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Ⅱ》第四章第3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共25张PPT)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下 午8时31 分1秒 下午8时 31分20 :31:012 1.8.5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②公平的观念
同代人之间 代际之间 物种之间 地区之间
③环境的观念
合理开发和利用 ——自然资源 保持适度规模 ————人口 处理好关系 ——经济与环境
经济活动 社会发展
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 承载能力之内
④权利的观念
全人类
健康而富裕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和源自区平等发展的权利每个人
合理利用资源和享有清洁、 安全、舒适环境的权利
44.1
2.4
12.9
40.5
0.1
B
18.1
11.6
36.8
33.4
0.1
C
10.1
19.6
36.8
33.4
0.1
方案
A B C
表3 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侵蚀量比较* 径流量比较*
(%)
(%)
土地利用总收(万元/年)
3~8年内
8年以后
100
100
57
57
64
52
50
88
50
40
48
112
*以方案A为比较的基准。 (1)三种方案的排序:按环境效益由大到小为__;按8年以后土地利用总收 入由高到低为_。(填写代表各方案的字母)
判断下列行为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 1、使用无氟冰箱
• 2、使用含磷洗衣粉
√ • 3、响应和执行近海“休渔”政策
• 4、讲究卫生积极使用发泡餐具
√ • 5、倡导免赠贺卡 √ • 6、研制节水开关装置
(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目录

(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 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 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 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单元活动学用地理统计图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学用电子地图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 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单元活动全球定位系统与交通运输鲁教版必修三目录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活动学会小区域调查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单元活动走进“数字地球”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单元活动探究区域开发与整治 选修一 第一单元浩瀚的宇宙 第一节宇宙概观 第二节宇宙的起源和恒星演化 第三节探索宇宙 单元活动学会使用星图 第二单元神奇的太阳系 第一节太阳及太阳系 第二节地球的卫星——月球 单元活动学用小型天文望远镜 第三单元永不停息的地球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演化 第二节地质构造 第三节全球构造理论 单元活动学用简单的地质图 第四单元多彩多姿的地表形态 第一节主要地貌类型 第二节外力作用 第三节地表形态的演化 单元活动进行野外调查 选修二 第一单元探索海洋的奥秘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第二节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 第三节海岸带与全球海平面变化 单元活动收集海洋资料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 第一节海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及. 第二节海洋矿产资源及其开发 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 单元活动模拟海岸带开发规划 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 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第二节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海洋环境保护 单元活动调查海洋环境 第四单元维护海洋权益 第一节维护海洋权益 第二节我国的海洋国情 第三节我国的海洋权益 单元活动研究海洋问题 选修三 第一单元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第一节长盛不衰的 "朝阳产业" 第二节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单元活动调查家乡的旅游业 第二单元旅游景观欣赏与旅游活动设. 第一节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 第三节旅游活动设计 第四节旅游安全防范 单元活动设计“一日游”活动方案 第三单元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规划 第一节旅游资源评价 第二节旅游规划 单元活动学会评价景区旅游资源 第四单元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旅游环境保护 单元活动旅游环境保护辩论会 选修五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环境-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单元活动环保考察活动 第二单元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第一节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第三节资源及生态保护 单元活动环保辩论会 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环境污染- 第二节工农业污染的防治- 第三节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单元活动环保综合探究活动 第四单元环境管理与金球行动 第一节环境管理 第二节国际行动 第三节公众参与 单元活动环保小展览 选修六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环境-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单元活动环保考察活动 第二单元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第一节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第三节资源及生态保护 单元活动环保辩论会 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环境污染- 第二节工农业污染的防治- 第三节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单元活动环保综合探究活动 第四单元环境管理与金球行动 第一节环境管理 第二节国际行动 第三节公众参与- 单元活动环保小展览。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上课用

(2009江苏卷)图8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9是 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16、m、n两地均盛产 葡萄。两地相比,m地 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 技术条件好
(2009江苏卷)图8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9是 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混合农
澳大利亚 墨累---达
优越的
业 令盆地 自然条件
地广人稀、 政府支持
劳动效率高、生 产经营灵活性强、 农事安排合理
(2008全国文综卷Ⅰ)张某承包了O.5公顷耕地. 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当地1月平均气温3℃。完成1 ~2题。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人口相对较密集 但还是地广人稀
东南部 气温较温和
墨累达 令盆地
东南部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
区位因素
自然 因素
地形 水源
区位优势
地势较平坦(中部平原) 灌溉条件较好(墨累-达令河水、东水西调)
人口密度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社会 经济 因素
交通 市场 科技 政策
交通发达便利(靠近主要公路,距海港近) 有固定的销售市场(国际市场)
交通
注意:主导区位因素与有利条件是有区别的,如影响南疆长 绒棉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水源,而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
(高考真题)
5.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区位
条件是
A.光照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24.“湖广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产粮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正式:人口迁移

过程与方法
1. 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 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 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旅客背着回家的行李从检票口赶往火车
政 治 因 素
目前,我国正进行西部大开发,谈谈西 部大开发对我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并说出西 部大开发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
生态环境因素
三峡工程淹没陆地面积约632平方千米,涉及湖北 省、重庆市的20个市(区)、县。到2009年,三峡工 程建成时,规划移民113万人,有12座县城、114个集 镇和1 599家工矿企业以及大量港口、码头等行政单位 和基础设施需要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 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要素:
