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性_王吉桥

合集下载

鲟形目主要养殖鱼

鲟形目主要养殖鱼

第八节鲟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被誉为活着的化石。

鲟形目包括已灭绝的软骨硬鳞科(Chondrostidae)和现存的鲟科(Acipenseridae)、匙吻鲟科(Polydentidae)共27种。

鲟鱼为广温性、广盐性鱼类。

大多数种类生存温℃为1~34℃,一般栖息水域上限水温在27℃以下,产卵水温为10~19℃,变幅为7.8~22.2℃。

其对盐度的变化适应能力强,无论淡水还是海水种类,都在淡水中产卵,且进行较长时间的溯河产卵洄游。

寿命长,个体大,性成熟晚,性成熟年龄变异大。

鲟鳇鱼类是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类群。

最大个体体长8米,重1500kg,寿命100龄以上。

雌鱼12~33龄成熟,最晚35龄;雄鱼早3~5年成熟。

生殖力高,通常怀卵量近百万粒,孵化期长,水温14~19℃,需5~8天。

仔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多数为温和性肉食性,鳇为凶猛性鱼类,匙吻鲟为滤食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属间可进行杂交。

一、中华鲟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Acipenseridae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

俗称鳇鱼、大腊子。

中华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3),必须办理相关的准养手续后才可进行养殖。

1、地埋分布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

它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如在辽宁海洋岛、山东石岛、舟山、台湾基隆、海南岛东侧万宁县近海、韩国汉江口及南端丽水附近以及日本九州岛西侧等都曾捕到过中华鲟。

产卵洄游期主要进人长江干流,西江、闽江也有进人,但数量较少;溯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仅能到达长江中游的宜昌。

沿珠江可达广西浔江、柳江等。

2、生活史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

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

中药方剂对施氏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药方剂对施氏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公益性科研 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 编号 :0 0 3 。 2 10 ) 作者 简介 : 王 荻 (9 O ) 女 , 18 一 , 硕士 , 助理研究 员, 主要从事 鱼类病 害及 鱼类免疫研究 。
通信作者 : 刘红柏 , 博士 , 研究员 , 主要从事鱼类 免疫研究 。E—m i a: l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 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 江哈尔滨 10 7 ) 黑龙 5 0 0
摘要: 采用口灌方法研究了贯众、 1方 2 3 方 、 这 种中药方荆水煎剂对 1 龄施氏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每 5 施 氏鲟贯众 、 1 方 2给药剂量分别为 9 153 , 口灌蒸馏水 处理为对 照组。给药结 束后 , 0 方 、 、7 、6g 以 取部分 鱼高 温 3 热刺激 2h后 , 0q c 与其他常温试验组同时采样 , 对鱼体生长状况 、 血清 中蛋 白含量 、 4种酶活性及 6种活性物质含 量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 2能有效提高施氏鲟 增重率。方 1 方 能提 高施 氏鲟 血清 中 A P活性 , K 对促进施 氏鲟免 疫反 应及机体代谢有一定作用 , 且其药效在高温刺激下不仅稳定性 良好 , 还有 一定 的提高 , 能促进鱼体 对热应激做 出快速 有效 的反应 。但方 1也表现出对鲟鱼肝 肾功能造成一定 影响和 负担 。贯众对 保护鱼体 心血管 具有一定 作用 , 而方 2 则对其有所损伤 。结果还表明 , 高温热刺激对用药后鱼体心血 管会 在一定程 度上造成压力或 不 良影响 。中药 方剂 的 使用对促进鱼体免疫力提高 、 增强抗应激能力有较好作用 , 但仍应继续 探索科学给药方案 。
2 0 1 5
括总蛋 白、 白蛋 白、 谷丙转氨酶 、 球蛋 白、 白球 比例 、 谷草转氨 酶、 谷丙/ 谷草 、 碱性磷酸酶 、 总胆 红素、 油三脂 、 甘 总胆 固醇 、 乳酸脱氢酶 、 尿素氮 、 肌酐、 尿素氮/ 肌酐 、 尿酸 。 13 3 数据处理 .. 各项酶活性值数据采用 S S 软件最小显 PS 著差数法 (S 进行处理 ; L D) 生化指标采用 S S P S统计软件 中的 单 因子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 采用邓肯氏法进行多重 比较 。

