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成因分析
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的临床诊治探讨

3讨
论
发现和 处理并 发症 ,据病 情需要 随时行头颅 C 检 查 ,对 于血肿量 较 T
多 、脑组织损伤 重的重症患者 ,则应尽早采取开颅 手术 治疗 ,及时清 除血肿 ,使相 当一部分 患者获得挽救 ,减少病死率 、致残 率 ,从而改 善预后 。
3l早期气管切开预 防并发症 ,
目前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为3 . 6 %~6 . 】。随着复合外伤的 8 4 %【】 3 0 增加,也加重了颅脑损伤的程度,使得救治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更加困
李建 飞
( 湖北老河 口一 医院脑外科 ,湖北 老河 口4 10 ) 4 8 0
【 要】 目的 分析外 伤性 基底 节 区血 肿 的临床特 点 ,探 讨 有效 的临床 诊 治方案 。方法 回顾 性 分析 我 院 2 0 摘 08~ 2 1 年 间收 治的 4 01 2例外伤
性 基 底 节 区血 肿 惠者 的・床 资料 。结 果 治疗后 随 访 6~ 2 月 ,根 据格 拉斯 哥 预后 分级 ( OS 『 盏 4个 G )评 价 标 准对 治疗 结 果进行 评 价 : 良好
3 . 2及早 开颅 充分脑减压
参考 文献 [] 王忠诚. 外科学 . 湖北 科学技术 出版社, 9: 952 1 神经 武汉: 1 8 8—2. 9 4
【】 刘 敬业 , 石, 永恒 . 2 只达 靳 急性重 型颅脑 损 伤43 临床 分析 [ . 5例 J中 ] 华神 经外科 杂志 , 9 , ( : 113 1 51 3 1 —4 . 9 l)4
11 。 2例
内复查C ,对病情有变化有手术指征者 ,争取尽早手术。对枕部着力 T
的重型颅脑损伤 患者 ,伤情常进行性加重 ,要特别提高警惕 。 总之 ,重型 颅脑损伤严重危及人们 的生命 ,其严重程度直接 关系 着 患者 的预后 ,要 密切注 意患者 的生命 体征 ,尽早 气管切开 ,及 时
右侧基底节区血肿并破入脑室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发言讨论

右侧基底节区血肿并破入脑室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发
言讨论
尊敬的专家和同事们,
今天,在这个讨论中,我想谈谈一个右侧基底节区血肿破入脑室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的病例。
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情况,我们需要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类似的病例。
首先,血肿破入脑室是一种危险的状况,需要我们快速而有效地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患者的生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确保患者的通气道通畅,并立即开始进行紧急的神经外科干预。
在处理这种情况时,护士在现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报告给医生,并确保医疗团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
护士应该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脑水肿、脑室积血以及感染等有着清晰的理解,并能够有效地管理这些并发症。
当涉及到病例讨论时,我们的目标是从中学习并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在这个病例中,我们可以讨论一些潜在的改进措施。
例如,我们可以评估目前的检查和评估流程是否足够及时和准确。
我们还可以讨论关于早期手术干预的重要性,以及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何种手术技术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我认为我们应该将这个病例作为一个团队学习的机会,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提高我们团队对类似情况的应对能力。
我们应该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确保我们对于各种急性疾病处理的协调性和专业性。
谢谢大家!。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外伤性基底节血肿临床表现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外伤性基底节血肿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是TBGH较为常见的症状,Macpherson等报道84%的病人人院时为昏迷状态,2%的病人有中间清醒期意识障碍可能与网状激活系统损伤有关,也可能与井发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有关。
