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西窗法雨
西窗法雨读书笔记

西窗法雨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刘星教授的《西窗法雨》,这可真是一本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的好书!书里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堆砌,也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用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法律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
其中有一个关于“法律与情理”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说的是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位老太太,她独自一人生活,日子过得平静而安宁。
有一天,老太太在自家门口不小心摔倒了,摔得还挺严重。
这时候,正好有个年轻人路过,他毫不犹豫地把老太太扶了起来,还送她去了医院。
这原本应该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对吧?可没想到,事情却来了个大反转。
老太太醒来后,一口咬定是这个年轻人把她撞倒的,非要他赔偿所有的医疗费用和损失。
年轻人当然觉得委屈极了,自己明明是好心帮忙,怎么就被冤枉了呢?于是,这事儿就闹到了法庭上。
法庭上,双方各执一词。
老太太说自己不可能无缘无故摔倒,肯定是被年轻人撞倒的。
年轻人则坚称自己只是好心相助,绝对没有碰过老太太。
法官在审理这个案子的时候,也觉得很头疼。
从情理上讲,年轻人的善良之举不应该被这样冤枉;但从证据的角度来看,又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证明年轻人的清白。
这时候,法官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让老太太好好想想,如果真的是年轻人撞倒了她,那按照常理,年轻人应该赶紧跑掉才对,怎么还会把她扶起来送医院呢?而且,如果年轻人有心撞倒她,又怎么会在没有其他人看见的情况下,还自找麻烦地送她去医院呢?老太太听了法官的这番话,陷入了沉思。
最终,老太太意识到自己可能真的错怪了好人,主动撤回了对年轻人的指控。
这个结局让人松了一口气,也让人不禁为法官的智慧点赞。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法律有时候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和规则,它也需要考虑到情理和人性。
在很多情况下,法律的判决不仅仅是要追求公平正义,还要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善良的力量。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例子,是关于“法律的目的”。
书里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假如有一天,法律规定人们在马路上只能倒着走。
西窗法雨读书笔记

西窗法雨读书笔记读《西窗法雨》,就像在聆听一场法律的脱口秀,轻松诙谐,却又引人深思。
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极为深刻,那就是“法律与情理”的关系。
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把这个看似严肃枯燥的话题,讲得妙趣横生。
记得有一次,我在小区里目睹了一场小小的“纠纷”。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在小区的花园里散步。
突然,一阵吵闹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原来是两个小朋友在争抢一个秋千。
一个小男孩紧紧抓住秋千的绳子,大声喊道:“我先来的,我还没玩够!” 另一个小女孩也不甘示弱,哭着说:“我就想玩,你都玩了好久了!”双方的家长闻声赶来,小男孩的妈妈说:“大家轮流玩嘛,要懂得分享。
” 小女孩的爸爸则有点生气地说:“我们孩子难得想玩,就让她先玩一会儿呗。
” 一时间,双方僵持不下。
这时候,周围的居民也围了过来,大家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有人说:“小男孩先来的,就应该让他继续玩。
” 也有人说:“小女孩哭得多可怜,就让让她吧。
” 还有人提出:“干脆定个时间,每人玩几分钟。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西窗法雨》中提到的法律与情理的权衡。
从情理上讲,小女孩哭了,似乎应该得到照顾;可从“先来后到”的规则来看,小男孩又占着理。
这就像是书中所说的,法律有时候需要考虑情理,但又不能完全被情理左右,得有一个平衡。
在这个小小的秋千争抢事件中,如果单纯依据情理,可能会让小男孩觉得委屈,认为规则没有被尊重;但如果只讲规则,小女孩的伤心也让人于心不忍。
最终,经过大家的调解,小男孩同意再玩两分钟就让给小女孩,小女孩也破涕为笑,双方家长也都表示满意。
这件事虽小,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法律与情理在生活中的交织。
法律就像一个框架,给我们的行为划定了界限;而情理则像是框架内的填充物,让这个界限变得更加人性化。
再回想起书中的种种案例和观点,我越发觉得法律不是高高在上、冰冷无情的条文,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温度的准则。
它既要维护公平正义,又要照顾到人们的情感需求。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深受启发。
小说以中国古代的社会为背景,以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年为主人公,通过他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
这部小说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上的愉悦,更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西窗法雨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主人公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少年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理想的青年,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社会的压迫和不公正的待遇。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比如封建等级制度的不公正,官员的贪污腐败等等。
这些都让我深感古代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也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小说中,作者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描写非常细腻,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社会之中。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我也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种种制度和规矩,比如封建等级制度、科举制度等等。
这些都让我对古代中国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除此之外,西窗法雨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社会的压迫和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了一个有思想有理想的青年。
这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为社会的不公正和黑暗而奋斗。
