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3篇】

1、听课教师使用执教教师反思后的教学设计进上课。

2、组织听课教师围绕“在操作中体验学问的生成”这一绽开辩论,形成策略。

3、由执教教师仔细反思小专题讨论的问题是否解决,通过课例讨论把形成的策略进展概括、总结、提炼。

4、教师总结提升。课例讨论完毕后,由担当教师写出课例讨论报告。假如不准时的总结,这种收获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化。相反准时总结,或是一篇反思,或是一篇论文,或是一篇讨论报告,用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就会成为自己今后成长的一面镜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

5、主持人小结,明确专题讨论成果。

实施过程详细安排:篇二

(一)酝酿阶段(发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开学初,教务处召开数学教研组会议,会议上争论并打算了本学期开展以动手操作为核心的课例教研活动,分工明确,初步讨论开展此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安排同课异构教学的执教教师和教学内容,确定研讨中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操作中体验学问的生成”。因此,数学教研组规划实施课例讨论,以“在操作中体验学问的

生成”为中心,围绕“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行为”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来进展开展校本教研。详细分工如下:教研活动主持部门:教务处

教研活动主要成员:教育处、各年级数学教研组组长、数学教师。

课例执教教师:焦如琴、裴小雨

结果分析篇三

(1)教师缺乏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难度的调控的技巧,调控力量有待加强。

(2)教师无视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时间的调控。课堂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操作混乱,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

(3)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不能精确全面地熟悉和把握新知。

(4)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力量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

因此,我校数学教研组针对以上问题确定以“在操作中体验学问的生成”为小专题的讨论,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开展了同课异构小专题讨论活动。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小学数学课例讨论报告》,盼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有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3篇】 1、听课教师使用执教教师反思后的教学设计进上课。 2、组织听课教师围绕“在操作中体验学问的生成”这一绽开辩论,形成策略。 3、由执教教师仔细反思小专题讨论的问题是否解决,通过课例讨论把形成的策略进展概括、总结、提炼。 4、教师总结提升。课例讨论完毕后,由担当教师写出课例讨论报告。假如不准时的总结,这种收获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化。相反准时总结,或是一篇反思,或是一篇论文,或是一篇讨论报告,用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就会成为自己今后成长的一面镜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 5、主持人小结,明确专题讨论成果。 实施过程详细安排:篇二 (一)酝酿阶段(发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开学初,教务处召开数学教研组会议,会议上争论并打算了本学期开展以动手操作为核心的课例教研活动,分工明确,初步讨论开展此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安排同课异构教学的执教教师和教学内容,确定研讨中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操作中体验学问的生成”。因此,数学教研组规划实施课例讨论,以“在操作中体验学问的

生成”为中心,围绕“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行为”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来进展开展校本教研。详细分工如下:教研活动主持部门:教务处 教研活动主要成员:教育处、各年级数学教研组组长、数学教师。 课例执教教师:焦如琴、裴小雨 结果分析篇三 (1)教师缺乏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难度的调控的技巧,调控力量有待加强。 (2)教师无视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时间的调控。课堂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操作混乱,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 (3)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不能精确全面地熟悉和把握新知。 (4)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力量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 因此,我校数学教研组针对以上问题确定以“在操作中体验学问的生成”为小专题的讨论,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开展了同课异构小专题讨论活动。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小学数学课例讨论报告》,盼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有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课例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课例研究 开题报告 双流县黄甲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能力是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而数学思维能力是其核心.然而在我校仍然有很多数学老师:课堂教学的目标变成了学生能做几道题,考试能考多少分,学生究竟在数学课堂应该形成成么能力根本没有思考;教学的过程通常采用直接告知和重复再现,没有探究和发现知识的来源、知识的作用、知识的应用;教学的途径就是老师单向向学生输入,而没有学生的输出和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教学的评价就知识看到学生会做题,会考试,而忽略了孩子发现知识的过程和学习能力。课堂上老师总说教学任务完不成,效率课堂上总是会看到老师在讲台上用力的讲,下面的学生神情呆滞的忘着老师,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是简单的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等,孩子总是无精打采得应两声“是,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越来越淡,尤其到了五年级喜欢学习数学的孩子急剧减少,连平时看起来数学学的不错的孩子对数学都没有兴趣。学生在测验中的“想一想”大部分同学总是留白或者胡乱完成应付了事。分析这些现象的根源主要在于我校教师的数学课堂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关注太弱,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最后到教学评价都处于教知识、做作业的的基本目标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老师们都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上,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方法没有从低年级开始培养起来,到了高年级孩子获得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少,孩子学习数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变淡了.解决孩子厌学数学的问题需要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做起,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的阵地在课堂,无论是课前的教学设计还是课后的作业评价都是以课堂为中心,因此从课堂抓起,进行课例研究就成为教科室振兴数学学科的举措。提出开展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课例研究,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具有课程内容溶于课堂的执行力,有强烈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识并无形渗透到教学行为中,让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相继形成与提高,使孩子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数学问题,学会自主学习数学,最终达到终生学习的目的。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课例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课例研究开题 报告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研究的核心,是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然而,我校数学教师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交流的问题。这导致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逐渐减少,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因此,开展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课例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在课堂上引导教师具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识,并将其无形渗透到教学行为中,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研究能力的相继形成与提高,使孩子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数学问题,学会自主研究数学,最终达到终生研究的目的。 二、课例研究的设计: 在课例研究的设计上,首先要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例如让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等,以此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最后,在评价方面,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研究能力,而不是仅仅看重学生的得分。