空间移位: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居住地变更:必须改变定居地。
时间限度 :一般在一年以上。
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
图中A、B、C是三个不同地区。
A
A2
B A1 B1
改革开放以后
民工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正 方 : 利 大 于 弊 反 方 : 弊 大 于 利
看看2006年的春运
左图:农民工兴高采烈地踏上了回家路途 右上图:爬窗上火车 。沈阳市铁路局预 计,将有 2万余名农民工乘坐专列从沈阳 回家
北京首趟春运临客昨晚发车超员 20%
1月 19日,由于京广铁路郑州段大雪,造成由北京西站开 出的 20多列客车延误、 10多万旅客滞留车站。
1.3人口迁移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矿产资源
(5)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及其附 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了这片灾难的土地。
自然灾害
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5)深圳原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1980年5月,中共中 央和国务院正式将深圳定为“经济特区”。经过30年的高 速发展,2010年末,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035.79万。
政治因素
战
(10)中国历史上迁都引起的人口迁移。
政治中心的改变
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1)高中毕业考入异地一所名牌大学。
文化教育
(12)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引起的人口迁移。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和婚姻
(13)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阅读P21材料)。
宗教信仰
气候
矿产 自然 水源 资源 资源
三、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①按地理范围划分
国内人口迁移 类型 概 念 迁移范围 主要方式 是一个国家的居民 永久性移民、外籍 国际 进入另一个国家定 超越国界 工人流动、国际难 迁移 民定居 居的现象。
指一个国家内部的 国内 居民从一个行政区 超越行政 库区移民、招生、 迁移 进入另一个行政区 区边界 分配等 定居的现象。
课堂练习1
1、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 BCD )(非单选题) A、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 B、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C、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 D、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
2、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C 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长沙人到上海出差 C、南京市某同学随父母移居澳大利亚 D、省委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3、由青岛开往西安的火车上下列四位旅客的谈话 如下: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B A、甲说:“我此次去西安旅游观光” B、乙说:“我被西安交大录取,现在去学校报到” C、丙说:“我到西安为公司洽谈业务” D、丁说:“我去西安走亲戚”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
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热力环流

B
垂直方向上:
A
随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2、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 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C
B
地 面
D
A
【复习回顾】 低
高空
1020hpa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
低
1060hpa
1100hpa
地面 高 B 冷却
低
A 受热 C
A. B. C. D. 6.为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在城区扩大 A.工业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公共绿地
当堂训练
相传,孔明灯具有神奇的功效,只要人们将心愿写在孔明灯上, 随着孔明灯冉冉升起,人们凝视星空便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 图甲为“燃放孔明灯的原理图”,
下面四幅图能够正确示意孔明灯点燃时灯内产生的空气环流状况的是
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复习回顾】
1.水平气压 梯度力(F)
垂直于 等压线,由高压 指向低压 (百帕) 1000 1005 1010
2.地转偏向力(G) 3.地面摩擦力( f )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
(百帕)
270 275 280 285 290
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 处等压面向上弯曲。(4分)
处等压面向下弯曲,
(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 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 (2分)
课堂小结
1、热力环流产冷热 大气垂 不均 直运动 (根本原因) 同一水平面 上气压差异 大气水 平运动(风: 风向、风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活动 读“我国城市与陆地交通分布图”,分析交通 运输与聚落布局的关系。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思考:
以上海为例,分析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 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扬州的变迁
扬州南临长江,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有 “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的美誉。自隋 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繁荣, 曾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南北漕 运的咽喉,东南第一大都会。到了清代,扬 州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界上著名大
城市之一。
自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大运河的淤塞,以 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扬州城市发展缓慢,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 上述案例说明:一个地区交通运输 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 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活动 比较武汉市城市区位形态的变化
二、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三)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与城市发展
京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沪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线
探究(阅读教材 扬州兴衰P的8原0因材及料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关系?
活动:
1.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 济发达,对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 影响?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经济发达, 城市间频繁的人口流动、物 质交换可以促进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 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Ⅱ》第三章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石家庄的形成与发展
石家庄市原不过是获鹿县的一个小村 庄,当初京汉铁路修到获鹿县时,把 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 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 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 枢纽,城市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后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 聚1落聚是落指的人概类念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 • 而2聚聚居落的的场类所型。 •• 按城3照市影聚和响落乡聚的村落性两分质大布和类的规 型因模 。素,可以分为 •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地形、气候、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活动 印度主要城市的分布有何特征?
二、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活动 美国三大城市带的城市分布有何显著特征?
二、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活动 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分布有何显著特征?
