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旭高医案探讨王氏论治木土同病经验-张洁瑜,李柳骥,严季澜
《西溪书屋夜话录》

《西溪书屋夜话录》原文全文清、王旭高著题解:《西溪书屋夜话录》,医论著作。
清;王泰林撰。
原系手稿,大多已残缺,仅存《肝病证治》一篇,收入《王旭高医书六种》。
本篇较系统、全面地阐述肝病证治,王氏将肝病分成肝气、肝风、肝火等不同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治法,不仅这种分类法与前人迥不相同,而且治疗上也很有特色。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
治肝卅法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
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姑录大略于下。
肝气证治一法曰:疏肝理气。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一法曰:疏肝通络。
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如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一法曰:柔肝。
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一法曰:缓肝。
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炙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一法曰:培土泄木。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木香。
即培土泄木之法也。
(温中疏木,黄玉楸惯用此法。
)一法曰:泄肝和胃。
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
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一法曰:泄肝。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金铃、延胡、吴萸、川连。
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
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
一法曰:抑肝。
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一法曰:散肝。
“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是也。
肝风证治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
上冒者,阳亢居多。
旁走者,血虚为多。
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
王旭高治幼儿病医案探析

基金项 目: 中国中医科学 院自主选题团队建设项 目( 2 0 0 9 Y1 2 0 3 0 1 )
F u n d p r o j e e t :C h i n a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T o p i c S e l e c t i o n T e a m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r o j e c t 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 ( 2 0 0 9 Y1 2 0 3 O 1 )
二时则痛甚 。 仿丹溪论参越桃意。 高 良姜 , 桔梗 , 川连 , 通草 , 滑石 , 焦 山栀 , 山楂炭 , 焦六曲, 砂仁 。 复诊 , 痧 后
腹痛 , 甚 于 黎 明。 阳气 为 阴寒凝 遏 , 欲 升而 不得 升 , 故 痛甚 于黎 明也 。 前 用 温寒并 进见 效 , 今 仍前 法加 减 。 桂
六曲、 砂 仁 清热 宣肺 兼 以消食 导 滞 。
4 痧后 移 热大 肠案
鳖甲、 羚羊角 , 并寓苡米 、 桑枝于补剂之 中, 是参风湿
治 法 以治 “ 筋 络 空虚 , 两 足 蹯挛 ” 之证 。柳 宝 诒有 【 按】 云: 用 苡米 、 桑枝 于补 剂 中 , 稍 参 风湿 治法闭 。
Ke y wo r d s :W a n g Xu ao g ;p e d i a t r i c c se a s ; h u a n xi c a o t a n g me d i c a l c se a s ;s yn &o me a n d p a ho t g e n e s i s d i f e r e nt i a i t o n o f z a n g— — f u v i s c e r a ; f e t us s c a r e ; c h i l d t U — —
读《西溪书屋夜话录》浅析王旭高治肝学术思想

读《西溪书屋夜话录》浅析王旭高治肝学术思想发布时间:2021-11-02T02:07:09.772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10期作者:王立[导读] 《西溪书屋夜话录》是一部理论和实用性很强的治肝专著,原系手稿,现多已散佚,仅存“治肝篇”。
王立利川市民族中医院脾胃科湖北省利川市 445400摘要:《西溪书屋夜话录》是一部理论和实用性很强的治肝专著,原系手稿,现多已散佚,仅存“治肝篇”。
王氏治肝分肝气、肝风、肝火类治,承先人之精髓,却不拘于古法,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按由气至血、由轻及重、由本脏到他脏之线索,总结出“治肝三十法”。
其体理完备,证治健全,选方精练,用药独到,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准,其临床实案更是备受推崇,对后世医者影响至深。
