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 优质版教案

一起来看看交流平台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方法吧!
(出示课件14、15)(1)写事的文章可以理清起因、经过、结果;
(2)关注题目;
(3)抓关键句;
(4)一般来讲,了解了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
2.回顾运用,实践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出示课件16)
(出示课件17)预设1:《少年闰土》:串联法。
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离别时的闰土几个部分串起来。
预设2:《好的故事》:抓关键句。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
(出示课件18)预设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段意归纳法。
将文中所写的六件事的段意归并起来。
预设4:《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关注题目。
题目即是诗歌的主要内容,赞颂鲁迅先生是心怀人民的人,赞颂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是一首纪念他的诗歌。
3.(出示课件19)教师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要灵活运用。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各组题目,说说你的发现,和同学交流。
(出示课件20、21)
(出示课件22)预设1:《开国大典》《“诺曼底”号遇难记》《草船借箭》以事件为题,揭示了课文的主要事件。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阅读课文题目,结合课文内容探讨这样拟题的好处,并能为自己的作拟出精彩的题目。
3.发挥想象,感受词语的表达效果,选择词语写一段话。
4.欣赏XXX的楷书书法作品,感受书法之美。
5.积累XXX的名言警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XXX的崇高精神。
重点难点:1.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把握不同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题材拟出恰当的标题。
3.积累XXX的名句,懂得大概意思,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感悟大文豪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1.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运用。
2.读不同的课题,感受拟题的好处,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作中。
1.结合本册所学课文来交流、归纳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2.学会几种拟题的方法。
一、交流平台1.谈话导入,引导阅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
通过这学期的研究,我们掌握了不少阅读方法。
今天我们就要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交换一下把握文章首要内容的方法。
实在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方法了,比方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抓枢纽句来把握文章的首要观点等,这些实在都与文章的首要内容有关。
请同学们先仔细默读讲义上的文字,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勾画出来。
2.学生交流课本中提到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可引导学生交换他们在阅读中勾画的重点语句。
如“了解每个部分首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首要意思连起来”“关注文章的问题”“抓枢纽句”这些句子就提到了三种方法。
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的不同句子小结、概括出方法。
小结:讲义上提到了三种方法:①段意合并法;②问题扩充法;③句子摘录法。
3.结合具体的课文,交流、研究三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段意合并法1)课件出示具体方法。
具体操作:先分段并概括出各段段意,然后把XXX串联起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教案【教学设计思路】《习作:有你,真好》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
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撰写一篇书信或短文。
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引导学生了解“书信”和“短文”的写作格式和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文;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难点在于辅导学生完成书信或短文的写作。
本课时教学活动分为四个步骤:1.学生复习书信和短文的写作格式和特点;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重点辅导学生书信或短文写作;3.学生交换作文,提出修改意见;4.学生修改作文,再行提交。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书信和短文的写作格式和特点(10分钟)本课时开始时,教师应该向学生复习书信和短文的写作格式和特点,最好具体列出表格予以详细介绍。
以书信为例,可以向学生讲解书信的基本结构,包括信头、称呼、正文、结束语和署名等内容,强调书信要注重人际关系等方面。
以短文为例,可以向学生介绍短文的基本构成,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等内容,还要强调短文要言简意赅、突出主题等。
二、指导学生进行写作,重点辅导学生书信或短文写作(30分钟)1.确认写作的主题作文的主题是写作开始的重点,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写作的主题应该为“有你,真好”,这样就可以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
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可以通过表达这个主题表达自己对亲友、老师、同学等的感激之情。
2.书信或短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注意事项。
书信应该注重书写格式,需要包括收信人姓名、地址、邮编等,而且要注重性格特点,表达真挚的感情。
短文则应该突出主题和结构层次。
在写作活动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确定主题和写作目的;(2)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确定文体、写作方式,提供主题词汇;(3)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4)注意指出学生的逻辑漏洞。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案

交流二:关键句可以帮助了解主要内容,如总起句等。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该有这样几个条件:《宇宙生命之谜》
交流三: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把握主要内容。
有时通过题目很难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交流四: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美丽但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三、词句段运用
(一)给文章拟题目
1.学习拟题目,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发现:
级别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文章中的主要人物
第二组文章中主要事件
第三组文章中的主要事物
第四组吸引读者
3.小结:拟定题目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可以根据文章中主要事件,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主要事物,还可以根据吸引读者等方法等列题目……
4.回忆自己写作文都拟个什么题目呢?
示例:《“小书虫”李子安》《我的小闹钟》《奶奶家的桂花树》《有趣的拔根儿大赛》《沙漠探险之旅》《纸条背后的大秘密》
5.假如刚参加完学校的合唱比赛,你会拟个什么的题目呢?