(2)运动障碍
患者运动功能异常与锥体束损伤有关。
Katz等报道一组TBGH 全部出现对侧偏瘫,6个月后仍有半数病人遗有上肢运动障碍。
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与血肿的大小无相关性,血肿累及内囊后肢或脑室周围白质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较差。
TBGH患者的锥体外系损害症状也较为常见,表现为肌张力异常,不自主运动等。
偏侧肌张力异常常是尾状核或壳核损害的表现,而不自主运动以苍白球损害较为常见。
(3)语言障碍
主侧半球TBGH可以表现语言功能障碍,如失语,构音障碍,命名不能等,非主侧TBGH可以表现为非主侧半球综合征:言语韵律缺失、左侧复视,疾病失认等。
Katz等认为DAI与TBGH的共同作用破坏了皮层语言中枢与皮层下核团的联系,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多数病人的语言障碍均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除上述表现外,TBGH还可以有幻觉、妄想等精神异常以及感觉异常。
虽然人部分的TBGH患者病情较重,但在未累及内囊的单纯型基底节血肿或位于非优势半球的小型基底节血肿可以仅有轻微的神经症状,并可以获得满意的恢复。
TBGH的幸存者大多遗有后遗症,
主要有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及心理障碍等。
使用韦氏智力量表刘一TBGH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发现,大部分病人的智商值低于正常,且与病人的昏迷时间相关。
创伤性基底节区出血22例临床分析

对较 轻 , 本病 的一个特征 。 为 当TB H 合 并 脑 挫 裂 伤 、 他 部 G 其 位 血 肿 或 弥 漫 性 轴 索 损 伤 时 , 形 成 脑 肿 胀 , 脑 颅 压 明显 易 使 升 高 , 而 使 病 情 加 重 , 后 不 良。 从 预
例 ,O 3ml 7例 , lml 6 ; 并 颅 骨 骨 折 5 , 1~ 0 者 < O 者 例 合 例 弥 漫 性 脑 肿 胀 1 , 漫 性 轴 索 损 伤 7例 , 挫 裂 伤 7例 , 4例 弥 脑 出血 破 入 脑 室 2例 , 中线 移 位 > lm 者 6例 。 c
—
为 弥 漫 性 轴 索 损 伤 的 一 种 特 殊 类 型 。C 表 现 为 基 底 节 区 点 T 状 、 状 出 血 , 成 血 肿 者 少 见 , 分 患 者 出 血 可 破 入 脑 室 形 灶 形 部 成 脑 室 内血 肿 。对 于 T G 的 发 生 机 制 , 致 认 为 是 因 为 加 B H 一 速 、 速 或 旋 转 性 损 伤 造 成 的 扭 转 或 剪 切 力 , 白 质 进 入 基 减 使 底 节 的 小 血 管 撕 裂 致 出 血 。笔 者 认 为 , 上 述 原 因 外 与 部 分 除 患 者 脑 内 小 血 管 畸 形 或 豆 纹 动 脉 形 成 的微 小 动 脉 瘤 有 一 定
关 系 。 很 多 T GH 患 者 早 期 即 出 现 完全 偏 瘫 , 意 识 障 碍 相 B 而 所有患者均行 C 检查 , T 血肿 量 > 3ml 9 0 者
8分 l 例 ,— 1 1 9 5分 5 。肢体 瘫 痪 1 例 9例 , 肢体 活 动 障 碍 无
3 。 例 12 辅助检查 .
行 钻 孔 或锥 孑 , C 定 位 穿 刺 J , 心 抽 出其 液 态 部 分 , L按 T 血肿 小 如 有 6 %积 血 排 出 即 已 达 目的 , 要 时 可 用 尿 激 酶 冲洗 。合 O 必 并 其 他 类 型 创 伤 造 成 的 颅 内压 显 著 增 高 者 , 尽 早 行 血 肿 清 应
重型颅脑损伤中基底节血肿的临床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中基底节血肿的临床分析作者:黄斯杰夏万炎李龄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01期[摘要]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中,基底节血肿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本院2001年12月~2011年12月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中,CT 扫描显示基底节血肿量≥2 mL的病例31例,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39.5岁。
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确诊。
复查CT 18例显著扩大。
结果恢复良好5例,中残6例,重残8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10例。
结论创伤性基底节血肿(TBGHs)是急性颅脑损伤后血肿逐渐扩大的动态损害过程。
本组总体预后不良。