关键词:肝气肝风肝火肝病证治Brief Discuss on Wang Xungao’s Academic Ideas by Xixi Sanctum Nightly QuolationWang LiAbstract: The "Xixi Sanctum Nightly Quolation" i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onographs o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 which were manuscript primitively. Unfortunately, most parts of the monographs are lost now. Only the chapter on “Liver treatment” is preserved. Wang XUgao treat the liver diseases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as Liver qi,Liver wind and Liver fire. Wang’S therapies based the essence of previous studies, but Wang’s are more flexible. Wang had summed up “Thirty methods of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 from different angels, Qi or blood, light or heavy, the liver or another related-organs, combined with his years of clinical practice. Because of this monograph has a systematic theory, sound method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xact and unique 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rugs, it not only possesses high theoretic level, the medical cases in it are also highly praised nowadays and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later physicians.Keyword: Liver qi; Liver wind; Liver fir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王旭高(1798-1862),名泰林,字以行,江苏无锡人。
医案六则

曰:‚可便得愈乎?‛文伯曰: 政:通‚正‛,只。 ‚便差甚易。政恐二年後不復起 矣。‛雲曰:‚朝聞道,夕死猶可, 況二年乎!‛文伯以火燒地,布桃 葉,設席,置雲於上。頃刻汗解, 撲以溫粉。翌日果愈。雲甚喜。文 伯曰:‚不足喜也。‛後二年果卒。 夫取汗先期,尚促壽限,況不顧表 裏,不待時日,便欲速效乎?每見 病家不耐,病未三四日,晝夜促汗, 醫者隨情順意,鮮不敗事。故予書 此爲醫者之戒。
今译:接着就困乏疲惫,不能起床,就把床席和垫子中间开个缺口, 听任大便自己流下来。
返回主页
泠然:清凉貌。
顾:反而。
彥修聞之,曰:‚吁!此必傳者之 妄也。‛翌日天甫明,來視予脈, 煮小承氣湯飲予。藥下咽,覺所苦 者自上下,凡一再行,意泠然,越 日遂進粥,漸愈。 朋游因問彥修治法。答曰: ‚前診氣口脈虛,形雖實而面黃稍 白。此由平素與人接言多,多言者 中氣虛,又其人務竟已事,恒失之 饑而傷於飽,傷於飽,其流爲積, 積之久爲此證。夫滯下之病,謂宜 去其舊而新是圖,而我顧投以參.
返回主页
随文注释
中热:内热。 溲:二便。
(一) 齊王侍醫遂病,自練五石服之。 臣意往過之。遂謂意曰:‚不肖有 病,幸診遂也。‛臣意即診之,告 曰:‚公病中熱。論曰:‘中熱不 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爲藥精 悍,公服之不得數溲,亟勿服,色 將發臃。‛遂曰:‚扁鵲曰:‘陰 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夫 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故中熱, 即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敢自居識者,然舍症從脈,得之先 哲格言;血脫益氣,亦非妄逞臆見。 今人胸中每持一勝算,見前人用涼, 輒曰:‚此寒症也,宜用熱。‛見 前人用熱,則曰:‚此火症也,應 用涼。‛因攻之不靈,從而投補; 因補之不效,隨復用攻。立意翻新, 初無定見。安得主人、病人一一精 簧鼓:动听的言语。 醫察理,而不爲簧鼓動搖哉?在前 人,蒙謗之害甚微;在病者,受誤 之害甚鉅。此張景岳‚不失人情‛ 之論所由作也。
柳选四家医案及其读法例

《环溪草堂医案》之剂型、服法 剂型
擅长以煎、丸、散相搭配,善于变通 : 稚龄病童性畏服药者,巧思化裁制用药枣(咳 喘门案1); 暑病变汤为蒸露(暑病门案6)
用水
长流水-如内伤杂病门案2、脘腹痛门案6 泉水-如痿痹门案2、伏气门案4 伏龙肝汤代水-如失血门案1 小麦煎汤代水-如咳喘门案14 黄蚕茧煎汤代水-如消证门案2 陈粳米煎汤代水-如伏气门案1 赤小豆煎汤代水-如黄疸门案3 益母草同陈酒代水-如妇人门案14
分析
外感门
病情: 得食则吐,月余,形神疲乏--宛如膈证 口苦、寒热往来,汗? 人生病 左关脉数 右关细软 其人--明而动,晦而休,务农无怠 病机:邪郁少阳,胃气冲逆 治则:疏解少阳,平胃降逆,佐以辛通
方药:小柴胡法
诒按:治病不难,难在探取病情, 能得真谛
再诊:前方嘱服两剂,据述服后,壮热大汗, 湿透衣被,即思纳。因其效验,连服一剂。今 已吃饭,唯力不充耳。诊其脉,左关已软,右 脉尚细。续与和中。 党参三钱 归身一钱 续断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炙甘草三分 前胡三分 煨木香 为什么会壮热、大汗? 脉象表明什么?
