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二氧化碳的性质》课件PPT31张

庄芳
谜语:有一物,农民说它是植物的粮 食;消防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 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 责它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打一 物)请同学们猜谜底是什么?由此引 入新课。
CO2物理性质的探究
颜色、状态、气味
颜色、状态
气 味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 密度 颜色 气味 状态
枯 井
二、 CO2的化学性质
⑵ 不能供呼吸,无毒。 ⑶ CO2与H2O的反应
⑴ 一般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CO2 + H2O = H2CO3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碳酸 原因: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 蕊试液变红
H2CO3
△
H2O
+
(红色石蕊试液变紫) CO2
原因: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2、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中,既与物理性质有关、 又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B A、制干冰 B、灭火 C、制化肥 D、作制冷剂
3、判断 A 、 B 、 C 、 D分别是什么物质。 并写出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紫色石蕊 试液变红
CO2
无色气体A, 不能燃烧, 也不支持燃烧
滴加紫色 石蕊试液
H2O
C
溶于水
⑶ CO2与水反应: CO2 + H2O = H2CO3 △ H2CO3 H2O+CO2
⑷ CO2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 + Ca(OH)2 = CaCO3 (白) + H2O 三、 CO2的用途(灭火、制冷剂、工业原料……)
点燃
H 2O
因为木炭燃烧生成CO2,CO2会与石灰浆
中的Ca(OH)2反应生成CaCO3,使得墙很快变 白变硬,但反应同时还有水生成,所以刚放炭 火盆时,生成的水使墙壁反而潮湿。
二氧化碳的性质

A
B
C
D
结束
C 2、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
)
A、密度比空气大
B、可以溶解在水里
C、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
D、CO2分子可以与紫色石蕊直接反应
A
B
C
D
结束
D 3、下列反应用作鉴定CO2气体的是(
C、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D、 通过炽热的炭变成CO
气体的溶解度和温度和压强有关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升高温 度,气体溶解度减小
思考:打开碳酸饮料瓶盖,为何冒出 大量气泡?
生产汽水或碳酸饮料时,通常是在 加压的情况下将CO2压入饮料瓶中 , 打开饮料瓶,压强减小,溶解在其 中的CO2就会外逸 ,可以看见许多 气泡从瓶口冒出。
阅读材料
某晚报以《半个西瓜三条人命》为题报 道了某农村发生的悲剧:一个男孩将半个 没吃完的西瓜放入自家久未开启过的菜窖, 半个多小时没见该男孩回家,父母又先后 进入菜窖查看,结果无一生还。后来经过 医学家的分析、验证,证明菜窖中含有大 量的CO2气体,这些CO2是由于窖中的蔬菜 在进行呼吸作用时放出的;一家人进入菜 窖,因吸入大量CO2气体导致缺氧窒息。
二、CO2的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CO2不能供给呼吸。
枯井
实验探究2(分组实验)
小花遇醋酸变红 小花遇水不变色
醋酸能使紫色石 蕊试液变红
水不能使紫色石 蕊试液变色
小花遇二氧化碳 不变色
干燥的CO2不能使紫 色石蕊试液变色。
小花同时遇水和 二氧化碳,由紫 色变成红色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者:蒲祖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能力和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意识。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有两个突出优点:一是实验器材由学生自选体现自助餐课题。
二是环环相扣,层层设疑,是一节非常吸引人的一节课。
此外教者还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激励学生,语言富有煽动性。
而且详略有度,重点突出。
覆盖本节内容的各个知识点。
6.3.1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现 象
倒入二氧化碳 的一端向下倾 斜
结 论
二氧化碳的密 度比空气大
CO2
CO CO22
探究二:二氧化碳的水溶性
实 验 现 象 结论
塑料瓶 二氧化碳 变瘪 能溶于水
向收集满CO2的软 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 的水,立即盖紧瓶盖, 振荡
二氧化碳 “三态”的变化
气体
加压 降温
无色 液体
降 温
雪花状 固体
CO2能与石灰 水反应
CO2不能燃烧也不支 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练一练
1、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 D ) A、物理性质 C、都不对 D、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 B、化学性质
练一练
2、CO2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C ) A、溶于水中 B、溶于石灰水中 C、制成干冰 D、进行光合作用
压 缩
干 冰
-78.5 0C
升华(吸热)
干冰的用途
贮存食品
人造舞台烟雾
人工降雨
小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
无 色
气 体
无 味
比空气大 ( 标况下 ρ co2=1.9 77g/L)
能溶 于水
干冰
易升华
探究之旅
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
探究三: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练一练
3、下列事实能够说明瓶里的气体是二氧化 碳的是( D )
A、集气瓶正放在桌上,瓶中气体是无色的
B、往集气瓶中倒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 试液变红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熄灭 D、往集气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的石灰水,振 荡,石灰水变浑浊
