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读书笔记资本论

读书笔记资本论

读书笔记资本论读《资本论》,对我来说,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旅行。

这可不是那种轻松的闲逛,而是充满挑战和思索的深度探索。

一开始接触《资本论》,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概念,真让我有点头疼。

不过,当我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去琢磨,却发现其中别有洞天。

书中对于商品和货币的阐述,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的经济舞台。

商品,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在马克思的笔下变得如此生动而深刻。

马克思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让我想起了我去商场买衣服的经历。

走进那琳琅满目的店铺,各种款式、材质的衣服摆在那里。

一件漂亮的衬衫,它的颜色、剪裁、面料,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对于美观和舒适的需求。

而它成为商品的那一刻,就被赋予了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家为了生产这件衬衫,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构成了它的价值。

而我们消费者穿上它能遮体保暖、展现风采,这就是它的使用价值。

当我掏出钱包付款的时候,货币就登场了,它作为一般等价物,实现了商品价值的交换。

再说说剩余价值的理论,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参观过的一家工厂。

那是一个生产电子设备的工厂,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忙碌地工作着。

他们每天工作很长时间,双手不停地组装着零件。

而他们拿到的工资,仅仅是他们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工厂的老板通过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作时间等手段,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那些工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大部分都进了资本家的口袋。

这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剩余价值的概念,也让我对社会的经济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还有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的论述让我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残酷一面。

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这导致了小生产者的破产和工人的贫困化。

我想起了家乡的一个小作坊,原本生意还算红火,但是随着大型工厂的兴起,它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小作坊的老板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和扩大生产,最终只能关门大吉。

《资本论》读书笔记高中生5篇范文

《资本论》读书笔记高中生5篇范文

《资本论》读书笔记高中生5篇范文《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资本论》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资本论》读书笔记1《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书中最感兴趣的还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金融与《资本论》,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优秀8篇)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优秀8篇)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优秀8篇)读《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并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景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可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经过程来补充,而流经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异常是把流经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经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资料,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我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经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所以,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我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资料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部重要的鸿篇巨著。

在书中,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特别是其剩余价值理论,彻底揭开了资本主义制度运行的基础和对劳动者剥削的本质,并预言,对利润的竭力追求最终将使资本主义走向灭亡。

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卒于1883年3月14日,犹太裔德国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

在他一生的研究和探索中,马克思撰写了大量的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著作,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抨击。

他同恩格斯同盟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更是为全世界无产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资本论》,这部影响了2个多世纪世界格局和走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巨著。

我用大约30分钟的时间,用白话的形式为您讲解书中的精髓:你得的回报为什么少于你的付出?是哪些人拿走了你的钱?是谁让你变得更加贫困?在这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种思潮百家争鸣的时代,我们耳边早已伴随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声音。

若去讨论你的付出和你的所得是否平等,以及是谁让你变得更加贫困这些问题似乎并不合时宜,但了解《资本论》这部开天辟地的鸿篇巨著,了解这部影响了19世纪直至21世纪世界格局和走向的伟大著作,了解原始积累期间资本主义的发家史,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然不无裨益,因为《资本论》所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观点、方法和立场,而不是教条。

《资本论》的作者是全世界公认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他所创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海啸般的影响。

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卒于1883年3月14日,犹太裔德国人,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

在他一生的研究和探索中,马克思撰写了大量的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著作,特别是1847年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起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以鲜明的旗帜鼓励无产者联合起来发动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并最终建立无产阶级的社会,成为后来世界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前进的灯塔。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写成
《资本论》是一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巨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是政 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马克思的主要着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 现
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马克思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使这门科学革命化。”
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正如的《》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 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精力着述的的科学巨着,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 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判了的末日,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 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主要历史意义及贡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和矛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的必然性 。其是,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 剥削人的而斗争。《资本论》以深沉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 ,是具有鲜明的的着作。马克思的思想武装了全体工人阶级,并在政治经济学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全书所的 有关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因此,《资本论》 也是
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 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产生的同时,又论证了它灭亡的必然性。
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创立T《资本论》的方法论体系。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虽然很早就听说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但是直到这个学期,因为上课的原因,我第一次接触并阅读了《资本论》(因为时间的关系和个人的理解能力有限,我只读了其中比较感兴趣的章节)。

我认真阅读了第一卷第六篇关于《工资》的内容,有了一些浅陋的想法。

《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我读的是第一卷第六篇关于工资的部分,这一篇由四章组成,即:第十七章:由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到工资的转化;第十八章:计时工资;第十九章:计件工资和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即表现为资本家支付给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的报酬。

