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南京市三模作文讲评
南京高三三模作文写作练习(构思立意+优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人,无往而不在风中。
有人善借风力,直上青云;有人逆风而行,无畏艰难;有人随风飘荡;有人风中挺立……风,吹拂人,也在塑造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构思立意】作文题围绕“人与风”的话题组织材料,启发考生辩证思考人生成长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正视并学会应对人生中各种无形的力量,以引导考生逐渐形成自主掌控人生的意识和能力,切合立德树人的时代主题。
本次模考作文题与2023年新高考Ⅰ卷“好故事有力量”类型相同,也体现了原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的命题风格,话题明确,行文简洁,富有诗意,给考生的构思立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材料的最后一句话“风,吹拂人,也在塑造人”提示了“风与人的关系(风对人的塑造)”是文章构思立意的着力点。
名正则言顺,在确定立意之前,最好先明确文章讨论的对象,即将话题聚焦,确定到具体的对象上。
前面说过,作文题中的“风”不仅仅指自然界空气流动的现象,更具有丰富的象喻意味。
风,喻指无形的、流动的、具有一定覆盖性的力量,它是人的生存环境的构成要素。
风,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如果不能将“风”具体化,明确其意义类属,则没法进一步讨论“风与人的关系”。
从空间范围来看,风有小大之分,从家风、班风、校风,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风尚;从时间跨度来看,风有新旧之别,从传统风俗,到当下的时代新风;从类别上看,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都会有自己的风貌、风格、风尚、风气;从性质上看,风也有冷暖、顺逆、阴阳、清浊、正邪等种种不同……在如此众多类型的“风”中,考生不难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取最有感触最有思考空间最有话可说的一种或几种类型来加以讨论。
每一种风都携带着作用于人的力量,或刺激,或轻抚,或助推,或阻碍,或提供凭借,或发出挑战,或强行裹挟,或动摇蛊惑,或雷厉风行,或教化滋润……这种种力量在影响着人,塑造着人,或向前促进助人上升,或向后拖拽引人陷落,或磨砺意志锻造品格,或润泽心灵开启智慧与创造,于是也便呈现出人与风彼此周旋之间的万般风景。
2020届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小拉面馆左岸在城乡接合部一处老街巷的拐角有一个小小拉面馆,门匾两个仿米芾的墨字:归家。
生意属于小打小闹,还不错。
小老板年近五十,单身,姓水,山东人,面善,眉心宽,两个酒窝,看人总是笑嘻嘻的。
这天中午,阴雨天,顾客少,老水闲来无事,在玩扑克。
突然,大门外进来一位七十出头的老人,面容枯槁,衣着邋遢,手拄拐棍,背着一个大袋子,此光景一看就知道是个拾荒者,嚷嚷要吃面。
老水连忙起身帮老人卸下大布袋子,问老人吃哪种面,老人喉咙里像打雷,老半天才听清楚,俺只要贱的,只要能填饱肚皮就行。
好嘞!老水走进厨房,给厨师递了递眼神说,做清汤面,随后悄声说,碗底放几块牛肉,来大号碗。
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上浮香菜葱花的清汤面端到老人面前。
老人来个老牛埋头饮水,稀里哗啦,不足两分钟,连吃带喝造个碗底朝天。
这才打着饱嗝,用脏兮兮的袖子擦擦嘴,说,好面好面,问老水多少钱,老水不假思索地回道,老人家,给五元吧。
你要是有就给,没有就算了。
嘿嘿,俺有钱。
说着,老人从兜里摸索半天拿出几个一元钢镚儿,数好五个递给老水,接过钱的老水赶忙递上一支烟给老人家,说,大叔,你觉得面好,每天都来吃吧。
老人连连点头,谢谢你大兄弟。
从那以后,拾荒老人每天必来,选墙脚旮旯吃面,生怕影响别人。
老水也不食言,每次都给他碗底偷加牛肉,实际就是碗牛肉面。
老人照旧狼吞虎咽地吃罢,从兜里扒拉出皱皱巴巴的一元钱或者五角钱,凑齐五元钱,双手递给老水,老水笑眯眯地接过,照样递给老人一支烟,叫他莫急,抽完了烟再走也不迟。
大约有一年光景,拾荒老人从没缺席地来老水的小面馆吃面。
老水曾经问过老人的身世,老人以耳聋为借口,不予回答,老水也不好再问。
有一天,老水突然接到老家的电话,说老爹突发脑血栓,虽然抢救过来,生活却不能自理,无人照料,速回来。
老水听罢,泪水吧嗒吧嗒掉个不停,大手掌一抹眼泪,决定把小面馆兑出去。
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作文“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写作指导与解读(审题立意 时文素材 佳作欣赏)

三模语文作文“白袍点墨,终不可湔”解说文题回顾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讲到“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意思是说一袭白袍,一旦沾染了墨,便永远也洗不掉了。
