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 生态系统 四 生态平衡_生物论文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教学生态平衡理解(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生态平衡理解(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生态平衡理解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教学生态平衡理解摘要:生态平衡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生物圈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文从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平衡的内涵与特征、生态平衡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初中生物教学生态平衡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生态平衡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生态平衡的内容较多,但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态平衡的内涵,提高他们的生态素养,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平衡的内涵与特征、生态平衡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初中生物教学生态平衡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因素组成的,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是生物圈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生态平衡的内涵与特征1.生态平衡的内涵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而非静态的、绝对的平衡。

生态平衡包括生物群落的结构、种群数量、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等方面的平衡。

2.生态平衡的特征(1)动态性: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的动态稳定状态,受到生物群落内部和外部的不断影响。

(2)相对性:生态平衡是相对的,不同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平衡状态,同一种生态系统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也具有不同的平衡状态。

(3)稳定性: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生物群落能够在外界环境变化时,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平衡状态。

(4)限制性:生态平衡受到生物群落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制约,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受到资源、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四、生态平衡教学策略1.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生态平衡实例,如“草→鼠→蛇→猫头鹰”的食物链,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生态平衡的兴趣。

初中生物生态平衡调节机制(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生态平衡调节机制(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生态平衡调节机制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生态平衡调节机制生态平衡调节机制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学习生态平衡调节机制,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意义1.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永久的。

2.生态平衡的意义(1)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有利于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2)生态平衡有助于维持生物种群的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

(3)生态平衡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障人类健康。

三、生态平衡调节机制的内涵与类型生态平衡调节机制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或内部变化时,通过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生态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1)负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后,通过反馈信息促使系统趋于新的平衡状态。

(2)正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后,通过反馈信息促使系统偏离原来的平衡状态。

(3)互惠共生调节: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捕食与被捕食调节: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制约。

四、生态平衡调节机制在教学中的应用1.实例分析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讲解草、鼠、狐等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捕食与被捕食调节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2.实验教学设计“生态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瓶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态平衡调节机制。

3.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教学、讨论与思考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生态平衡调节机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

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

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自然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其中存在着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元素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

这种相互关系和平衡被称为生态平衡,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以及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种群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平衡是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重要方式。

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和功能,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过程,能量和物质在不同生物之间传递和循环。

这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生态平衡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气候、水资源和土壤质量等因素对生物种群的分布和数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种群会通过适应和调节来维持平衡。

这种适应和调节的能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保证。

生态平衡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和不稳定。

人类活动是当前生态平衡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土地过度利用等行为都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这些行为破坏了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的风险增加。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维持生态平衡上,还体现在提供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生态服务上。

例如,森林提供氧气和木材资源,湖泊和河流提供水资源和渔业资源,土壤提供农业生产的基础等等。

这些生态服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对于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其次,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

此外,制定和执行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加强对非法破坏行为的打击和惩罚。

最重要的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单元。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与环境因素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在这个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因素。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一组生物种群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共同存在的集合体。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且与环境因素相互关联。

生物群落包括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种类。

2. 非生物环境因素非生物环境因素包括了土壤、水、气候和地形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于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土壤提供了植物的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气候条件则决定了生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态平衡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它确保了生物种群的相对稳定性,并促进了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1.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生态平衡有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

通过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平衡可以防止某些物种的过度繁殖或过度捕食,从而维持不同物种的相对平衡。

这有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提供了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2. 能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生态平衡有助于实现能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

通过这种食物链的存在,能量和营养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从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环境的稳定性生态平衡对于维持环境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平衡可以促进环境中的各种物质的平衡和分布。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助于调节大气中的气体成分。

4. 自然灾害的减轻生态平衡可以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通过生物群落的存在,生态平衡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洪水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各种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土壤的流失,同时也有助于吸收水分,从而减少洪水的概率。

初中生物教学生态平衡维护(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生态平衡维护(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生态平衡维护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教学生态平衡维护摘要:生态平衡是生物圈中的一种动态平衡,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最终表现。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平衡的维护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态平衡维护的教学。

