对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纳兰性德的词作多表现边塞生活和抒发个人情感,与李煜的宫廷生活和男女情感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烟花中的惆怅——纳兰词研究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或争论焦点)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婉约词风的集大成者。

清朝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纳兰性德自幼聪慧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并以词人为后世所闻。

”【1】纳兰性德的著述十分富有,现存《通志堂集》包括赋一卷,诗四卷,经解序跋三卷,序、记、书一卷,杂文一卷,《渌水亭杂识》四卷。

除此之外,他还编刻过《大易集义粹言》、《词元正韵》、《今词初集》、《通志堂经解》等书。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

其所在的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他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后被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

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

(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

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

)次年(康熙二十四年)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婉约派,始于南宋时期的词流派。

徐师曾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

”[2]婉约词派的特点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如王世贞的《弇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婉约词派其代表为四大旗帜:“闺语”李清照、“别恨”晏殊、“情长”柳永、“愁宗”李煜。

而纳兰容若的词风,则和李煜一脉相承。

梁启超曾品纳兰性德词:“纳兰小词,直追后主。

”李煜作为婉约派“愁宗”的代表,其作品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风格柔靡,但是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为空虚无奈;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昔日的豪华生活,手足情深、儿女情长,都一去不返,但他不能忘掉,于是留念之余发出“人生愁恨何能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慨叹。

环境和身份的剧变,极为深刻的影响了李煜的思想和性格,他悔恨、怨痛、挣扎。

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愁宗”但哪里是这时他的内心才产生矛盾呢!走进李煜的时代,南唐小国的声乐酒舞只是对强大外患的一种避缩。

其实,从李煜出生那刻起,他的禀赋就注定了他是一个矛盾的人。

他好像一团热焰,夹带着天然的才情来到世界。

我们从他的词作中很能感受这种热情奔放:他伤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他怀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还有那句“别时容易见时难”更是于无限叹息中透露出无法抑制的悲哀,奏出悲剧式的尾声。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昏庸无能的小皇帝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纳兰容若的好友顾贞观曾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这句话正表明了纳兰容若词作婉丽凄清的词风。

关于纳兰性德的词风争论主要集中在其词风由来及其词作中所蕴含的情感。

其中尤以词风形成原因之争最为激烈。

大致可分为:盛世与权贵长生的矛盾、生活中的矛盾、出生的矛盾、儒家积极入世观与消极宿命观之间的矛盾。

盛世与权贵长生的矛盾者认为词人生活在清王朝兴起的盛世,战争刚刚停止,生活刚刚起步,社会也刚刚平稳。

作为随新社会诞生而发达的纳兰家族长子,自然感到这个社会巨变给他带来的影响。

纵观纳兰性德一生的处世为人,正直友善是其品格的主调,仗义、敢为是其为友的风格,勤勉、认真是其做事的准则,“积极入世”又是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写照。

然而,生活在权利最高圈子周围的人,是最易感到政治虚假、残酷的人。

词人没有被这种现实所麻痹,依然保持着正直、仗义、认真是极其难得的。

可是,作为十分敏感的词人不可能不知道身边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这是词人内心矛盾、痛苦的由来之一。

生活中的矛盾者认为当时巨变之后的社会一切从零开始,人们期待着美好社会的降临。

而作为清王朝新贵的纳兰性德,更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的抱负。

如之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明,读书过目不忘。

而最后却没有进入翰林院,反而做了康熙帝的侍卫,成为了高级奴仆。

这离词人“未得长无所谓。

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

”(《金缕曲·未得长无所谓》)希望建功立业的抱负相去多远啊!虽然词人是一个勤于王事,忠于职守,认真负责,满怀抱负的有为青年。

却一直不能离开“站岗放哨”的侍卫之职。

这种自立独特的品质,在清王朝的统治阶层无人赏识。

也许他的文采耽误了自己;也许他的出生也无形的阻挡了他的仕途。

这也是他内心矛盾、悲苦的来源之一。

出生的矛盾者认为,纳兰性德家族精力了由降族到望族的过程,所以养成谨小慎微的习惯,在其父亲权倾朝野后,又会有许多的官场习气影响纳兰性德的成长。

康熙初年,就有明珠和索额图的两派之争。

明珠可说是八面玲珑,他擅长揣摩皇帝的意图,甚得皇帝所好。

在解决三藩后,明珠居功自傲,开始“擅政”,“异己者以阴谋陷之”,其同党皆“援引致高位”,与索派“互植党倾轧”。

对于明珠的这些恶迹,纳兰性德这位敏感的词人能没有所察觉吗?称为“料事屡中”而且“性至孝”的纳兰性德,了解到父亲明珠的不法行为和朝野对他的异议,他内心能没有矛盾、悲苦的产生吗?果然,在词人英年早逝后仅仅三年,明珠即被罢相。

