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以“五服”定亲疏
人们常说的“出五服”,你知道是哪五服吗?

⼈们常说的“出五服”,你知道是哪五服吗?⼤家都会有听家⾥的长辈们说,某⼈在“五服”内,谁谁谁“出五服”了,⼈们经常会以“五服”来衡量⾎缘的亲疏远近,那你知道吗?我们常说的“五服”,最早指的是“五个等级的孝服”。
我国封建社会是由⽗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由⾼祖到⽞孙的九代⼈,⼈们常将其称之为本宗九族。
⽽古代的丧服制度规定,凡是在本宗九族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和旁系的亲属,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服。
下⾯来说说五个等级的五服:⼀等孝服斩缞(cui),是⽤最粗的⽣⿇布⽽制成的,断处外漏,不缉边。
丧礼中:⼦与未嫁⼥为⽗母丧服,承孙为祖⽗母丧服,妻为夫丧服,服丧期限为三年。
⼆等孝服齐缞,是⽤粗⽣⿇的布来制成的,剪断出缉边。
丧礼中:为祖⽗母服丧期限为⼀年,为曾祖⽗母服丧期限为五个⽉,为⾼祖⽗母服丧期限为三个⽉。
三等孝服⼤功,是⽤熟⿇布来制成的,⽐“齐缞”要稍细。
丧礼中:为伯叔⽗母、及堂兄弟、未嫁堂姊妹,服丧期限为九个⽉。
四等孝服⼩功,是⽤较细的熟⿇布来制成的,为从祖⽗母、堂叔伯叔⽗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外祖⽗母、母舅、母姨,服丧期限为五个⽉。
五等孝服缌⿇,是⽤最细的熟⿇布来制做成的,为从曾祖⽗母、族叔伯⽗母、族兄弟姊妹、表兄弟、岳⽗母,丧服三个⽉。
这就是我国古代施⾏了两千多年的丧服制度,以最粗的⽣⿇布到最细的熟⿇布,来区分五个等级差别,也标志了宗族之间⾎缘关系的亲与疏、尊与卑的差异,也就是⼈们常说的“出五服”。
关于“五服”的婚姻规定:在我国宋代时,婚姻制度规定:禁⽌五服以内的亲属结婚,但对姑舅、两姨兄弟姐妹的结合并不禁⽌。
⽽到了现代,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亲属以及三代以内的旁系⾎亲禁⽌结婚,⽽直系亲属指的是⽗母⼦⼥之间,祖⽗母、外祖⽗母与孙⼦⼥、外孙⼦⼥之间。
五级封地、五种衣服、五代人,人们口中的“五服”到底指的是什么

五级封地、五种衣服、五代人,人们口中的“五服”到底指的是什么在我国北方,尤其在山东,“五服”是判定同姓同宗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重要标准。
现在人们口中常说的“五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五代人”,五服之内一般视为亲属,而五服之外的则不再以亲属相对待。
五服制度历史悠久,自周朝形成以来就成为统治者规范宗族、家族的重要工具,不仅对维护和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五服中的“服”因为有多种意义,所以五服代表的意义也不相同。
最初时,“服”意为“服侍天子”,五服就是以周天子的王畿为中心向外,以五百里为一服,划分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和荒服”。
每一服对天子承担的义务都不相同,各服诸侯因此要穿着不同的衣服以区分地位,所以“服”又指代衣服。
中国是礼仪之邦,不同的服饰既然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因此古人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冠制度。
“吉服”和“凶服”是服冠理论的核心,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德”与“孝”,《尚书》中说:“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吉服中的五服主要以衣服上的纹饰的不同加以区分。
古代天子的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图案;下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种图案,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十二章”。
史料记载:“此十二章为五服,天子备有焉,公自山龙而下,侯伯自华虫而下,子男自藻、火而下,卿大夫自粉米而下”。
天子十二章,公爵九章,不同的服饰代表不同的意义,同时这种差异也昭示着等级秩序。
违背服制在古代是被视为“僭越”的大罪,因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礼仪制度的破坏,更是对天子等级制度的挑战。
民间的宗法社会不仅要强调亲戚之间的亲疏远近,还要区分族人的身份和地位,然而服饰则是最佳的选择。
葬礼是古人“孝”的重要环节,凶服中的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则是区分服丧者与死者亲缘关系的重要标志。
“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孝服,用最粗的麻布制成,因为“不缉边”,称“斩”;胸前有长六寸、宽四寸的麻为“衰”,故为“斩衰”。
五服是什么意思?

