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百年前预言上海世博会——中国人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
近代中国与世博会

近代中国封闭自己、孤立自己,导致在科技、文化等方面错失了与世界交流合作的机会。 只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实现快速发展,融入世界大家庭。
创新是强国之本
在历届世博会上,中国往往以传统工艺、传统产品参展,缺乏创新精神和原创产品。这也 反映了近代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足。只有加强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01
参加世博会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机
会。
展示了中国传统和文化
02
通过世博会,中国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启示
03
参加世博会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和促进国际合作。
03
CATALOGUE
近代中国参加世博会的盛况
中国参加世博会的盛况概述
06
CATALOGUE
近代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遗 产
历史价值与文化遗产概述
展示中华文明
中国参加世博会,展示了 中华文明的发展成果和独 特魅力,加深了世界对中 国的了解和认识。
促进文化交流
中国通过参加世博会,与 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文 化交流,增进了不同文化 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推动经济发展
3
国际合作与友谊
中国通过参加世博会,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 合作关系,增进了友谊,为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 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立法保护
中国政府应加强对参加世博会历 史价值与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 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确保其得
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教育推广
通过教育体系和媒体宣传,加强对 参加世博会历史价值与文化遗产的 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其重要性 的认识和了解。
走进世博会--世博会历史

走进世博会--世博会历史篇一:走进世博会走进世博会世博会,全称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sition)。
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
博览会起源于欧洲早期的集市。
从15世纪起,欧洲诸国举办过多次有影响的大型博览会。
18世纪中后期,伴随新的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但只展不卖的博览会。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法国都举办了多届有影响的工业博览会,以此推动本国工业生产技术,宣传新产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博览会的规模逐步扩大,参展的地域范围从一地扩大到全国,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直至发展成为由许多国家参与的国际性博览会。
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是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
按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定,世博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两种:一种是注册类世博会,展期通常为6个月,从2022年开始每5年举办一次;另一类是认可类世博会,展期通常为3个月,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举办一次。
世博会的组织机构是国际展览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Exposition),简称BIE,总部设在巴黎。
国际展览局属政府间国际组织,其作用包括组织考察申办国的申办工作,协调博览会的日期,保证博览会的质量,规范博览会的活动等。
国际展览局目前有154个成员国(统计截至2022年7月1日)。
一、人类文明的盛会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会。
1851年创立的世博会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
它反映了世博会这一特定活动形式的指导思想以及区别于其他博览会的特性,体现了世博会组织机构、主办方以及参与方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共同意识。
1.进步——世博精神和理念的集中体现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以后,随着人类理性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后来达尔文进化论的深刻影响,“进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观念。
渊源与价值

后来,也由于在伦敦世博会上有中国展品的参展,希生就被邀请参加了首届伦敦世博会的盛大开幕仪式。1851年5月22日的《匹茨菲尔德太阳报》对油画所勾勒的场景之外的一个情节进行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它说:希生与其他的外国使节站在一起。当唱诗班唱起亨德尔的《弥塞亚》哈利路亚合唱曲时,希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走出外交使节的人群,来到女王面前非常优雅地向女王行了礼。希生到底是什么身份?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根据著名古代服饰专家高春明先生的分析,从画中希生的着装来看,极有可能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中国绅士。
解放以后我们首次参加的一届世博会,是1982年的诺克斯威尔世博会。尽管我们参展的一些艺术类的展品跟当届世博会主题“能源”不怎么协调,但毕竟还是让世人看到了正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的新气象,意义非凡。
2002年12月3日,我国成功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中国人的百年梦想终于实现。要知道,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早在其代表作《盛世危言》当中,就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他如此写道,“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而我们的老市长汪道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在提到由上海申办世博会时做了这样的比喻:广交会是战术性的,管一年,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50年。现在想来,这话说得多么精辟、深刻。
于是,可能有人会问,以前人们需要到世博会上来亲身体验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但现在传播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任何新的技术和理念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在全球得到传播。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来世博会呢?这就是我要讲的世博会的第三个价值观———交流。
2010年高考最新作文素材---世博会的前世今生

