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值的比较参考模板
3D-CTA联合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干预中的应用

21年 8 01 月
第 l卷 5
第8 期
—
1 351 —
文章编号 :0 7 4 8 (0 10 10 — 272 1)8—15 —0 31 2
3 —T D C A联 合 2 . S D D A在 颅 内动 脉 瘤 诊 断 及 干预 中 的应 用
陈 杰 罗俊 生 郭闻师 , 宁 , , , 关 霍晓川, 王 瑞
是诊 断动 脉瘤 的金 标 准 , 随 着 多 层 螺 旋 C 而 T技 术
果 主要 以当时检 查 的操作 记 录和报告 为 准 。 13 确诊 标 准 .
经 C A D A诊断后 , T 、S 根据其所提供的动脉瘤的 大 小 、 状 、 位 , 脉 瘤 颈 大 小 以及 与载 瘤 动 脉 和 形 方 动
有 2 个可以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和空间关系 , 8
一
15 一 32
C i b Dig A唧 s,01 Vo 5, . hn JLa an, t2 1, ll No 8
( 辽宁医学院 附属第一 医院 神 经外科 , 宁 锦州 110 ) 辽 2 0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 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 , 其 中约 5 % 一8% 由颅 内动 脉瘤 破 裂 出血 引 起 … 0 0 1。 动脉瘤首次 出血的病死率可达 4 %, 2次出血病 o 第 死率高达 6 %。因此早期做 出正确诊 断并制定 合 o 适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 的临床意义 。目前动脉瘤的 临床 诊 断 主要 通 过 D A 及 C A S S T 。D A一 直被 认 为
1 2 检 查 方 法 .
所有 患 者 均 行 C A及 D A检 查 。 C A检 查 使 T S T 用G E公 司 的 6 螺 旋 C 4层 T扫 描 仪 , 影 剂 使 用 优 造 维显 (7 r )将 图像 重 建 数据 在 工 作 站进 行 三 30Ⅱ n , 1 维 重建脑 血 管 图像 的后处 理 。诊 断结果 由放 射科 医
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精)

左颈内动脉C3段动脉瘤
左颈内动脉C3段动脉瘤
左颈内动脉C3段动脉瘤
右颈内动脉C3段动脉瘤
右颈内动脉C3段动脉瘤
右颈内动脉C3段动脉瘤
右颈内动脉C3段动脉瘤
谢谢
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中 的应用
李德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20世纪80年 代继CT之后出现的一项新技术。随着DSA 在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3D技术也相继应 用。
目前,用于颅内血管病变的检查方法有 DSA脑血管造影(2DDSA及3DDSA), 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三种检查方法,在这里主要讲讲 DSA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尤其是在颅 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3.容积重建法(VR) VR是容积重建,它使血管壁在一定程度呈 不透明,半透明及透明化,VR透明重建可 发现血管内壁的硬化斑块及透视出血管壁 上的分支开口。对动脉瘤的细节及瘤内壁 的显示优势明显。
我科AW(4.3)工作站图像重建所采用的是 以上三者的结合,有三种重建。彩色重建, 表面重建,透明重建。
四 .3DDSA影像重建技术种类及应用 1.最大密度投影法(MIP) MIP可360°全方位旋转,血管影像 瘤直径的测量,但对于较小的动脉瘤显示 较低。
2.表面阴影显示法(SSD) SSD提供了真正的三维影像,可充分显示 瘤形态,结构,与周围血管的三维关系以 及瘤体有否穿支血管发出。但SSD为表面 重建,需事先确定阈值,若阈值选择 不当, 会使细小血管消失,因此有可能丢失一些 重要的小血管或重建一些原本不存在的解 剖关系。
5.动脉瘤栓塞治疗完成后或治疗途中,还 可以行3DDSA重建,并可将弹簧圈减影, 以显示有无瘤颈残留。如有残留,可根据 残留瘤颈的形态大小决定可否进一步栓塞 治疗及 选择合适的弹簧圈。
2D—DSA、3D—DSA和CT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2 结 果
12 1 C A 使用 1 螺旋 C , 肘 正 中静脉 注 . . T 6层 T经 入非离 子 型对 比剂 ( / g , 2mlk ) 速度 3— ls延 迟 4 m/ , 时 间 1 2 , 5~ 3s常规 选择 H a ago 描序 列 。本研 edn i 扫 究采用 容积 再现显 示法 ( R) V 。
脉瘤 的三 维形态 和空 间关 系方 面仍然 存在 一定 的局
限性 。国 内外众 多 学者 共 同期 望 出现创 伤更 小 、 效 果更 好 的诊断手 段 。近年来迅 速发 展 的三 维 数字减
影 血 管 造 影 ( D D A)技 术 及 C 血 管 造 影 术 3 —S T ( T 技 术 日益成 熟 。2 0 C A) 0 5年 l 0月 一 2 0 0 7年 l 2 月, 我们对 2 — S 、 D D A和 C A在颅 内动 脉瘤 DD A 3 .S T
2 1 动 脉 瘤检 查 结 果 .