鲟鱼养殖

鲟鱼养殖
罗斯鲟、裸腹鲟、闪光鲟和中华鲟等为洄游性种类。
但部分种类,如达氏鳇、小体鲟则有洄游性种群和定
居性种群。
2.水温 据报道,鲟形目鱼类起源于俄罗斯北部和
东西伯利亚一带的北极浅海区。除中华鲟、达氏鲟和
长江白鲟外,大多鲟鱼类为介于温水性鱼类和冷水性
鱼类之间的亚冷水性鱼类,存活水温在1℃~30℃之
间,但不同种类的适温范围略有差异。如匙吻鲟的适
11~ 16 11~ 13 7 ~9 9~16
60~90 4 ~9 3 ~6 3 ~5
8.9~12 16 15~25
第二节 鲟鱼的人工繁殖
一 、亲鱼的收集与暂养
由于目前人工养殖的史氏鲟尚未达到成熟年龄, 人工繁殖的亲鱼是靠采捕野生鲟获得的。收集亲鱼一
般在鲟鱼溯河洄游期间进行,收集地点愈靠近产卵场, 亲鱼的成熟度愈高。
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鲟。
第一节 鲟鱼的生物学特征
•(一)形态特征 •鲟鱼体形延长,一般呈圆锥形。躯干部有5行纵列骨板,背部、 左右体侧和腹侧各1列,横断面呈近五角形。腹部扁平。吻长。 歪形尾或呈鞭状。口大、横裂呈半月形,位于头部腹面,多能 伸缩吞吸食物。鳃部有细小或不明显的喷水孔。眼小。外鼻孔 2对。鳃盖骨1~3对,鳃丝部分外露或全部被发达的假鳃盖遮 盖。在皮肤表面粗糙部分的下方有下陷的盾鳞。头的表面光滑 或被成对或不成对的骨板所遮盖。在背鳍、臀鳍、腹鳍后各有 1~2块小骨板,有的分裂成对。全鳃一般4对,有的具有喷水 孔内残鳃和鳃盖上的半鳃,鳃间隔发达。鲟鱼类的体色,一般 是上部为棕灰色或灰黄色,人工养殖的个体呈黑色较多,下腹 部为银白色或乳白色。骨骼大部分是软骨,有发达的脊索,脊 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的终点。常见鲟鱼外部形态见图1-1。
908kg。
• 匙吻鲟在池养条件下,当年可长至670g;二龄能达3kg~4kg; 五龄7kg~8kg。在水温18℃时,用配合饲料饲养平均体重为 9.4g的史氏鲟幼鱼,一周年平均体重达615g,最大个体1040g; 二周年平均重2500g,最大个体4000g;三周年最大个体达到 5900g。

