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幼童》观后感

合集下载

电影幼童观后感

电影幼童观后感

电影幼童观后感电影《幼童》观后感电影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它凭借生动的画面、感人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

近期,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幼童》的电影,它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对人性、家庭关系以及社会问题都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幼童》这部电影,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展示了他在成长道路上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小男孩名叫小明,他的家庭背景十分贫困。

他的父亲是一名煤矿工人,母亲在家照顾弟弟妹妹。

小明在这个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忍受着生活的压力,但同时也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

电影展示了小明的内心世界,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贫穷带来的不公平和困境。

他常常感到饥饿,但他总是默默地承受着,不敢向父母抱怨。

他知道自己是家庭的希望,他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给父母带来更好的生活。

小明是一个非常聪明和勤奋的孩子,他在学校表现出色,并且总是渴望着知识的源泉。

然而,命运并没有对小明宽容。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他的父亲在一次矿难事故中失去了工作,家庭的经济状况更加困难。

他的母亲因为生活的艰辛而经常发脾气,经济压力让她变得暴躁和沮丧。

小明的弟弟妹妹还太小,无法理解家里的困境,他们只知道要求吃饭和玩耍。

小明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家庭和自己的亲人,努力工作。

电影展示了小明面临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困和教育问题。

在小明所在的山村,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很多孩子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小明虽然渴望学习,但却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支持他的发展。

他经常在山中漫步,观察自然的美丽,并从中获得灵感。

然而,他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并不能改变他的命运,他仍然面临着生活的艰辛和挑战。

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深远的思考。

它让我想到了贫困对人们的影响以及教育的重要性。

贫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对人的心灵和尊严的摧残。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小明一样的孩子,他们渴望学习,但却因为环境和资源的限制,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最近观看了一部关于幼童的纪录片,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这部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幼童们的世界,让我对这个群体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片中的幼童们,他们有着最纯真无邪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

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独特,带着各自鲜明的性格特点。

有的活泼好动,仿佛永远有着使不完的精力;有的安静内敛,沉浸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思考着;还有的则展现出了超出年龄的懂事和乖巧。

看着他们,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那些曾经无忧无虑的日子,充满了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在田野里奔跑,追逐蝴蝶;在小河边嬉戏,捉着蝌蚪;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弹珠游戏,都能让我们乐此不疲。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份纯真和无忧无虑似乎渐渐远去,但看到这些幼童,那些美好的回忆又仿佛一下子涌上心头。

幼童们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在幼儿园里,努力地学习着新知识,认识新的朋友。

小小的他们,或许还不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但那份认真和专注却让人感动。

老师耐心地教导着他们,从最简单的字母和数字,到复杂一点的儿歌和故事,孩子们在一点点地进步和成长。

然而,幼童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比如和小伙伴闹矛盾、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或者因为调皮被老师批评。

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看到他们在挫折中哭泣,又在鼓励下重新振作,我明白了成长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但只要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走过。

在家庭中,幼童们是父母的宝贝。

父母们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了无数的心血。

他们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关注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为孩子的未来担忧,也为孩子的快乐而快乐。

有的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努力工作;有的则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这份深沉的爱,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同时,社会也为幼童的成长提供了各种条件和保障。

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注重素质教育,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

央视记录片《幼童》观后感

央视记录片《幼童》观后感

央视记录片《幼童》观后感《〈幼童〉观后感》看完央视纪录片《幼童》,心里五味杂陈,有太多的感受想要倾诉。

从刚开始看到那些幼童被选派去美国留学,我就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

在当时那个年代,中国封闭已久,这些幼童就像是勇敢的开拓者,他们年龄那么小,却背负着国家的期望,踏上未知的土地。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这群幼童初到美国时的场景。

他们留着长辫子,穿着传统的中式服装,面对完全不同的环境、建筑、生活方式,眼里有好奇,也有不安。

当时我就想到,换做是我,如果去到一个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极大的地方,我是否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去适应呢?他们从最基础的生活习惯开始改变,学习英文,接受西方的教育,一点点地融入。

画面里他们在美方家庭中的生活细节触动人,有些孩子一开始连刀叉都不会用,到后面能熟练地参与西餐礼仪,这中间经历了多少努力和适应的过程啊。

其中有个场景让我深受震撼,那就是他们学业上的进步。

看到他们在学校里面能够跟美国当地的孩子一样出色,甚至在很多学科上表现得更加优异的时候,我感到无比骄傲。

他们学习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让我意识到知识是无国界的,只要有学习的机会和一颗进取的心,无论是中国孩子还是美国孩子,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可是在中国当时的大背景下,传统势力和观念对这些孩子带回的新思想和新学问却有抵制。