对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演示的探究和创新

对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演示的探究和创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重视加强实验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使他们切实掌握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观察、思维、创新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教师更要重视做好演示实验,因为它可以给学生生动、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课本中有些演示实验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对课本中的一些演示实验作一些改进,本篇着重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演示实验做了改进。
一、二氧化碳反应所需的仪器和药品烧杯、塑料瓶、集气瓶、喷壶、试管等;二氧化碳、蜡烛、石蕊试纸、水、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等。
二、实验探究的方案1、用铁片弯成一个小阶梯,用酒精灯稍加热。
将两支长短相同的蜡烛趁热按在铁片上,待冷却后,蜡烛即固定在铁片上了。
将此置于烧杯中。
手握集气瓶,将其中新收集的二氧化碳顺烧杯壁缓缓倾倒入烧杯同,可看到小蜡烛由下而上熄灭。
如图17-1。
由此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做此实验时,收集的二氧化碳要尽可能满,尽可能纯净。
集气瓶用较大的为宜。
倾倒时要沿杯壁往下倒,太快上下蜡烛一道熄灭,太慢,下面的蜡烛熄灭了,上面的蜡烛还会继续燃烧。
教师最好事先做几次,体验一下倾倒速度。
以保证实验的成功。
2、用塑料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观察到塑料内陷。
如图17-2。
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用吸水性较好且有一定强度的纸折四朵小花,将其完全浸入石蕊试液中,取出晾干后,再浸入石蕊试液中,取出晾干。
直到纸花变成明显的紫色为止。
向第一朵小花上喷稀醋酸(或稀盐酸等),纸花变红色。
说明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向第二朵小花喷水,纸花不变色。
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色;将第三朵纸花放入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相关推荐关于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目标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目标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
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
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想一想:
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 一、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二氧化碳能发生三态变化?
2、密度比空气大 3、易溶于水
议一议:
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
气体
加压 降温 降 温 加 压
液体
固体二氧化碳 又叫“干冰”
固体
上册实验
想一想:
怎样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一、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Ⅳ 向二氧化碳中放入喷水后的小花
结论:CO2和H2O反应的生产物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将第四朵花取出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
结论: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实验步骤 ①把稀醋酸滴到 石蕊试纸上 ②把水喷到石 蕊试纸上 ③用镊子把石蕊 试纸放入盛有CO2 的集气瓶中 ④把滴有水的石蕊 试纸放入盛有CO2的 集气瓶中
2、密度比空气大 3、易溶于水
如何证明这个性质?
上册实验
一二 个氧 容化 器碳 转的 移密 到度 另比 一空 个气 容大 器可 中以 从
向 纸 筒 中 倒 入 二 氧 化 碳
想一想:
怎样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一、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如何证明这个性质?
3、易溶于水
上册实验 如何证明这个性质?
探究实验2、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 瓶内气压减小,所以瓶会 变瘪。
探 究 实 验 三 、 二 氧 化 碳 灭 火
上册实验
⒈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
现象 ⒉下层的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
结论
⒈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 支持燃烧 (化学性质) ⒉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评课稿

《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评课稿
大冶三中石树林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第五章第二节“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
碳”的第三课时《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本节课注重利用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归纳性质→推断用途”这一系列活动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亮点一:教师善于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如,提出问题:为了使抹了石灰浆[Ca(OH)2]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会在室内生个炭火盆,可放置了炭火盆后,为什么墙壁反而变得潮湿了?
