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背诵

合集下载

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目录模块一知识网络 (1)模块二知识掌握 (2)知识点一、植物向性与感性运动 (2)知识点二、生长素 (5)【巩固提高】 (9)模块一知识网络学习目录知识重点模块二知识掌握知识点一、植物向性与感性运动1、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表现:植物感受刺激后,其形态、生理和行为发生相应的改变。

)2、植物体上的某些器官能发生移动,且移动的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性运动。

茎:向光性、向触性、向热性;根:向地性、向水性、向化(肥)性。

3、向光性:植物体在单向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向光性。

4、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会顺着重力方向生长,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地性。

茎(或芽)和根的向地性不同,茎会背着重力方向向上生长(称为负向地性)。

5、含羞草属于防御行为,捕蝇草和捕虫花属于捕食行为。

6、意义:使植物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有利于生存。

[例题1](2022秋•嘉兴期末)放在阳台上的滴水观音叶片都向外生长,体现了植物的向性运动。

以下不属于向性运动的是()A.菊花的茎总是背着地面生长B.桂花树的根在土壤中朝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C.郁金香的花通常在温度升高时开放,温度降低时闭合D.梧桐树的根在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时会朝水多的一侧生长【解答】解:A、菊花的茎总是背着地面生长,体现了茎的负向地性,属于向性运动。

A不符合题意。

B、桂花树的根在土壤中朝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体现了根的向肥性,属于向性运动。

B不符合题意。

C、郁金香的花通常在温度升高时开放,温度降低时闭合,不属于向性运动,而属于感性运动。

C符合题意。

D.梧桐树的根在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时会朝水多的一侧生长,体现了根的向水性,属于向性运动。

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题2](2022秋•嵊州市期末)人有生物钟,植物也有生物钟。

如图表示的是某种植物体内影响叶张开或闭合的物质质量分数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植物的“生物钟”是白天叶张开,晚上闭合;属于感性运动B.该植物的“生物钟”是白天叶闭合,晚上张开;属于感性运动C.该植物的“生物钟”是白天叶张开,晚上闭合;属于向性运动D.该植物的“生物钟”是白天叶闭合,晚上张开;属于向性运动【解答】解:由图可知从4﹣16时,使叶片张开的物质增加,使叶片闭合的物质减少,因此白天叶片张开,从16时开始,使叶片张开的物质减少,使叶片闭合的物质增加,因此到了夜晚叶片闭合。

专题08 生命活动的调节(必备知识清单+思维导图)

专题08 生命活动的调节(必备知识清单+思维导图)

专题08 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材必背知识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P2)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P3)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P8)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P9)5、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P16)6、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P20)7、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P24)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P27)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P28)10、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P48)1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P50)1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P54) →教材必会知识 1、内环境的组成 ⑴内环境的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称为体液。

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为内环境。

⑵内环境的范围: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此外还有脑液、脊液等。

⑶内环境的成分:主要有水分,血浆蛋白、组织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不包括消化道中的成分和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

⑷内环境的组成关系:⑸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与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主要差别是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背知识点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人的视觉和听觉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记住书P79眼球结构图)角膜:无色透明,可透光巩膜:白色,俗称眼白,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虹膜:有色素,中央是瞳孔,通光,虹膜收缩可调节瞳孔大小眼球壁中膜(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内膜:视网膜,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形成物象内容物:晶状体:双凸镜,折射光线。

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2、瞳孔的大小与光线强弱关系(强小弱大)光线强—瞳孔缩小;光线弱—瞳孔扩大3、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象)→视神经(传导)→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4、照相机拍照时,镜头、光圈、胶卷分别起什么作用?它们各相当于人眼球的哪部分结构?答:镜头——调焦(调节物距)一晶状体光圈——调光(调节光线进入)—瞳孔胶卷——感光-—视网膜5、眼的卫生保健:近视:特点: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远视:矫正:戴凸透镜二.人的耳和听觉1.外耳: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递声波);中耳:鼓膜(接受刺激,产生震动)、听小骨、鼓室;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相关(如晕车);耳蜗内有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听觉感受器;咽鼓管:与咽相通,调节鼓膜两侧压力平衡。

鼻炎患者可通过此结构引起中耳炎。

注意:遇到巨大响声时,要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放大)→耳蜗(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命活动的调节专题概述:⼀、植物⽣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能从产⽣部位运输到作⽤部位,对植物的⽣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它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是给细胞传达⼀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长素的作⽤表现出两重性,实例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长素起着促进细胞⽣长的作⽤,⽣长素所发挥的作⽤,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器官的种类和植物的种类不同⽽有较⼤的差异。

⽣长素类似物可⽤于防⽌果实和叶⽚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的⽣根等。

3.⾚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幼根和幼芽;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等;⼄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

4.植物⽣长调节剂的应⽤举例(1)⽣长素及其类似物:可促进扦插的枝条⽣根;可培育⽆⼦番茄等⽆⼦果实;可作为除草剂除去单⼦叶农作物⽥⾥的双⼦叶杂草;烟草“打顶”后于伤⼝处施⽤⽣长素类物质,使腋芽积累⽣长素⽽抑制其⽣长,以保证烟草的产量和品质。