读法例
选择版本:中国中医药 、上海中医学院、 华夏(名著集成、评注)等 1、通读:通读全书。抓各家医案特点。 2、选读:选择一家或二三家;或选病证 3、精读:选重点医案,重点分析 4、反复读:多读几遍 5、对比读:将几家医案同样病证进行对比 5、笔记、归纳、总结、心得 6、别忘了读“序”、“评”! 注:最好有一定中医基础,最好有一定临床。
6、肝风与痰饮相搏,内壅脏腑,外闭窍隧,以 致不寐不饥,肢体麻痹。迄今经年,脉弱色悴, 不攻则病不除,攻之则正益虚,最为棘手。 钩藤 菖蒲 刺蒺藜 远志 竹茹 郁金 胆 星 天竺黄 另指迷茯苓丸临卧服。
王旭高医案

王旭高医案积聚1、常用方剂:金铃子散、二陈汤、左金丸、化肝煎(化肝煎为景岳方,疏肝泄热和胃良,陈皮青皮与丹皮,芍药山栀泽贝匡)、三棱+莪术2、积聚若为寒痰、气血凝滞而成,注意内和脾胃,外用攻消。
寒痰可用二陈汤;气滞可用木香、砂仁;血瘀可用金铃子散、三棱+莪术、乳香+没药、郁金、丹参、当归、香附。
3、下焦虚寒导致的气滞,可用天台乌药散加减,常用:乌药、肉桂、吴茱萸、木香、延胡索。
4、下焦阴寒凝滞,注意使用泽泻,泻阴浊。
5、心烦热,或肝郁烦热,可使用贝母—《神农本草经》曰:治伤寒烦热,疝瘕。
治疗咳嗽:贝母+杏仁常同用。
6、虫积,多由脾胃寒湿,湿郁生热,热郁生虫,为本寒标热。
7、浮梁,为心之积,居于心下胃脘之间,其形竖直而长。
为肝气郁滞,兼夹痰饮为患,治疗时可选用二陈汤、左金丸、金铃子散等。
8、胃肠寒积、痞塞,可选用温脾汤或附子泻心汤温脾汤(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附子泻心汤(附子、黄连、黄芩、大黄)9、积聚之证,大多寒多热少,虚多实少,桂枝、肉桂、吴茱萸为积聚之要药,气温则行,血寒则凝,运行其气,流通其血,为治积第一要法。
咳嗽1、心咳:心咳之状,咳则心痛,治疗宣散肺经风邪,参入宁心缓火之品宣散肺经风邪:前胡、苏叶、枳壳、桔梗宁心缓火之品:小麦2、咳嗽常用药对(1)宣散肺经风邪:前胡、苏叶、荆芥、防风(2)清肺化痰:杏仁、贝母(3)清肺热:黄芩、桑白皮(4)梳理肺气:桔梗、枳壳(5)燥湿健脾化痰:半夏、茯苓、陈皮(6)久咳伤肺阴,补肺阴:沙参、麦冬3、肺有风邪则咳,胃有湿痰则满,肾虚则腰痛,肝虚则目花。
4、久咳伤肾,注意“熟地”“胡桃肉”“当归”“沙苑子”的使用5、咳嗽面白为金伤,脉数而洪属虚火,治疗可以补肺汤加减:党参生黄芪五味子紫菀炙甘草茯苓淮山药麦冬沙参陈皮6、烦劳罢极则伤肝,肝伤则气上逆,为胁痛,为咳嗽。
秦氏所谓:先胁痛而后咳者,肝伤肺也,治法不在肺而在肝:旋复花桃仁炭杏仁贝母苏子冬瓜子黑山栀丹皮郁金薏苡仁枇杷露7、咳嗽夜重,风寒伤于肺,劳碌伤于肾。
《柳选四家医案》学习方法举要

病机,有方药,但缺少治法,症状描述亦显单薄。柳
氏案后为之评按。4 r29:“此想系左半有汗,右半无汗
之证。细绎案语,是防其将患偏痱之意。”话虽简 短,但对理解本案很有帮助。《素问・刺禁论》云: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由于肝主血而肺主气,故 尔,中医有“左血右气”之说法。从本案方药来看, 处以《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味,在平补气阴的同 时,少佐泻肝之品,可知血分有余而气分不足,阴血 有余而阴津不足,从而柳氏得出“左半有汗,右半无
umes
apeutic
noted and remarked.It is fhe veIy excellent work,integrafing medical theo口y,theI.apeutic princjples,ther— methods and thoughts of dif玷I℃ntiation.In order to better study and apply Liu Xuan Si Jia Yi An,the authors had summarized the leaming methods of this book in the paper.
