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
3D CTA与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3D CTA与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观察苏安华;李淼【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2(016)012【总页数】2页(P2295-2296)【作者】苏安华;李淼【作者单位】吉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二科,吉林,吉林13201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二科,吉林,长春130033【正文语种】中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一直被认为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近年来,DSA检查已从二维DSA发展为三维 DSA (3DDSA)[1],同时,作为无创检查的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2]。
本文对2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应用3DCTA和3DDSA检查,探讨这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间,针对我院收治的2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3D CTA和3DDSA检查。
男12例,女16例,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为55岁。
28例患者CT平扫均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3DDSA采集和重建前均行3DCTA检查。
1.2 检查方法(1)3DCTA检查:应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GE公司),应用优维显(370mg/ml)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结束后,进行脑血管图像三维容积再现(VR)重建、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
(2)3DDSA检查:使用Zeego数字减影机(西门子公司),股动脉行血管造影,使用3Dvirtuoso三维图像工作站进行3D重建,所获取的实时减影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后,设置适当域值形成表面遮盖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图像。
1.3 统计方法动脉瘤的计数,以经外科手术证实的动脉瘤为准。
3DCTA和3DDSA SSD组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
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评价的对比研究

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评价的对比研究齐星亮;刘佳林;宋丹丹;李军【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装备》【年(卷),期】2017(014)005【摘要】目的:探讨256层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3D-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LAN)诊断的成像对比,并评价256层3D-CTA 对LAN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在神经外科诊断疑似为LAN且均接受3D-CTA和3D-DSA检查的患者.以3D-DSA技术检查作为参考标准,来评价3D-CTA技术对发现LAN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比较3D-CTA与3D-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上的差异.结果:3D-CTA 与3D-DSA在LAN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3D-DSA检查结果以及术中所见情况,80例患者中共有68例最终确诊为LAN85个.其中单发动脉瘤46例,多发动脉瘤22例.动脉瘤直径为1.2~21.5 mm,平均直径为7.8 mm;<3 mm的动脉瘤23个(占27.1%),3~5 mm的动脉瘤38个(占44.7%),5~10 mm的动脉瘤18个(占21.2%),10~25 mm的动脉瘤6个(占7.1%).3D-CTA技术准确检出动脉瘤78个,漏诊动脉瘤7个(平均直径为2.8 mm);CTA诊断准确率为91.8%,灵敏度为88.6%~92.3%,特异度为90.7%~100%,阳性预测值为96.7%,阴性预测值为77.3%.动脉瘤CTA诊断的灵敏度<3 mm、3~5 mm和>5 mm分别为88.6%、92.3%和100%.结论:3D-CTA可以替代3D-DSA进行LAN术前的诊断以及术后的复查,检出率及准确性较高.【总页数】4页(P52-55)【作者】齐星亮;刘佳林;宋丹丹;李军【作者单位】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放射科北京 101200;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放射科北京 101200;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放射科北京 101200;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放射科北京101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3D-CTA 与3D-DSA 在测量颅内动脉瘤方面的对比研究 [J], 鲍跃;姚春山;阎龙;尚许彬;刘占川2.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J], 麦荣康;江先福;陈凤贤;于辉天;叶华卫;宋彧3.基于3D-DSA与3D-CTA颅内动脉瘤大小的对比研究 [J], 刘元早;王霖4.颅内动脉瘤的3D-DSA与3D-CTA技术的对比研究 [J], 周西;刘启榆;林华;王忠;钟唐力;杨伟5.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J], 郭建新; 冒平; 牛刚; 赵婷婷; 丁辉; 王茂德; 杨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D-CTA与3D-DSA对于老年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对比

197
医学影像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6月 第5卷第11期
为 98.96%,特异度为 1。两种检查方法对于颅内动脉瘤 在灵敏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97 > 0.05),特异度上 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01)。见表 2、表 3。
表 2 3D-CTA 和 3D-DSA 对不同部位动脉瘤显示情况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认为 C T A 检查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是非常 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灵敏度高达 93.3%,可以作为动 脉 瘤 的 首 选 影 像 学 诊 断 方 法。 然 而, 对 于 瘤 体 直 径 < 3 mm 的动脉瘤,CTA 容易漏诊,灵敏度仅仅为 66.6%。因 此,对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且 C T A 阴性的患者,可 推荐进一步行 DSA 检查。
直径> 10 mm。
