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合集下载

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读写古诗词必备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为“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诗词格律知识

诗词格律知识

第八章诗词格律知识第一节诗律一、诗体概说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

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不是散文,而是诗歌。

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从原始的二言诗体,发展出《诗经》的四言体,接着出现了杂言式的楚辞体(骚体)和乐府诗,最后产生了五言、七言体;又如从早期的没有严密的格律限制到后来的具有严密的格律限制等等。

大体来说,诗体的发展经历了古体诗、新体诗和近体诗几个阶段。

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以后出现的所谓近体诗而言的,它的范围一般来说指的是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主要是汉魏六朝诗歌,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时期的文人诗;也包括唐以后仿照古体诗的体制而创作的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的一类诗,或称古风。

“古诗”是个含义模糊的概念。

“古”是个时间概念,就唐代而言,汉魏六朝的诗歌是古诗,就今天而言,唐代的诗歌又属于古诗。

比如,我们说会背古诗三百首,它的范围就很大。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1511页)把汉魏六朝诗称为“古诗”,把唐以后的仿古诗歌称为古体诗或古风;有的教材(如人大1998版《古代汉语》)不提古诗,而是统称为古体诗。

我们采取后一种做法。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

七言诗早期的代表是《柏梁台诗》和曹丕的《燕歌行》。

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也叫“新体诗”,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

唐代,诗体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近体诗的兴起和成熟。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崭新的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用白话创作的新诗。

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比较古体诗和近体诗各具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字数古体诗以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六言、七言和杂言。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一、什么是格律诗词格律诗词,简称格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形式。

它遵循特定的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通常由若干个相互呼应的句子构成。

格律诗词的特点是平仄押韵、字数定型,通过这种严格的形式约束,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格律诗词的分类格律诗词根据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律诗和律词两大类。

1. 律诗律诗是指按照特定的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创作的诗歌形式。

律诗的基本特征是平仄押韵和字数定型。

其中,平仄是指古代汉语诗歌中声调的起伏,通常分为平声和仄声。

押韵是指诗句末尾的韵母相同或类似。

字数定型是指每句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例如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

2. 律词律词是指按照特定的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创作的词歌形式。

律词与律诗的区别在于律词通常只有四个字的韵脚,没有字数定型的要求。

律词的韵律音韵规则比较自由,使得词作者可以更灵活地表达情感。

三、格律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格律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许多诗歌都有平仄押韵和字数定型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诗歌形式得到了发展和丰富,形成了后来的格律诗词。

格律诗词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大量的优秀作品出现并影响了后世。

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苏轼、杨万里等诗人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在格律诗词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近现代以来,格律诗词逐渐走向没落,被自由诗等新的文体形式所取代。

不过,在文化传承和研究领域,格律诗词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学者致力于对格律诗词进行研究和创作。

四、学习格律诗词的方法和步骤要学习格律诗词,首先需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然后通过阅读和创作来提高自己的水平。

1. 学习基本知识学习格律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平仄押韵的规则、字数定型的要求以及常见的格律形式。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来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

2. 阅读经典作品阅读经典的格律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种文体形式的特点和魅力。

古代诗歌体裁的简要常识

古代诗歌体裁的简要常识

古代诗歌体裁的简要常识一、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代表作有汉代的乐府诗、魏晋的建安诗歌、陶渊明的田园诗等。

二、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

近体诗对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

1. 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绝句又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其中近体绝句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讲究粘对,并限押平声韵,对仗较律诗自由。

代表作有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2. 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代表作有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三、词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词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全盛时期。

词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代表作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四、曲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代表作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五、其他体裁除了上述四种主要体裁外,古代诗歌还包括赋、比、兴等多种表现手法和风格。

赋是古代一种以叙事、写景、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形式较为自由,篇幅较长;比是通过对比、类比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兴则是通过托物起兴的手法来借他物引起所咏之情。

音韵声律—古代诗律(古代汉语课件)

音韵声律—古代诗律(古代汉语课件)
1)活用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从岐王夜宴》)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登总持阁》)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杜甫《移居东屯茅屋》 效果:促成平仄对仗 使诗句内涵丰富意境生动
2)错位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杜甫《遣意》) 小树花传香——效果:促成平仄对仗 使诗句典雅别致
六字句: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六字。
平平·仄仄平平——断肠片片飞红。(辛弃疾《祝英台近》) 仄仄·平平仄仄——准拟佳期又误。(辛弃疾《摸鱼儿》)
特有句式:
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 ——我欲乘风归去。(苏轼《水调歌头》)
仄平·平仄平仄(四、六字仄,第五字必平)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3)格律诗怎样讲究平仄 四种基本句式:
甲:平平﹣ 乙:仄仄﹣ 丙:仄仄﹣ 丁: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粘”、“对”规则:
仄仄﹣平平﹣仄→出句