(2)⼄烯及其类似物:可⽤于⽠果的催熟。

(3)细胞分裂素及其类似物:可⽤于⽠果、蔬菜和鲜花的保鲜;促进种⼦的萌发。

(4)⾚霉素及其类似物:使芦苇、莴苣等植株增⾼,产量增加;促进种⼦、马铃薯块茎等的萌发。

(5)脱落酸及其类似物:将种⼦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中浸泡⼀段时间,脱落酸随⽔流⾛⽽含量减少,可让⽔稻种⼦早发芽。

(6)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中需要加⼊⼀定量的⽣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以调节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细胞分裂素与⽣长素的⽤量⽐可以调控芽的分化和根的形成,这说明植物的⽣长发育是受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5 易错点分析(1)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注意:植物⽣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并不是⼀个概念。

植物激素具有三个特征:①内⽣性,⼜称内源激素,是植物⽣命活动过程中的代谢产物;②移动性,移动速度和⽅式随激素的种类和植物器官的特性⽽异;③微量性,在极低的浓度下就有明显的⽣理效应。

中考生物生物总复习知识点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中考生物生物总复习知识点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点一:激素调节1.分泌腺:外分泌腺:通过导管运输分泌的液体,分泌到体外(唾液腺、肠液、胃液、胰腺、肝脏)。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等物质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循环系统(甲状腺、胰岛、肾上腺、性腺)分泌的物质是激素,量少2.激素由人体的内分泌腺分泌的物质,含量少,但对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

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性腺(卵巢睾丸)4.激素的主要功能和病症(1)生长激素分泌腺:垂体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分泌异常: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侏儒症。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巨人症。

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2)甲状腺激素分泌腺:甲状腺(人体最大的分泌腺)作用: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分泌异常: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呆小症。

成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亢。

症状:食量大但身体消瘦,甲状腺肿大,眼球突出,暴躁,注意力不集中。

注:碘是制造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人体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但是该病不是由缺乏激素引起的。

(3)胰岛素分泌腺:胰岛作用:降低血糖、(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病症:分泌量少,导致糖尿病(三多一少)治疗:注射胰岛素(4)性激素分泌物:睾丸卵巢作用: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维持生殖功能。

问:侏儒症和呆小症的区别?问:胰腺和胰岛的区别?胰腺既是外分泌腺也是内分泌腺。

胰腺的外分泌部分分泌胰液,内分泌部分分泌胰岛素。

因此,胰腺包含胰岛,胰岛是胰腺的一部分。

考点二: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单位——神经元(1)神经元:细胞体+突起(树突和轴突)轴突+髓鞘:神经纤维(2)作用: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并传导冲动(或兴奋)细胞体:代谢和营养中心树突:接受刺激,把冲动传向细胞体。

轴突:把冲动传离细胞体,传到神经末梢外有髓鞘。

2.神经系统的组成(1)组成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整理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整理

第二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NO.XA019 2014-5-15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系统(1)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①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③种类: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构成。

(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结构。

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传递结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归纳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名词: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

3、激素的特点: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

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

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

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

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

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

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

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

生命活动调节知识点生物

生命活动调节知识点生物

生命活动调节知识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通过调节来维持其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

这种调节过程被称为生命活动调节。

生命活动调节是维持生物体正常功能的关键机制,它使生物体能够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这篇文章将介绍一些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点。

1.内环境稳定性内环境稳定性是生命活动调节的核心概念之一。

生物体的内部环境是指细胞内液体的组成和特性,包括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

维持内环境稳定性的机制主要包括负反馈调节和神经调节。

2.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指通过感知环境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调节过程。

例如,当体温升高时,身体会通过出汗和扩张血管等方式来降低体温。

这种调节过程能够使内环境稳定在一个相对恒定的状态。

3.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生物体响应外界刺激的一种调节方式。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传递信号,使生物体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刺激做出反应。

例如,当手触摸到热物体时,神经系统会迅速传递信号给大脑,引发退缩反应,以避免受伤。

4.激素调节激素是生物体内分泌系统分泌的一类化学物质,它们通过血液传递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调节生物体的生理功能。

激素调节是一种相对缓慢的调节方式,但其调节范围广泛且持久。

例如,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速率,使身体保持正常的能量平衡。

5.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生物体对外界病原体入侵做出的防御反应。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清除病原体来保护生物体免受感染。

免疫调节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它们通过活化和调节免疫细胞来保持身体的免疫功能。

6.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是生物体内部的生物钟系统产生的周期性变化。

生物节律可以调节生物体的活动和代谢,使其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例如,人体的睡眠-觉醒节律会随着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而变化,调节人体的睡眠和清醒状态。

总结:生命活动调节是一种维持生物体内外环境稳定的关键机制。

通过负反馈调节、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和生物节律等方式,生物体能够适应和应对不同的环境变化,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背诵-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并以神经调节为主。