云。4_7:“真阳以。肾为宅,以阴为妃。肾虚阴衰,则阳
学精神;同时,也反映出柳氏在方药运用方面的娴
熟与老道。 除上述几种评按情况之外,柳氏还经常一语道 破案中之玄机,为后学理解和运用医案中的理法方
无偶而荡矣。由是上炎则头耳口鼻为病,下走则膀
胱二阴受伤。自春及秋,屡用滋养清利之剂。欲以
养阴而适以伤阳,不能治下而反以戕中。《内经》所 谓‘热病未已,寒病复起’者是也。鄙意拟以肾气 丸,直走少阴,据其窟宅而招之,同声相应,同气相
《王旭高临证医案》咳喘病治验初探

《王旭高临证医案》咳喘病治验初探山东济宁市如意医院张超内容提要本文根据《王旭高临证医案》咳嗽门和痰喘门的治案,初步总结了王氏对咳喘病的治法及处方变化规律,并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对其治法进行了探讨。
认为王氏治法,临证先分虚实,又极善于从脾肾调治,将宣散和补摄统一在一起,药物配伍成对列出,包蕴了动静相配,表里兼顾,阴阳双补,敛散协调的内涵。
在药物炮制上,或丸或散,并巧妙地借鉴了食疗之法,用心良苦,触发后学。
《王旭高临证医案》(1)中治咳喘病的案例散见于痰喘门和咳嗽门中,所列病案立法明确,用药精巧,案语简炼,无冗沓之词,辩证精确,起沉年之疴。
处方变化有规律,病例分析言简意赅。
咳喘之疾,虽属小恙,但治疗不当,实难痊愈。
王氏医案中辩证用药,特别是制药上有不少独到之处,确能启迪后人,故笔者就王氏有关咳喘病的治验作一初探,以资助学者,不当之处,望同道斧正。
一咳喘须分虚实,病久责之脾肾大抵咳喘之疾,治则首分虚实表里,在表者为外感,主实,有风寒风热的不同,治法各异。
然病久缠绵难愈者,就须调理脾肾,或壮水之主,或益火之源,当辨明用之。
医案中对此论述辩证颇为得当,王氏认为:外邪侵犯人体,肺先受之,但久必及肾,故治疗应视病之新久,辨明虚实。
“咳嗽痰喘之病,浅则在肺胃,深则属肝肾,凡用方之法,由浅而深,按脉察色”(引文见原书,下同)。
当知其虚中挟实还是实中有虚。
实则为痰浊,为肺气不降,当豁而祛之;虚则气喘而短,为肾不纳气,当补而摄之。
即“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纳气之根,肾虚不纳,则气逆而生喘,肺虚失降,则贮而作喘。
”咳喘之疾,常可累及肺之子母,虚实夹杂,治疗主张“辛通肺气,补摄肾气,”并酌加健脾之药。
辛通肺气用杏仁、杷叶、款冬花、紫菀、桔红、半夏、桑皮、川贝、前胡、苏子之类。
补肾纳气用熟地、五味子、胡桃肉、山茱肉、肉桂、附子之属,又常加入咸寒豁痰、重镇降气之品,如礞石、代赭石、蛤壳、磁石、紫石英等。
例如治叶氏一案:“喘之标在肺,喘之本在肾,脉迟者寒也,舌白者痰也”,用大熟地蛤粉炒、半夏、陈皮、茯苓、杜仲、冬花、桂枝、紫菀、杏仁、五味子、胡桃肉治之,药尽后“喘发已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7第17卷 第5期 2015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May,201王旭高,名泰林,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又号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
生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卒于同治元年(1862年),江苏无锡人。
世居西门外梁溪之坝桥下,故其居名“环溪草堂”“环溪西屋”,书斋名“西溪书屋”。
王氏医案著作现存的有《王旭高医案》四卷,《环溪草堂医案》三卷。
王氏善用五行生克理论调整脏腑,使其达到平衡。
从王旭高临证经验中可以看出,王氏对于木土同病(即肝脾、肝胃同病)的论治,并不是将“抑木扶土”与“疏肝健脾”等同起来一概而论,也不只是局限在“肝木克土”,而针对“肝木克土”在具体治疗中亦有差别。
木土之间关系并非单一,治疗各有其不同的方法,选方用药亦各异,不能一概而论。
王旭高认为土有脾、胃之分,即肝克脾常有脾虚,而肝木克胃则胃不虚。
临床辨治要精确,切莫一概而论。
对于肝木王旭高又指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肝气郁久,“气有余便是火”,气机失舒,郁而生热,肝火自然因之而生。
若火升不熄,亢动游行,筋脉失养,肝风因之而动。
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
且又易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曰“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同时王旭高还指出治疗肝病不从王旭高医案探讨王氏论治木土同病经验张洁瑜,李柳骥,严季澜(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摘 要:该文通过对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王旭高医案》及《西溪书屋夜话录》等著作中关于木土同病论治的理论、医案的分析,总结了王旭高木土同病论治的独特经验。
关键词:王旭高;医案;肝木克土;治疗经验中图分类号:R2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 ) 0 - 0107- 03收稿日期:2014-10-03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XK100260 61)作者简介:张洁瑜(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文献研究。