总的来说,西窗法雨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不仅感受到了阅读的愉悦,更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部小说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对社会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阅读,了解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心得体会:漫谈《西窗法雨》

心得体会:漫谈《西窗法雨》《西窗法雨》一书是法大博导刘星所著,他的这本书,通俗易懂的文字之间,通过那些似是信手拈来的法律材料,讲述西方的法律之余,也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
在《苏格拉底的慎重》一篇中,同样谈到苏格拉底之死。
这样一件事实在中国人看来这似乎是不可理喻的。
许多人会归结于雅典法律的“不公”。
但其实,法律制定后的结果,都只会是一部分人获益,另一部分人受损。
法律无所谓对错和公不公正,只有相对公正。
苏格拉底选择死,是觉得自己有服从法律的义务,即使他知道当时制定的法律有诸多弊端,但如文中所说“人们要法律,就是想要社会有个方圆,有个秩序”。
我想,他是为了这个方圆而牺牲的。
西方人相信,要慎重地对待自己认为不好的法律。
其实在我们国家制定的法律中,虽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保护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权益,人民当家作主,但其实也会有让社会中的一些人觉得“不公平”,这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
也许在某些人看来,特殊情况应当特殊对待,这也源于我们生活中这样的特例太过频繁之故。
然而,法律的目的之一在于实现同样情况同样对待,亦即有特殊情况需要特殊的方式进行解决。
《一般规则之下的自由裁量》一篇中提到的案例中,同样是盗窃500元,但如何运用法律处理这三种人,就会给人们留下很多问题。
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同等处理,似乎对出于良好道德动机的人不公。
这似乎有悖于法律制定的本意。
不同等处理,会让人觉得由法治又返回了“人治”,这会导致法治社会建设的道路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讨,严格依法办事其实不应该处处唯条文是举,法治才更有理性。
法律的优点在于它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很多人未意识到,这个优点,其实也是它的缺点、它的局限性所在。
法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
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方法解决。
很多特殊的情况会不断地涌现。
新的问题无法用旧的规范来约束。
我觉得,法治,应当是在尊重一定的法律原则、并真正地理解法律制定的根本目的的基础上,给予人适当的权利进行判断。
《西窗法雨》的读书笔记

《西窗法雨》的读书笔记
《西窗法雨》是一本关于法律文化和法治思想的经典著作。
作者刘星以活泼细腻的笔触,将枯燥的法律与文学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份可口的法学大餐。
读《西窗法雨》,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舒适感觉,不仅能提高思想深度,而且极具启发性。
书中通过讲述西方法律文化现象,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
黄树森先生评价道:“我愿将全书归纳为:一袭纵横捭阖下的法趣谈,一阖学养驳杂下的法议论,一掬情感积淀下的法情结。
”我认为这是对《西窗法雨》最贴切的评价。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刘星老师的写作手法所折服。
他善于把握文章的长度,深入浅出,让人不会感到饱胀而又意犹未尽。
他的文章内容丰富充实,正是验证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一句话,实在是言简意赅。
书中经典的案例和精到的剖析,最能引起读者对法律的深层思考。
例如,在讨论《安提戈涅》时,刘星引出了世俗法律和宗教法律的概念,并探讨了当它们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处理。
这样的主题不仅具有学术性,也具有现实意义,让人深思。
总的来说,《西窗法雨》是一本法学界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易于阅读,让人受益匪浅。
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对其产生深深的喜爱和敬仰,同时也会对其中的思想和观点产生深刻的印象。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是一部由张爱玲创作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物描写而闻名。
小说以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爱情、欲望和背叛的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在复杂人际关系中的挣扎和矛盾。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敏锐把握,也让我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都是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他们在爱情和欲望的交织中展现出不同的一面。
比如,男主人公方鸿渐,他虽然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但在感情上却是一个软弱和犹豫不决的人。
他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妻子的背叛,让人对他产生了复杂的情感。
而女主人公晓霞,则是一个充满欲望和野心的女人,她的行为让人感到无法捉摸,同时也让人对她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好奇和疑惑。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对人物的刻画,小说还通过对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爱情中的挣扎和矛盾。
在小说中,男主人公方鸿渐对妻子的背叛和对情人的追求,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犹豫。
而女主人公晓霞,则是一个充满欲望和野心的女人,她的行为让人感到无法捉摸,同时也让人对她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好奇和疑惑。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敏锐把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让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同时,小说对爱情的描写也让我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在爱情和欲望中挣扎,很难做出理性的选择。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敏锐把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让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同时,小说对爱情的描写也让我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嘲讽的笔触描绘了明代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西窗法雨》以嘲讽的笔触描绘了明代社会的丑恶现象,作者通过对一些人物的描写,揭示了明代社会的黑暗面。
比如书中的西门庆,他是一个极端贪婪、残暴的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以权谋私,欺压百姓,甚至连自己的妻妾都不放过。
而且,作者通过对西门庆的描写,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为了谋取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他人,这种社会现象令人深感痛心。