2010年高考最新作文素材---世博会的前世今生2010年高考最新作文素材---世博会的前世今生参观世博会看什么?看文化,世博会是全球文化交流的盛会;看科技,世博会是科技创新展示的舞台;看创意,世博会是创意与智慧的竞技场;看发展,世博会是探索未来发展的试验田。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正在向我们招手,这个即将出世的胎儿在母体里隐隐躁动着对盛世的渴望。
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承办者,中国人与世博会的关系顿时亲密起来,对世博会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世博会的由来和发展世界博览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
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农耕社会便已经出现了雏形。
古时候,人们往往在庆贺丰收、举行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展开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这就是世博会的最早形式。
公元5世纪,波斯举办了第一个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览会。
18世纪,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但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的展览会。
1791年,捷克在首都布拉格首次举办了这样的展览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展览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参展的范围从一地扩大到全国,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直至发展成为由许多国家参与的世界性博览会。
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博会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的鼎盛时期,第一届世博会在热闹非凡的气氛中开幕,展区占地9.6万平方米,展览用的桌子总长约有13公里,在23个星期的展览期间,有630万人莅临参观。
约有1.8万名商人展出了他们带来的约10万件产品。
这些展品包括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钢钻,还有一头大象标本,而蒸汽机、农业机械、纺织机械则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的无限想象力。
组委会为5000多位参展商颁了奖,其中中国送展的丝绸、旗袍、茶叶等获得了各种不同的奖项。
陆士谔-百年梦想世博成真

陆士谔-百年梦想世博成真陆士谔-百年梦想世博成真上海世博会即将召开,有两个人物不得不提,一位是100年前的上海朱家角人陆士谔,另一位将在下篇文章再说。
前些天在CCTV看到有关对陆士谔100年前以梦想的方式对上海举办世博会和中国现代化的预言,不禁感叹陆士谔预言的准确与神奇,但近日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仔细分析后笔者仍认为陆士谔预言上海召开世博会并非是质疑者所认为的“误传”。
质疑者所质疑的根据是陆士谔1910年出版的预言小说《新中国》(又名:《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中写的是“内国博览会”而不是“万国博览会”,所以就推翻了陆士谔对上海举办世博会的预言,其实解放前的图书由于是手工排版会有许多的排版错误,我们所见的旧版书籍书中会有许多错字出现,而那时的人们对万国博览会是人所共知、津津乐道的,万万不会说什么“内国博览会”的。
此外,陆士谔除了写小说以外,还出租图书,因此完全可能看过梁启超1902年出版的《新中国未来记》和吴研人1905年出版的《新石头记》,这2部书都预言了上海浦东将举办大博览会或万国博览会。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陆士谔就是在他的小说中抒发了他的梦想和预言。
令人钦佩的是100年前陆士谔书中的20项对未来上海和浦东现代化和文明的描绘与预言如今成为了现实,尽管他的预言有些是根据他人的或外国的有关介绍做出的,但我们仍然为他的梦想而感叹与喝彩。
——心吾2010.4.25 中国南京1910年上海朱家角人陆士谔在小说《新中国》里幻想100年后在上海举办博览会百年前印行的《绘图新中国》书影陆士谔书中写道:“开办内国博览会”陆士谔的孙子陆贞雄在《新中国》新书签售现场。
附一:上海世博会,百年梦想变现实附二:世博“抢救”奇作家陆士谔◎核心提示对于我们来说,陆士谔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如果不是温家宝总理在第七届世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一番话。
世博会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

世博会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一,世博会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力及同中国的紧密联系(一)世博会是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伟大盛会,是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驿站。
1,一部世博会的历史,是人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冲突走向合作、从崇拜物质走向崇尚科学的历史。
2,“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广为传诵的名言,道出了世博会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力。
蒸汽机、电灯、电话、电影、电视、汽车、飞机、航天器……这些重大发明正是通过世博会传遍了世界,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3,世博会在全球范围推动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为世界各国开阔视野、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和舞台,有力地促进了各国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4,世博会超越了信仰、地域和种族的界限,冲破了动荡、冲突和战争的阴影,把各国人民汇聚在和平、进步、友爱、合作的世博大家庭里。
世博会开启着人类重新认识世界的窗口,引领人们从对物的崇拜转向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增长转向推崇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同世博会的历史渊源很深,这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以完美举办的历史积淀。
1,早在一百年前就有中国人提出要在中国举办世博会,中国与世博会交往的历史,也是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
2,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促进作用,1982年起,中国共参加了12次世博会。
3,2001年,中国正式提出由上海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世博会的热切期盼,4,2002年,国际展览局决定,将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授予中国上海,中华民族的百年世博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二,上海世博会是塑造国家形象的舞台,也是世界紧密联系中国的途径。
(一)展示国家形象的更新1,上海世博会主题:和谐城市——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主题精髓是和谐城市;世博会副主题有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乡的互动。
2,构建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和,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乡的和谐互动。
陆士谔“预言2010年上海世博会”乃误传