二、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一)古代大都市分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1.世界上的大河两岸,常常分布着大大 小小的城市。
2.大多数城市都是沿河、沿湖、沿海发 展起来的。
3.铁路、公路的建设,使城镇多沿着铁 路线、公路线发展。
二、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来发展成为河北省的行政中心。
雪 域 天 路 : 青 藏 铁 路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二、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三、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一)交通运输的概况
项目
内容
概念
作用
方式
发展 方向
1.从对外交通口岸转移路线图中得知,最早阜阳 的对外交通线是 泉;河目前,阜阳的主要客货 流是通过 运输铁完路成的。
2.①→②→③交通口岸转移的主要自然原因 是泥沙淤塞,。航道变浅
3.未来的商业区建立在①、②、③、④的 ④ 处合理,理由是 京九铁路的。贯通,使阜阳成为重要的铁
路枢纽,客货流量大
代南 方
多呈带状
水运
沿陆路干道附近 临水分布
举例
丝绸之路上的城 市、邯郸等
扬州、苏州、 杭州等
沿铁路线、公路线
现代 铁路、公路兴起
发展
郑州、石家庄、 徐州、日照等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三)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分析比较华北民居与江南水乡的差异,并简要分 析其原因。
华北民居聚落规模较大,呈团块状分布,多平 房。房顶坡度较小,甚至是平顶;墙壁厚度大; 住宅有院落的特点。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活动:
2.我国正在修筑青藏铁路。在青藏高原上 修建铁路,需要克服哪些不利的自然条件?
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克 服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 弱等恶劣的自然条件。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三)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交
时期
聚落形 状
通 方
式
聚落分布
北 多呈团 陆路 古 方 块状
2.我国城市分布与交通运输布局有说明关系?
分析: 东部城市密集、交通线路稠密;而西部地区城
市稀少。交通线路分布稀疏。便利的交通运输促进 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也刺 激了交通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形成。
二、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二)铁路对城镇布局的影响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活动
1.上海位于长江河口地区,广州位于珠江河口地 区,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的汇合处,重庆位于嘉陵 江与长江的汇合处。但是,在黄河入海口,为什么 未能形成大的城市呢?请想一想。
分析:
(1)、黄河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有的年份断 流时间很长,航运价值小。
(2)、河口处大量泥沙淤积,建港条件和海运 能力极差,且黄河下游历史上多次改道,泛滥成灾, 因此入海口未形成大的城市。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又有京沪、 沪杭铁路相连,发达的交通和频繁的 商贸活动使其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城 市、最大的商业中心。
因此,“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 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带状布局
河网密度较大,用水和 交通方便。铁路、公路 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
线和公路线发展
二、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一)古代大都市分布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活动
1.图中四大文明古国是哪些? 2.古代的城市主要诞生在哪里?
二、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一)古代大都市分布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活动: 我国南方和北方聚落形态各有 什么特征?简要分析其原因。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三)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地
交通运输与聚落
区
聚落形态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北 方
多呈团块状,形 态比较规则,道
路呈棋盘式
形成原因 地形平坦开阔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南 方
沿河道、铁路、 公路分布,多呈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读我国南方部分区域图,探讨:城市的兴起往往倾向河流 哪三种部位,并在中分别找出以上三种部位上兴起的典型 城市。
分析:
城市的兴起往往倾向于河流的三种部位: ①内河航运的起点; ②河流干、支流交汇处; ③河流入海口。
图中以上三种部位上兴起的典型城市为 ①宜宾(长江航运起点) ②武汉(汉江、长江在此交汇) ③广州(珠江入海口)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活动 读“武汉的交通线路图”,说明武汉
空间布局特点。
铁路是高速度和大运量的陆路交通方式。铁 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也可以促进一些城市的崛起与繁荣。以下为我 国在铁路交通基础上发展的新兴交通枢纽城市:
北京(京九、京包、京哈、京广、京沪) 贵阳(贵昆、川黔、湘黔、黔贵) 郑州(京广、陇海) 徐州(京沪、陇海) 株洲(京广、湘黔、浙赣) 兰州(兰新、包兰、陇海) 昆明(成昆、贵昆、南昆) 成都(包成、成昆)
成因: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降水较少, 利于晒粮;房屋坐北朝南,避风向阳。北方家族 多喜群聚且利于安全防卫。
江南水乡这是一幅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该图生动的 说明了江南地区聚落沿河呈带状分布的特点,房屋多斜 顶,没有院落。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三)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 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与 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形成高速度、网络化、全方位的交通运输体 系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交通运输与 商业网点布局
拓展: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铁路运输能力较大,速度较快,成本较低, 适于中长距离货运;公路运输投资相对为小, 机动灵活,可实现门到门的运输,适于短途客 货运输;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能耗少、成本 低,以及基建设施投资少的优点,但速度慢, 适于大宗散货运输;管道成本低,可连续输送, 适于流体和其他散粒状某些货物运输 ;航空 则速度快,但成本高,适于中、长距离的客运 与邮件运输。在世界范围内,公路运输的客、 货运量居各种运输方式之首。
郑州: 位于
京广、陇海 干线交汇处, 是中国第二 大客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