三、课例研究的实施: 在实施课例研究时,要注重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同时,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和促进。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研究能力,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研究中不断进步。 四、课例研究的评价: 在课例研究的评价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研究能力的发展,而不是仅仅看重学生的得分。同时,要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通过评价,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课例研究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次课例研究,能够让更多的教师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为未来的终身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000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000 《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很多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如看错数字、漏写符号、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等。这些错误还会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重复,不能及时的改正。从学生角度来看,在作业中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说明学生缺乏找错、辩错和改错的主动性和能力。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分析,很大原因是我们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在该知识点上有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思维误区的预见性,不能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错误出现后,老师们也缺乏对学生的错题的收集与分析,从而也不能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辅导。如此不断的知识误点堆积,使学生后续的学习受到影响。开展“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研究”将有助于教师对错例进行整体的分析,并对错例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系统的研究错例的类型、挖掘错误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把握其内在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预见性,辅导的针对性,制定出相对应的方法和策略,减少或避免错误的发生,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修的目的 三、研修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四、课题研修的过程 教学实践的展开 观察物体(1课时)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的综合复习。 目标要点: 1、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习、实践的内容得到巩固加深;

2、通过练习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 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练习重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判断轴对称图形和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观察物体、认识轴对称图形和镜面对称现象)你能用自己的话具体地说一说吗, (二)、基本练习: 1、观察物体: (1)小组在桌面上摆放一样文具,让几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你看到了 什么,其他小朋友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同一样物体大家观察到的结果不同呢,(观察的位置不同) 我们想全面地了解这个物体,该如何观察,(要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 (2)教师拿出两个魔方(其中一个背面不完整),让学生从正面进行观察。问: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吗, 有的学生:完全一样; 有的学生:不能确定,只有看完各个面才能确定。 教师把两个魔方的几个面都让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发现它们是不同的,进一步让形式明白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2、轴对称: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这样才可以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课例研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并且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数学课程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应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的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维”;发展学生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 一、背景与主题 “课例研究”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方式,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了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了“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的校本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怎么实现;研究如何设计数学活动,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研究怎样改革教材资源,让课本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备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为此,我校展开了校本教研活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看法。 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创设情境、动境进行教学的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正好参加我们响水中心小学教研活动,我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 我挑选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周长》一课,课后大家对我的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境过于多,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2、学生在动境(小组合作测量)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3、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

12月25日数学课例研究报告(陈洪霞)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感知能力的培养 辛寨镇辛寨小学陈洪霞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在数学中的感知是指学生面对数学材料,能敏锐地觉察其中隐含的问题或提出有关的问题。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感知能力,就无所谓思维,更不可能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思维的过程,通过对学生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的培养,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的自主发展。 在过去的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方面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而课改的新教材十分重视在数学问题上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知能力,并把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 二、概念界定: 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三、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的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建立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1、联系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建立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比如:在认识“1——5各数”时,先让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数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个鸡蛋、2只小鸡、3棵大树、……随后出示5筐苹果、3串葡萄、4捆小棒……让学生也用数来表示,接着再出示一幅学生体育课赛跑的图片,让学生指出谁跑了第一名可用几来表示,谁跑了第二名可用几来表示……,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数不光可以表示个体(2只小鸡),也可以表示整体(1筐苹果),还可以表示序数(第几名),这样数的内涵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 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头脑中不能很好的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可以将数学课与体育课整合,带领学生去操场走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教师可以准备500克的盐、1千克的油……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比一比,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一年级下数学计算课的有趣性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一年级下数学计算课的有趣性篇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课例分析 课例作者 【课程名称】小学《统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片段】 [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 师:你们知道吗,今天,大家的好朋友小动物们正在聚会呢~(出示小猴、小 兔、小熊等头像)它们在为小象举行生日宴会。小象的好朋友们都来给它庆贺生日。它们带来了美丽的鲜花作为礼物。(出示各种颜色的纸质鲜花) 师:假如你是小象,这时,你最想知道什么,(要求学生说出纸花的颜色和品种)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它们都用到了同一个数学知识,有谁知道是什么知识吗,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统计的知识。(板书课 1 题:统计) 师:请同学们把书本上关于统计的知识读一遍。 [新课展开] 师:小象准备了各种水果招待它的好朋友们(出示各种水果的图片)。可是小象 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些水果各有多少个呢,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帮小象吗, 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先动手实践,再上台演示说明) 教师板书:分一分(学生活动:把相同的水果放在一起)