平平﹣仄仄﹣平→对句

平平﹣平﹣仄仄→出句


仄仄﹣仄﹣平平→对句
对: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相反(双数字与句尾严格)。否则叫“失对”。 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否则叫“失粘”。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词林正韵》第四部上去通押)
都用入声韵:念奴娇、兰陵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林正韵》第十八部。壁,锡韵定的要求 ➢ 如遇到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就可以对仗。一般如上下

诗词格律简介

诗词格律简介

诗词格律简介诗词格律简介一、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代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唐代开始的。

唐初时候,一种新的诗体形成了,这种诗体在字数、声韵和对仗方面都有格律规定,是一种格律诗,唐人为了与古时的诗体相区别,把这种诗体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而把唐以前的诗体称为“古体诗”或“往体诗”。

后人沿用唐人的说法,因此现在一般也分别称它们作“近体诗”和“古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还可以分成若干种类。

一般按每句诗的字数划分,称为“言”,比如,每句诗五个字,就称为“五言”。

诗的种类,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都有,但是三言极少见。

三、四、六言和杂言诗,只有古体诗才有,五言和七言,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有,因此为了区别,唐人把五、七言古体诗称作“五古”和“七古”,其他言数的诗,不加“古”字也知道是古体诗。

《诗经》中收录的上古诗歌以四言居多,《诗经》以后,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比如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陶渊明的《停云》等。

唐代及以后,四言极少见,王维写过四言《酬诸公见过》。

五古较四言晚起,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

汉代以后,写五古的人很多,南北朝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以后写作的古体诗也以五古居多。

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多见,唐代开始,七古才大量出现。

唐人又叫七古为“长句”。

杂言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短则一言,长则十言以上,但仍以三、四、五、七言为多。

《诗经》中就有杂言,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较多,唐代及以后的诗人也写了不少杂言。

一般又把杂言归入七古一类,在诗集的编纂排列中往往可以看到。

李白的杂言有许多名篇,如:《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等。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杂言。

六言比较少见,见到最早的是孔融的《六言》,唐人顾况的《过山农家》也是六言。

近体诗则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就是格律诗的意思;绝句,又叫截句、断句,把律诗截断了的意思。

律诗一般为八句,绝句一律为四句。

诗词格律常识

诗词格律常识
诗词格律常识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元以前的中国 文学史基本是中国诗歌史。即使散文、 小说、戏剧中也有大量的诗词。散文中 的赋、骈文,戏剧中的唱词更多诗歌的 成分。
世界著名诗人的诗作译成中文,没有 几首会被大家熟读背诵,而匈牙利诗人 裴多菲的诗作“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 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却妇孺 皆知,只是因为后者是用中国格律诗的 形式翻译的(平仄尚不全合)。
4、南宋·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7)
5、金·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106) 6、清·戈载《词林正韵》
平水韵30个平声韵部
上平声: 东、冬、江、支、微、 鱼、虞、齐、佳、灰、 真、文、元、寒、删; 下平声: 先、萧、肴、豪、歌、 麻、阳、庚、青、蒸、 尤、侵、覃、盐、咸
词韵14个平声韵部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 收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押韵的本质就是:
回应、和声、共鸣、回环; 是构成韵文的基本要素; 是区别于散文形式的基本特点。
平仄
平仄的特点: ❖ 平声字——平和 轻柔 悠扬 浮声 ❖ 仄声字——突兀 重负 沉抑 切响
平仄的对立,实质上就是高低调和长 短调的对立。由于平、上、去、入四 声不同的发音特点,当不同声调的音 节在诗句中有规则地交替或重复时, 诗句就有了一种音韵美,会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诗词格律一览表

诗词格律一览表

诗词格律一览表一、诗的格律。

1. 古体诗。

- 定义: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它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

2. 近体诗(格律诗)- 分类。

- 绝句。

- 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

它的格律有四种基本格式,以平起平收式为例,格律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以仄起平收式为例,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律诗。

-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

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工整。

例如平起仄收式的格律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同样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以仄起平收式为例,格律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仄规则。

- 基本概念: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在现代汉语中大致相当于一声和二声),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大致相当于三声、四声,而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在一些方言如粤语、吴语等中还存在)。

- 作用:平仄相间可以让诗句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就像走路,一脚高(平)一脚低(仄),这样走起来才有节奏感。

比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样交替出现,读起来就不会平淡无奇。

- 押韵规则。

- 对仗规则(律诗中间两联)- 要求:对仗要求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而且结构也要相对。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对“一行”(数量词相对),“黄鹂”对“白鹭”(名词相对),“鸣”对“上”(动词相对),“翠柳”对“青天”(名词相对)。

- 意义:对仗让诗歌更加工整、美观,就像给诗歌穿上了一身精致的套装,同时也能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把相似或者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让读者更能体会诗人的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

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

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

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

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

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附带讲一下: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

古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

(二)押韵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

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

如东(dōng)、公(gōng)、龙(lōng)红(hōng)电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就可以押韵。

但要注意,"韵"和"韵母"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韵母包括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是不包括韵头的。

上面的几个字韵母是相同的。

但有的字如然(rán)、连(lián)、船(chuán),它们的韵母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韵头不同,但属于同一韵部。