亮点二: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易混淆点。
针对二氧化碳是否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学生感兴趣,并且易产生歧义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出具体数据,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虽然没有毒性,但含量超标时,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不足之处:有点紧张,教态不太自然;讲得不够流畅,与学生的互动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都要善于思考,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同时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增大教学效果。
此外,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要相辅相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 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节课的知识 体系既能联系到碳单质, 又学习到了碳酸和碳酸钙等化合物知识,同时为以后的学习打
基础。
所以本课题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和纽带。
本节教材总体来说难度不大,许 多知识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二 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利用学到
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 素养水平。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知道其重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紫色石蕊试纸来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3)通过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学生感受化学就在他们身边, 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二、教法分析
氧化碳性质的探
氧化碳
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
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体现学科
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
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初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
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一操作兴趣一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
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
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喜欢一些
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因此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在原有
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识,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我在设计时以探究可乐饮
料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用途为知识线。
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
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充分体现新
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
五、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
【引入】趣味实验《跳动
的硬币》
学生观看,思考利用有趣的实验激
发学生兴趣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展示】同学们熟悉的
可乐汽水
【创设问题】可乐中产
生的气泡是什么气
体?
【总结板书】与石灰水
反应
CO+Ca(OH沪CaCOj
+H0
【多媒体展示】反应方
程式
【介绍】有关的用途
【引入】可乐中产生二氧
化碳,如何用实验验证二
氧化碳溶于水
观看,联想,跃跃欲试
【探究活动一】:
【猜想假设】气体是二氧化碳
【讨论交流】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实验验证】根据器材和实验方案
【归纳小结】总结出二氧化碳具有
的性质。
【探究活动二】:
【设计方案】
【交流展示】各小组之间相互交
流,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讲述自己的
设计和如何实施实验
【评价反思】师生共同相互交流学
生讨论方案
【实验验证】根据给出的器材,确
定实验方案。
【解释与结论】分析实验后矿泉水
瓶子变瘪的原因。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
入手,激发学生对
探究实验的兴趣。
培养学生从身边事
物发现化学问题,
探究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
实验评价能力, 通过
小组的合作,互相启
迪、互相补充、完善
自己的设计方案;通
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
设计,提高表述能力,
感受成功的喜悦探究
的快乐,激发探究热
情。
探究活动
【设疑】二氧化碳溶于
水的过程中是否发生化学
反应?.
【引导】:判断化学反
应的主要依据
【提供素材】演示把盐
酸溶液中滴加到石蕊试纸
上
【启发设疑】碳酸也是
一种酸,也能使紫色的石
蕊试液变红。
那么
“碳酸饮料”中有没有
碳酸,它又是怎么形成的
呢?
【板书总
结】
CO+ "0=必0
【讲解】二氧化碳溶于
水的时候一部分发生反应
了
【演示】二氧化碳使烧杯
中一高一矮的两支点燃的
蜡烛先后熄灭
【板书】二氧化碳密度大
于空气;不可燃,不助
燃。
【展示图片】深井救人
【设疑】救人时为什么
先通氧气?
【板书】不供给呼吸
聆听、思考、讨论、交流
【讨论】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
【猜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能是
碳酸
【探究活动二】:
【观察】学生将刚才变瘪矿泉水瓶
子中的液体滴到紫色石蕊试纸上观察变
色情况
【分析推测】刚才得到的液体中都
有二氧化碳、水、碳酸,是那种物质使
石蕊变色?
【讨论设计】: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
案
【实验探
究】
1、将水滴在干燥的石蕊试纸上
2、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装有二氧
化碳的试管中
3、将润湿的石蕊试纸放入装有二氧
化碳的试管中
4、将变红的石蕊试纸烘干
【总结归纳】碳酸容易分解
观察,讨论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小组讨论。
师生交流、解决疑惑
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
行实验探究,让学生
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
成过程中,并学会根
据实验现象分析、得
出结论,从而获得成
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表达能力。
联系实际,感受生活
中的化学。
培养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气体
2.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态干冰
二、化学性质
1.不可燃烧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
3.与氢氧化钙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