鲟鱼生物学特性与养殖

鲟鱼生物学特性与养殖
如:匙吻鲟的适温范围极广,在0-37℃可以生存, 最适温度为20-25℃。
史氏鲟的生存水温为1-30℃,适宜生长温度 在21℃左右。
俄罗斯鲟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0-22℃。 长江白鲟属温水性鱼类,存活水温与鲤科鱼
类相近。
数显温度计
3、pH值
鲟鱼对水体的pH值要求在7.0左右。 如:匙吻鲟的pH值适宜范围为6.5---8.0; 养殖史氏鲟水体的pH值应在6.5---9.0之间。
Thank you!
到2010年已经占据了超过全国总量的10%。
贵州省鲟鱼产量
人工养殖
养殖模式:
工厂化(流水)养殖 网箱养殖 池塘养殖
2. 网箱养殖: 能利用网箱外大水体优质生态环境来保持网箱内良
好的水质,结合一定的密养管理措施可获得较高产出, 是一种较好的养殖方式,可在水库、湖泊等水域使用 各种规格的网箱进行养殖。
前景与发展方向
1 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注重开拓国际市场 2 深入研究相关技术,不断降低养殖成本
鲟鱼产业发展中“苗种”是关键,现我国仍缺少大规 模的鲟鱼苗种繁育基地,鲟鱼苗种的价格也较高。
3 巩固发展淡水养殖,积极拓展海水养殖
鲟鱼已在我国淡水水域中进行大规模养殖,今后 应积极拓展海水养殖。
4 开发深加工产品,延伸鲟鱼产业链
中国野生鱼子酱出口配额
2006-2012年全球鱼子酱贸易总量
养殖现状
鲟鱼已在我国各地大规模养殖,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鲟 鱼养殖大国,国家应加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政策,进行规模化 生产和经营,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鲟 鱼产业的增值增效。
我国鲟鱼产量区域分布格局:吨,2014年
1988-2011年全球鲟鱼产量区域分布图
史氏鲟

第二节 鲟的生物学

第二节 鲟的生物学

一、形态特征
2.俄罗斯鲟: (1)体形:呈长纺锤形。 (2)骨板:骨板被辐射条纹所覆盖,骨板间分布许多呈星 状的小骨板,与其他鲟鱼类区别明显。 (3)吻与须:口小,下唇中央断开;吻短而钝,略呈圆形。 (4)体色:鱼体背部灰黑色、浅绿色或墨绿色,体侧常呈 灰褐色,腹部灰色或带有少量柠檬黄色;幼鱼背部灰褐色, 腹部白色略带黄色,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在鱼体的体侧、 背部和腹部均略带黄色,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其它鲟鱼类 区别明显。 (5)骨板数目:背骨板:5~19枚;侧骨板:24~50枚;腹 骨板:6~14枚。

二、生活习性
1.史氏鲟: 为非洄游性鱼类,常栖息于沙砾底质的江 段,冬季不停食,但食量较小,幼鱼在缓 水处育肥,有避强光趋弱光习性,生存温 度在1~33℃。 2、俄罗斯鲟: 为洄游性鱼类,在淡水河道中繁殖,在海 水中育肥,自然种群分为春、秋两种洄游 类型,生存温度在1~30℃。
二、生活习性
3.西伯利亚鲟: 分为三种类型: 半洄游型 河居型 河湖型 所有类型均在河流的中上游进行繁殖活动。 4.小体鲟: 为淡水定居型鲟鱼类,通常生活在河床区域,在 整个生活过程中不进行长距离迁徙,冬季微游不 进食。
三、食性
3.西伯利亚鲟: 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也摄食有机碎 屑、沉渣和小型鱼类。 4.小体鲟: 主要以底栖生物为食,同时也摄食水 生昆虫幼体、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 等。喜食鱼卵。
四、生长特性
1.史氏鲟: 生存水温在0~33℃,生长适温在13~26 ℃ , 最适生长水温在18~22 ℃ 。生长速度快,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1.5年左右即可以达到上 市规格(1~1.5kg)。 2.俄罗斯鲟: 生存温度在1~30 ℃ ,生长适温在18~2 0℃ 。 3.西伯利亚鲟:
三、食性

