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引导沁入学生的心灵
正面管教,做学生心灵的守护者

一线快递 ■原因之后,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帮助偏科学习者重新找回自信,找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调动他们的韧性和资源去应对学习的困难,从而克服心力委顿,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和那个爱学习的自己。
注:本文系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积极心理资本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影响及干预研究”(课题编号:FZ2020GH12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1]刘洋. 克服偏科[J]. 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配合人教社教材),2008(3):50-51.[2]郭社峰. 对语文偏科生的辅导[J].新作文(教育科学研究),2009(5):62.[3]黄玉兰,江玲. 动机性迁移应成为纠正中小学生偏科现象的“驱动器”[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3):45-47.[4]丁小燕. 高中生个体偏科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5]徐华. 对中学生偏科状况的调查分析[J]. 教学与管理,2010(6):34-36.[6]曲筱莹.中学生偏科的心理因素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4):149-150.[7]Kashdan T B,Rottenberg J.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a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health[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10(30):7.[8]P o s n e r M I,R o t h b a r t M K. A t t e n t i o n,s e l f-regulation,and consciousnes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1998(353):1915-1927.[9]Patterson C M,Newman J P. Reflectivity and learning from aversive events:Toward a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for the syndromes of disinhibi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3(100):4.(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江南水都中学,福州,350028)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黄子容〔关键词〕正面教育;情感联结;归属感〔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4-0061-02正面管教,做学生心灵的守护者教育应该是一扇门,推开门后是鲜花和阳光,能给学生带来快乐。
用心关爱学生,让学生心中充满爱

用心关爱学生,让学生心中充满爱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心中充满爱。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爱是最重要的营养,它能够滋润孩子心灵的土壤,让他们茁壮成长。
只有学生心中充满爱,才能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茁壮成长。
用心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给学生适当的发言时间,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或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更好地关爱他们,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
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这时候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爱和支持。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家庭的温馨。
可以通过课堂关怀、班主任关怀、心理辅导等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无论是在学业上、交往中还是心理上,我们都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指导。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他们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可以通过讲故事、开展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团结协作,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步步坚定、茁壮成长。
用心倾注爱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潜能。
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潜能,让他们敢于追求梦想、勇于面对挑战。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用心倾注爱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勇气。
可以通过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的努力,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我激励能力。
只有通过爱的力量,我们才能让学生充满自信、前进无惧。
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结

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结作者:崔少梅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12期【摘要】德育和智育相比有着不小的差异,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情感联系。
班主任只有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走进学生心灵,才能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确保德育能够真正成为引导学生成长的关键。