对于两种检测方法绘制 ROC 曲线,得到图 1。
图 1 3D-DSA 与 3D-CTA 对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 ROC 曲线
3 讨论 动脉瘤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早期诊断和精确定位,
以便为神经外科医师在决定能否进行或如何进行血管内
介入或者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D S A 是临床诊断颅内 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操作,操作耗时长,技术 要求高,费用较昂贵,且具有加重血管痉挛及造成动脉 瘤再破裂的风险 [8]。C T A 是以螺旋 C T 为标准,结合计算 机进行脑三维重建得到的脑血管影像,为无创性检查, 避免了 DSA 检查导致动脉损伤及动脉瘤再破裂的可能性。 此外,C T A 检查简单、方便、快捷,费用相对较低,目 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2 结果 参照本研究颅内动脉瘤确诊标准,本研究 103 例患
者共有 97 例最终确诊为颅内动脉瘤,6 例未发现动脉瘤。 3D-CTA 发现颅内动脉瘤真阳性为 92 例,真阴性为 5 例, 假阳性为 1 例,假阴性为 5 例,灵敏度为 94.85%,特异 度为 83.33%。3D - D S A 发现颅内动脉瘤真阳性为 95 例, 真阴性为 7 例,假阳性为 0 例,假阴性为 1 例,灵敏度
各种血管造影成像区别

三种常用血管影像学检查的简介1、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
MR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与CT及常规放射学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势:它不需要使用对比剂,流体的流动即是MRI成像固有的是生理对比剂。
流体在MRI影像上的表现取决于其组织的特征,流动速度、流动方向、流动方向、流动方式及所使用的序列参数。
常用的MRA方法有时间飞越(time of flight,TOF)法和相位对比(phase contrast,PC)法。
三维TOF法主要优点是信号丢失少,空间分辨率高,采集时间短暂,它善于查出有信号丢失的病变如:动脉瘤、血管狭窄等;二维TOF法可用于大容积的筛选成像,检查非复杂性漫流血管;三维PC法可用于分析可疑病变的细节,检查流量与方向;二维PC法可用于显示需极短时间成像的病变,如单视角观察心动周期。
2、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是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行血管造影CT扫描的图像重组技术,可立体地显示血管造影。
主要用于:头颈血管、肾动脉、肺动脉、肢体血管等。
对中小血管包括冠状动脉均可显示。
CTA所得信息丰富,无需插管,无创伤,只需静脉注射对比剂即可检查;因此是目前较为实用的检查方法。
CTA 应用容积再现技术可获得血管与邻近组织的同时立体显影。
仿真血管内镜可以清楚显示血管腔,可用于主动脉夹层和肾动脉狭窄等。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得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根据将对比剂注入动脉或者静脉而分成动脉DSA(intra-arterial DSA,IADSA)和静脉DSA(intravenous DSA,IVDSA)。
由于IADSA 血管成像比较清楚,对比剂用量较少,是目前主要选用的办法。
DSA适用于心脏大血管的检查。
对心内解剖结果异常、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和分支狭窄以及主动脉发育异常等显示清楚。
3D-CTA与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

698
பைடு நூலகம்
河北医药 2018年 3月 第 40卷 第 5期 HebeiMedicalJournal,2018,Vol40MarNo5
3D-CTA与3D-DSA检查诊断破裂脑动脉瘤的价值比较

3D-CTA与3D-DSA检查诊断破裂脑动脉瘤的价值比较发布时间:2021-01-18T02:44:04.237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28期作者:张家成金立德(通讯作者)[导读] 临床上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该病病情严重,致死率高,因此应及时的诊治。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32)【摘要】目的:比较3D-CTA与3D-DSA两种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诊断破裂脑动脉瘤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治疗的破裂脑动脉瘤患者60例,分别进行3D-CTA和3D-DSA检查,比较这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
结果:行3D-CTA检查共发现动脉瘤63个,行3D-DSA检查共发现动脉瘤64个,两种检查方法检查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行介入治疗后,栓塞程度0级有58个,1级有6个。
结论:3D-CTA这种检查对患者的创伤小,价钱便宜,操作更加方便简单,是一种首选的检查方式;3D-DSA对动脉瘤穿支血管和颈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要优于3D-CTA,这两种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可以相互配合,在破裂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共同发挥作用。
【关键词】3D-CTA;3D-DSA;破裂脑动脉瘤;价值【中图分类号】R8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28-0028-02 Comparison of the value of 3D-CTA and 3D-DSA in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 Zhang Jiacheng,Jin Lide(Corresponding author).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Yunnan 65003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value of 3D-CTA and 3D-DSA in the diagnosis of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7 to Dec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for 3D-CTA and 3D-DSA respectively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 two examination methods. Results There were 63 aneurysms detected by 3d-cta and 64 aneurysms detected by 3d-dsa.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P>0.05).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58 patients had grade 0 embolism and 6 patients had grade 1 embolism. Conclusion 3D-CTA is a preferred method for patients with less trauma, less cost, more convenient and simple operation. 