“白袍”如此,为人处事做学问,何尝不会遇到相似情形呢?材料分析材料有两句话,分为两层,第一层引用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的“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并加以阐释,为的是降低理解难度,减轻审题压力;第二句则是为了拓宽考生思路,不要把视野和写作局限在衣服与墨水上。
“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原故事认定了“终不可湔”的事实,意在说明不可以因“墨”之小而忽视内在的道德自省,要从开始做起,要从小处做起。
那么,身处现代社会的考生,对“白袍点墨,终不可湔”这一生活现象蕴含的哲理究竟“怎么看”,或者说如何看“白”,如何看“墨”,如何看“终”,这就可以看出他的“世界观”;而对“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相似情形”究竟“怎么办”,或者说如何应对“点”,如何应对“湔”,如何应对“不可”,这又可以看出他的“方法论”。
在八个字当中,“袍”与“墨”的寓意理解,“点”的行为评判,“白”与“湔”的价值追求,“终不可”的认知界定,乃至“白”与“墨”的颜色取向,“袍”与“墨”的大小判断,“点”与“湔”的行为差异,“始”与“终”的前后关联,都能触发考生的认知与感悟,看出考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考察考生的阅读视野与人生观照。
“白”是“袍”的本色,寓意是做官、为人、处事、做学问都应该努力追求“白”的境界,使衣不染墨,也就是说,做官要在任不容贪、为人要正心不染尘、处事要不容假、为学要不容虚,这应该是材料的核心立意。
“点”是一个动作,一个行为,原话的意思是犯了小错误,染上小污点,可能有的是无意,可能有的是被动,但是“白袍”是自己的,染墨的结局是客观发生的,这就涉及对“点”的理性分析,错大错小,误深误浅。
要看“点”后的行为,是一“点”再“点”变白袍为黑袍,还是一“湔”再“湔”再也不“点”?而对一件“白袍”来说,“点墨”带来的后果之所以严重,未必是因为这一次的“墨”,而是因为其中隐含着另外一个推理,许多人会“点”而又“点”,这才导致“终不可湔”结局。
2020年南京民办实验学校中学部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南京民办实验学校中学部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苦痛者的天籁那两年,逢年过节,养鱼的蔡婆总要给我家送几条新鲜的鱼来。
一进院门,她就扯着嗓门喊我:杨小闹,来,取盆,拿鱼。
我有点恨父亲。
集市上什么鱼都有,为什么父亲偏偏喜欢蔡婆的鱼呢?有一次,我问蔡婆,你咋知道我爸爸喜欢吃你家的鱼哩?蔡婆说,你爸爸呀,是个馋猫,为了吃我的鱼,每天晚上敲我的门。
父亲真没出息。
父亲在镇里的一家工厂上班,两班倒。
但父亲很少上白班。
父亲说,他胆大,不怕走夜路。
我不相信父亲的话。
其实,父亲是想多挣些钱。
上夜班,一个月多挣100多块钱呢。
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地要走半天。
就在那两面坡中间,有一块洼地,蔡婆的鱼塘就在那里。
父亲说,蔡婆不容易。
蔡婆的丈夫是个跑买卖的人,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闹着要和蔡婆离婚,蔡婆死活不同意,结果,她的丈夫就跑了,临走的时候,卷走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只剩下蔡婆,以及三个孩子。
为了养家糊口,蔡婆凭着年轻时候养过几年鱼的经验,包了山洼里的鱼塘,并在鱼塘旁盖了间简陋的土房子。
然后,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
每天晚上,父亲下夜班,骑车路过那鱼塘的时候,总要去敲敲她的门。
笃——笃笃——舅奶,睡了没有?蔡婆是父亲的舅奶,父亲一直这么喊她。
屋子里亮着油灯,蔡婆还没睡。
她便唤父亲进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然后,父亲才走。
有时候,父亲下夜班很晚,蔡婆屋子里的油灯早已熄灭了,但父亲依然要去敲敲蔡婆的门。
笃——笃笃——舅奶,我下班回来了,你挺好吧。
听着屋里的蔡婆在睡梦中含混地应了,父亲才走。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去敲蔡婆的门,是想吃她养的鱼吗?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笑说,你还小,不懂。
我已经不小了,都上初中了!我一本正经,又义愤填膺地喊。
父亲依旧每晚去敲她的门,蔡婆依旧逢年过节送鱼来。
南京三模讲评课件(2020.6.6)(1)

A.①③⑥④⑤② B.①②③⑤⑥④ C.③⑥①⑤②④ D.③②④⑤①⑥
抓标点提示“ 。” A.①③/⑥④⑤/② B.①②/③⑤⑥/④ C.③⑥/①⑤②/④ D.③②/④⑤①/⑥ 联系语境,兼顾尾句:②和⑥放在最后一句显然不合理,排除A和D。 就近原则,话题一致:⑥说明难度,呼应前文“并非易事”,应该紧承其后;①③出现相同 “字眼”,应靠在一起。①⑤②语意衔接自然,应该排在一起。排除B。 借助关联词,推断前后关系: ①中有个“又”字, ①应该在③后面。排除B。
诘:诘问、责问、追问
后世有士,其文章之盛,虽或不 逮,而平生所从文武将吏未尝不 怜其能,而悲其罢官之无从者。 假令有当世之交如退之,其所他 引擢天下之士,踵相接也,其特 嗔子而为之耳无闻、目无见乎? 抑亦怜其文章不遽在子厚下,故 所并声而驰者,将矜其愚,引其 不能,而移其所引擢他者而为之 力乎?