见表 1 。诊 断 颅 内动 脉 瘤
4 6例 , 出动 脉瘤 5 检 5个 。颈动脉瘤 1 前 1例 , 大脑 中动脉 分 叉 部 动脉 瘤 1 O例 , 眼动脉瘤 3例 , 底 动 脉顶 端 动脉 瘤 1 , 基 例 大
系列 图像 , 工 作 站进 行 三 维重 建 。本 研究 选 择 最 经
大密 度投 影 法 ( P 、 面 阴影 显 示 法 ( S 和 容 MI ) 表 S D) 积再 现法 ( R) 种 显 示 法 , 析 2 — S 3 — S V 三 分 D D A、 D D A
瘤 的金标 准 , 传 统 的 D A为 二维 图像 , 分 辨 动 但 S 在
及 C A对 5 动脉瘤 的显 示情况 。 T 5个
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郭建新; 冒平; 牛刚; 赵婷婷; 丁辉; 王茂德; 杨健【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1(009)005【摘要】目的对比分析64排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方法筛选31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完整的3D-CTA、2D-DSA、3D-DSA及手术资料。
比较3D-CTA、2D-DSA、3D-DSA对颅内动脉瘤检查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及其对颅内动脉瘤形态及瘤颈的显示情况。
结果 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3D-DSA共检出35枚颅内动脉瘤,3D-CTA及2D-DSA均检出34枚颅内动脉瘤。
3D-CTA检查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7.06%,特异度为88.89%。
三种检查手段的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显示3D-CTA与3D-DSA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高于2D-DSA。
3D-DSA及3D-CTA均能良好显示检出动脉瘤的几何形态及动脉瘤瘤颈情况,效果明显优于2D-DSA(P<0.05)。
结论利用3D-CTA可安全、有效地检查颅内动脉瘤,其检查效果优于2D-DSA,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及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手段。
对于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且3D-CTA阴性的患者,可推荐进一步行3D-DSA检查。
【总页数】4页(P21-23,38)【作者】郭建新; 冒平; 牛刚; 赵婷婷; 丁辉; 王茂德; 杨健【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陕西西安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 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 R73【相关文献】1.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评价的对比研究 [J], 齐星亮;刘佳林;宋丹丹;李军2.3D-CTA 与3D-DSA 在测量颅内动脉瘤方面的对比研究 [J], 鲍跃;姚春山;阎龙;尚许彬;刘占川3.CTA、2D-DSA和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J], 徐宁;佟丹;王宏磊;王柏4.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J], 麦荣康;江先福;陈凤贤;于辉天;叶华卫;宋彧5.2D-DSA、3D-DSA、3D-CTA三者分别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差异分析 [J], 陈爱桂;王春财;贠红雨;王小春;赵振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SA、3D DSA、3D 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探究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SA、3D DSA、3D 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研究姓名:孙玲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指导教师:李松柏20040401中文摘要目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
准确诊断、评价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及空间结构,对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2DDSA只能提供大脑血管系统的二维影像。
CTA可提供颅内血管的三维影像,但不能提供颅内血液动力学的信息。
3DDSA通过旋转采集后重建获得多角度斜位影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价及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赋予了特殊意义。
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评价2DDSA、3DDSA(MIP、SSD、VR)及3DCTA(SVR)几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选2003年6月至2004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经CT或腰穿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51岁)。
经常规DSA、3DDSA及CTA检查诊断动脉瘤28例,检出动脉瘤33个,回顾性分析对比2DDSA、3DDSA(MIP、SSD、VR)及3DCTA(SVR)几种方法对33个动脉瘤的显示情况。
CTA检查方法:使用东芝的Multi—Aquilion4层螺旋CT扫描系统。
常规头部CTA检查法,原始数据经SGI一02工作站处理,软件为Alatoview。
本研究采用SVR显示法。
2D及3DDSA脑血管检查法:用GE公司的GEAdventxLCV—Plus心血管造影系统,图像后处理采用SunSpareUNIX系统的GE公司AW4.0工作站。
2DDSA采用常规股动脉四血管造影法,摄取前后位、侧位,必要时加摄斜位像。