还有他们长大过程中的思想转变也让我感慨。

他们既有着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吸收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

这种跨文化的融合在他们身上既显得独特又充满了矛盾冲突。

比如在对待传统的君臣关系和西方契约关系上,他们应该会有过内心的挣扎吧。

看完后我明白了,这些幼童的留学经历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历程,更是一个时代中国探索富强道路的缩影。

他们是先驱者,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这张大棋盘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开局作用,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历经波折,但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不能被遗忘。

这也让我思考到在我们现代社会,如何让不同文化更好地交流与融合,使之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这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话题。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幼童>观后感》前几天看了一部纪录片《幼童》,心里头那滋味儿,真是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这片子讲的是一百多年前,清政府派出的一群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的孩子,远赴美国留学的事儿。

片子一开始,那陈旧的画面和泛黄的照片,就把我一下子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小小的身影,穿着崭新却不太合身的衣服,带着懵懂和好奇的眼神,登上开往异国他乡的轮船。

他们那么小,小到可能还不太明白离别的悲伤,也不清楚未来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

但是,他们的眼神里又有着一种坚定,一种对未知的渴望和探索。

到了美国,这些孩子可真是遇到了一堆难题。

语言不通那是肯定的,饮食习惯的差异也让他们难受得不行。

我就想着,咱平常去个陌生的城市都得适应好一阵子,更别说他们一下子跑到地球另一边儿去了。

有个叫詹天佑的孩子,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刚开始,他的英语那叫一个差,上课就跟听天书似的。

但是这孩子有股子倔劲儿,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背单词,读课文。

晚上宿舍都熄灯了,他还借着走廊的灯光学习。

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全世界就只剩下他和那些书本。

慢慢地,他的成绩越来越好,老师同学都对他刮目相看。

还有个孩子,叫蔡绍基。

他特别想家,晚上经常躲在被窝里偷偷哭。

有一次过中秋节,大家聚在一起,他望着天上的月亮,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嘴里念叨着:“也不知道家里人咋样了,这月饼啊,咋就不甜呢。

”看着他那样子,其他孩子也都红了眼眶。

这些孩子在美国的学校里,不仅要努力学习知识,还得面对当地人的偏见和误解。

有些美国人觉得,中国孩子又笨又懒。

可咱们的孩子偏不服输,功课样样都要争第一,体育比赛也绝不落后。

他们住在美国人的家庭里,和那些“洋爸洋妈”们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有个孩子生病发烧了,美国妈妈一夜没睡,守在床边不停地给他换毛巾、擦身子。

孩子病好了,抱着美国妈妈直说:“您比我亲妈还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们慢慢长大了。

他们有的考上了名牌大学,有的成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我曾经是一个幼童,无论身处什么环境,我都渴望探索世界的一切。

无论是什么,只要是涉及到我的世界都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有一次,我看到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幼童》,当时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想知道它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内容,一开始我就被这部电影深深的打动了。

电影讲述了一个幼童到一个叫做凤凰山的地方去探险。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普通的旅行,没想到却发现了凤凰山里深藏的神秘力量。

他探索凤凰山时,发现一个神奇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九头蛇,有山里的生物,还有一个山里的邪恶势力在企图除掉他。

他以聪明的机智,以及帮助他的小伙伴,就这样逃过了无数的危险,最终与邪恶的势力抗争至胜利,成功的守护了凤凰山的秘密。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到非常有意义。

这部电影让我认识到一个事实,就是面对危险,永远不要怯懦,要勇敢地去面对,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就能取得胜利。

此外,这部电影还提醒我们要珍惜永恒的友谊,有了友谊,就能打败一切的邪恶势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结尾时,幼童站在凤凰山上,凝视着美丽的景色,以及他守护的凤凰秘密,他面带微笑,那种看似懵懂却又深刻的表情,实在让人感动莫名,那么多年后,我想起电影,仍不禁被感动。

总而言之,《幼童》是一部好电影,它教会了我们不要怯懦,勇敢面对危险,珍惜友谊,相信自己和他人,这是一种励志的故事,也
是一段史诗般的旅程。

央视记录片《幼童》观后感

央视记录片《幼童》观后感

央视记录片《幼童》观后感《幼童》观后感一嗨,亲爱的朋友们!最近我看了央视的纪录片《幼童》,哎呀呀,真的是感触颇多。

刚开始看的时候,就觉得那些小娃娃们特别可爱。

那么小的年纪,就被送到遥远的异国他乡去求学,心里肯定特别害怕又好奇。

他们在国外的生活真不容易啊!要面对陌生的环境,语言不通,还得努力学习。

可是他们真的好勇敢,努力去适应,努力去成长。

看到他们一点点进步,我心里那叫一个高兴。

那些老师对他们也很用心,教他们知识,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他们在学校里不仅学习好,还参加各种活动,展现了咱们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