五服是什么意思?俗语:“亲不过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2018-12-25 13:56 胡含娇爱历史俗语:“亲不过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说到“五服”,其实每个年轻人听到都是一脸疑惑的表情,年轻这一代人已经很少再接触到这种东西,就算老人们提起,他们也只是听听而已。
但是有些老人口中的“五服”,又是不一样的含义,小编由此查看了很多的资料,才发现原来“五服”不止一个意思。
那么到底“五服”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这个词是在出现民国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所存的资料也已经不太完整了。
为此,小编根据收集的资料,整理出了几点关于“五服”的说法,还是挺有意思的。
第一种说法是关于行政区域的划分。
看电视剧,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室与王室之间的区别,皇家的嫡子与家里的庶出,他们之间的等级也很分明。
熟悉历史政治制度的人一定知道,最早有划分区域的朝代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候的制度就叫做分封制。
是怎么划分的呢?当时的国王会按照诸侯与王室之间的关系进行划分领域,与自己关系越好的诸侯,国王就会把他的领地分配在自己的附近。
;如果关系不好,那肯定就是离国王一个十万八千里。
有的史料也说,诸侯的领地也是根据他们与过往的亲疏分配的,这样一来,诸侯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领地分配来实行自己的指责。
第二种说法是五种孝服。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们国家从历史开始之后,便开始崇尚各种孝的礼节。
从古时候到现在,就保留着各种丧事应该需要准备的东西与习俗,其中也包括各种等级制度,一个家族中的人必须根据这个制度,来进行孝服的穿戴。
在封建制度中,人们会更加注重等级制度,他么会根据亲疏关系来安排不同的人的孝服材质,如果你的等级高,与这个过世的人关系比较好,那么你的孝服材质比较好。
由此,“五服”也被看做是孝服的五种。
第三种说服就是在孝服的基础上慢慢演变的,由五种孝服演变成了亲疏程度的五辈人。
到底是怎么算的呢?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上至父亲,爷爷和曾爷爷,下至弟弟,儿子,和孙子。
详说古代中国的亲属制度——五服图,为何名为五服?

详说古代中国的亲属制度——五服图,为何名为五服?五服是一种制度,一种丧葬制度,准确地说就是丧服的制度,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你家里死了人,你穿什么衣服,这个叫五服。
为什么叫五服呢?因为它有五个等级,哪五个等级呢?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要注意的是,斩衰中的衰要念崔,齐衰要念成资崔。
这五个等级有什么区别呢?三大区别:布料不同、做工不同、(穿着)时间不同。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五个等级的丧服,都是麻布,不是绸缎的,因为要表示哀悼,所以要穿得差一点。
都是麻布,但是麻布有生的,有熟的,斩衰是生麻布,是粗麻布,在做斩衰的时候,不能用剪刀绞,要用刀砍,也就是说在裁的时候用刀砍,即斩。
斩下来以后,不能缝边,就得把那个碎穗子都留出来,就像我们现在穿的很酷的牛仔裤一样,那裤脚都是在上面挖个洞,在现在叫“酷”,但在当时叫做“苦”,表示极其悲痛,这是第一等,叫斩衰。
第二等,叫齐衰,它的特点是什么呢?熟麻布。
从齐衰开始就改熟麻布了,除了斩衰,其他几个都是熟麻布,或者可称之为粗麻布,在制作过程中,用剪刀绞下来,然后缝边,之所以叫齐衰,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都是用熟麻布去制作齐衰、大功、小功、小功、缌麻,而且它们都需要剪裁,裁完之后要把边给封上,那要怎么区分它们呢?是这样的:齐衰是粗麻布,大功是比较粗的麻布,小功是比较细的麻布,缌麻是细麻布,就是说缌麻的面料最好,又熟又细,所以叫缌麻,就缌麻这个词本身的意义而言,就有细麻布的意思,穿上缌麻,那种悲痛的情绪就显而易见,说明此时心境是及其悲苦的,所以缌麻要留给与死者关系最亲的人穿,那你知道这五个等级怎么穿吗?是这么规定的:斩衰是臣为君,君死了,做臣的穿斩衰;子为父,父亲死了,做儿子的穿斩衰;妻为夫,丈夫死了,妻子穿斩衰。
还有一个特例,服丧的时间最长的是三年,实际是二十五个月,因为古人的数字往往是有水分的,号称三年,实际二十五个月。
齐衰,是父亲死了之后,母亲去世,儿子穿,时间为三年;妻子去世,丈夫穿,时长一年;祖父母去世,孙子孙女穿,五个月;曾祖父母去世,曾孙曾孙女穿,三个月。
何谓“五服”?