3DDSA通过旋转造影采集数据,二次旋转时向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注射造影剂,要求颅内动脉在旋转过程中持续显影。
所获得的系列图像在工作站进行3D重建,选择MIP、SSD、VR的透明化重建三种显示法。
通过2DDSA的正、侧位或加斜位,3DDSA的MIP、SSD、VR,CTA的SVR图像,分别对a:动脉瘤的检出率;b:动脉瘤颈的可见度及与载瘤血管位置的关系进行评价。
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分析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中收治的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5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神经放射介入治疗,而对于治疗组患者采用DSA 三维导航技术介入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成功率达到了96%,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的成功率仅有60%,治疗组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SA三维导航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介入治疗的辅助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标签:DSA三维导航技术;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临床效果随着科学技术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上升,临床上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以及治疗的方法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颅内动脉瘤疾病导致患者死亡率还是非常高,达到了40%~50%[1]。
近几年,在对颅动脉瘤的治疗中采用神经放射介入治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但是对于有些患者颅动脉瘤的位置同周边的血管出现重叠,使医生在治疗中比较难以确定动脉瘤的显示,为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寻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2]。
本文作者主要探讨分析了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对我院收治的颅动脉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试验对象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中收治的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头痛、视力障碍、偏盲、复视、失语、眼睑下垂、感觉障碍以及偏瘫等症状,经过CT检查全部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5例。
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疗应用

比较 分析 , 常规 D A 2 S ( D—D A) S 对于 小动脉 瘤 ( . m) <0 5c 有漏 诊 现象 , 尤其 是位 于大 脑前 动 脉分 又部位 及多发 动 脉瘤 。并 且, 于 动脉瘤 的 显示 要 对 多体位 的造影 , 加 了病 人的检 查 时间及 造 影剂 用 增
影 图像 序列 。将 3 采集 图像 传 送到 A 工作 站 。 D W
生 成 三 维 立 体 的 血 管 图 像 , 过 对 图 像 的 不 同 角 度 通
的观 察 , 充分 的显露动脉瘤 的位置 、 大小 、 形态 。 以及 瘤颈 的形态 。
2 结 果
管的相对 位置关 系, D旋转采集 图像可直接获 得多 3 角度 连续动 态影 像 , 且提 供血 流动 力学 信 息。便 并
动脉 瘤显露 。结论 :D—D A可清 楚显示多发复 杂动脉 瘤和微 小动脉 瘤, 3 S 应视作 颅 内动脉 瘤诊 断的金 标 准。 [ 关键词 ]颅 内动脉瘤 ;D—D A; 3 S 动脉瘤栓塞 术
[ 图分 类号 ] 7 9 4 , 7 0 4 [ 献 标 识码 ]B [ 文编 号 ]10 —9 1 2 1 )013—2 中 R 3 .1R 3 .4 文 论 0 40 5 (0 0 1—280
清楚显 示动脉 瘤的大 小 、 形态 、 瘤颈情 况以及 与 比邻 血管 的 关 系, 须 采 取 多 次 、 同 角 度 的 D A 检 必 不 S 查… , 需要 了解动脉 瘤颈 以及载 瘤动脉 形 态特 征时
有一 定 的的 局限 性 。3 D—D A 可 以提 供 动脉 瘤的 S
三 维 构 型 , 利 于 判 断 动 脉 瘤 与 载 瘤 动 脉 和 分 支 血 有
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穆民;李维民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
【年(卷),期】2014(022)006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动脉瘤的患者,将其2D-DSA和3D-DSA的动脉瘤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2D脑血管造影比较,3D-DSA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结论 3D-DSA的重建图像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栓塞治疗中,更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总页数】1页(P103)
【作者】穆民;李维民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2.2+1
【相关文献】
1.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J], 刘晓红;印建国;杨艳;贾雄;宁季军
2.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的应用效果观
察 [J], 任伟;汪姝
3.3D-DSA 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优势 [J], 黄荣珍;姚秀华;王儒发;岑建