当他们学成归来,想要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却遭遇了种种困难。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这种精神真的太让我佩服了。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就想啊,咱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更应该好好学习,像那些幼童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祖国的发展出一份力。

《幼童》这部纪录片真的很棒,推荐大家都去看一看!《幼童》观后感二朋友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看完央视纪录片《幼童》的感受哈。

这部片子一开头,看到那些小小的身影,背着行囊,离开家乡,我这心里就酸酸的。

他们那么小,就得独自面对那么多未知。

不过呢,他们在国外的表现真的让我刮目相看。

学习上那叫一个刻苦,玩起来也不含糊,和外国的小伙伴相处得也不错。

而且啊,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那种求知欲,太感染我了。

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咬着牙坚持。

想想我自己,有时候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想退缩,真的很惭愧。

这些幼童回国之后,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是当时的环境并不理想。

但他们没有抱怨,还是想尽办法去做事。

我觉得他们真的是一群了不起的孩子。

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勇气,有信念。

这部纪录片真的是让我又感动又佩服。

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向前冲,不怕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怎么样,朋友们,你们要是看了,肯定也会有很多感触的!。

《幼童》观后感1000字

《幼童》观后感1000字

《幼童》观后感1000字一、幼童的勇敢启程。

这些幼童啊,在那么小的年纪就背井离乡,踏上前往美国的旅程。

想想咱们现在,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可能还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呢。

他们却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那可是19世纪啊,远渡重洋可不像现在坐飞机那么轻松。

他们乘坐着帆船,在茫茫大海上漂泊数月。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就特别佩服他们的父母,能舍得把孩子送出去,肯定也是怀着对孩子未来的无限期望,希望他们能学到先进的知识,回来改变当时中国的命运。

这些幼童们就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被播撒到了遥远的美国土地上。

二、在美国的学习与生活。

到了美国之后,他们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地学习各种知识。

他们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像数学、物理这些,还要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礼仪。

他们很快就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和当地的孩子交朋友,参加各种活动。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特别优秀,成绩名列前茅。

这可不容易啊,要知道他们可是要克服语言障碍,还有文化差异的。

而且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虽然身处美国,但心中一直想着要把学到的东西带回中国。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思想理念,就像融合了两种文化的精灵。

三、遭遇的挫折与无奈。

可是啊,命运总是爱捉弄人。

正当这些幼童们茁壮成长的时候,清政府却因为一些保守势力的影响,决定把他们召回。

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他们已经在美国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梦想,突然要被召回,那种失落感肯定是难以言表的。

就好比你在一个地方努力奋斗了很久,眼看就要收获成果了,却被人硬生生地拉走。

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没有完成学业,就不得不回国。

我特别为他们感到惋惜,要是他们能继续在美国学习,说不定能为中国带来更多的改变。

四、回国后的贡献与影响。

不过呢,这些幼童回国后,依然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他们有的参与了铁路建设,像詹天佑,那可是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啊。

他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让外国人都刮目相看。

央视《幼童》观后感

央视《幼童》观后感

央视《幼童》观后感第一篇嗨,朋友们!我刚看完央视的《幼童》,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呀!你能想象那些小小的身影,被送到遥远的异国他乡,他们得多勇敢啊!那时候他们也就十岁左右,本该在父母身边撒娇玩耍,却要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未来。

看着他们努力适应新的生活,学习新的知识,我真的很佩服。

他们得克服语言障碍,得习惯完全不同的文化和风俗。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是我在那个年纪,我能做到吗?估计得哭鼻子找妈妈啦!这些幼童里,有好多聪明又努力的孩子。

他们在国外的学校里表现出色,让外国人都刮目相看。

他们不仅学习好,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展示了咱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坚韧精神。

可是,当他们学成归来,却发现祖国的情况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他们满怀热情和理想,却在现实中遭遇了种种困难和挫折。

这真的让人感到很无奈和惋惜。

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和尝试,才有了后来更多人的觉醒和奋斗。

他们就像是一颗颗小小的种子,虽然在当时可能没有长成参天大树,但却为未来的成长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看完央视《幼童》的感受哈。