血肿大于30 mL,血肿扩大,合并其他颅内损伤或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其预后更差。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基底节血肿;CT扫描;预后[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a)-0056-03创伤性基底节血肿(traumatic basal ganglia hematomas,TBGHs)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3.1%[1],然而尸检数据表明,TBGHs的发生率高达10%~12%,这种差异说明TBGHs可能是引起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2]。
一般认为,TBGHs发病机制是当头部受到高能量创伤时,在加速/减速或旋转运动作用下,因脑组织各结构之间所负荷的惯性力或旋转加速度不同而产生剪切力,导致基底节区域血管牵拉受损、出血。
由于惯性力或剪切力的强弱,方向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基底节血肿[3]:单纯性基底节血肿;复合性基底节血肿,即合并有其他颅内血肿。
TBGHs多见于青壮年,且致残率、致死率高。
本文回顾性分析31例TBGHs 患者的临床特点,尤其急性颅损伤后,动态CT扫描,血肿体积变化及最终预后因素。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01年12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创伤性基底节血肿(TBGHs)患者31例,男24例,女7例;年龄15~78岁,平均39.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4例,坠落伤5例,摔伤2例;伤后入院平均时间1.5 h (30 min~15.5 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18例,6~8分13例。
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25例治疗体会

2.2 两组 胎儿及新生 儿情 况 比较 A组 16例胎 儿中 ,发生胎 儿宫 内生长受 限2例 ,死胎2例 (并发多
发性 畸形)。新生 儿死亡2例 ,新生 儿体质 量 (1406±545)g;B组2O 例 胎儿 中,发生胎 儿宫 内生 长受限 5例 ,死胎2例 ,新 生儿 死亡6例 , 新生 儿体质量 (1913±463)g。两组的胎 儿生长情 况及新生 儿预 后相 比差异具 有显著性 (P<O.05)。 3讨 论
中 图分 类号 :R651.1 5
文献标 识 码 :B
文 章编 号 :1671-8194 (2010)34-0063-02
外伤 性基底 节 区血肿 (TBGH)是颅 内血 肿的一种 特殊 类型 ,因 其位于功 能区 ,其病 死率及 致残 率均较 高。 由于病 变深在 ,以往对 其 诊 断较为 困难 ,但随着影像技 术的发展 ,特 别是CT的广泛使用 ,外伤 性 基底 节区血肿 一般 都能确 诊。我们 自2003年1月 至2009年 l2月共 收 治25例 ,现结合 文献 报道如下 。 1资料 与 方法 1.1一般 资料
余 国林 王 国锋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外伤 性 基底 节 区血肿 (TBGH) 的 发病机 制 、诊 断 、治 疗和 结 果。方 法 回顾 性 分析 收治 的 25例 急性 颅脑损 伤后 合 并 基
底 节 区血 肿 患者 的病 史、,晦床 表 现 、颅 脑 CT及 台疗 经过 。结果 依 患者 的意 识 状 态、血 肿 大 小及 全身状 况 选择 手 术 或非 手术 治疗 ,其 中
儿 的呼吸功 能 。此次研究 的 两组 患者 在血压 方面无 显著性 差异 (P> 0105),但 发病早 的患儿预 后明显 比发病 较晚的羞 ,死亡 的新生儿体 质量在2000g以内。本次36例早发型 子痫前期 ,8例新生儿死 亡 ,表 明 胎婴儿的预 后与发病孕周有着很大 的相联性 。
外伤性基底节出血18例临床诊治分析

例 .坠 落 伤 2例 。打击 伤 1 。入 院 时 管受到 剪切力的作用而破 裂出血 t; 例 2 ② 性 脑 积 水 而 行 脑 室外 引 流 术 , 后 重 残 ; ] 术
G S评 分 :3 l C 1 ~ 5分 8例 , ~ 2分 5例 , 伤 前 极 少 数 患 者 存 在 基 底 节 区 的 动 一 9 1 静 血 肿 量> 0 l 2例 , C 4m 的 G S评 分 均 < 8分 , 6 8分 3例 , ~ ~ 3 5分 2例 。 后 l 伤 4例 出现 脉 畸 形 、 小 动 脉 瘤 等 病 理 基 础 , 外 力 1例 家 属 放 弃 手 术 死 亡 , 另 1 行 血 肿 微 在 例 造 牵 移 加 清 除+ 骨 瓣 减 压 术 , 后 重 残 。通 过 本 去 术 不 同 程度 头 痛 、 吐等 颅 高 压症 状 。 发 作 用 下 , 成 血 管 的 扭 曲 、 拉 、 位 , 呕 原 昏迷 l 5例 , 呈 持 续 性 昏迷 。 一 侧 瞳 之 血 压 一 过 性 升 高 ,使 原 血 管 薄 弱 部 位 组 的 治疗 , 者 认 为 , 伤 性 基 底 节 出血 3例 作 外
作 者 单位 :10 0 绍 兴 . 江 省 绍 兴 第 外伤 有 所 不 同 ,临 床上 除要 考 虑 到 必 要 320 浙
二 医 院
的 减 压外 ,更 应 考 虑到 功 能 的保 留和 恢
例 。 出血 量 根 据 多 田公 式 计 算 , 0 l 脑 组 织 缺 血 、 氧 等继 发 性 损 害 , 病 情 <3 m 缺 使
1 1例 ,0 4 m 3—0 l 5例 , 0 l >4 m 2例 。 例 血 恶化 ,故 基 底 节 出血 往 往 伴 有 原 发 性 和 3