关键词:生态平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特点和意义,掌握生态平衡的维护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生态平衡的概念:介绍生态平衡的定义,使学生理解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2.生态平衡的特点:讲解生态平衡的稳定性和恢复力,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脆弱性。

3.生态平衡的意义:阐述生态平衡对生物圈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

4.生态平衡的维护:介绍生态平衡维护的方法,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等,让学生了解个人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责任。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生态环境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态平衡案例,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态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程度、合作能力等。

2.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报告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生态平衡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4.他人评价:教师、同学和家长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平衡维护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生态平衡论文

生态平衡论文

班级:10会计一班学号:1002111007 姓名:丁骏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之探析摘要: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

保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和未来。

关键词:生态平衡;影响因素;探析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能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

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可能是人类无法弥补的。

生态平衡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甚至影响人类的生存和未来。

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研究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是众多因素的综合效应,但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一、自然因素影响生态平衡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洪水、干旱、泥石流、火山喷发、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

它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甚至毁灭,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类往往是无法抗拒的,但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不高,地域有限,只是偶然地在局部地区发生。

而且一般说来受其破坏的生态系统经过一定时间是可以自然重建的。

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平衡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工农业生产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及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和深刻。

其影响比自然因素在频率上要高得多,在地域范围上要广得多。

毫不夸张地说,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但值得欣慰的是:这种影响人类是可以自我控制、调节和避免的,尽管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因此,我们重点讨论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生物的生态平衡

生物的生态平衡

生物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状态,其中包括物种的数量、分布、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

生物的生态平衡对于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生物的生态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一、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的。

不同物种在食物链中起着特定的角色,形成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例如,食草动物的存在依赖于植物,而食肉动物则依赖于食草动物。

这些相互关系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物种多样性还能提供更广泛的生态服务。

例如,各种昆虫在传粉、控制害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某一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将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破坏生态平衡。

二、环境因素影响生态平衡环境因素也对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水分、光照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物种数量和分布的改变。

例如,过度的温度升高、干旱或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会对生物体的生存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某些物种灭绝或迁移。

污染也是破坏生态平衡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

水体、空气和土壤污染会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干扰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正常运作,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

三、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不可忽视。

过度的开发、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等行为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例如,森林砍伐导致栖息地缩小,某些生物无法生存下去;乱捕乱食某些珍稀动物也会导致物种减少。

此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导致大量的土地被水泥覆盖,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然而,人类也可以通过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来维护生态平衡。

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动环境保护政策、减少污染排放等措施都能够帮助环境恢复和维持生物的生态平衡。

结论生物的生态平衡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系统,物种多样性、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都对其产生着影响。

保护生物的生态平衡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取得平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共同维护地球的健康。

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使得各种生物能够在其适宜的生境中生存和繁衍。

同时,生态平衡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实现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

1. 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环境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生物又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之间不仅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更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稳定的环境能够为生物提供合适的气候、食物和栖息地,而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和行为适应、改造环境,从而维持和改善环境。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通过自身的生活活动、种群的增减和群体的行为对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对自身的生存和繁衍产生反馈效应。

例如,森林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而树木的根系则可以防止土壤侵蚀,保持水源的稳定性。

另外,不同物种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也构成了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通过食物链的相互作用,生物在环境中实现相对均衡的存在。

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生物体产生影响,从而调节生物的数量、种类和分布范围。

例如,气候的变化会导致生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种群数量的增减。

同样,栖息地的改变也会导致物种数量的改变,甚至引发濒危物种的灭绝。

因此,维持环境的相对稳定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4. 人类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类作为高度智慧的生物,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尤为重要。

由于过度的开发和污染,许多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物种数量濒临灭绝。

人类的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压力导致生态系统受到扰动,生态平衡被打破,给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带来威胁。