通讯作者:严季澜(19 -),男,北京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文献研究。
E-mail:yanjilan123@。
Discussion on WANG Xugao's Treating Experience of Wood-earth Disease Through His Medical Records ZHANG Jieyu,LI Liuji,YAN Jianlan(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theory and medical records of treating wood-earth diseasesfrom WANG Xugao's medical works,including The Medical Records at Huanxi Caotang ,The Medical Records of WANG Xugao ,The Records of the Conversation at Night at Xixi study . Then it summarizes his specialized experience of treating wood-earth diseases.Key words:WANG Xugao;medical records;liver-wood restraining the earth;experience 表3 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总有效率(%)毫针法组胃热湿阻型16322943.76 .00脾虚湿阻型24829 79.17三通法组胃热湿阻型176137 8.8281.82脾虚湿阻型278612196.304 结论针灸减肥是一种疗效显著持久、经济、安全副作用小的新型减肥方法,而且在减肥过程中,对于并发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患者,可以达到既减肥瘦身,又预防与治疗合并症的目的[ ]。
运用三通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综合了毫针疗法、火针疗法、艾灸疗法、刺络拔罐放血疗法的共同作用,使贺氏针灸三通法在治疗优势病种方面得以拓展。
由于三通法综合了多种刺灸方法,能发挥多种治疗手段的协同作用,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
贺氏针灸三通法减肥疗效明显优于毫针法;脾虚湿阻型患者的减肥效果明显优于胃热湿阻型患者。
◆参考文献[ 1 ] 王桂玲,谢新才.贺氏三通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6例[ J ] .中国针灸按摩杂志,2004,24 ( 1 ):10.[ 2 ] 谢新才,周杰.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60例[ J ] .江西中医药,2012,43 ( 1 ):47-49.[ 3 ] 危北海,贾葆鹏.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 ( ):317-319.[ 4 ] 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 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 ] 阮亚丽,阳仁达.近十年针灸减肥的临床研究进展[ J ] .中医药导报,2010,11 ( 8 ):7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 .0 .036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7卷仅要祛邪还要注意扶正,且应注意虚实之分。
肝体阴用阳,阴血不足出现的肝郁要与实性肝气横逆相鉴别。
1 辨别肝气有乘脾乘胃之分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
古人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疾生焉。
”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肝木克土而致的中焦脾胃的郁滞,故云:“凡郁皆出于中焦”。
王旭高在临床辨治肝木克土病变时,并非单纯将肝木克土一概而视为肝木盛而脾胃虚。
肝气横逆,导致脾胃的病变,王旭高临床施治善察脾胃虚实不同,而遣方用药亦有差别。
1.1 肝气乘脾病将一载,肝气横逆而不平,中气久虚而不振。
唯肝逆,故胸脘阻塞而攻冲,唯中虚,故营卫不和而寒热,凡大便溏,饮食少,右脉细,左脉弦,是其证也。
四君子合逍遥散加左金,是其治也。
药用:党参、冬术、陈皮、茯苓、归身、神曲、白芍、柴胡(盐水炒)、川连(吴茱萸炒)、谷芽、玫瑰花(《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内伤杂病门》)。