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的早期诊断与手术对策

例保 守 治疗 。 伤 后 6个 月 按 G OS评 估 , 良好 5 例, 中残 1 , 0例 重残 4例 。
2 讨
论
人或 年龄偏 大者 , 多伴 有 高 血压 病 史 。T G 多 BH
2 1 受伤机 制 .
于伤后早期 6 h内发生 , 因而伤后应及早行 C T检
查 。动态 C T扫 描 , 利 于发 现迟 发性 T G 或 有 BH
性损伤 1 例 , 4 加速性损伤 2例, 受伤机制不 明 3 例 。临床表 现 : 有 明确 的 头 部 外 伤 史 , 院 时 均 入 G S评分 : 3 5分 4例 , ~1 C 1 ~1 9 2分 1 , ~8 0例 5 分5 ; 例 偏瘫 1 , 语 9例 , 理 反 射 阳性 1 8例 失 病 5 例, 一侧 瞳孔散 大 3例 。合 并脾 破 裂 、 胸 1例 。 气
压性 基底节 区脑 出血相 鉴 别 , 者多 发生 于老 年 后
计算 血肿 量 :2 0mL者 1 ~3 3例 ,>3 0mL者 6
例。
手术方法及结 果 : 出血量 3 0mL以 内 l 3例 ,
均行 保守 治疗 痊 愈 ,>3 0mL者 6例 , 中 3例 其
行开 颅血 肿清 除去 骨 瓣 减 压 ,2例 钻 孔 引 流 ,1
影像 学 资 料 : 院 时 均 行 头 颅 C 检 查 , 侧 入 T 左 T G , B H9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右侧 1 0例 ; 后 3 n 2 T发 伤 0mi- 4hC
现 TB H1 G , 7例 伤后 2 -4 现迟 发性血肿 2 4 8h发
裂而出血 , 而形成 T G 同时胼胝体、 从 B H, 丘脑 、 中脑 等 亦 可 因 此 发 生 挫 伤 或 小 的 出 血 , 以 所 T G 应是横 向剪切力 或旋转 力作用下 的特殊部 B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成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24T10:24:01.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0期供稿作者:聂长青云[导读] 意识障碍较轻者可予以保守治疗,强化CT动态复查,确保呼吸道通畅,予以气管切开,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聂长青云(涟源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417100) 【摘要】目的了解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成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8例外伤后基底节区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诱因包括基底节区血管解剖结构、头部加速伤或减速伤、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低氧血症等;经由针对性治疗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量表进行评分,死亡4例,植物生存5例,重残10例,中残18例,良好31例。
结论基底节区血管解
剖结构、头部加速伤或减速伤、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低氧血症等均为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的诱导因素,必须要强化发病机制研究,重视早期诊断与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确保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外伤基底节区小血肿成因【中图分类号】R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0-0160-01 本文主要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8例外伤后基底节区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成因,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外伤后基底节区血肿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伴有意识障碍、偏瘫、头痛、呕吐等,其中男性占有37例,女性有31例,年龄(6-76)岁,平均年龄在(38.65±6.78)岁之间;48例单纯颅脑外伤,20例复合伤,其中6例腹腔实质脏器损伤,7例合并肋骨骨折、肺挫伤,4例颈椎骨折,3例四肢骨折。
致伤原因:32例车祸伤,16例坠落伤,14例打击伤,2例跌伤,其他4例。
入院前均予以头部CT检查,27例单纯性基底节区血肿,其中23例单侧,4例双侧;41例复合性基底节区血肿,4例破入脑室,12例脑挫裂伤,8例硬膜外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
1.2 一般方法1.