何谓“五服”?古代如何依“五服”定罪的?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从自己开始,上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孙、曾孙、玄孙)。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1、斩衰(音同崔,指丧服)、三年,用极粗生麻布为丧服,不缝衣旁及下边,像斧斩一样,故名斩衰。
穿这种丧服服丧三年,用于臣、子、妻、妾为君、父、夫服丧。
2、齐衰,用次等粗生麻布,缝衣旁及下边。
按服丧期限长短,齐衰又分齐衰三年、齐衰杖期(一年)、齐衰不杖期(不执杖,一年)、齐衰五月和齐衰三月五等。
3、大功九月,用粗熟布为丧服。
4、小功五月,用稍粗熟布为丧服。
5、缌麻三月,用稍细熟布为丧服。
缌麻是最轻的服,表示边缘亲属。
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
宋人车垓说此仪久废,当时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
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
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仪礼·丧服》章所载亲属间各种服制被后世奉为权威性的准则,历代遵行,但也有所变通。
五服制罪原文是“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具体原则是:服制越近,即血缘关系越亲,卑犯尊的处罚越重,尊犯卑的处罚越轻。
如果服制越远,则表明血缘关系越疏远,这种情况下,卑犯尊的处罚越轻,尊犯卑处罚越重。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父子相互之间的犯罪,如父亲打骂儿子,儿子没有控告的权利,即父亲免罪,如果儿子打骂父亲,则要处死,所以五服制罪的本质是维护家族的等级制。
中国历史上的五服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五服制度一、“五服”概述“五服”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制度,它在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含义:一是吉服的五个等级,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五等服式;二是凶服(丧服)的五个等级,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绍麻五等服式;三是王裴之外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依次叫做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五种。
而本文所讨论的“五服”指的是第二种含义,是“丧服制度”的简称,它指的是死者的亲属按照与其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别,穿戴丧服的规格和所服丧期有所不同的一种制度。
总的来说,即与死者血缘关系越近,丧服的材质愈粗,服丧的时间愈长;反之,则丧服的材质愈细,服丧的时间愈短。
根据亲疏的不同,具体可分为五种,由亲至疏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关于服丧的具体内容,各个朝代有所不同,但大如致如下:斩衰,服丧三年,丧服用最粗糙的生麻布制成,左右衣旁和下边不缝,是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妻为夫服丧时所穿用。
齐衰,又分齐衰三年、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五等,丧服用次等生麻布制成,是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服丧期间穿用。
大功,丧期九月,丧服用粗熟布制成,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是为伯叔父母、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时穿用。
小功,丧期五月,丧服轻于大功,是用稍粗熟布制成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以及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期间穿用。
绍麻,丧期三月,丧服是用稍细熟布做成,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服丧时穿用。
作为哀悼死者的一种形式,五服本来仅有表示血缘亲疏的单纯作用,但是在中国早期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和帝制时代“礼法合一”的等级社会中,统治者赋予了它另外的引申意义:它是古代社会“亲亲”、“尊尊”思想的重要体现,用以维护等级尊卑的社会国家秩序。
为什么出了“五服”,才不是亲戚?那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

为什么出了“五服”,才不是亲戚?那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中国传统文化中,在提到亲戚的远近关系时,我们难免会提到“五服”这一说法。
五服在最早是判定犯人罪行及量刑的依据也是国家收缴贡品的依据,后来慢慢与人口管理及家族管理产生了联系,巧妙的将一个国家统治的标准化体系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五服”就像一把尺,将古代帝王统治下的国家划分成片,将百姓的税赋做明确界定;“五服”就像古代的DNA测试,将一个家族的人分别出了亲疏远近,为犯罪量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五服”对百姓娶妻生子优生优育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围绕天子产生的“五服”根据研究发现,“五服”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当时西晋将“五服”这一概念已经写入了法典用于判定是否犯罪以及怎样量刑。