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及养殖前景_卢迈新

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及养殖前景_卢迈新
2) 原分布于多瑙河到咸海水系的锡尔河等处 ,1933~1934 年人工移植到伊犁河下游 。现中国伊犁河流域可采到[2 ] 。
282
大 连 水 产 学 院 学 报 第 15 卷
2 中国鲟形目鱼类的地理分布及检索
分布在中国的鲟鱼有 8 种[2 ,7 ] : 分别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 ( A ci penser si nensis) 、长江水系的达氏鲟 ( A 1 dabryan us) 和白鲟 ( Psephu rus gl adi us) ; 黑龙江水 系的史氏 鲟 ( A 1 schrenckii ) 和 达 氏 鳇 ( Huso dau ricus ) ; 新 疆 的 西 伯 利 亚 鲟 ( A 1 baeri) 、小体鲟 ( A 1 rut hen us) 和裸腹鲟 ( A 1 n u di vent ris) 。中国鲟形目鱼类的检索 见表 2 。
卢 迈 新 , 黄 樟 翰 , 肖 学 铮 , 吴 锐 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珠江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热带亚热带鱼类选育与养殖重点开放实验室 ,广州 510380)
摘要 : 鲟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鱼类之一 , 现存鲟鱼种数有 25~26 种 。由于多年的酷渔滥
捕和生态环境恶化 , 鲟鱼资源日趋衰退 。1990 年世界鲟鱼产量为 2 万 t , 1993 年下降到 1 万 t 。本文作者综述了鲟鱼类的起源 、地理分布 、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 , 分析和讨论了 开展鲟鱼养殖应注意的问题及鲟鱼的养殖前景 。
1 鲟鱼类的形态特征 、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鲟鱼属硬骨鱼纲 、辐鳍亚纲 (Actinopterygii) 、硬鳞总目 ( Ganoidomorpha) 、鲟形 目 (Acipenseriforms) , 是现在存活最原始的一目 , 其化石始于中生代三叠纪初[2 ] 。鲟 鱼体形延长 , 一般呈梭形 , 躯干部的横断面呈近五角形 , 吻长 , 尾是歪形尾或呈鞭状 。 腹部扁平 , 口大横裂呈半月形 , 位于头部腹面 , 多能伸缩吞吸食物 。鳃部有细小或不明 显的喷水孔 , 眼小 , 外鼻孔 2 对 , 鳃盖骨 1~3 对 , 鳃丝部分外露或全部被发达的假鳃 盖遮盖 (白鲟科) 。在皮肤表面粗糙部分的下方有下陷的盾鳞 ; 头的表面光滑或由成对 或不成对的骨板所遮盖 ; 在鲟科的躯干部有排列成行的大型骨板 , 背部 1 列 , 左右体侧 和腹侧各 1 列 ; 在背鳍 、臀鳍和腹鳍后各有 1~2 块小骨板 , 有的分裂成对 ; 白鲟科的 尾鳍上叶具有呈鞍状的骨板 1 行 , 大型个体特别明显 ; 全鳃一般 4 对 , 有的具有喷水孔 内的残鳃和鳃盖上的半鳃 , 鳃间隔发达 ; 鲟鱼 类 的 体 色 , 一 般 是 上 部 为 灰 色 或 灰

鲟鱼的养殖10

鲟鱼的养殖10

五、生殖
鲟鱼性成熟所需时间较长,在天然水域中雌鱼需10年18年,雄鱼需6年-12年。多数种类并非每年产卵,而 是间隔2年-4年。 繁殖季节一般在秋冬季节。
第二节人工繁殖
一、亲鱼的培育
1、亲鱼来源 、 目前,用于人工繁殖的史氏鲟亲鱼都是来源于黑龙江 干流中下游的抚远江段,在其繁殖季节的5~6月份, 从三层流刺网的渔获物中选购。选购时,视亲鱼性腺 的发育程度、伤势情况、水温情况予以取舍,适合催 产的亲鱼,立即在江边拴养催产或经短途运输,到达 人工繁殖场所再进行催产。
一般采取两针注射的方法:第一次注射总量的10%一20%, 其余剂量作第二次注射,两针的时间间隔一般在10小时左右 4、效应时间
两次注射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效应时间
水温/℃ 效应时间 /h
10~12 34~37
16~18 18~20
18~20 10~15
20~22 8~11
5、采卵和采精
(1)精液的采集与储存 (1)精液的采集与储存 精液的采集用挤压法 立即进行人工授精或放于4℃冰箱保存70小时 4 70 (2)采卵 (2)采卵 a.挤压法 适用于较小型的成熟度很高的亲鱼,雌鱼达到成 熟排卵后,用手先从雌鱼腹后部向前推压,再由 前向后推压,并重复度条件 最适16-18.5℃ (2)产卵池 鲟鱼产卵池的形状多采用椭圆形、圆形等,面积一般为 50~100平方米,池深1.5米左右 ,要有这样棚。 (3)流水培育 流水可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刺激鲟鱼性腺的发 育和成熟
3、催产剂及使用 (1)催产剂:LRH—A (2)催产剂量: 雌鱼用LRH—A60~100微克/公斤 雄鱼所用剂量是雌鱼的1/2 1/2 (3)注射方法 因史氏鲟的个体较大,爱挣扎,故最好由两人联手操 作,一人托起鱼体,使注射部位露出水面,另一人持 针注射,胸鳍基部或背部两侧肌肉注射均可。