3D-DSA is better than 3D-CTA in the display of aneurysmal perforating vessels and internal cervical aneurysms. These two examination methods can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play a common role in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Key words】3D-CTA;3D-DSA;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Value 临床上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该病病情严重,致死率高,因此应及时的诊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 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 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分析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 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 D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分析任国星;李连霞;王勇;张洪丽;李延辉【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5(000)021【摘要】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为临床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4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分别进行2D-DSA,3D-CTA造影诊断,并经介入或手术治疗进行确诊,分析2D-DSA和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性能差异。
结果48例疑似病例中,经介入或手术治疗确诊46例患者59枚动脉瘤;在对颅内动脉瘤大小检测性能上,对于<3 mm的动脉瘤2D-DSA与3D-CTA诊断性能无差异,在≥3 mm的动脉瘤检测中,3D-CTA诊断性能较优于2D-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性能较2D-DSA有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3D-CTA诊断准确度较优于2D-DSA,尤其对于动脉瘤≥3 mm 的诊断,但差异性不明显,但因3D-CTA为无创、操作简便的诊断方法,因此在临床进行颅内动脉瘤诊断时优先选择3D-CTA,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2D-DSA和3D-CTA的联合使用,诊断结果更为准确。
【总页数】3页(P2363-2364,2387)【作者】任国星;李连霞;王勇;张洪丽;李延辉【作者单位】河北省故城县医院,河北故城253800;河北省故城县医院,河北故城253800;河北省故城县医院,河北故城253800;河北省故城县医院,河北故城253800;河北省故城县医院,河北故城253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相关文献】1.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204例临床分析 [J], 王伟;晁满香;王岚;聂书伟;付学锋2.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J], 李剑秋;陈莉;姚开情;吕发金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J], 张筱双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分析 [J], 尹立刚;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分析 [J], 尹立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动脉瘤的3D—DSA与3D—CTA技术的对比研究

颅内动脉瘤的3D—DSA与3D—CTA技术的对比研究目的:对比分析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均行3D-DSA 及3D-CTA检查的患者资料,对比分析两者对不同部位、不同大小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结果:本组122例患者共发现143个颅内动脉瘤,其中3D-DSA检出139个,检出率97.2%;3D-CTA检出119个,检出率83.2%。
对于多发动脉瘤、不同部位、不同大小动脉瘤两者检出率差异明显,3D-DSA检出率、准确率高于3D-CTA。
结论:3D-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最精确的标准。
标签:颅内动脉瘤;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的局灶性异常扩大,发病率约为0.9%,约一半以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所致[1]。
由于其起病隐匿,发病突然,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及时准确的诊断及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随着3D-DSA的广泛应用,医生的诊断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3D-DSA依然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2]。
近年来,3D-CTA检查凭借费用低、无创、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
结合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122例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对比分析3D-DSA 与3D-CTA对多发动脉瘤、不同大小及不同部位动脉瘤检出率,为及时准确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并经复查CTA、DSA,介入栓塞或外科手术夹闭证实的12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58例,女64例。
年龄19~71岁,平均49.3岁,Hunt-Hess分级:0级12例,Ⅰ级42例,Ⅱ级39例,Ⅲ级28例,Ⅳ级1例,Ⅴ级0例。
1.2 研究方法3D-CTA检查: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扫描,所有检查患者扫描范围均从第一颈椎下缘至颅顶,分别做平扫和增强扫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探究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
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方法:从我院中抽选66例来我院接受诊断检查
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中心,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
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诊断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技术的结果。
结果:经手
术治疗检查后确证66例患者均为颅内动脉瘤,共检查出74个病灶,经过3D-CTA诊断后66
例患者中共发现颅内动脉瘤体数为66个,而3D-DSA检查后共发现68个病灶处,其漏诊率
分别是10.81%、8.11%,两组差异无明显区别,研究无统计学价值(P<0.05)。
结论:对颅
内动脉瘤的诊断检查,选用3D-DSA的检出率略高于3D-CTA,但两种检查方式均可以作为该
病的诊断筛查方法,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性参考数据。