4.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J], 范良好;熊叶;赵兵;钟鸣;谭显西;郑匡;李则群
5.高分辨C臂CT联合3D-DSA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置入术贴壁评估中的初步应用 [J], 付培基; 李腾飞; 马骥; 朱明; 朱涛; 马宝; 韩新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值的比较【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及其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 DSA)相比的优势。
方法对53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而CT疑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时进行2D DSA和3D DSA检查,分别阅片并记录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及对比剂用量和X线照射剂量,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53例患者中2D DSA诊断46例共49枚动脉瘤,占84.5%(49/58),诊断的阳性率为86.8%(46/53),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81.8%;3D DSA诊断50例共58枚动脉瘤,占100%(58/58),诊断的阳性率为94.3%(50/53),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
2D DSA检出的动脉瘤中,清楚显示瘤颈者23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22枚;3D DSA 组清楚显示瘤颈者58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56枚(P <0.05)。
53例患者行2D DSA检查平均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78.32±17.39) mGy和(74.57±11.95)mL,行3D DSA 检查则为(99.81±9.48)mGy和(54.15±7.05)mL(P<0.05)。
结论 3D 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并能明显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和X线辐射剂量,提高了放射防护的安全性。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成像,三维;脑血管造影术To evaluate 3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and 2D DSA in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 Both 3D DSA and 2D DSA were performed on 53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suspected as cerebra1 aneurysms by CT. Results In the 2D DSA group, the accurate rate, positive rat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respectively 84.5% (49/58), 86.8%(46/53), 92%, and 81.8%. In the 3D DSA group, the accurate rate and positive rate were 100%(58/58) and 94.3%(50/53), an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both 100%. By 2D DSA, 23 cases of neck of the aneurysm were clearly shown, and 22 cases displayed the source vessel, however, by 3D DSA, 58 cases of neck of the aneurysm and 56 cases of source vessels were clearly show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2D and 3D DSA was significant(P<0.05). The mean radiation dose and contrast medium of 2D DSA were (178.32±17.39) mGy and (74.57±11.95)mL, while those of 3D DSA were (99.81±9.48) mGy and (54.15±7.05) m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also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s The neck of the aneurysm and source vessel are clearer in 3D DSA than in 2D DSA,also the radiation and contrast medium doses are much lower in 3DDSA than in 2D DSA.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Imaging, three dimensional; Cerebral angiography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CA)破裂出血是一类凶险的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视为诊断颅内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对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常规的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 DSA)很难提供完整的诊断信息,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的显示、小动脉瘤的确诊及巨大动脉瘤瘤腔内有无“危险”动脉穿支的辨别方面均较2D DSA有明显优势。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3D DSA 与2D DSA动脉瘤检出率、瘤体细节解剖结构、对比剂用量及X线照射剂量的比较分析,探讨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