因此,保护环境意识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5. 维护生态平衡的措施为了实现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其次,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保护和恢复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此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倡循环利用和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原理,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及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平衡的观点分析、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引导并训练学生在课后对周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现状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观点。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训练学生形成宏观和整体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生态平衡的概念,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2.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原理3.疑点:什么是植被、酸雨?4.解决方法:通过实例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由教师展示有关植被、酸雨的图像,并作相应的解释。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五、教具准备1.准备以下内容的录像带或VCD软盘(1)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的特大洪灾。

(2)河北省北部地区由于大肆捕捉青蛙,造成小麦减产。

(3)敦煌莫高窟上部被黄沙覆盖,洞窟已被流沙包围。

(4)昔日的罗布泊是水青草秀的一片湖泊,今日的罗布泊黄沙浩荡,日月无光。

(5)西南地区遭受酸雨的危害。

(6)西南地区植被概况。

(7)新疆、内蒙古地区的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优良牧草大幅度减少。

六、学生活动设计学生观看以上内容的录像或VCD软盘,由教师提出下列问题:(1)该录像或VCD 内容反映什么问题?(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3)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由学生代表回答,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银幕展示前述素质教育目标,使学生明确本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的。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先让学生观看以下内容的录相带或VCD软盘(1)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的特大洪灾;(2)河北省北部地区由于大肆捕捉青蛙,造成小麦减产;(3)敦煌莫高窟上部被黄沙覆盖,洞窟已被流沙包围;(4)昔日的罗布泊是水青草秀的一片湖泊,今日的罗布泊黄沙浩荡,日月无光;(5)西南地区遭受酸雨的危害;(6)西南地区植被概况;(7)新疆、内蒙古地区的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优良牧草大幅度减少。

)然后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问题。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什么是生态平衡?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的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衡量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处于生态平衡,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出和输入物质数量上的平衡。

一个生态系统具有了这三方面的平衡,就处于生态平衡之中。

应该怎样认识生态平衡?首先要理解平衡两字的含义,我们所说的平衡是指相对平衡,形成平衡的各种成分都保持一定限度的动态。

自然界在长期进化中所形成的动态平衡,是建立在各种成分的特定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的。

人类参与并适应了这一平衡。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它的弹性或可塑性。

就是说,生态系统内的某一个环节,在允许限度内变化时,整个系统可以进行适当调节,并保持原有的相对稳定状态,不致遭破坏,或遭到轻度破坏后,可再度自行修复。

我们知道,自然界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就生物集团而言,不仅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它们之间在数量上,甚至在种类上发生改变。

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各自的群落,乃至种群内部亦竞争、排斥、共生、互助等相生相克的关系不断发生,因而不可能存在绝对平衡。

(在阐述生态平衡的概念时,应使学生明确:①生态平衡是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而稳定的阶段的状态;②平衡是指系统内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几乎相等;③稳定状态是指系统内各生物功能类群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这三大功能类群之间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并且有典型的食物链关系。

稳态是平衡的具体表现;④生态系统的平衡是进化过程中长期生态适应的结果,又是生态系统向着较大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发展的基础。

)(二)生态平衡的原理生态系统为什么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呢?主要是由于: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当生态系统的某一部分出现了机能异常时,就可能被不同部分的调节所抵消。

例如:草地鼠对草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在牧草生长不良的季节,某些鼠类可能处于休眠状态,生殖率也降低。

休眠这种行为保护,使草地鼠的死亡率降低,从而保持其种群平衡;草地鼠出生率下降,又减轻了对草群的压力,为雨季草群复苏创造了条件。

上述实例表明,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以保持它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越强。

相反,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其调节能力也越小。

例如:在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复杂,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假如其中的某种草食动物(如梅花鹿)大量减少,甚至灭绝了,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如野兔、马鹿等)来代替,仍然可以维持其生态平衡。

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再强,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受到的干扰和破坏,超过了它自身的自动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该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生态结构和功能失调,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最终导致该系统平衡的破坏,使人类和生物受到损害。

第二课时(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资料,教学时采取由学生主持的知识讲座形式进行。