“五服”的划分根基是天子也就是国家的统治者,以天子为核心来划分国家这是古代最早对“天下”的具体描述。
西晋时期对五服的描述是这样的:离天子最近的四方各500里内为甸服,甸服外四方各500里内的为侯服,侯服以外四方各500里为绥服,绥服外四方各500里为要服,要服以外四方各500里为荒服。
这样的划分令国家统治变得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在上贡方面,依据离天子远近程度不同上贡的内容不同。
甸服内离天子最近的100里需要带藁秸的谷物,再向外100里需要上贡禾穗,再向外100里需要上贡去掉藁芒的禾穗,再往外100里需要上贡带壳的谷子,最外边的100里需要上贡无壳的米。
甸服以外就无需向天子上贡了,之外的地区属于“国家功能区”,为国家承担了很多责任。
甸服外的侯服主要作用是分发给士大夫、男爵以及诸侯作为封地的;侯服外的绥服中,靠近侯服的300里地是给夷人们居住的地方,国家根据情况向这部分人传授文化,剩下的200里地用以操练士兵保障国家战斗力和防御力,是一大片广阔的军事禁区。
绥服以外的要服也像绥服一样被再次分开来使用,靠近绥服的300里依然由夷人居住,剩下的200里作为远离天子的天然监狱,流放罪人使用;要服之外的500里是荒服。
“出了五服不是亲戚”,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么?

“出了五服不是亲戚”,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么?“出了五服不是亲戚”,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么?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民的国家,而中华民族则是一个非常重视血缘关系的民族。
中国有14亿的人口,人民向来都是被放在首位,而对于人民的重视,或者说对于血统的重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古人非常重视子嗣,尤其是在一些大户人家,他们向来都认为生尽可能多的孩子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
尤其是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男性,女人也以生下男孩为荣。
男孩的出生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荣耀,而以男性为尊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更是奠定了血统的地位。
一. 古人对于血统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高门大户,都非常重视血统的纯正,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属于自己的男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尤其是男人大多三妻四妾,他们的妻妾也会想尽办法去生男孩,就是因为男孩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
一个小小的家庭发展成为一个大的家族,依靠的自然是时间与人员的增加,当一个家族发展的越来越大,中间所联系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更多的划分。
如果我们经常看一些古装电视剧,或者读一些古文,经常能够看到一些与“五服”相关的字眼。
而且老人常说:“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这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么?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男人的地位越发的出众,后来逐渐形成以男人为天的社会现象。
这个所谓的五服,其实也是根据男性的关系来划分的,虽然依据的对象不一样,但总的而言,划分的方式其实是相同的。
何为“五服”?所谓的“五服”,单单是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就好,简单粗暴的理解便是“五种衣服”,不过具体些来理解的话,倒是有一番讲述了。
“五服论”所围绕的核心便是当时的皇帝,以其为中心点来划分亲疏关系,内外分为了5层,最接近皇帝那一层便是和皇家最亲的,以此类推。
在一开始之时,“五服”被划分为甸服、侯服、绥服(宾服)、要服、荒服五大类,但是在后世的发展过程当中,又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如何以“五服”定亲疏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07期
在一些农村,适龄男女谈婚论嫁的时候,家中的老人总要查查家谱,看双方是否出了五服;缔结婚约,宴请宾朋,也要通知到五服之内的亲友。
虽然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服丧制度有所变化,但是“五服”区分血统亲疏远近的作用没有变。
“五服”并非五件衣
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讲究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国家。
孔子云:“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前者指血缘关系规范,后者指地缘关系规范。
“五服”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出现的频率虽然不算太高,但在古典文化里,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词。