逮:达到,及
木偶戏: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是由演员在 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又称傀儡戏。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 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 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4.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了,也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下面对 “2006—2014年我国GDP、文化及相关产业同比增长情况”图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南京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 模拟考试语文讲评课件
壹
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既然“吃老本儿”不便,那就只能 ▲ ,故宫博物院组织了不同内容与主题
的文创活动,推动文创消费。精妙绝伦的葫芦镶嵌,赏心悦目的手绘宫扇……创意 产品 ▲ ,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奇妙融合,为大众带来了一场▲的视觉 盛宴。
南京三模作文审题及范文

南京三模作文审题及范文材料:傍晚,荒野里盛开的矢车菊突然萎败了,它喃喃自语:“如果白昼马上来到,火红的太阳照耀着田野,我就可以重新生气勃勃了。
”近旁掘土的甲虫对它说:“难道太阳会关心你?它没时间,也没胃口。
太阳能使参天的橡树和雪松温暖繁荣,还把香气馥郁的花朵打扮得多姿多彩;只不过它们是那样的高贵美丽,完全不像你这般模样。
别拿令人厌烦的请求打扰太阳!”然而太阳上升了,照耀着万物。
于是,在夜晚枯萎的矢车菊复苏了。
二、审题立意本则材料选自《克雷洛夫寓言》。
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
审题时应当注意把握“寓言”的特点。
从矢车菊、甲虫、太阳三个角度立意:1.从“矢车菊”角度:①自信希望,重获新生。
(不宜“妄自菲薄”;“坚持自我”)②荣枯盛败,自有规律。
③消极等待,无所作为。
(应当“自我救赎”)……2.从“甲虫”角度:①以貌取人,有失公正。
②笑人无知,自己愚蠢。
③同情关心,胜于嘲讽。
……3.从“太阳”角度:①公正无私,万物平等。
(不以某种狭隘的立场或标准为中心)②慈爱(仁爱),惠及万物。
4.从整则材料角度立意:①歌颂公正,赞美平等。
②讽刺无知,批判狭隘。
③呼唤仁爱,斥责无情。
考生能紧扣上述角度,联系社会、人生展开议论或叙述,便视为符合题意。
其他立意角度,考生能不脱离材料,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亦可。
但是,曲解、误读材料或者无中生有,可视为离题。
例如:1.寂寞孤独(矢车菊“喃喃自语”)2.勤奋刻苦(甲虫“近旁掘土”)3.丰富多彩(“繁荣”“多姿多彩”)4.文明礼貌(“别拿令人厌烦的请求打扰太阳”)优秀作文选:是故佛说菩萨心《金刚经》中有“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而太阳之所以伟大,也是因为它不仅仅关注到参天的橡树与雪松、香气馥郁的花朵,也关心了平凡渺小的矢车菊。
于我们而言,也是一样,不能一味只放眼于大事件、大人物,对身边的小人物,我们也应当予以关注,予以关心。
中国,或者说全世界,一直都缺少一部历史——一部平民史,因为许多的作家们也都一样,一直忽视着身边的小人物,使他们的悲哀无处诉说。
南京市三模人生的纱线高分作文

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高分作文人生的纱线(68.5)人,活不出一种至极的状态,只因各色纱线的杂糅、交错、牵扯、促织下,我们只能延展成一匹布,而不是独立成一条线。
这个过程中,我们请教一种平衡。