2.1 研究方法对68例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头颅CT检查资料等,针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1.2.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基于确保呼吸道通畅、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予以神经外科及其他脏器损伤治疗。
在这68例患者中,42例手术治疗,其中32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4例行侧脑室外引流术,6例行锥颅血肿穿刺置管外引流术;26例进行保守治疗,于恢复期予以高压氧治疗,强化患肢康复锻炼指导。
1.3 疗效判断标准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包括死亡、植物生存、重残、中残、良好五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本组选取的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患者共68例,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量表进行评分,4例(5.88%)死亡,5例(7.35%)植物生存,10例(%14.71)重残,18例(26.47%)中残,31例(45.59%)恢复良好。
3 讨论3.1 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成因分析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单纯性基底节血肿,二是复合性基底节血肿。
目前,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晰,可能诱因包括三个方面:(1)基底节区血管解剖结构特殊[1]。
针对基底节区中央动脉而言,其属于大脑前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亦为大脑动脉中的脉络膜前动脉、豆纹动脉分支。
动脉自主干发出,呈直角,属于终末动脉,血管较为纤细,管壁薄,承受压力高,易出现纤维化或玻璃样变,诱发局灶血管坏死,或形成微小动脉瘤。
诸多学者认为,波及的血管包括苍白球支(脉络丛前动脉)、动脉纹状体支(大脑)等;(2)患者头部存在加速伤或减速伤。
当头部在外力加速或者减速负荷作用下,于旋转运动中脑组织间移位易出现剪切力,牵拉基底节区血管,促使其出现内膜损伤、撕裂等现象。
有学者发现,外伤后基底节区血肿易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表明其与弥漫性轴索损伤存在相似点[2]。
但实际上,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3)高血压、低氧血症、凝血功能障碍。
苏亦兵等学者报道显示,外伤后基底节区血肿形成存在两个高峰期:一是伤后6h内,二是伤后12-24h[3]。
于伤后急性期,大约64%的患者血肿迅速扩大,17%的患者具有你迟发性,往往易于高血压、低氧血症、凝血功能障碍合并。
3.2 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诊断与治疗本文研究发现,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发病率低,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患者,可能与其从事职业相关。
同时,车祸所致减速性损伤易发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主要位于对冲部位。
另外,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肢体偏瘫患者该病发生率较高,预后差,尤其是复合性基底节区血肿[4]。
在临床诊断上,CT可提示血肿大小、部位,可观察迟发性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肿进展,属于该病首选检查手段。
针对该病治疗而言,临床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其治疗方式的选取与意识障碍程度、颅内压、血肿量、合并颅内其他血肿等状况相关[5]。
经由本文研究发现,外伤后基底节区小血手术适应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严重意识障碍,二是CT提示血肿量在30ml以上,三是ICP监测提示在25mmHg以上,四是梗阻性脑积水。
以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可择取不同手术方式。
梗阻性脑积水多予以侧脑室外引流术,可缓解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意识障碍较轻者可予以保守治疗,强化CT动态复查,确保呼吸道通畅,予以气管切开,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针对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患者而言,考虑到基底节功能异常复杂,必须要强化发病机制研究,做好早期CT检查,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星,蔡洪,刘谊,陈忠.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28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1(10):1562-1564.
[2]李建飞.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的临床诊治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5):478-479.
[3]李凯还,朱海东,熊明.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的诊断和治疗[J].海南医学,2010(06):23-25.
[4]王军友,杨学军.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3(01):97-98.
[5]孙学武,李元柱.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42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3(05):56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