中华鲟

中华鲟
20世纪80年代的科研捕捞指标是长江水产研究所和中华鲟研究所每年各100尾,但两家机构每年各自能捕到 五六十尾已很不错。
2000年后,两家每年加起来也只能捕捞二三十尾。
2008年,农业部组织专家论证,估算繁殖群体不足200尾,野生种群岌岌可危,科研捕捞就此叫停。
2013年,葛洲坝下游的野生中华鲟产卵场,繁殖季节,未监测到任何卵和受精卵,自从葛洲坝建成后截断中 华鲟产卵路径,32年来头一次停止自然产卵。
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灰褐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浅灰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各鳍呈灰 色而有浅边。
最大体长5米,常见体长40-130厘米。背鳍50-54;臀鳍30-34;胸鳍48-54;腹鳍32-42;鳃耙9-15+6-10。 体长为体高的6.71-8.75倍,为头长的2.83-3.17倍。头长为吻长的1.90-2.83倍,为眼径的12.36-19.
中华鲟
鲟科鲟属动物
01 动物学史
03 栖息环境 05 分布范围
目录
02 形态特征 04 生活习性 06 繁殖方式
07 下级分类
09 主要价值
目录
08 保护现状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是硬骨鱼纲、鲟科的鱼类。常见个 体体长0.4-1.3米,体重50-300千克;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是中国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 江鱼王”之称。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 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 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水 产 科 学 1998 综 述
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性
王吉桥 姜志强 胡红霞
( 大连水产学院)
摘 要
综述了有关鲟鱼分类、分布、生活 习性特点的最新资料; 几种主要养殖鲟鱼的生 长适温、性成熟年龄与规格、怀卵 量、孵化等养殖基础资料。
鲟鱼属于辐 鳍亚纲( Act inopt eryg ii) 硬鳞 总目 ( Ganoidomor pha) 鲟 形目 ( Acipenserifor ms) ( 本文中的鲟鱼系指鲟形目鱼类) 。近 50 年 来, 世界鲟鱼类年产量变化在 2 万吨—5 万吨 之间( Doroshov, 1985) 。鲟鱼作为古老的食用 和游钓鱼类, 经济价值远高于其它渔业, 加之自 然资源下降, 所以, 早在 100 多年前, 前苏联就 进行了鲟鱼人工养殖和放养。近几年, 我国湖 北、黑龙江、辽宁、北京等地先后开展了鲟鱼的 人工养殖。
1 形态特征和分布
鲟鱼是起源于 2 亿年前的古老硬骨鱼类。 本目 包括 一 个 已 灭 绝的 软 骨 硬 鳞 科 ( Chondro st eidae) 和两个 现存 的科: 鲟科 ( Acipenseridae ) 和 白 鲟 科 ( Pol yodnt idae ) ( 孟 庆 闻 等, 1989 ) 或 匙 吻 鲟 科 ( 解 玉 浩, 1991; 朱 松 泉, 1995) 。白鲟科有两 属两种: 白鲟属长 江白鲟 ( P sep hurus glad ius Mart ens) 和匙吻鲟属匙吻 鲟 ( Poly odon sp at hula Walbaum ) ( 李 思 忠, 1987) 。鲟 科分 为 4 个属: 鳇属 ( H uso) 、鲟属 ( A cip enser ) 、铲鲟属 ( S cap hir hy nchus) 和 拟铲 鲟属( P sued oscap hir hy nchus) ; 世界鲟鱼种数各