教师板书:排一排(学生活动:把相同的水果一个一个的排起来) 教师板书:数一数(学生活动:数一数苹果、香蕉、梨、西瓜各有多少个) [巩固练习] 师:森林里有一棵神奇的果树,上面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教室墙上贴好神奇树,树上有苹果、香蕉、桔子、梨等水果) 学生活动:每组派代表从神奇树上摘下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然后贴在本组的区域里,全班共同算出神奇树上水果的种类和个数。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学习到了什么知识,(在归 2 纳小结基础上,请同学们把书本上关于统计的知识再读一遍。) 【教学实录片段】(课堂小结部分) 师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1:贴动物。 生2:贴水果。 生3:贴的本领。 生4:贴纸工。(真是乱七八糟,急死人了。) 因为没有人回答到老师的点子上,所以老师还必须让学生回答。 生5:大象的生日。(太离谱了,继续。) 生6:学到了许多知识。(总算有点眉目了。) 师:那么,学到了什么知识呀, 生7:学会了贴的知识。(唉,怎么又来了,罢了,教师指着黑板的板书。) 师:看这里,是什么知识呀, 生8:学会了排一排。(这才对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案例研究报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案例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金坛市儒林中心小学小兰 一、研究背景: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数是形的抽象概括,形是数的直观表现。华罗庚先生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在数学解题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数〞与"形〞的信息转换,相互渗透,即数量问题和图象性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不仅可以使一些题目的解决简捷明快,同时还可以大大开拓我们的解题思路,为研究和探求数学问题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无视。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设计教学,那将非常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形结合〞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作为一线教师,如何系统的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进展数学教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富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价值: 1.通过组织、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加深对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分析能力。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2.通过组织、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的需要。 三、概念界定 1.数形结合:"数〞和"形〞是数学中两个最根本的概念,"数〞,属于数学抽象思维畴,是人的左脑思维的产物;而"形〞主要指几何图形,属于形象思维畴,是人的右脑思维的产物。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每一个几何图形中都蕴含着与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密切相关的数量关系;反之,数量关系又常常可以通过几何图形做出直观地反映和描述。数形结合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使人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思维功能,相互依存、彼此激发,全面、协调、深入开展人的思维能力。 2.数形结合思想: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是一

“乘法分配律”课例研究报告

使学生获得生活情境与算理的双重理解 ——《“乘法分配律”》课例研究报告 川店小学汪李红 【研究背景】 由于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计算却常常出错。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计算错误都一律认为是“粗心马虎所惹的祸”,如果能从课堂教学以及心理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策略,这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和老师的计算教学将更有帮助。因此我们学校从2011年起,成立了“数与代数领域中探索运算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小组,由课题组的组长统一安排具体的课例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实践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老师的计算教学水平。在这三年来,我们课题组对计算教学的算法和算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对计算教学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还对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了解。接下来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诸多文献调查,了解到现阶段为止在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呢?再次进行广泛的查阅之后,我们通过分析和整理(前测、后测),得到了以下策略: 1、以现实生活情境呈现学习任务的策略;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 3、分层练习,内化提高的策略; 4、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