l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自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选择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疑诊为颅内动脉瘤的53例患者行常规2D DSA后再行旋转DSA并三维重建。
其中男31例,女22例,37~72岁,平均56.8岁。
临床有间断或突发头痛、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等表现,CT扫描高度怀疑脑血管性疾病。
1.2 仪器设备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Allura Xper FD20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X线球管和平板探测器可围绕患者体轴做等中心旋转,最大旋转范围305°,C臂旋转速度55°/s。
DSA 全视野采集,2?048×2?048矩阵,14?bit高分辨率图像采集。
3?D局部重建,512×512矩阵。
1.3 检查方法① 2D DSA检查:局麻下经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插管,先行常规正、侧位和斜位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造影(即行2D DSA)。
注射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I/mL)参数为4~5?mL/s,总量为9~10?mL;② 3D DSA检查:将C臂围绕人体头部纵轴进行2次旋转采集,分别获得蒙片数据和造影数据;同时将2次旋转采集的数据连续向三维工作站(Advantage Workstation 4.0)传输。
具体技术参数如下:C臂的旋转角度为207°,速度40°/s,影像采集频率8.8幅/s,对比剂总量15~20?mL,注射速度3~4?mL/s。
旋转采集的影像数据在3?min内传送到AW4.0工作站,5?min内可得到重建图像。
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表面阴影成像(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T)、仿真内窥镜技术(virtual angioscopy,VA)等。
1.4 图像的分析和评价由2名神经影像医师采用盲法,分别对2D DSA和3D DSA 影像进行如下评价:①动脉瘤是否存在;②动脉瘤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毗邻关系;③根据机器提供的平板中心点累计剂量数据,统计患者皮肤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以t检验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动脉瘤诊断结果53例患者诊断颅内动脉瘤50例共58枚,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6枚,后交通动脉瘤21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5枚,颈内动脉瘤3枚,椎基底动脉瘤2枚,小脑后下动脉瘤1枚。
其中小型动脉瘤(动脉瘤体直径小于5?mm)19枚,中型动脉瘤(动脉瘤体直径5~15?mm)32枚,大型动脉瘤(动脉瘤体直径16~25?mm)5枚,巨型动脉瘤(动脉瘤体直径大于25?mm)2枚。
颅内动脉瘤单发46例,多发4例。
2.2 2D DSA与3D DSA检查结果比较2D DSA诊断46例共49枚动脉瘤,占84.5%(49/58),诊断的阳性率为86.8%(46/53),3D DSA诊断50例共58枚动脉瘤,占100%(58/58),诊断的阳性率为94.3%(50/53)。
3枚后交通小型动脉瘤及2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小型动脉瘤,2D DSA未能显示。
另有4枚2D DSA显示可疑动脉瘤影像但不能完全确定,经3D DSA 进一步证实及确诊。
经手术和血管内治疗证实,在2D DSA的检查结果中,有4例假阴性和2例假阳性,诊断的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81.8%。
而3D DSA没有假阳性或假阴性,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
2.3 2D DSA与3D DSA对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效果的比较2D DSA检出的49枚动脉瘤中,清楚显示瘤颈者23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22枚;3D DSA检出的58枚动脉瘤中,清楚显示瘤颈者58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56枚,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种方法检出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和三维形态显示效果见图1,图2。
2.4 2D DSA与3D DSA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的比较53例患者行全脑2D DSA检查时,平均接受的辐射剂量为(178.32±17.39)mGy,平均对比剂用量为(74.57±11.95)mL;3D DSA检查时平均接受的辐射剂量为(99.81±9.48)mGy,平均对比剂用量为(54.15±7.05)mL,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3.1 3D DSA的成像原理及主要图像处理技术3D DSA是将旋转血管造影采集的二维图像传输到计算机工作站,通过多种处理软件进行血管结构三维重建的一种新的血管造影技术,是球管旋转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三者的结合,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解剖结构及瘤周血管毗邻关系。
该技术提供了真正高分辨力的三维血管图像,去除了骨骼和静脉的影响,能清晰显示如脉络膜前动脉和豆纹动脉等直径为1mm的血管,并可精确测量血管直径(误差0.1~0.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