陆⼠谔“预⾔2010年上海世博会”乃误传百年前印⾏的《绘图新中国》书影陆⼠谔书中写道:“宣统⼆⼗年,开办内国博览会”为2010年上海世博拍摄《上海传奇》的贾樟柯导演说:“他(陆⼠谔)写了⼀本科幻⼩说,他预⾔2010年上海会开世博会,⽽且世博会就在浦东举⾏,那个时候要建⼀个海底隧道。
100年后,世博会真要在上海举⾏了,我觉得这是⼀个梦想成真的故事。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与上海⽂⼴新闻传媒集团联合制作的⼤型电视纪录⽚《百年世博梦》也如此说。
经传媒的⼴泛报道,“陆⼠谔百年前精准预⾔上海2010办世博会”这⼀说法已深⼊⼈⼼。
这样⼀个“梦想成真”的故事确实很动⼈,很值得宣传。
但遗憾的是,这个故事其实经不起考证。
实在说,这是典型的“⼈云亦云,以讹传讹”。
近期,笔者为了编著《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商务印书馆2010年4⽉出版)⼀书,辗转得到陆⼠谔百年前写就的《新中国》⼀书,⽅知今天我们所说并⾮真实。
倘没有看到原始材料,笔者恐怕也会是这“陆⽒预⾔说”的“以讹传讹者”了。
陆⼠谔不仅没有“精准预⾔”“2010年”,⽽且他所说的“内国博览会”亦⾮我们今天所说的“万国博览会”。
事实到底如何呢?在陆⼠谔的⼩说《绘图新中国》中,⼩说主⼈公陆云翔在好友李友琴的导游下,观览了1951年的上海,他来到⼈民⼴场(跑马场)的“新上海舞台”看新剧,在南京路(⼤马路)坐地铁,到了外滩,忽惊见黄浦江上跨着⼀架“⼤铁桥”,他便问“导游”:“这⼤铁桥⼏时建造的?”⼥⼠道:⾜有⼆⼗年光景了,宣统⼆⼗年(按,1928年),开办内国博览会,为了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那时上海⼈因往来不便,才提议建造这桥的,现在浦东地⽅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
那李友琴是在介绍黄浦江上的⼤铁桥的来历时,顺便提了这么⼀句,说这桥是1928年在浦东开办“内国博览会”时为了⽅便⼈们来往才建造的。
⽩纸⿊字,怎么就成了“陆⼠谔百年前精准预⾔上海2010办世博会”了呢?时间不对,⼀为1928年,⼀为2010年;性质也不对,⼀为“内国博览会”,⼀为“世界博览会”。
历史趣谈:百年前梁启超小说中的惊人预言 上海会办世博会