进理解的策略;5、注重对生活情境与算理的双重理解的策略; 我们课题组思考:以上策略能否使计算教学相对有效呢?实施起来又会遇到哪些问题、困难呢?又该怎样去解决呢?于是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选择了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下面的课例研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同时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上作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案例分析】 (一)解读教材 1、义务教材和课标教材对比。 进行新旧教材对比解读,是我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新旧对比,我们发现两种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特点:(1)、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两种教材的鲜明特点之一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意义,如义务教材情境是:小强摆小木块,每行摆5个白木块,3个红木块,摆了4行。小强一共摆了多少个木块?(用两种方法解答)。课标教材给出的情境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这些问题情境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其计算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体会定律的现实背景。教材这样编排,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精选7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精选7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1 这次的研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它让我随时聆听专家的讲座,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它像一架云梯,让我不断的向上攀登。本次培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大的不一样在于课堂中注重交流,注重互动,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营造一个简便、活泼的课堂氛围。现我就对本次研修做一个总结。 一、本次研修使我更新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教学行为,在以前的教学中,我的教育理念有的来自同事的言传身教,有的来自儿时教师的影响,有的来自自我的揣摩,有的来自二十几年前的师范教育。经过此次培训我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从课程改革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我的教学理念,使自我在教学中不再迷茫,明确了自我教学目标。 二、网络研修丰富了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实施的教的方法和指导学生的方法。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仅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要重视改善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当代美国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数学仅有当看到数学的产生,按照数学发展的历史顺序或亲自从事数学发现时,才能最好地理解数学”,所以教学中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经过本次培训,我掌握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教学方法就是收割教学成果的“利器”。有了这些教学方法,使我的备课不再平铺直叙;有了这

小学数学课例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大宁县古乡小学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是我校结合“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于20XX年向大宁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的小课题。该课题在我校研究已逾一年,基本完成预期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实效,现将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概念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探讨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作出正确概括和判断;才能正确掌握数学的性质、运算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正确合理进行各种运算,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它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治本”关键。 通过聚焦课堂,在课堂观察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老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把

注意力放在概念、法则、定律的文字叙述上,把相关的概念等同于僵化的条文,好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合作把条文中的文字给“挤”出来就完成了课堂任务,接下来主要就是死记硬背加强化应用。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教学现状,明显与我校“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及生命教育总课题相违背,因此我们于20XX年向大宁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的县级小课题,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 课题提出后,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认真学习和分析,了解到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已经引起了不少学校及一些数学专家、一线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网络、书本中已有不少知名专家学者对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数学概念的应用、数学概念的拓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但对学生如何通过自主体验、参与建构,最终形成概念的内化等相关研究不多。为此,结合我校校情和学生实际,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将数学概念进行内化,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数学概念”的教学实践的研究,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领会新课程理念,努力将践行学校办学理念与自己的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较为深刻的认识,提高数学专业水平和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课例研修报告范文(通用11篇)

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数学课例研修报告范文(通用11篇)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课例研修报告范文(通用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数学课例研修报告1 11月9日,我参加了xx小学的磨课活动,对王涛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观课。通过课前观课会议的分工,我承担的观课维度是有关“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中的第一个问题——创设的情境能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保持持续的关注。本节课以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围绕着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了许多学生喜爱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第一个环节:在复习引入,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阶段,教师设计了猜测认识三角形,全班学生反应迅速、整齐,大多数同学积极举手主动参与猜测认识三角形的活动。说明在这个情境中,为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唤起旧知学习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第二个环节:在观察情境图,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面积的一般步骤的阶段,教师利用三角形的模型创设了形象情境。从学生参与问题思考和回答情况看,这些形象情境吸引学生兴趣并能使学生保持关注。 教学第三个环节:在基本练习的阶段,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完成书中练习题进行了同位交流的情境。学生虽然能认真完成练习,但因为此时教师对交流的要求欠具体明确,学生的交流活动比较被动,是在教师不断巡视提醒中完成的。 教学第四个环节:猜测,验证三角形的面积的是推倒,教师精心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模型情境,非常直观。学生们兴趣浓厚,认真观察,利用图中呈现的所有信息编出了不同的四个故事,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教学第五个环节:在结构训练阶段,为学生们的发现问题,解决

小学数学课例分析报告与研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方式,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手段。 小学生学习计算时,一般存在以下困难: (1)难以理解和讲清算理。 (2)学生算法掌握根本停留在记忆各种算法程序上,优化意识、估算意识不强,计算灵活性也较差。 (3)学生对算法学习的认识存在思维偏差——算法课的学习通常就是实现教师给出的方法。主动探究算法的经验较少,能力较弱。 对于计算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积累数感;在从实际情境提出计算的过程中,积累四如此运算的感性认识;通过尝试,探究计算方法。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同课异构课堂实录案例分析与研究 1、初次实践 课堂实录节选