2、神经元的包括细胞体(内有细胞核)和突起。

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到细胞体。

轴突的外面包着髓鞘,能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

图中所示结构的名称:
①细胞体;②细胞核;③树突;④轴突;⑤髓鞘;⑥轴突分枝;⑦末
梢。

信息的接受和传导主要是通过神经元来完成的。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功能
中枢神经
系统脑
大脑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小脑保持身体平衡,协调身体各部分肌肉的活动
脑干有专门的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
脊髓能对外界的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它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里,传导神经冲动脊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传导神经冲动
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沟、裂和回,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

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

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大脑半球的表面为灰质,称为大脑皮层,主要有神经细胞的细胞体构成,大脑皮层的下面是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大脑的两个半球有所分工,左脑控制身体右半部分的活动,右脑控制身体左半部分的活动。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会使人站立不稳、行走摇晃、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脑干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温调节等基本生命活动。

4、脊髓是脑干的延续,上端与脑干相连,下端直至腰椎下缘。

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脊髓的灰质在中央,呈蝴蝶形,白质分布在灰质周围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主要有传导和反射两个方面的功能。

脊髓中的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

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参与反射的基础结构
组成: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反射的类型 简单的反射 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内 先天 不会遗忘
复杂的反射 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内 后天 会遗忘
非条件反射举例:缩手反射、眨眼反射、角膜反射、膝跳反射
条件反射举例:望梅止渴、谈虎变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文字、语言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6、激素调节
甲状腺、睾丸、卵巢、肾上腺、垂体、胰岛等都是内分泌腺,它们与唾液腺、胃腺、胰腺等外分泌腺不同,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毛细血管,经血液的传送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内分泌腺的分泌物称为激素。

垂体被称为内分泌腺之王,一是因为它能分泌多种激素,二是因为它还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⑴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患肢端肥大症
⑵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时甲状腺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成年人甲状腺分泌不足会患大脖子病;
甲状腺分泌过多,引起的疾病是甲亢。

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促进新陈代谢。

⑷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里。

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低血糖症;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尿病。

⑸卵巢、睾丸分泌的雌雄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
7体温调节
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 产热 和 散热 这两个生理过程 保持动态平衡 的结果。

体温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和激素的精细调节。

环境温度和体温下降时,(1)皮肤血管收缩和汗腺分泌减少(2)骨骼肌紧张性收缩增强,出现打寒战(颤抖)(3)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增加,代谢率上升。

环境温度和体温上升时,(1)皮肤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2)骨骼肌紧张性收缩减弱(3)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减少,代谢率下降。

补充:
1、动物的行为包括:觅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迁徙行为、洄游行为
2、蜜蜂和蚂蚁具有社群行为。

大雁、丹顶鹤、大天鹅、白鹳、家燕都是常见的候鸟,具有迁徙行为。

大马哈鱼和中华鲟都有洄游行为。

3、反射弧中接受刺激好、并产生兴奋的是感受器。

4、可以作为效应器的有:肌肉(如膝跳反射、排尿反射),腺体(如望梅止渴中的唾液腺)
5、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

各种条件反射可以提高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对环境的适应范围。

6、男性的性腺是睾丸,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的性腺是卵巢,分泌雌性激素。

性激素可以维持第二性征。

7、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的是胰腺。

胰腺上的胰岛可以分泌胰岛素,另外胰腺也能分泌胰液-----一种消化液。

8、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激素含量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引起内分泌紊乱。

9、给蝌蚪喂食含甲状腺激素的食疗,会让蝌蚪提前发育,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甲亢患者身体消瘦是因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甲亢患者情绪激动是因为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0、加碘盐是指含有碘酸钾(KIO3)的食盐(NaCl)。

加碘盐中的碘是指碘元素,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5价,缺少碘元素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即大脖子病。

11、我们平时所说的体温是指人体的深部体温。

深部体温保持相对恒定(37摄氏度),变动不超过±1℃。

脑部和内脏的温度在环境温度改变时基本不变,但是体表温度、手部脚部温度还是会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有较明显的变化。

12、将原本处于20℃下的老鼠和蛇放到5℃的环境中,老鼠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增加,代谢率上升,因为老鼠是恒温动物。

这里的代谢率上升是指呼吸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发生的部位是各个组织细胞。

呼吸作用: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所以老鼠代谢率上升时耗氧量也将增加。

13、体温恒定是身体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

体温恒定时产热等于散热。

14、在吃完饭半小时后,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在小肠中吸收进入血液,血糖浓度上升,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让血糖浓度处于正常水平。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能口服胰岛素,因为口服会将胰岛素分解为氨基酸使其失去活性,只能注射治疗。

15、人体在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在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而且骨骼肌的产热效率明显大于内脏。

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16、植物感受阳光、空气、水、重力等环境条件刺激并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植物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负向地性、向水性、感震性等
17、植物的顶端能合成生长素。

植物的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照下,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生长较快,向光吧、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少,生长缓慢。

18、生长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是促进植物生长的,但是不是说生长素浓度越高越好,浓度过高反而会抑制生长。

而且植物的不同部位对生长素浓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19、膝跳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无意识应答,它发生在刺激尚未被大脑接受并作出反应之前,这样缩短了反应时间。

20、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区别:神经调节作用快而持续时间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