在此医案中,王旭高指出“肝气横逆而不平”“中气久虚而不振”为其病机。
可见肝乘脾的根源在于脾虚不运。
故以四君子健脾,另加逍遥散以疏肝,加左金以泄肝,使之不再克制脾土。
此处正应王氏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言,“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木香。
即培土泄木之法也(温中疏木,黄玉楸惯用此法)”。
1.2 肝气乘胃肝气与饮邪,相合为病。
脘腹作痛,呕吐酸水。
拟苦辛泄木,辛温蠲饮。
药用:川连(吴茱萸炒)、陈皮、木香、丁香、蔻仁、干姜、川楝子、延胡索、香附、川椒(《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脘腹痛门》)。
本病由肝气所迫、胃气上逆而发呕逆。
肝气横逆,然而胃土并不虚。
因此方中用吴茱萸炒川连、川楝子苦以泄肝气,陈皮化痰理气和胃,蔻仁温中理气机,木香、丁香、香附、干姜、川椒均宣通温散于中下,延胡索行血止痛。
故能治脘腹同时作痛。
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称此法为“泄肝和胃法”:肝气横逆,过亢而上冲于胃,则迫胃气上逆。
乃以左金丸、白蔻、金铃子泄肝为主。
1.3 比较如果只是单纯说肝气乘脾胃,就没有必要专门列出两法。
观王氏用药,一则重在脾虚,一则重在肝旺。
肝气乘脾重在治疗脾虚而致肝乘,或肝乘而致脾虚,宜培土泄木。
“乘胃”者,肝气上逆致胃气不和而壅滞或甚而上逆,因肝胃之阴未亏,方药须远柔用刚。
旨在“疏厥阴以舒其用,和阳明以利其腑”治宜泄肝和胃。
培土泄木,治肝气乘脾之阴土不升;泄肝和胃,治肝气乘胃之阳土不降。
前法治证以脾虚为主,肝木乃乘虚而克,故治以健脾为主,制木为辅。
故法曰“培土泄木”,“培土”在前,“泄木”在后。
后者,证以肝旺为主,肝气过旺,胃虽不虚亦被肝木所乘,故以“泄肝”为主,从而达到和胃的目的。
故法曰:“泄肝和胃”,“泄肝”在前,“和胃”在后。
2 土虚木甚之时,注意木有肝气、肝风之别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指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
”肝为风木之脏,藏血、主疏泄,喜条达,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劲,主升主动,以升为用,以入为和。
故郁而不舒为肝气,气郁化火为肝火,阳升无制为肝风。
王旭高在治疗土虚木乘时,尤其注意肝气、肝风、肝火之别。
2.1 肝气甚而中气虚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生甘草一斤(研末),红枣一斤。
将枣煮烂去皮核,与甘草打和为丸。
每服三钱,开水送下。
原注:此人并无表证,又无内热,一日数十痉,服此二料即愈(《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中风门》)。
此病案记载肝血虚,筋脉失于濡养,表现为虚性肝气甚且中土亦虚,而出现的筋脉拘急症状。
《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发痉,即筋脉拘急。
此方乃甘麦大枣汤去小麦之方。
用甘味之药缓和肝气之急迫。
此正合王旭高所谓缓肝法。
但应注意,此病案中病人表现的肝气是由于肝血虚而出现的虚性亢奋的“肝气甚”,而非表现以胀满为主的“实性肝气甚”。
可见肝血虚而出现虚性亢奋的“肝气甚”,与实性的肝气甚在临床表现上亦有差异。
诚如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言:“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用甘味之药缓和肝气之急迫。
”由此可见王氏辨证之细致与选药之精确。
2.2 土虚致肝风动而上逆心肾虚而不交,脾肝虚而不调。
内风上扰,头眩心跳;中土式微,不寐纳少。
交济坎离,须借戊己以为媒;欲平肝风,亦宜培土。
药用:党参、归身、白芍、冬术、茯神、远志、枣仁、神曲 沙苑子(《王旭高医案·虚劳》)。
此案为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土虚不能固木而致木摇而风动,中虚而见纳少。
又兼水亏木动风摇上扰清空而头眩,内风动越则心悸、不寐。
王氏云:“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潜阳明、泄厥阴。
宜培土宁风。
”治用党参、白术、茯神健脾扶土,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沙苑子温补肝肾,茯神、远志、枣仁安神,药证相对,丝丝入扣。
2.3 比较此二法虽均需培土宁风,但有肝气、肝风之别。
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王氏将二法皆称缓肝法,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
一则是肝气病宜缓肝,重在补脾气以缓急,用药略偏甘平。
一则用于肝风上逆,重在扶土以熄风,用药略偏一甘寒。
可见王氏精思之辨。
3 辨识肝木挟寒、挟痰乘土之证肝气、肝风、肝火发病后可横逆脾胃,又有“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