示例:《难忘的合唱比赛》《丁香树下的歌唱》《在歌声里绽放》。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选择一个人,运用第二人称叙事,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
2.能通过对印象深刻的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1.初步培养学生选材及作文立意的能力。
2.把事件写具体,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并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快乐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相关多媒体课件,如音乐、文章选段等。
学生:回忆生活中令自己感动的人或瞬间,储备习作素材。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审清题目,确认要写的人和事。
2.与同学交流,丰富习作内容。
3.确定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播放歌曲《有你真好》,导入写作主题。
导语:这是一首老歌,但今天听来依旧动听。
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大家觉得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歌呢?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大多数同学认为这是一首歌唱友情的歌。
是呀,这首歌是两个女生的对唱,因为有了对方,她们觉得心灵有了依靠,世界也变得格外美好。
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有你,真好”,在歌声的陪伴下,大家想一想,你想对谁说“有你,真好”呢?2.出示课件(习作题目),引导审题。
(1)习作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好”,提示主题是积极向上的、温暖的。
“好”应在文中明确地反映出来,读者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感受到“好”,体会出情感。
)(2)从习作题目来看,用怎样的人称来写比较合适?(第二人称“你”,全文要与“你”相符)(3)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陪伴我们的人都有哪些?(同学、父母、老师、朋友等)二、研究立意,交流素材。
1.阅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交流课本上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想到了谁?•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2.拓展思路,指导选材。
(1)学生阅读、思考课本上提出的后两个问题。
•哪件事或哪几件事让你感触比较深?•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2)交流如何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大单元设计理念统编六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单元的整体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视角的阅读,不同表现手法的品悟,不同资料的运用,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鲁迅先生的形象,进而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二、单元整体解读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专题,是新教材第一次为一位作家单独设置的单元,包括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以及他人怀念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其中有小说、散文、还有诗歌。
“语文园地八”中有关于鲁迅的名言诗句,习作“有你,真好”等内容。
这个单元的编排从不同角度、不同文体、不同写作手法中感知立体生动的鲁迅形象,走近文学经典。
学生可以多角度了解鲁迅,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在小学高年段接触鲁迅及其文学作品,既是为学生打下人生的精神底色,也是对初中阶段学习大量的鲁迅文章做好衔接与铺垫。
本单元的人文要素,在五四版教材中描述较为清晰:这个单元选取了一组与鲁迅有关的作品,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感受鲁迅的形象气质,理解其精神境界,从而激励我们向鲁迅学习,勤于思考,关注社会,为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一要素和新课标中的三大文化主题中的“革命文化”高度相关,与课程总目标第1条“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度一致。
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人文要素的实现提供了语文知识、技能方面的支持,具体表现为: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背景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必须借助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内容,读懂人物精神。
关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给出了更清晰具体的归纳,我们可以进一步结合课文归纳:文章的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有的人》;关键句对了解主要内容也有帮助,如《好的故事》。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上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举办“鲁迅日”纪念活动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后两篇略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的作品。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刻画了一个童年伙伴的形象。
《好的故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运用象征手法描绘了美好的梦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性散文,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刻画了鲁迅在生活中的形象。
《有的人》是臧克家写的现代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歌颂了鲁迅的高尚品质。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本单元选用一组与其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方面是对五年级上册“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的延续与推进,体会了针对不同难度的文章,资料发挥的作用不同。
另一方面,该语文要素也体现了对本单元选文特质的关照。
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也与现在的语言表达有差异,所以必须借助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关于资料的搜集查阅,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就开始有意识的设计,有的是直接作为单元语文要素强调,有的则出现在交流平台或课后习题中。
借助下表,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关于查找资料的编排:由上表可知,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浩如烟海,因此教师需指引搜集资料的方向或给出相关查阅路径,学生还需要提高从大量资料中再进行筛选和甄别,寻找依据的能力。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从三年级开始以写人为内容的习作多次出现,以往的习作已经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本单元习作在此基础上,强调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8单元教案

(3)(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出示:参差 瘦削 倒影 碎散
(4)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指名认读,互助正音。
出示:
搁在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瞬间 凝视 骤然 掷入 陡然
(6)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瞬、凝、骤”,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书写时应注意这三个字易错的部件:“瞬”要注意“舛”左边的“夕”中间只有一点,右边部件的第二笔是撇折;“凝”最右边的部件上半部分不要少一点;“骤”的最后一笔是捺,而不是点。
2.理清脉络:课文围绕“好的故事”写了哪三方面内容?