kauf manni 23 P . hermanni 24 P . f ed sch enkov i
P oly dent id ae 25 P oly od on sp athu la 26 P sep hur us g lad ius
st urgeon Belu ga K al ugaa Rus sian st urgeon Se v r jug a Sc hip Siberian s t urgeon St er let A t lant ic st urgeon A driatic s t urgeon A mur River st urgeon Chinese s t urgeon Y angt ze st urgeon Japan ese st urgeon G reen s t urgeon Lake st urgeon Short nos e st urgeon A t lant ic st urgeon Wh ite st urgeon
11( 4) 体侧骨板多于 58
12( 13) 下唇完整 …………………………………………………………………………………… 裸腹鲟 A . nud iv entr is L ovet zky
13( 12) 14( 3)
下唇中央中断 …………………………………………………………………………………… 小体鲟 A . ruthenu s Linnaeu s 口裂大, 有时达头侧; 鳃盖膜相连; 须侧扁; 吻背具软骨 ………………………………………………………… 鳇属 H uso
Pal lid st urgeon Sho v e lno se Sho v e lno se
Sho v e lno se Sho v e lno se
A merican paddl ef ish Chinese paddl ef ish
欧洲鳇 达氏鳇 俄罗斯鲟 闪光鲟 裸腹鲟 西伯利亚鲟 小体鲟 长吻鲟 亚得里亚鲟 施氏鲟 中华鲟 达氏鲟 日本鲟 中吻鲟 湖鲟 短吻鲟 尖吻鲟 高首鲟 多甲鲟 密苏里铲鲟 密西西比铲鲟 大阿姆拟铲鲟
·36· 水 产 科 学 1998
或采取某种措施使配合饲料能放出微弱的生物 电, 均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表 2 几种主要养殖鲟鱼的检索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18) 体具 5 列骨板; 口前吻须 4 根
2( 15) 具喷水孔
3( 14) 4( 11)
口裂小, 不达头侧, 鳃盖膜不相连; 须圆柱形; 吻背具骨板 体侧骨板少于 58
表 1 世界鲟鱼种类、自然分布和养殖规模
学 名
英文名
中文名
分布
养殖
A cipens eri dae 1 H u so hu so 2 H . dauri cus 3 A cip enser g uld enst adt i 4 A . stel lat us 5 A . nud iv entr is 6 A . bae ri 7 A . rut henus 8 A . stur io 9 A . naccar ii 10 A . S chre nck 11 A . sinensis 12 A . d abryanus 13 A . K ikuchii 14 A . med irostri s 15 A . f ul v esc ens 16 A . br ev irostrum 17 A . oxy rhnchus 18 A . t ransm ontanus 19 A . mul tiscul atus 20 S cap hirhynchus albu s 21 S . p l at or hynch us 22 P seudosc ap hir hynchu s