儒家积极人世观与消极宿命观的矛者认为。

积极人世,有所作为是词人的抱负,这在满民族新夺天下的气象下,满族文化无疑会对词人有所影响。

但词人也深受汉家儒学的深深影响。

韩美在议论性德时说:“于往古治乱、政治沿革兴坏、民情苦乐、吏治清浊、人才风俗,盛衰消长之际,能指数其所以然。

”说明词人很了解时政,关怀国事。

清王朝毕竟是新兴的王朝,康熙大帝毕竟是有所作为的一代明君。

词人在平叛三落时几欲“慷慨欲请缨”(《拟古四十首》之三十七)。

词人早年在名师指点下,编撰完1792卷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后,又把搜读经史中的见闻等纪录整理成四卷的《绿水亭杂记》,其中有天文、地理、历史、历算、佛学,音乐、文学及考证等方面的知识。

词人的词中也有满怀豪情的词咏,虽然依旧那么的悲凉、清凄。

如:无情野火,趁西风烧遍,天涯芳草。

偷塞重来冰雪里,冷入翼丝吹老。

牧马长晰,征茄乱动,并入愁怀抱。

定知今夕,庚即瘦损多少。

便是脑满肠肥,尚难消受,此荒烟落照。

何万方况文园恨悴后,非复酒沪风调。

回乐峰寒,受降城远,梦向家烧。

茫茫百感,凭高唯有清啸。

《百字令·宿汉儿村》这均说明词人并不消极面对人生,也不恃才自傲,更不混事盗名。

可是,词人词中又常常有一种虚无、宿命的悲哀。

这又是词人内心矛盾的表现之一。

宿命是人对未来不可预知而产生的一种消极避世的心绪,也可能是一种对未来的先知,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叹,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凉。

今日“人”也许会解释一切。

而纳兰性德绝对不是超人,他的聪颖,他的智慧,他的悟性也许让他感到了什么,却又说不清、道不明。

一切好像均被事先安排好了,人力似乎不可改变。

词人写到“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南歌子·古戍)他在《太常引·自题小照》中写到:“西风乍起峭寒声,惊雁避移营。

千里慕云平,休回首长亭短亭。

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

试倩玉箫声,唤千古英雄梦醒。

在《拟古》中,词人的那种无可奈何,那种虚无渺小的无助之情跃然纸上:“白云本无心,卷舒南山欺。

遥峰如梦中,孤影相与还。

忽然间高霞,霏霏欲成烟。

风花落不已,流辉转可怜。

皎洁自多愁,况复对下弦。

”词人的宿命观可见一斑。

这均造就了词人词风的婉丽凄清、哀感顽艳。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性德,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文坛享有盛誉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 也以“纳兰词”而占有一席之地。

而在拉类型的词创作中,尤以其婉约词成就最高,也倍受后世批评家关注。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纳兰性德堪称清代词人第一,他的地位要超过当时影响颇大的陈维崧和朱彝尊。

如钱基博说:“论清初词家,当推成德为一把手,朱、陈犹不得为上。

”【4】胡云翼说:“性德在清词人中为别树一帜者,其所作词不甚依格律,不重视模拟,不喜用古典,而以俚语写自己情思,纯发乎天籁,语意浑然,像这样的词家,宋以后一人而已。

”【5】罗芳洲也说:“清代是词的复兴时代,也就是词的复古时代,其间能不傍古人,自出机杼者,惟纳兰性德一人而已。

”【6】赵景深《中国文学史新编》还把纳兰性德作为清代第一位词人来论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不但以纳兰性德为清词之首,而且称其为“清代词人之冠”。

王亮还认为在清代能真追宋人者,惟纳兰性德一人,纳兰性德可称之为清代二百余年第一大词人【7】。

而关于纳兰性德婉约词研究主要集中在描写水、荷的山水词和吊念亡妻的悼亡诗。

一、“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纳兰山水词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

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

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

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

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

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

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

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