它们的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能在诗歌中相互押韵。

格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排律即使句子再长,也不能换韵,也不许换邻韵的字,如果用了邻韵的字,就叫出韵。

格律诗必须用平声韵,不能用仄声韵;个别的诗押仄声韵,那是变格。

格律诗押韵的位置是偶句用韵(即二、四、六、八句),奇句不用韵。

首句原则上可用可不用。

五绝,五律的首句以不押韵者为多,而七绝、七律的首句则以押韵者为所。

(三)平仄平仄是形成近体诗最重要的因素,字句要论平仄是格律诗的基本要求。

毛泽东讲"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平,是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平声和下平声;仄,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

近体诗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因而音律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近体诗平仄的规律看起来复杂,但我们可以从掌握它的基本格式入手,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这样就能以简驭繁,便于理解和记忆。

近体诗平仄的规则主要有两点:一是要平仄相间以求声调的抑扬顿挫。

如果以"平平"和"仄仄"为单位,那么平仄相间无非两种形式:"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

但是这样在只构成四个字,而近体诗是五言或七言,要构成五言的诗句,就要在"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的后面或中间再加上一个字,这就形成了四种形式:(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这是近体诗的基本句式。

七言的近体诗只是在这四种基本句式前后加上相反的平仄:(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基本句式的交错,就构成不同格式的律诗。

第一种是五言的仄起仄收式。

句式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如果在每句的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就造成了七言的平起仄收式。

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 – - | – - | | –(甲)细草微风岸(乙)危墙独夜舟- – - | | | | | – -(丙)星垂平野阔(丁)月涌大江流① | – - | – - | | –(甲)名起文章着(乙)官应老病休- – - | | ① | | – -(丙)飘飘何所似(丁)天地一沙鸥("一"代表平,"|"代表仄。

加圈的表示这个字的平仄和四种基本句式中的平仄不合。

七言不举例。

)第二种是五言的平起仄收式。

句式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如果在每句的头上加上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仄收式。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 - | | ① | | – -(丙)空山新雨后(丁)天气晚来秋① | – - | – - | | –(甲)明月松间照(乙)清泉石上流- – | | ① | | – -(丙)竹喧归浣女(丁)莲动下渔舟① | – - | – - | | –(甲)随意春芳歇(乙)王孙自可留第三种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式。

句式是丁乙甲丙、甲乙丙丁。

如果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也就成了七言的平起平收式。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 | | – - – - | | –(丁)城阙辅三秦(乙)风烟望五津- – | | | | | – -(丙)与君离别意(丁)同是宦游人| | – - | – - | | –(甲)海内存知己(乙)天涯若比邻- –① | ① | | – -(丙)无为在歧路(丁)儿女共沾巾第四种是五言的平起平收式。

句式是乙丁甲丙、丙丁甲乙。

如果前面加入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平收式。

例如李商隐的《晚晴》:- – | | ①① | | – -(乙)深居府夹城(丁)春去夏犹清① | – - | – - | | –(甲)天意怜幽草(丙)人间重晚晴- – | | ① | | – -(丙)并添高阁迥(丁)微注小窗明| | – - | – - | | –(甲)越鸟巢干后(乙)归飞体更轻上面这四种格式可归纳为两大类。

第一、第二两种是首句不入韵的,它们或者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或者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另一大类是第三种和第四种,它们都是首句入韵的,因为只有首句入韵才能够平收。

它们和第一、第二种相比只有首句不同,第三种形式是把一的句改为丁,第四种形式是把二改为乙。

因为上面所列的甲、乙、丙、丁四中基本句式中甲和丙是仄收的,所以不能入韵。

首句要入韵,就必须改为乙和丁,因为乙和丁是平收的。

二是以"粘"、"对"循环的原理组接个首诗中的各个句子。

所谓"粘",就是后一联的出句第二字必须和前一联对句第二字平仄一致。

也就是说,前一联对句是乙(平平仄仄平),后一联出句必须是丙(平平平仄仄);强一联对句是丁(仄仄仄平平),后一联出句必须是甲(仄仄平平仄)。

所谓"对",就是每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是对立的。

即甲对乙、丙对丁。

但是如果首句入韵,出句和对句的平仄不可能完全相反(丁对乙、或乙对丁),但出句的第二字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是相对的。

上面所举的四种基本形式,都是符合粘对的规则的。

如果不符合"粘"的规则叫"失粘",不符合"对"的规则叫"失对"。

在唐诗中有少数的失粘,失对的很少见。

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就更少了。

以上是近体诗平仄的一般规律。

但少数诗如上面分析的《旅夜怀书》、《山居秋暝》等,它们并不是每一个字的平仄都和甲、、丙、丁四种基本句式所规定的平仄相符的。

关于这个问题,限于篇幅,这里不论,有兴趣请看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等专门书籍。

(四)对仗所谓"对仗",也称"对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对对子"。

例如"桃红"对"柳绿","山清"对"水秀"等。

对仗首先要求词类相同的互相为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