欧洲国家和我国的新疆地区。3) 北美类群有高 首鲟( A . tr ansmontanus Richardson) 、大西洋鲟 ( A . oxy rhynchus M it chill ) 、湖 鲟 ( A . f ul vescens) 、短吻鲟( A . brevir ostrum) 4 种 2 个亚种, 分 布于美国和加拿大。4) 北太平洋类群包括中吻 鲟( A . medirost ris Ayres) 和西伯 利亚鲟 2 种, 前者分布于北太平洋亚洲沿岸的朝鲜、日本、中
15( 2) 无喷水孔
16( 17) 腹部裸露, 背鳍 37 个以上, 臀鳍条 24 个以下 …………………………………………… 密苏里铲鲟 S cap hi rhy nchus al bus
17( 16) 18( 1)
腹部具小皮板, 背鳍 36 个以上, 臀鳍条 23 个以下 ………………………… 密西西比铲鲟 Scap hirhynchus p lat orynchus 体裸露, 仅尾鳍上叶具棘状硬磷; 口前吻须 2 根
小阿姆拟铲鲟 锡尔拟铲鲟
匙吻白鲟 长江白鲟
黑海, 亚速海, 里海 黑龙江 黑海, 亚速海, 里海 黑海, 亚速海, 里海 里海, 咸海 西伯利亚河流和湖泊 欧洲和西伯利亚流域 欧洲的大西洋沿岸 亚得里亚海 黑龙江 长江 长江 日本海 亚洲和北美太平洋沿岸 大湖 北美大西洋沿岸河流 北美大西洋沿岸 北美太平洋沿岸
国、前苏联远东地区的黑龙江水系, 美洲沿岸的 美国和加拿大。后者分布于西伯利亚诸河, 我国 的额尔齐斯河和阿拉斯加的北冰洋沿岸( 表 2) 。
Vol. 17 . 6 水 产 科 学 · 35 ·
2 生活习性及其特点
不同种类略有不同。俄罗斯鲟生长的最适温度 为 20℃—22℃( 郑亘 林 等, 1996) 。匙 吻 鲟 在
水温 一般认为, 鲟形目鱼类起源于俄罗 斯北部和东西伯利亚一带的北极浅海区( 解玉 浩, 1991) 。除中华鲟、达氏鲟和长江白鲟外, 大 多为亚冷水性鱼类, 存活水温在 1℃—30℃, 但
2℃—37℃的水体中均能生存( 裴家田, 1993) 。 长江白鲟属温水性鱼类, 存活水温与鲤科鱼类 相近。水中溶氧> 6mg / L 时生长最快, 达鱼种 后可在 4‰半咸水中饲养( St eff ens 等, 1990) 。
工业规模 小规模 工业规模 工业规模 小规模 小规模
零星
小规模 小规模, 实验
零星 实验
小规模 小规模
密西西比和密苏里河 密西西比和密苏里河 咸海
咸海 咸海
密苏里河 长江
小规模
依 Doros hov( 1985) , 解玉浩( 1991) 和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 1988) 资料整理而成。
食性 除成体匙吻鲟的口不能伸缩, 以浮 鲟) 为凶猛的食鱼虾蟹鱼类。根据鲟科鱼类的摄 游生物为食外( 林福申, 1987) , 大部分鲟靠口膜 食方式, 一般认为它们是依靠触须览食的, 但对 的伸缩吸允来捕食动物性为主的食物( 伍献文 中华鲟触须表面结构的电镜观察和鲟对水底不 等, 1979) 。幼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 同刺激物反应的行为学研究表明, 中华鲟主要 如甲壳动物、摇蚊类和毛翅目幼虫及水蚯蚓等; 依靠吻部腹面的近距离或接触型电觉器官罗伦 较大些的幼鱼和成鱼多以小鱼、底栖动物为食, 氏囊来觅食, 而视觉和嗅觉等远距离感觉器官 有的种类也食某些高等植物的碎屑、藻类和泥 在摄食中的作用不大( 梁旭方, 1996) 。因此, 在 沙中的有机物质。有的种类( 如高首鲟和达氏 配合饲料中添加某些能产生微弱生物电的成分
8( 7) 9( 10)
背鳍条多于 40 鳃耙三角形, 薄片状, 排列紧密( 20—30) ; 幼鱼皮肤粗糙 …………………………………… 达氏鲟 A . dabry anus D umeril
10( 9) 鳃耙短柱状, 排列稀疏( 13—24) ; 幼鱼皮肤光滑 …………………………………………………… 中华鲟 A . sinensis Gray
5( 6)
下唇中央中断 …………………………………………………………………………………… 西伯利亚鲟 A . baeri Brandt
6( 5)
下唇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