百年前梁启超小说中的惊人预言上海会办世博会导语:1902年,梁启超创作并发表了“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在这部小说中,他惊人地预言清王朝将在1912年垮台,新的共和国将定都南京,1902年,梁启超创作并发表了“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在这部小说中,他惊人地预言清王朝将在1912年垮台,新的共和国将定都南京,新共和国的首功之臣将是一个叫“黄克强”的人,而且,他还预言世界将出现中文热,将在上海召开“世博会”……戊戌变法后,清廷一再下令通缉康有为、梁启超。
被通缉之后,梁启超匆忙乘日舰逃往日本。
舰长将一本日本小说《佳人奇遇》送给梁启超,供他在亡命途中消磨时光之用。
没想到,这本小说竟深深吸引了梁启超。
这本《佳人奇遇》是日本政治家、作家柴四郎写的“政治幻想”小说。
书中虚构了留学美国的日本青年东海散士邂逅了流亡异国的西班牙将军的女儿幽兰、投身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女志士红莲和助其从事复国活动的明末遗臣鼎泰琏的故事。
书中有男情女爱,更充满了故国沦亡之悲、志士兴国之壮。
如此内容,梁启超感同身受。
1898年12月23日,晚清立宪派所创办的第一份宣传立宪的刊物《清议报》创办于日本横滨,主编为梁启超。
《清议报》从第一期起,就开始连载梁启超翻译成中文的《佳人奇遇》,并引起了巨大反响。
梁启超一时技痒,在1902年创作了一部中国的“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记》。
梁启超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共五回,约9万字,并未写完,这部作品畅想了从1902年到1962年这60年间中国的变化。
小说的主旨,是中国应通过改革而不是革命的方式实现民主共和。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八国联军攻克北京后南方各省开始自治,到1912年全国国会开设,中国实现共和制而不是他主张的君主立宪,国名叫“大中华民主国”,皇帝罗在田自动退位,被国会选为大统领,即大总统。
“罗在田”指光绪皇帝。
新的共和国定都南京。
通过维新造就共和国的首功之臣名叫黄克强,被选为第二任、第三任大统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百年前预言上海世博会——中国人与世博会的
历史渊源
《新中国》百年前预言上海世博会——中国人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
“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
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
”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爱国民族工商业家郑观应在其心血巨著《盛世危言》中写下了这段文字。
当时的他致力于“富强救国”,并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维新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积极参加世博,在他看来乃是推动经济强国的大势所趋。
历史上,中国与世博会一直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就像百年奥运梦一样,这里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一一徐荣村。
徐荣村是最早到上海闯荡的人物之一,他排行老四,当时在宝顺洋行做买办。
除了为外国人做生意外,还有自己的一点生意一一丝绸。
徐荣村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他有自己的理念,即货上品,价格上品。
价格跟着货物的质量走。
他率先进行分类包装,再卖给不同的人。
1851年伦敦世博会,英国非常希望中国参加。
徐荣村所在的宝顺洋行老板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但清政府却置之不理。
英国表示,清政府不参加,中国商家参加也可以代表中国,于是宝顺洋行老板又请了许多人来说服中国商家参加,但几乎无人响应,只劝得了徐荣村打包了12捆“荣记湖丝”,运到伦敦世博会参加展览,因此成为第一个参加世博会展览的中国人。
在最后的工艺评奖中,“荣记湖丝”力挫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一举夺得金银大奖。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亲自颁奖,并允许“荣记湖丝”进入英国市场。
这是中国产品首次在世界博览会上夺得金奖。
但这次世博会之行只是徐荣村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政府派遣的。
直到1876
年,清政府才以官方名义正式参加世博会。
那一年,清政府派浙江海关文书李圭参加了美国费城世博会。
李圭回来以后,写了一本《环游地球新录》,让中国人第一
次比较全面地领略了世博会的庞大规模和丰富内涵,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先进,并反观到自身的落后。
李鸿章还亲自写了序,对世博会这种对外交流的形式很赞赏。
191 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是中国参加世博会后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巴拿马世博会的全称是191 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
为什么会有这个名称呢,因为前一年1 91 4年8月15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正式开通了。
此举使美国东西海岸的航线整整缩短了8干海里,这对美国经济、交通等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191 5年的巴拿巴世博会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举行的。
1 91 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对美国也非常重要,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是一个开端。
这届世博会对中国同样重要,因为美国政府在1913年5月2日承认了袁世凯的民国政府。
这是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的世界列强国家,美国同时表达了希望中国政府参加巴拿马世博会的愿望。
正式发出邀请是在1914年,这对袁世凯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走向世界的机会,也是重塑中国政府形象的一个机会。
消息传来,各界都非常振奋。
所以各界宣传巴拿马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
袁世凯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带去的中国展品有2000多吨,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准,陈列在工业馆、农业馆、教育馆等9个馆。
而且当时中国政府还出了很大资金将中国故宫太和殿这样一座有明显中国风味建筑重新建在那里。
很多展品在巴拿马世博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
巴拿马世博会的组织方为了感谢中国政府对世博会的热情支持特地把191 5年9月23日这天列为中国日。
中国在这届世博会上得的奖有1211项,最大的奖有7枚,在所有的参展国家中获奖数第一。
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世博会最优秀的一届。
李鸿章可以说晚清重臣中和世博会关系最多的一个人。
徐荣村在1851年去世博会得
奖的时候,李鸿章专门为徐荣村做过诗,大致意思是徐荣村把中国最好的丝绸带到英国去,一下子就赢得到了很高的奖,然后英国女王发了很高的荣誉。
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李鸿章关于世博会的记载。
1 872年,中国政府第一批官派留学生1 20名到美国去,这其中李鸿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几年之后,正好是这批幼童,参观了1 876年费城世博会,这件事情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当时官派第一个参加世博会的人正是写下《环游世界新路》的李圭,李鸿章为这本书作了序。
张元济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中国的教育、中国出版业影响巨大。
他1 901年人驻商务印书馆,从此把自己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商务印书馆。
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世界,他从1910初出发,进行考察西方的环球旅行,同年7月,他到达了比利时布鲁塞尔。
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而是经过了张元济的精心筹划,因为在1910年6月27日,比利时布鲁塞尔正在举办世博会。
张元济一共去了那届世博会7次,感慨良多。
他认为中国政府投入是绝对不够的。
1 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政府投入了70万银元。
到1 905年意大利世博会巨减到13万银元。
1910年布鲁塞尔更只有区区2万了。
在他回国后,亲自领导商务印书馆尽可能的参加世博会。
1 91 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及1 920年费城世博会上,商务印书馆都以自己出版的书籍、打字机等参展,获奖无数。
可以说张元济是中国文人中第一个认识到世博会重要性的,商务印书馆也是近代企业中最热心参加世博会的一家。
距此一百年的1910年,有一位上海的作家叫陆士谔,他写了一本小说叫《新中国》,在里面也描绘了未来上海举办世博会的盛况,而且举办的地点也确定在浦东和浦西。
小说里提到“把地中掘空,做成隧道,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面飞行不绝”,在那时他已经想到了浦江大桥、越江隧道、地铁等,与现实惊人地相同。
历史上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还有梁启超,他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设
想,“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中国人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过世博,中国人对举办世博会向来也抱有很大的愿望,所以说中国也有个整整一百年的世博梦,终于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