重点说明下列两点:(1)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因素,按其属性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①自然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地震、山洪、海啸、泥石流和雷电火灾等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遭到破坏,甚至毁灭的因素。

但是,这些异常自然变化的频率不高,而且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定性,对生态系统的危害还不是很大的。

②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a.破坏植被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

人类由于种种原因,大面积毁坏森林、草原和其他植物,破坏了生态平衡。

投影: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特大洪灾的图像。

意大利人在阿尔卑斯山南坡,砍光了松林,发生了一系列气候、土壤的物相变化,摧毁了那里原有的高山畜牧业基地。

我国东北西辽河流域的科尔沁沙地,就是近代人们破坏植被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的产物。

由于长江上游滥伐树木,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现在长江每年要从四川省夹带640万吨表土入海。

b.食物链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投影:河北省北部地区由于大肆捕捉青蛙,造成小麦减产的图像。

河北省北部地区,在麦收时节,据统计,每亩麦田约有50~100只青蛙,一只青蛙一天可食20~200只害虫。

因此,依靠这种天然的“除虫剂”——青蛙,基本上可以控制害虫,保证小麦的收成。

近年来,由于有些人大肆捕捉青蛙,不到几年,该地区蛙类几乎濒于绝灭。

结果害虫大肆繁殖,造成小麦等农作物受害。

这就是人们出于眼前的利益捕捉蛙类,切断了蛙类——害虫——小麦之间的食物链,打破了麦田的生态平衡,结果害虫四起,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严重损失。

c.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投影:西南地区遭受酸雨危害的图像。

四川省宜宾地区有1000多个炼硫磺的土窑炉,每年排放二氧化硫10万立方米,使山上浓烟弥漫,有些山头寸草不生,一片黑褐色焦土,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致使600平方公里内农作物受到损失。

(2)生态因素的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常常是人为因素强化自然因素的结果。

例如,由于人为破坏植被而造成的山洪暴发、水土流失、干旱和风沙灾害等,已成为当前自然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重要表现。

此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的连锁反应也是非常突出的。

(四)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上述实例说明,生态平衡的破坏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措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保持森林生态、农田生态、草原生态、水域生态的平衡,就是保持动植物资源库和绿色蓄水库,有利于农林牧渔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

在自然界中,森林,农田、草原、水域等各类生态系统及其所联系的山、水、林、田、路、村等生态系统,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气、热等非生物成分所组成。

但是每一个成分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综合体,即综合许多成分而形成一个总体。

如果孤立地看一个成分或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很容易产生片面见解,必须把各种成分或一个地区的不同类型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综合的整体,才是全面的生态系统观点。

对于自然的或人工的生态系统都要注意保持其生态平衡。

破坏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一系列的惩罚。

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总之,只有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样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

(三)总结、扩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是相对的。

在受到干扰和破坏时,这种平衡可暂时被打破,但在一定限度内,可通过自动调节得到恢复。

然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限,如果受到的干扰或破坏超过了它本身的自动调节能力,最终导致该系统平衡的破坏,使人类和生物受到损害。

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的频率是较低的,主要是人为因素破坏生态平衡。

实际上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平衡。

我们不是消极的自然主义者,更不是主张人类要回到原始草莽时代的生态平衡中去生活,恰恰相反,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人类必将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生态系统的面貌,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不断被打破,而代之以新的平衡。

认识和掌握生态平衡的规律,以优质高产的平衡代替劣质低产的平衡,进而创造生物生产力更高的人工生态系统,这是人类的光荣使命。

(四)布置作业让学生调查其居住区域周围的生态环境,写出一篇小论文,在论文中须阐明造成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并提出修复该生态系统的具体措施。

(五)板书设计四生态平衡(一)生态平衡的概念(二)生态平衡的原理1.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但此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反之,则越大。

(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1)植被的破坏(2)食物链的破坏(3)环境的污染(四)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

八、参考资料我国十大生态环境问题1.山地开发利用不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