一开始,看到那些小娃娃们要离开家去那么远的地方,我心里就酸酸的。

他们那么小,就得离开亲人,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得多害怕呀。

但是呢,他们真的特别棒!在国外,他们努力学习,不输给那些外国的孩子。

他们不仅功课好,还学会了好多新的东西,像什么科学知识、西方文化啥的。

我觉得他们特别勇敢,面对那么多困难,都没有退缩。

比如说,有的孩子会因为想家偷偷哭,但哭完还是会继续努力。

这些幼童回国后,想把学到的东西用上,让国家变得更好。

可是,当时的情况太复杂了,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变的。

但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

而且呀,通过这个纪录片,我还明白了,历史是很重要的。

它能让我们知道过去的人们经历了什么,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好啦,这就是我看《幼童》的感受,你们要是看了,咱们可以一起再聊聊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童》观后感
他们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朋友。

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接见。

他们曾目睹一个神话般的时代:看见贝尔发明电话机,看见留声机在爱迪生的手中出现。

他们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

他们曾亲身经历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他们中,有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他们中,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他们中,出现了民国第一任总理。

他们的命运,离奇而曲折;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忧伤。

他们有一个永远的名字:“留美幼童”。

中国留美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

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在《留美幼童》的最开始提到了一个促成中国幼童留美的关键人物,他就是容闳,也是第一个出国留学的中国人,1854年,他毕业于耶鲁大学,之后,满怀一腔热血,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满以为自己能在自己的祖国,干出一片大的事业,后来他是干出了一件前无古人的壮举,不过,他万万没想到这件事让他足足等了18年。

那就是——留美幼童。

不过,没什么偏要选择美国呢?这就是李鸿章的高明之处了。

后来长达百年的时间,印证了他的看法。

他认为虽然美国在当时只是一个成立五十多年的国家,甚至,在欧洲国家的眼里,它只是自己的资产的促成物。

不过,李鸿章以他敏锐的眼光看出美国将成为世界的一大强国,再则,他出使美国的时候,看到了美国人特别重视教育和文化。

所以,选择了美国。

第一批幼童于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

在上岸时,船上的大人还不忘给他们穿上象征中国的长衫,以显示中国的国威。

他们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从此开始了他们在美国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涯。

这十五年的经历定将改变他们的一生。

自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开始,中国人出国留学始成风气,到今天,按粗略划分,已经有六七代留学生了。

哪一代留学生最为出类拔萃呢?我个人感觉,还是他们最优秀了。

前4批,共120名“留美幼童”,都是乘坐轮船,跨海3.2万里,横渡太平洋去美国的。

他们全部中式打扮,拖着小辫子,穿着缎面的鞋子,戴着小缎帽,丝制长袍,外套白色亚麻褂子。

更为严酷的是,清廷怕这些孩子“忘本”,在美国期间,他们也要熟读儒家经典,也就是被称作“五经”的《诗》、《书》、《礼》、《易》、《春秋》。

还有《孝经》、《大学》。

幼童们还要学习《国朝律例》,也就是朝廷颁布的法规。

他们每7天就要学一遍《圣谕广训》,比国内幼童的学习频度高一倍,这是清朝康熙、雍正二帝为教化百姓而写的读本,连正文带解释有上万字,当时万千学子人手一册。

幼童们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其中康涅狄格州34户,麻萨诸塞州20户)中生活。

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

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

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1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幼童留美,原计划时限为15年,不料进行到第十年时,留美幼童全部被政府强行召回。

这一事件史称“留美幼童公案”。

容闳在《自传》中记载了留美学生监督吴嘉善主张撤回留学生的种种理由:“留学生在美国,专门好学美国人的嬉戏游乐之事,读书的时候少,玩的时候多;还学美国人的样子,加入各种秘密会社,有的属于宗教性质,有的属于政治性质,总之全都属于不正当行为等等。


慈禧遽然颁旨:全数撤回留美学生。

到1881年年底,除已在美国病故者3人、中途辍学者23人,剩下的94名“留美幼童”,分三批“凄然回国”。

这“94名回国留学生,如今学籍可考者87名,其中小学19名,中学35名,共54名,即60%以上正在接受初等基础教育;33名大专学生中,只有两人获得学士学位,其中一名就是日后成为著名工程师的詹天佑”。

至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梁敦宜成为外交总长、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那都是20至30年以后的事情了。

留美幼童,这更像是时代给他们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在特殊的年代里,他给这群特殊的学生打上了不同的文化印迹,并由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改变了这个古老的帝国的轨迹。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我们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机会在一个新的国度里完成自己的学业,面对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并且能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寄语:
他们生不逢时,但是,他们却在特殊的年代里演绎了一场特殊的故事。

他们历经了文化的碰撞,国家的兴衰,却始终保留了对祖国的赤诚。

他们在尴尬的时间登场,又在迟暮的时间谢幕。

他们虽已远去,却给现在的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启迪:不论你如何选择,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