“五服”本身又是一个词义十分复杂的词。
它可以作为计量单位。
作为计量单位用的时候,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服。
由近及远,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
同时,五服也可以指礼仪中的“吉服”和“凶服”。
吉服之五服,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之服装样式。
而凶服之“五服”是丧服的五种依亲疏差等分出来的五等服装。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親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丧服重,疏者丧服轻。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就是所谓的五服:
斩衰。
衰读作cuī,同“缞”,指披于胸前的麻布条。
斩衰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所谓“斩”,是指左右和下边不缝合(由此可以想象披麻戴孝之“披”意)。
服斩衰的有子、未嫁女对父母,媳对公婆,妻对夫,承重孙对祖父母。
承重,即承受丧祭与宗庙的重任。
所谓承重孙,按旧时宗法制度,若父与己皆为家族中嫡长而父先死,于祖父母丧亡时,己称承重孙;若祖父及父均先死,于曾祖父母丧亡时,称承重曾孙。
凡承重者,服丧三年。
齐衰(cuī)。
齐,读作zī,指衣服的下摆。
齐衰是五服之一,次于斩衰,以粗麻布做成。
同斩衰不同的,是要缝齐下面的边。
齐衰要为继母、保母服三年,为祖父母、妻、庶母(父之妾)服一年,为曾祖父母服五月,为高祖父母服三月。
大功。
五服之一,服期九月。
用熟麻布做成,比齐衰细,比小功粗,故称大功。
丧事如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侄妇等,都服大功;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也服大功。
小功。
用较粗的熟布制成,服期五个月。
《唐律疏议》:“小功之亲有三:祖之兄弟,父之从父兄弟,身之再从兄弟是也。
”所谓“从(zóng)父”,即伯父叔父的通称;“从兄弟”即同祖兄弟、从父兄弟的略称,也称堂兄弟。
缌麻。
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疏织细麻布制成,服丧三月。
凡疏远亲属、亲戚如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中表兄弟、婿、外孙等,都服缌麻。
所谓“中表”,父亲姊妹的儿女叫外表,母亲兄弟姊妹的儿女叫内表,互称中表。
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即所谓“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
宋人车垓说此仪久废,当时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
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
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凡本宗高祖父母、叔伯叔叔父母、族兄弟均服之。
服期为三个月。
”
“五服”还有哪些
国制五服。
我们的老祖宗规定以首都为中心,五百里为一区域,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服事天子。
国家半径是二千五百里,直径是五千里。
用服制规定远近的界限和富庶荒芜的区别。
犯事的发配三千里,五服之外了,那一定是不毛之地。
从国之重地到边远之区,用五服之制逐层管理,老祖宗的方法至今还有意义。
官制五服。
周朝时,官分国王、诸侯、卿、大夫、士五等,余官出了五服;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以后的什么九品官制,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没有跳出这个圈。
想反对这个制度的。
都是出了五服的下级官员,不属于高干。
亲制五服。
这好理解,从血缘关系上找,都数的过来,分的清楚。
许多时候是和利益分不开的。
逢年过节的串访与平日间的走动,红白喜事出的份子钱,遇见事了着急的程度,遗产的分配和继承,就是结婚,只要出了五服就没人管。
现在也没有一夫多妻,无分嫡出庶出。
有“二奶”的生了孩子,或是隐忍不提,或是视同婚生,有法律保护。
别打算和过去亲制五服一样,同是一辈人,爹是一个,娘分二人,嫡出的是一服,庶出的就是二服了。
贾宝玉和贾环,都是贾政的儿子,论长相,贾宝玉“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这是贾政的看法。
要是袭爵,轮不上贾环,和贾环的长相毫无关系。
《红楼梦》表面上说的是妻妾制度,实际上还是亲制五服。
两人差着一服。
古人以“五服”定亲疏
关于五服的范围,历朝皆有些微不同和改变,但大致如上述。
包括丧礼在内的儒家“礼”文化十分繁琐,用司马谈的话说,“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在一些农村,适龄男女谈婚论嫁的时候,家中的老人总要查查家谱,看双方是否出了五服;缔结婚约,宴请宾朋,也要通知到五服之内的亲友。
虽然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服丧制度有所变化,但是“五服”区分血统亲疏远近的作用没有变。
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出了五服,说明亲属关系比较疏远,即使同姓,也是可以通婚的。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
所谓“远亲”并不一定意味着距离上住得远,而是说出了五服。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也是说把丑事的传播范围限制在本宗族之内。
(《烟台日报》2016.4.2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