本文围绕以生为本原则、榜样力量、方式方法、民主化管理、心理辅导等方面,就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学生心灵在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情况下,德育已然成为初中教育的基础部分与关键部分,也成了班主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而班主任要想有效开展德育工作,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式宣讲,而是要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所需所求,把握学生在思想和心灵层面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性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打开心结,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德育实效。
一、践行以生为本原则要想走进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打开心结,那么班主任一定要坚持将学生放在首位,主动从学生角度进行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急学生之所急,有效帮助学生打开心结。
这意味着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不能简单地以相关章程制度或规范为依据,而是要深化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联系,方能确保德育工作始终有效,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
故而在日常工作以及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着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而且应当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兴趣爱好、道德品质、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准确把握学生需求,从而更加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心结。
一般来说,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行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定期进行小型问卷调查、心理辅导、和家长沟通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学生情况,让德育工作能够真正契合学生需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多方位的保障。
二、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需要做好榜样,发挥自身榜样力量,以身作则地为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典范。
用爱滋润孩子的心田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用爱滋润孩子的心田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每个孩子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每个孩子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情感。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渴望走进这五彩斑斓的童心世界,渴望倾听幼儿心声,渴望在自己和幼儿之间架起一座心心相印的金桥。
那么,什么是支撑这座心灵金桥的基石呢?那就是理解、尊重、耐心、和平等,而这些,都是爱的代名词,它凝聚了一个幼儿教师最无私的奉献……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似乎称不上伟大,但要当好一名幼儿教师却并非一件易事。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
幼儿教师的工作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需要对孩子丹心一片;需要和幼儿心心相印;更需要融入孩子之中,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那么,幼儿教师怎样才能担起这副影响孩子终生发展的重担呢?怎样才能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呢?怎样以真实细腻的情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受到良好熏陶,培养优良品质呢?怎样努力给每个孩子提供最好的发展机会呢?怎样在有限的时光里,给孩子留下一点、两点有益的启示,留下一些终生受用的东西呢?怎样才能使他们在十年、二十年以后,还能由衷地从心底亲切地叫我们一声老师……孩子都有一颗敏感的心,能够辨别老师对他们的情感和态度。
教师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才能使孩子积极地接受教育,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教师也只有耐心倾听幼儿心声,尊重孩子,才能在爱的长河里和孩子共同成长,也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从教的这近二十年来,我感触颇深,更从中体会到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带给我的快乐和感想,同时也总结了几点经验:一、对幼儿无微不至的关怀一位教育家曾说:“童年时代得不到温暖和欢乐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成为冷酷无情之人”。
让欢乐的雨露灌溉孩子们的心田,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责任。
记得有一名叫王国栋的小朋友,他初入园时每天总是人没到哭声先到,天天妈妈哄爸爸劝也难以留下,还经常在班里乱跑乱跳,有时还会哭喊着爬上窗台向外叫着妈妈。
中午午睡更是闹得厉害,一时间还成为了幼儿园中家喻户晓的“小明星”。
给教师的建议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读后感朋友!今天咱就聊聊那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给教师的建议》里的“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哎呦,每次一想到这个话题,我这心里就跟开了花似的。
记得我刚开始琢磨怎样和学生们打成一片,那时候的我,脑袋瓜子里可是存了不少问号。
怎么才能让学生们既爱上学习,又信任我呢?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不亚于找到一个完美的水蜜桃。
书中提到的那些建议,就像是醍醐灌顶。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如何用真心去触碰孩子们的心灵。
你知道的,我们当老师的,就得像照顾一棵棵小桃树,要精心栽培。
你不能上来就给孩子们灌输一堆大道理,那跟强塞一个没熟的桃子给他们一样,是行不通的。
等他们的思维长开了,心智成熟了,那才能品味到学习的甜美。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用幽默的小故事讲了一堂历史课——就像是往水蜜桃里加了一点蜂蜜,那感觉别提多美妙了。
孩子们的眼睛里都闪着光,那一刻,我知道我走对了路。
我有时候想,教学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就像烹饪一样,用心才能做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还有啊,要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老师自己得先做个好榜样。
书里不也说了吗,老师就应该是个有感染力的人,像那老张头的果园,总能吸引人。