四 初探现实
(1)思考:请大家自读第1~2自然段,想想鲁迅先生在怎样的现实中做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
(2)交流,引导:从这些语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在昏沉的夜里作者晦暗消极的情绪以及周围昏沉悲凉的气氛。
(4)小结:鲁迅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昏沉的夜里,梦见了一个好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
教学难点
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预习要求
练习朗读课文,能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
教 学 过 程
复备、旁注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下面我们来回顾深深印在鲁迅先生脑海里的一幅美丽的画面。(齐读第1自然段)
7.延伸拓展: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将近三十年,你们想知道鲁迅和闰土再次见面的情景吗?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五、课文回顾,作业设计。
教
后
记
课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近鲁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包含《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讲述的事情,了解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2.本单元重点:(1)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少年闰土》通过描写听闰土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故事,表达了“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好的故事》通过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继而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下场,赞美了鲁迅先生一心为人的高尚品格。
(2)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主要内容。
了解本单元的这四篇课文,都有可以借助的资料。
如,《少年闰土》一课为了看出闰土30年前后的变化可以给学生提供《故乡》中闰土30年后与鲁迅再次见面的一段文字。
《好的故事》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当时寂寞孤独的心情,可以给学生提供鲁迅当时关于《新青年》解散的一段文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给学生补充鲁迅先生的家人简介,《有的人》可以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等。
24.少年闰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胯、拜、厨”等13个生字和“一望无际、祭祀、仿佛”等词语。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
2.重点感悟四件稀奇事。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哪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
(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
【课件出示1:课题】(板书课题:少年闰土)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师介绍鲁迅:【课件出示2】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二、初读课文,引导质疑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
抄写出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哪些需要提醒注意,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课件出示3-6:词语图片】祭祀忙月秕谷鹁鸪……2.老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习题,以及对课文的印象,确定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
(讨论,谁的问题最有价值?)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问题”:(1)课文写了哪几件稀奇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2)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3)根据单元目标,找出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4)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导语: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
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3.划分课文层次:【课件出示7】全文共1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和闰土是主仆,他来“我”家帮忙,所以“我”和他认识了。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他很怕羞,但我们很快就熟识了。
第四部分(第6~18自然段):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
第五部分(第19自然段):闰土和“我”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我”很怀念他。
三、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重点学习关于闰土的四件稀奇事,品读、感悟。
(1)出示总括的句子。
出示:【课件8】“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2)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不理解的地方: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哪些?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入第四段的学习。
师引:快速读课文第四部分,看看讲了几件事?(师板书: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滩拾贝看跳鱼儿)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3)说说你准备怎么学习这几件事?可以用什么方法学?(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出示:【课件9】雪地上捕鸟瓜地里刺猹海滩上拾贝海边看鱼(4)让学生选择以上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
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伙伴进行交流。
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
(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的人。
四、教师引导,集体评议①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生:……师:快教教我,怎样捕鸟?生:……学生评价,评价标准: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
有感情地朗读。
②有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猹”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
学生评价。
③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少年闰土。
我们也很佩服这位农村少年,他竟然会做那么多事情,有机会看见那么多的事物,让人羡慕。
作业:1.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2.读课文,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自主背诵,积累第1自然段。
2.学生争议,教师调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内心的情感。
3.自主迁移,抓住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件稀奇事,“我”对哪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是瓜地刺猹,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二、想象情景,自主背诵(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第1自然段。
(启发引导: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猹?)(2)出示有关课文图片的课件,仔细观察,用横线画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让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出示句子,引导理解1.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课件10】“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1)质疑问难。
根据句子,你有哪些问题?(他们指谁?“四角天空”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
(“他们”指的是作者往常的朋友。
“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圈子小,知识面狭窄。
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广阔生活天地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我”: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热爱自然(板书)四、分析外貌,了解作用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2.教师读:“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让学生仔细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紫色、小毡帽、银项圈)用铅笔轻轻画去,(训练学生的听力)对比着读,仔细品味与课文有什么区别。
3.讨论交流。
(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两相对比,自主迁移过渡:“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
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哪些区别?师生讨论、小结: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选择学生写的片段介绍:“瞧!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
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儿精神……”(6)说说为什么样写?有什么好处?六、结课,拓展。
选做题:(1)“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出示:【课件11】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嘴,他就是闰土。
——节选自《故乡》(2)想一想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伙伴,进行研究,寻找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研究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课后写一份小结。
板书设计:少年闰土雪地捕鸟聪明能干海边拾贝机智勇敢看瓜刺猹见多识广看跳鱼儿热爱自然教学反思:《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
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
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我认为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