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400字
《孟子》读后感(精选10篇)

《孟子》读后感(精选10篇)《孟子》读后感1我感觉读完了《孟子》自己改变了个人,孟子这本书每一句都提醒我改变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说,以前我在家里喜欢说脏话,妈妈对我说,出去玩要早点回家,而我,却很少遵守妈妈的话,常常很晚才回家,回到家我给妈妈说,我下次再不玩这么晚了等等……但有每次都犯,这些坏习惯我都在渐渐地改正。
我以前觉得自己记忆力很差,至从读了《孟子》这本圣书,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其实超级好,我感觉圣书跟普通的书比起来要智慧与奥秘很多,意思虽然现在不能完全领悟,但感觉这些圣书对我将来会有很大用处。
书院里对我最亲的人就是程老师,她教我读《学庸论语》、《孟子》,我还记得有一次,身体有点不舒服,程老师每天都摸着我的头关心我,看看发烧没有,谢谢程老师!我到张老师那个班也上过课,所以也谢谢张老师!书院里还有很多经常陪我玩的同学:胡鏸文、姚月、阮俊杰、姚星、游疏霖、徐慈佑……谢谢你们!进入弘毅厚谦书院是为了读圣书,受圣贤教育教诲。
我现在已经背了五万多字了!而进文礼书院需要二十万中文和十万英文才能进文礼书院,我要很你努力的向进入文礼书院的目标去努力。
爸爸告诉我圣贤教育可以帮助我一生。
爸爸还要求我把佛经一起背,爸爸还想最终把我送去当和尚成佛,但我也不介意。
我其实也很喜欢读这些圣书,爸爸告诉我,我先要打好基础,以后要去文礼书院或去孔子学堂深造。
《孟子》读后感2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
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
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孟子》读后感1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
《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心得体会

《孟⼦》读后感-《孟⼦》读后感⼼得体会孟⼦,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是儒家学派的⿐祖。
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孟⼦》读后感范⽂五篇,希望⼤家喜欢!《孟⼦》读后感【1】在我很⼩的时候,就听说过《孟⼦》这本书,这是⼀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的书,同时也是⼀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些,⽐如《三字经》、《弟⼦规》等。
但这本书对我影响⽐较⼤。
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位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边发⽣的⼀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有⼏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其中有⼀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以群分。
孟⼦说过⽗⼦有亲,群⾂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先⼠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还有⼀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
在这个故事⾥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样,种下去以后⽣根发芽,耐⼼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
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都要追求⼈⽣⽬标,都要追求⾃⼰理想的⼈格,如果半途⽽废,那⾃⼰付出的再多努⼒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有黄⾦屋,书中⾃有颜如⽟。
我通过读《孟⼦》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的道理。
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读后感【2】⼩的时候,外公经常和我⾯对⾯的坐在⼀起,外公给我读着经典,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我长⼤点了以后,爸爸、妈妈便开始让我读着带有拼⾳的诗词,并背;上了⼩学,⽼师让我们读《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之一,被誉为“孟子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观点成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主要支柱之一。
在读完《孟子》一书后,我不仅感受到了孟子思想的深邃和智慧,也感悟到了他对人生价值、社会道德以及天下之治的看法,让我深受启发。
在《孟子》中,孟子讲到“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他用“善”来描述这种内在人性的天然优越性,并将之作为人们修身立德的根本目标。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和与人相处的和谐,这也让我深受启发。
我们生而为人,本性善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善心,我们要去发扬其优良的品德,遵守道德规范,从而达到成为一个“大人”的目标。
孟子还提出了“性恶论”,认为如果不加以治理和教化,人的内心追求私欲可能会超过道德规范。
他强调了人文关怀,认为人类应该被人文关怀接纳,并且道德规范应该被强化,确保人类的发展与和谐。
这一理论让我明白了人的本性好比未开垦的良田,需要通过教化的耕耘和管理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在不断地修炼和培育过程中,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人”。
孟子的“仁政”思想被誉为人类政治思想中的珍品,他强调仁者必治,治国之道就是“仁政”。
他认为一个政治家要做到“仁者爱人,爱人者觉人”,这就需要政治家的善良、宽容和忍耐,以及领导者的智慧和认真对待事务。
他所讲的“仁政”思想对于现代政治有着深刻启示,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必须坚持道德,具有宽容和高贵的品德,并且可以坚持与和平国家的交往和合作。
在对待自己和他人时坚持“爱人者觉人”的哲学,保持对积极事物的关注和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在《孟子》中,孟子还谈到了“天命论”,他认为人类政治事务的秩序和发展都是由“天道”决定的。
他认为天有其道,不可违,人类应该在道德与法治的约束下去发展。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在人类政治事务中保持谦逊与敬畏。
在现代的社会里,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先进的制度依然需要遵从世界瑰宝紫金山森林公园规律,保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认真尊重自然和生命。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读完《孟子》后,我深受启发。
孟子强调了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只要人们能够保持和发展这些萌芽,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这让我明白了,道德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
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心人民的疾苦。
这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取决于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的精神。
他认为,在面临道德和利益的冲突时,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使我深刻理解到,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坚守正义和道德的勇气。
《孟子》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思考。
它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道德、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人。
同时,书中所蕴含的智慧也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孟子的心得体会400字