另外,小说中还通过对一些小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善良和正直。
比如武大郎夫妇,他们虽然身居下层社会,但是他们依然保持着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善良的坚守。
在小说中,他们受尽了西门庆的欺凌和折磨,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在西门庆的阴谋中得到了解脱。
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善良的赞美和对正义的追求,也给人们以启示,让人们明白了在黑暗的社会中,善良和正义依然存在,也给人们以信心,让人们明白只要坚持正义和善良,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此外,小说还通过对一些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比如在小说中,作者对西门庆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他不仅揭示了西门庆的丑恶本质,还揭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作者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让人们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西窗法雨》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它以嘲讽的笔触描绘了明代社会的丑恶现象,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通过对一些人物的描写,作者揭示了明代社会的黑暗面,也展现了对善良和正义的赞美。
通过对一些细节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小镇上的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著称。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展现了中国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一个叫做阿Q的人物展开。
阿Q是一个贫穷的农民,他生活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小镇上。
他性格鲁莽、自私、贪婪,经常欺压弱小,不顾他人感受。
然而,他却自视甚高,总是自诩为“高人一等”。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阿Q的行为虽然令人厌恶,但却又让人不得不对他产生同情。
他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他始终无法摆脱贫困和压迫,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阿Q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有所反思。
除了对人物的刻画,小说中还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对小镇上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贫穷、愚昧、封建思想、压迫等问题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这些描写,鲁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让人深感不安和忧虑。
小说中的情节虽然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和地点,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通过这部小说,我对中国当时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西窗法雨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小说,它对人性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通过对阿Q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展现,鲁迅让人们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触动,对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当时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当时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赏《西窗法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在春意阑珊的夜里,台灯下,独坐,沏一杯香茶,室友熟睡的鼾声和帘外偶尔刮过的风声,倒也显得十分悦耳。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突然有种陶醉于诗境的感觉,而随风潜入夜,最令人赏心悦目的,却是那近手边的西窗法雨了。
书的作者刘星先生是一位博学的法学教授,自书名就可见一斑。
西窗法雨,单是推敲这几个字,便油然而生诗意。
有人说,枯燥的法律和柔美的文学是很难联姻的。
而刘星先生却如小说家般在《南方周末》开始了连载,一字一笔沁人心脾,真的让法学化作文学的云彩下了一场雨,不紧不慢,恰到好处。
这本书既是学术随笔,内容自然也不会如专业书一般庞杂。
正如散文一样,全书亲切平和,对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点拨评说,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却如同读者聊家常般,不经意间启蒙着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引人深思。
翻阅章页,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先知的故事。
苏格拉底,我们都熟悉,他的死刑是不公正的,于今人看来,于其弟子看来。
越狱,或饮毒?他选择了后者,我们在慨叹其固执之时,却不得不对这位先哲肃然起敬。
正如伏尔泰曾言,“也许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苏格拉底也正是用生命在捍卫法治的尊严,在告诫世人有些东西比生命更为重要,像理性,像秩序。
同样慎重,戏剧中的安提戈涅选择了遵从自我内心的要求,这于西方人看来,并非挑战秩序,而是选择认为更好的法律秩序。
世俗法律之上还有法则的观念长期盛行,而大多数时候都表现为正义与公正。
而体现正义之时,往往是法律有所矛盾,即缺陷在现实中被检验出时。
如女工诉老板穆勒案,女工认为劳动福利法规定了最高劳动时间,而穆勒认为加班是签订了契约的,契约绝对自由。
就在法官难以决断时,一位大律师从法律的本质出发慷慨陈词,法律是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正义彰显不可替代,最终女工胜诉。
类似的在一起汽车合同纠纷案里,受伤的夫妇本无具体法条可依是不可能胜诉的,但法官却认为法律的目的在于公正,因此当法律不能实现公正之时,公正便是超越法律的判决依据。
法律不是万能的,不能规定一切,对此,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律师的智慧,条条在理,无可辩驳。
因为法治的理性并非唯明文是举,更多的规则隐藏在明文背后。
立法的初衷是凸现正义与理性,尊重的是大众准则,遵循的是人民的价值判断,这也能解释为何恶法非法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今日说法》上曾看到的一起案例,嫌疑人落网时已超过法定20年追诉期,难道就此让其逍遥法外吗?最高检最终的批示是提起公诉,原因不必多说,因为只有如此,你,我,绝大数国人才觉得大快人心,才觉得这才叫公正法治。
显然,法律虽呈现为自上而下,但作为社会秩序却是自下而上。
法律的根基是民主运作,当有人善良违法时,就该考虑法律是不是已不能再代表人民意志了,是不是该改革了?这也是法治优于人治的根源罢,只可悲了苏格拉底,他是超越时代的先哲,他的思想还不能为当时的民主所采纳,留给今人的只能是敬仰与沉思。
开西窗,下法雨,潜入夜,深入心。
书卷里的沐浴已然欢愉,想来是该乘醉之时入梦寻周公了。
——法学1401班王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