这灵魂共鸣的时刻,多像是漫步于果园中,轻摘一个熟透的水蜜桃,然后让它的香甜沁入心脾。
当然,也有让我绞尽脑汁的时候。
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一度感到灰心丧气。
但书里的建议像是一盏明灯,指引我用理解和包容去面对他们,就像等待一颗渐渐成熟的水蜜桃,急不得。
当我用耐心去等待,他们也终于像花儿似的绽放出笑容。
朋友,不瞒你说,这书带给了我不少启发。
我也慢慢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和学生们分享生活的美好,就像分享一个可口的水蜜桃。
哎,我这又啰嗦半天,看来是真喜欢这话题。
或许你也有自己的教育心得呢,不妨说出来分享一下吧?毕竟,有趣的教学故事,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那一个个甜美的水蜜桃,值得细细品味。
师德师风特色活动 —— 传递温暖,启迪心灵

师德师风特色活动——传递温暖,启迪心灵师道尊严,传承继往。
作为一名教师,师德师风是我们重要的底线和标杆。
为了进一步弘扬师德师风,我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让师德行动成为我们的习惯,并通过这些活动传递出温暖与爱,点亮学生的心灵火焰。
一、“一封感谢信,师恩永记”这个特色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感恩师恩,并通过写信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活动开始前,学生们寻找自己曾经受益匪浅的老师,然后认真撰写感谢信。
而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回信,表达对学生对我们的感谢之情。
这种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老师的尊重。
这次活动的结果令人鼓舞。
许多学生通过感谢信,回顾了过去对他们进行过悉心教诲的老师们,表达出对他们一生难忘的感激与敬仰。
而我们教师也被学生们淋漓尽致的文字打动,感受到了自己的工作价值。
这种互相感激与鼓励,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增添了课堂氛围的积极向上。
二、“成为优秀教师,做好品德示范”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更需要有道德操守和高尚品质。
这个特色活动以德育为核心,让每位教师都能从日常的点滴小事做起,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榜样。
在活动中,我们老师以身作则,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
我们通过亲身示范、自己积极的行为来影响学生。
例如,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我们自身也积极参与教师志愿者组织,用行动告诉学生做公益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我们注重细节,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定期关怀学生家庭的困难与需要,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我们注重教育品质,管理好自己的言行,不让过激的情绪波动影响到学生。
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给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质观念,使他们受到积极向上的启发,从而自主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受益匪浅,而且对教师自身的成长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更加明白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
通过成为优秀教师、做好品德示范这个特色活动,我们教师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燃起了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点亮学子心灵航灯正确导航心理成长

点亮学子心灵航灯正确导航心理成长【摘要】初中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初中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排除初中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
【关键词】心灵导航;初中;开拓如何合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简要谈谈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以及一些解决方法。
一、初中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
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初中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初中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
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
这容易给中初中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为学生照亮心灵的天空

为学生照亮心灵的天空蒋华辰溪县桥头中学邮编:419500摘要:如何更好的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这是每个老师都应去深思的问题。
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与学生建良好的情感互动,就能照亮学生心灵的天空,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的效果。
关键字:教学爱从被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那天起,从蜡烛点燃的那一刻起,我们一直在含辛菇苦的围绕备课、上课做圆周运动。
尽管如此,我们的孩子却不买我们的帐,他们并不渴望学习,相反,他们讨厌学习,甚至讨厌老师。
我们也曾努力地尝试过改变什么,但成效不大,曾几何时,我们困惑,我们彷徨,我们徘徊在讲台都手足无措。
我们扼腕感叹:我们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这或许是一个围绕所有老师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是责无旁贷的。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我们的传统教学少了什么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遵从“应试本位”的教育观,哪怕素质教育的号角吹得再响,很多地区仍是说一套做一套,打的是素质教育之名行的是应试教育之实。
从我校来看,表现在课堂上,一些人遵从“知识为本”的课堂观,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奉行的是填鸭式教学,满堂灌式的教学,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
我们可怜的学生整天遨游于知识海洋,整天打题海战役,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了学习的机器。