孟子的心得体会400字孟子的心得体会400字(精品5篇)孟子的心得体会400字篇1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
而对比今之为政者,有些领导,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对己,恨不能尽天下之财物为我所有;对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财物为他所用;视己为至贵至尊,视他则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当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实则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领导就是公仆,心系员工生存”,实则为“只让牛儿奔跑,不让牛儿吃草”;口里曰“府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实则为“员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挤的确是鲜奶,而领导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挤的是邪恶与虚伪”。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风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归厚,则必得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
如此则春风可化细雨,润物亦可无声。
自己贪得无厌,而呼员工要大公无私;自己奢侈浪费,而呼员工要简以养德。
如此为政者,与禽兽何异?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人皮的兽,不得而知。
唯愿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为人为兽,自可定论。
孟子的心得体会400字篇2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他依然被世人敬仰。
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
历史的长河中,闪亮的是他那思想的光芒。
我心目中的孟子是善良的。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这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有许多的进步意义。
我心目中的孟子也是天真的。
孟子游说于各国之间,游说于各个野心家之间,面对他们称霸的野心,统治的向往,征服的欲望,孟子尽最大可能的以“仁”去感化他们,但是,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所以,毫无疑问,孟子也是很天真的。
《孟子》读后感(通用15篇)

《孟子》读后感(通用15篇)《孟子》读后感1对于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古今学者、文豪、哲学家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孟子与他的思想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金星。
短文一开头,简短明亮,直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可以证明人和是国家安邦,民族和谐,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这反映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
无民,何以有君?这种思想在《赵威后问齐使》中也有所体现。
其实,第一章真正是在借助战争来认证仁政的重要性。
第二章开篇运用六个排比,通过举出古代贤人志士的事实,体现出他们虽然出身平凡卑贱,但经过异于常人的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责任,通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正以其所不能。
人恒能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这上文的基础上,智者用通过正反两面进一步论证出遭受磨难的好处,最终得到本文的论点。
我认为,上帝公平的,人也是个有其智。
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
国家民众的关系便是国家生存需要各种民众维持,而富强则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孟子》读后感2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讲了孟子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
我喜欢读这本书。
孟子的学习历程是这样的:孟子3岁丧父,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膀上。
孟母很重视儿子的学习,一心想把孟子培养成有学问的人。
孟子很贪玩,孟家旁边有一块墓地孟子和伙伴们经常模仿出殡。
孟子的父亲也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英年早逝,孟母想让儿子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
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把家迁到城里,但孟子和伙伴也经常模仿卖货的、打铁的、杀猪的。
于是孟母有把家迁到学宫附近。
学宫是读书胜地,许多人在那里学习。
孟子初送到学宫,还很用功,不久,孟子又开始玩耍。
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课,他突然想起村东湖中的天鹅,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再也坐不下了。
《孟子》读后感最新范文3篇

《孟子》读后感最新范文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孟子》读后感最新3篇,供大家参考。
《孟子》读后感1孟子与尽心篇?以“尽心”为篇名,扼要点明重点之所在。
孟子开头就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南师讲到,什么叫“尽心”?也就是用尽了所有的精神、心思去做,“尽”就是到底了,到尽头了。
一件事情做完以后,成败是另一个问题,而去做的人,心总是尽到了。
在儒家的“尽心知性”学说中,孟子的修养功夫是“动心忍性”,这就是做人做事的修养。
“尽心知性”也可以说是静定的境界,使整个修行的原则与功夫。
那什么是“动心”?遇到事故时,在动心起念之间所具有的定力、智慧,所达到的程度;“忍性”则是绝对的大定,借用佛学的一个名词来讲,就是“如来大定”。
一个人想要修养到动心忍性,如果没有种种苦难的磨练,是做不到的。
本书有一个章节叫“路是走出来的”,是一个很有趣的对话。
孟子对高子说,那些山上只堪容脚的小路,最初是一个人,为了割草或者砍柴,在一个本来无路的荒山上,慢慢选择好下脚、更近便的地方走过去,慢慢人多了,就走出一条路来。
而这条路只要间隔一些时间没人走,就又长出茅草把路埋住。
孟子对高子说,现在你既未明心,又未见性,就因为你心里长了一堆茅草,思想被茅草塞住,没有出路。
孟子在这里说,心是要用的,心不用就会被塞住,头脑越用越灵光,不用就塞住了。
很多人学佛,学打坐,拼命“除妄念”,学到后来,不去用心,那心都不想动了。
刚才这段分享,总结归纳一下,可以用“尽心”,“用心”来做以小结。
延展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能够尽心,并且用心,路总归是能走出来的。
上周我和施总去听了3天讲座,分享一个墨迹天气的案例,很是让我感触。
墨迹天气,这个大家都应该知道,一款基于天气的APP。
墨迹天气在初期,只是提供天气和空气质量相关的咨询,在其天使和A轮融资的时候,连创始人都不知道未来如何去盈利,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就是大量的用户,基于此,他们还是成功的融到了资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读后感4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孟子》读后感4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孟子》读后感400字:
论语和孟子都偏向于关心社会政治,孔子的论语一致强调德,君子不器。
出发点是修己,终点是治国。
尊卑有序与礼,这个思想可以促进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现有秩序,所有从古至今统治者都在利用这个。
孟子的文章读完很有酣畅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运用排比,气势恢宏,说理性强。
孟子文章主要还是以仁政思想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平等意识很强,他喜欢以五百年应期的圣人自居,也喜欢为先时代的圣人先贤辩护,为舜辩护的篇章最多。
中国人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
华夏子孙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两千年,鲜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无根之水,也是有来源的,主要来自上古和孔子之说。
“仁者无敌”“民心所向”“不虞之誉,求全之毁”这些日常俗语皆出自孟子,感觉孟子比孔子更洒脱,更性情一点,他不仅喜爱辩论,还擅长辩论。
“性善论”是孟子的“仁政”学说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样,奔波游说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偿所愿,晚年著书。
他的学说认为人心本善,是环境的影响使人逐渐丧失本性,所以十分强调心性的涵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