马克思首先指出了“工资的形式就把劳动日分割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都消去了;在工资雇佣劳动上,甚至剩余劳动或没有报酬的劳动,也表现得好像是有报酬的……货币关系隐蔽了工资雇佣劳动者的没有报酬的劳动。

”马克思在这里揭示了工资的奥秘,在劳动力价值向工资的转化过程中,资本家通过货币关系巧妙的剥削了工人的劳动。

在随后马克思列举了工资的形式的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

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工资形式,资本家总是可以轻易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还把工资的形式表现的完美无缺。

读书笔记资本论

读书笔记资本论

读书笔记资本论《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它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读完这部著作,让我对社会经济的运行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开始分析,逐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则决定了商品的这两种属性。

这一理论让我明白了商品的价值并非仅仅取决于其外在的物理属性,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其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而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这一工资。

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在。

这种剥削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的不平等。

资本的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

然而,随着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增加,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从而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即失业现象;另一方面,资本的积累也会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激化,最终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的商品积压,生产锐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只能暂时缓解危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

他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逻辑推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让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清晰的认识。

同时,这部著作也让我对社会主义经济有了更深的思考。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篇一:资本论读书笔记原典读书笔记题目: 《资本论》读后感院(系): 财政金融学院专业年级: 2012级金融三班姓名: 王今学号: 20122001982014 年6月9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资本主义,不读《资本论》,不了解社会主义。

对于《资本论》,恩格斯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自从地球上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像当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来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的。

”读完这本书,我以前的很多想法和观点被颠覆,以下是我的感受: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们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

其主要包括:《资本论》第一卷及其序言,《资本论》第二卷及序言,《资本论》第三卷及序言和增补,《资本论》第四卷等。

马克思在1857年至1858年5月期间写出了第一部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即《资本论》的第一稿,此后他写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的第二稿,1863年8月到1865年底,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的第三稿。

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了《资本论》的第二,第三卷。

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

《资本论》总共分三卷,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在第一卷里,马克思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它只抽象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

第一卷共七篇二十五章。

第一篇,分析商品和货币,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第二篇至第六篇,分析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阐明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阐明了资本积累理论。

上述第一部分是研究资本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第二、三部分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直接产生过程,其中,前者是研究单独的、孤立的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研究不断的再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是恩格斯1885年写的,说明遗稿情况和《资本论》第二卷的编辑出版过程,同时驳斥了对马克思的种种指责并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特点。

在《资本论》的第二卷里,马克思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资本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比第一卷单纯分析的资本直接生产过程,进一步具体化。

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论的具体运用。

第二卷共三篇二十一章,第一篇,研究产业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阐明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篇,研究产业资本的周转,阐明了资本周转理论。

第一、二篇是研究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是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在《资本论》的第三卷里,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此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即“剩余价值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

它的各部分归不同类的人所有,并且有不同的、互相独立的形式,如利润、利息、商业利润、
地租等等。

”第三卷共七篇五十二章。

第一篇至第三篇着重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说明产业资本瓜分剩余价值的一般规律;第四篇到第六篇着重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说明产业资本家以外的资本家集团——商业资本家、生息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等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第七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收入及其来源,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三位一体”公式,并得出理论上和政治上的结论,总结《资本论》第三卷和整个三卷。

从《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二卷到第三卷,是由抽象到具体,即从第一卷到剩余价值的本质和内容,到第三卷的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从第一卷到资本一般到第三卷的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步步深入展开,这样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呈现的条件形式,也就“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从而,揭示了资本关系及其运动的全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第一卷的中心,剩余价值的实现是第二卷的中心,剩余价值的分配是第三卷的中心,因此,《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红线来分析资本主义的本质,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以上是关于《资本论》的总体结构和书上主要内容,读完《资本论》,我体会到正是因为《资本论》的完成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开辟了经济科学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系统地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进一步创立了剩余价值论,从而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而剩余价值学说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结合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更高级社会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得出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性理论;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是劳工阶级的圣经”,它洞悉了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劳工的全部秘密,指出了劳工阶级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正义性、合理性,从问世之日起就为全世界无产者的革命运动提
供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和思想武器。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

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

《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

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读完这部巨著,我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

《资本论》是一本通过唯物辩证法对价值,剩余价值及资产积累的叙述,分析来揭露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实质的经典书籍。

它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公民实现自我价值。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认识,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更为21世纪的人类把握。

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和创立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最终就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和武装无产阶级,为了砸烂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

所有这一切,也是我国人民坚持的信念,为了更高层次的自由,我们一定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绝对领导地位,为我国更高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源泉。

姓名:金华涛学号:201205113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