【关键词】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
颅内动脉瘤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各种原
因所致动脉瘤发生损毁,进而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头痛、呕吐
以及视力下降等。
诱发此病产生的病因与先天遗传、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因素先关,其
临床死亡率较高,临床需及早诊断、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效果[1]。
针对此病临床所采取的诊
断方式有CT血管造影、3D-CTA、3D-DSA等,不同的检查方式产生的检查结果不同,本文将
对我院收治的66例患者行3D-CTA与3D-DSA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各自的检查效果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阶段为2017年9月~2019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本研究调查主体,所
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3D-CTA和3D-DSA进行诊断检查,接收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23~72岁,平均(49.22±3.84)岁,Hunt-Hess分级,I级17例,II级22例,III级
12例,IV级10例,V级5例。
其中5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瘫、32例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6例患者出血视力下降,13例患者出现眩晕恶心。
66例
患者在入院3d内完成3D-CTA和3D-DSA检查。
1.2 诊断方法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选用的设备仪器是飞利浦的64层螺旋CT仪器,设置扫
描速度为0.3s,扫描层距为1mm,层厚1mm,设置电流和电压分别是250mA、120kV,在检
测前静脉注射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1mL·kg-1),要求患者将身体上携带的金属物品全部摘除,如手链、戒指、手表、假牙及发饰等,提前安慰患者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要紧张,对患
者监测心电图,根据具体的监测指标调整合适剂量的注射速度的对比剂,然后在注入0.9%氯
化钠溶液30ml防止伪影的发生,扫描范围从患者颈部主动脉至头顶进行扫描,在扫描过程
中叮嘱患者不要活动,尽量减少咽部动作,其检查时间控制在6min内,将扫描获取的数据
全部录入工作站,采取容积再现、多平面及曲面重组、遮盖容积重建等操作[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选用的设备是德国的AXIOM Artisd TA造影机,按照Seldinger 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分别插入椎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血管造影,采取斜位、正位及侧位方式进行摄影,注射造影剂的剂量为20ml,注射速率为3ml/s,采用240。
的旋转角度进行扫描,扫描时间为5s,然后将原始数据全部传至工作站,使用VRI和MIP技术完成图像重建[4]。
影像检查判断:由我院放射科工作经验满5年以上的2名影像师对图像进行判断分析,统一进行分析讨论后整理出最终的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3D-CTA和3D-DSA检查后的检出率和动脉瘤个数,并分析其漏检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用SPSS23.0统计软件整理计算,计数资料的结果用X2检验,用%表示,计量资料
用()表示,结果行t检验,P<0.05说明研究结果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疾病检出率比较
3D-DSA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共64例,其检出率为96.97%,而3D-CTA检出例数为62例,检出率为 93.9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显著研究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颅内动脉瘤多发生在颅内蛛网膜下,一旦破裂后会发生出血情况,若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发生出血会引发脑水肿、脑梗死以及积水等病症,不仅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对其生活也造成严重干扰。
目前临床对于此疾病最常用的诊断方式为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
维成像,这两种诊断方法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颅内动脉瘤的解剖结构,特别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通过旋转的方式对瘤体、瘤颈以及周围血管解剖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观察,但是这种检查方式存在的缺点是对身体有创伤,操作繁琐且价格高昂[5]。
而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无创伤,检测动脉瘤的方法简单,可以清晰明了的展示动脉瘤的实际分布情况,能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数据,但是此方法存在的缺点是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动脉瘤时,因颅底骨骼的影响,此处为盲区,有一定的局限性[6]。
从本结果对比得知,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差异无明显区别,对比数据有研究价值。
综合上述,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选用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旋转三维成像(3D-DSA)均有一定的优势,两种方式相结合,能进一步提升临床诊断的正确率,具体选择可根据临床需要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判断。
参考文献:
[1]伊超,李丹,秦向英,等.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介入手术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分
析[J]. 中国医学装备,2017,14(5):69-72.
[2]邓明,林翠君,秦忠宗,等.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研究[J]. 中国数字医学,2017,12(12):41-43.
[3]徐振州,陆大军,张向阳,等. CT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7,18(1):17-20.
[4]宋泽,张小兵,任洪清,等. 3D-DSA与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J]. 江苏医药,2016,42(24):2729-2731.
[5]闵晓黎,曹毅,何敬,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探讨[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2):36-38.
[6]孟强,赵洪岩. 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2):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