师:出示〔复习引入〕 120÷÷ 12÷÷ ÷÷ 〔教师先引导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推演结果进展验证,然后指出商不变性质在小数除法中同样适用。〕 师:〔创设情境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解决问题的平台。〕 〔1〕、买9本练习本共10.8元,平均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2〕、一块橡皮 0.7元,用10.5元可以买几块橡皮? 〔3〕、小气球每个 0.15 元,1.8元可以买几个小气球? 师:能列出解答这3个问题的算式吗? ÷÷ 0.÷ 0.15 〔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的竖式计算。〕 ÷ 0.÷ 0.15这样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着重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提问:有没有方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 〔此时,大局部学生想到了利用商不变性质解决新问题……〕 ●执教教师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关键是先利用商不变性质将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如此计算。因此,首先应通过复习激活相关知识——商不变性质,来引发新问题解决思路——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实践效果:由于课始出示了一组利用商不变性质进展填空的习题,使大局部学生自然想到了借助商不变性质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课中没有多种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法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掌握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整堂课上得比拟顺

小学数学课堂探究(9篇)

小学数学课堂探究(9篇) 第一篇:旧知小学数学课堂探究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包括知识储备、学习习惯,还包括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不仅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等生理基础,还包括认知水平等心理特征。本文从课堂组织化、教学共同体、反思明晰化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利用旧知进行新知的教学。 组织化共同体明晰化 英国数学家怀特海说,每一节课前,孩子们一般都应该经历一个浪漫的过程,这种浪漫的过程是已有知识在大脑中复现、飞舞的过程,这种复现能激起孩子们对于新知识的期待。杜威说,教学即生长,孩子的知识一定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高效的。那么,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数学教学呢? 一、促进课堂组织化,有效激活已有知识 当孩子处于浪漫阶段时,已有知识还是混乱的、沉睡的,它们只有被想方设法唤醒,为教学所用,才能成为一泓活水,生长成新的知识。唤醒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组织和引导的过程。例如三年级分羽毛球这节课学习的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是学习列竖式笔算这类题目的起始课。在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时,我采用了下列做法。1.引

入问题:有46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学生列出算式46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探究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和做法,调动学生自觉地把已有的知识经验挖掘呈现出来。2.汇报交流。在集体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调控了展示的顺序,让用学具摆放方法的学生先说,接着让用口算方法做的学生说,让用列竖式的学生最后说。因为前两种方法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可以作为基础铺垫。列竖式是新方法,但可以通过联系前两种方法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同时,让已会笔算的学生做小老师教同学,这也是分层利用学生资源的好方法。3.追问深化。找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质缺点,进行追问深化。上课前,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家长或其他方式学会了笔算的 方法,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会算的层面,对算理并未真正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捕捉到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这一质的漏洞,然后通过追问为什么4除以2得到的2要写在十位上?而且还要继续用2乘2得4,写在被除数4的下面,再相减呢?这一问让学生开始反思算法背后的算理。学生结合口算的方法明确了笔算的算理。 二、形成教学共同体,多元展示已有知识 例如,教学《一一列举的策略》时,对于问题:用16根1 米长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围法?最初我的教学设计是先让所有的学生动手摆小棒,体会周长和长与宽之间

小学数学课例分析研究报告报告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方式,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手段。 小学生学习计算时,一般存在以下困难: (1)难以理解和讲清算理。 (2)学生算法掌握基本停留在记忆各种算法程序上,优化意识、估算意识不强,计算灵活性也较差。 (3)学生对算法学习的认识存在思维偏差——算法课的学习通常就是实现教师给出的方法。主动探究算法的经验较少,能力较弱。 对于计算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积累数感;在从实际情境提出计算的过程中,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通过尝试,探究计算方法。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同课异构课堂实录案例分析与研究 1、初次实践

课堂实录节选 师:出示(复习引入) 120÷30=4 4.5÷15=0.3 12÷3= 0.45÷1.5= 1.2÷0.3= 0.045÷0.15= (教师先引导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推演结果进行验证,然后指出商不变性质在小数除法中同样适用。) 师:(创设情境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解决问题的平台。) (1)、买9本练习本共10.8元,平均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2)、一块橡皮0.7元,用10.5元可以买几块橡皮? (3)、小气球每个0.15 元,1.8元可以买几个小气球? 师:能列出解答这3个问题的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演:10.8÷9 10.5÷0.71.8÷0.15 (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的竖式计算。) 师: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们已会计算,那么,象10.5÷0.7、1.8÷0.15这样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着重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提问:有没有办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 (此时,大部分学生想到了利用商不变性质解决新问题……) ●执教教师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关键是先利用商不变性质将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计算。因此,首先应通过复习激活相关知识——商不变性质,来引发新问题解决思路——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实践效果:由于课始出示了一组利用商不变性质进行填空的习题,使大部分学生自然想到了借助商不变性质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课中没有多种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法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