久而久之,我们孩子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抹杀了,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高分低能者。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表现在评价方式上,现在遵从“分数至上”的原则。
考试分数如此重要,以至学生谈考色变,,难怪有人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于是乎,老师甚至家长在评价孩子时也就以分数高低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
成绩好的学生犯的错误在老师看来是美丽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
分数低的学生偶尔犯的错误是致命的错误,是不可饶恕的。
这样一来,所谓的优生认识不到自身不足,无法全面发展;所谓的差生从老师眼里感觉不到自身的价值,种下了自卑甚至破坏的种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教育引导沁入学生的心灵
因材施教,是以学生为本教育观的最充分体现。
它强调教育要因学生的不同情形而定。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虽然都是生活中的同龄人,但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不同,所受教育的环境也不同。
学生的不同情形正像在同一棵树找不到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
他们的情商、智商存在差异,个性不同,对道德行为的认知,对人与事的感受,对价值观的体验都不一样。
“一个儿童,一个心灵世界。
”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要做到因人而异,亲近学生,用心感受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心灵的绿色通道。
笔者认为这是班主任管理班级、教育引导学生的着力点。
从杠杆理论思考,是班级管理、因材施教撬动的支点。
把握了这个支点,教育的策略才有可能达到正确性,方式才有可能达到有效性。
教育引导才有可能沁入学生的心灵。
笔者近几年担任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亲身所经历的教育案例也不少。
有人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太懂事,天真简单,好哄也好唬,其实不然。
他们是生活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作为班主任,需要以一颗平静的心,去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故事。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多,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就更多了,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学生身上一点点的进步,教师都会高兴好几天,会更加鼓励、表扬他,而且还会更加特别地去留意他们身上其他的“闪光点”。
这就是教师与学生,他们身上的共通之处很多,他们一样地可爱……我和学生就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汪海洋是我班上的学生,懂事晚,傻得可爱,这就是我对他的评价。
他不知道什么叫学习,一直以为上学就是来玩的。
因此,毫无疑问,成绩也是相当的差。
说他,傻愣愣地朝你看看,一脸无辜的表情,家里也没人管他。
说真的,当时我有放弃他的念头,反正他家人都不管他,要我拼死拼活为了什么?但我发现我错了,我真为自己一时的冲动而自责,我真觉得我不该随随便便地就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有一次,我把汪海洋“请”到了办公室,看到他进来,我们便笑了起来,走路像企鹅,一摇一摆的,不跟你讲话,死盯着你看,会看得你毛骨悚然。
我跟他讲,他还是朝你看,除了点头之外没有任何语言或肢体活动。
我迫切地想要让他知道大概意思,大声朝他吼去。
我气急了,推着他出去了,这时,他的脸上已多了两行泪珠,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的心哽咽了一下,突然我明白些什么?对待孩子能这样没耐心吗?能这样狠心吗?能这样苛刻吗?几个对待,我发现自己做错了,我几乎在追求完美,但这可能吗?对待一年级的孩子,这样真的可以吗?第二天,我又把他“请”到了办公室,他仍是那种反应,怯生生地看着我。
我和蔼地对他说:“汪海洋,不要怕,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果然,他没有那么拘束了,愿意跟老师交谈。
以后的每一天,我都会把他“请”到办公室,就让他自个儿读读、写写,虽然进步不大,但我还是很开心,我们之间的隔膜渐渐淡化了。
虽然他有时还跟小朋友们一起吵吵闹闹,但他现在能主动来老师办公室写字;甚至遇到不懂的问题会来问老师;最
重要的是他现在能跟老师主动问好。
自己一次小小的自责,让我重新认识了他。
也许他也想极力地去改变自己,我们何不换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学生,也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在等着我们呢!
这一教育案例作为我对学生教育引导的一个美好经历,给我以点点滴滴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
我自信它在给以我做好教育的享用的同时,也会带给我的同行以教育的启迪。
通过教育实践的反思,笔者形成了对学生教育引导的一些见解。
一、班主任的教育引导是用爱组成的
关爱每位学生,让班级中每位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班主任教育引导学生的着眼点与归宿点。
班主任不能以冷若冰霜的面孔去面对一个稚气未脱的低年级学生。
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班主任要让孩子感受到爱的饱满情感,以亲切的语气,温柔的眼神,动情的微笑,形成一种亲和力,温暖孩子的心灵。
二、多方式接触学生心灵
班主任要想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奏效,就得走到学生中去,通过不同途径与方式了解学生,与学生玩游戏,与学生谈笑,说说有趣的见闻,讲讲故事,交流想法,感受等,创造与学生交往、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接触学生心灵的空间。
细致地接触心灵,有利于教育方式选择的合适性与有效性,能使教育震撼学生的心灵。
三、教育引导在过程中需要调整
有时候,班主任在教育引导学生过程按制度的策略,选择的方式进行起来,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这就需要调整改变教育的思维,换
一个角度,另选一种方式。
比如,对待学生出错,尤其是心理的问题,有的直面不行,可从侧面突破;有的一对一不见效,可选择第三者参与(家长、同学、或课任老师)。
四、教育引导要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
虽说是低年级学生,但他们的内心深处有被尊重,得到他人的肯定、赏识的强烈愿望。
因而,班主任在对一个学生跟踪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其身上的闪亮点,给以赏识;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这样可给以孩子自信的力量,改变自我,不断进步的信心。
总之,要想当好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就需要扮演好“孩子王”的角色,细致入微地感受学生,小心翼翼地接触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就不再简单,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