哲人们真用一套相对哲学来点明绝对状态的硬伤,的确,至善至恶、至贤至愚、至怒至恕的境界非人力所能达到,也并非达到了就是好事,就是在一种达不成至人的迫切和顺遂中,人方能是人,方能有一种纰漏百出却处处独到的复杂美,方能有一种臻于至极的向往和努力。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何容待到我们得意忘形,我们已丢失了一种有人陪伴的安乐。
或许毁誉参半时,我们恼于他人的指责,进而力求一种完美的赞扬,而恰于我辈怒于不一致的评定时,我们更有奋斗的源动力。
当一个人超越圣贤达到至贤时,孤独也是一种悲歌。
以一种君威一种超人之能凌驾于万民之上,是一种令人仰慕的天子之明,也是一种独善其身的福祉。
看万众俗乐,自己也只能和着高贵与疏离生活。
善恶智愚如是,怒恕亦如是。
当有人问及鲁迅会否饶恕那些打击自己的人时,“一个都不饶恕”字子铿锵,是一个爱国爱民,愤俗愤媚之人的硬朗典范。
而鲁迅所写文章中,在暗讽明刺的语势中又有着一种人性的关怀和恕。
他,中国文学巨擘,在他的大怒大恕中,给中国人成就的是一座精神丰碑。
不行皮里阳秋之法,不做相貌君子之行,怒得真切,恕得真切,是这种极致状态间徘徊有序中,什么是伟人什么是庸人的判定也当明确。
人们的的确确无法成为至人,但在这类矛盾的相互冲突,相互包容中,才有一种和谐,一种精神上的丰满和进步。
当人们普遍成了一种步调,同一派圣明,同一派性情,那么也许这世上就没了分明的界限,只因在一种腔调下人只能活成一个极端的角色。
而这一方天地中个个极端的好,极端的差,极端的恶,是人该活成的风范吗?人,需要一种自身品行的相互牵制!不是为了成为至贤,不是为了变成至霸,就是一种人性的正常思维和举止下,我们也应当将目标设定得正统些,规矩些。
在一种有憾中,人生的纱线穿梭无虞将个人织成一种平凡,一种相对的异同,有鞭挞,有庇护,修正中形成一个平衡。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2020南京三模—水与彩虹作文导写(附:材料解析及范文)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2020南京三模—水与彩虹作文导写(附:材料解析及范文)原题再现【南京市2020届三模】2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是水,水不等于诗。
水受热而产生水汽,水汽在阳光的照耀下化作七彩的虹,这美丽的虹才是诗。
材料解析立足关键环节,破解整个比喻本次考试采用了比喻性材料,借水化虹的过程,比喻如何将生活过成诗。
“生活”是一个明确的抽象概念,在题中是本体而非喻体,所以本题要以生活为话题,不能用“水”和“彩虹”比喻其他事物。
而“诗”本身是个比喻性质的概念,可以从多角度解读。
简单来说,诗意的生活应该是内容丰富(赋),具有意义(比),能让人感情激动的(兴)。
“生活是水”,是材料设定的生活的本相。
“水”亦有多义,但既然材料有意造成水与诗的距离,那么“水”就是取单调、单纯和平静的含义。
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平平无奇。
“水受热而产生水汽,水汽在阳光的照耀下化作七彩的虹,这美丽的虹才是诗。
”这是材料给出的生活诗化的途径。
“受热”和“受照”是两个连续的步骤,缺一不可。
写作时,如果单独强调任何一个的作用,都不足以阐发出本题的意蕴。
“水受热而产生水汽”,这个气化过程其实很难直接类比生活,我们只能从“热”字联想,把这一过程理解为经受煎熬或吸取能量。
而水生水汽,就是人经历了蜕变,生活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提升了一种境界。
“水汽在阳光的照耀下化作七彩的虹”,就容易理解得多。
给点阳光就灿烂。
“阳光”显然是积极意象,因为获得了积极条件,而让生活丰富多彩,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个阳光,可以比喻为有利的条件、热切的关注、积极的心态……但如果要去追究何以水汽在阳光下会生七彩,进而分析光线折射和光谱规律,则大可不必。
因为这很难类比到生活的变化上,还会增加文章构思的复杂性,不利于考场发挥。
将两个步骤串联起来,可以认为,要想把生活过成诗,需要经受煎熬或吸取能量,使生活状态发生改变,然后接纳积极因素,让生活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