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练习
高二政治下册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的本质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一、课前预习★预习指南1.学习目标: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2.学法建议:学习本框时,可以运用类比推导法和图解法突破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备条件这一重点和难点。
3.情景导入: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漫画蕴含的哲理是什么?(2)应怎样才能认识“换时装”的实质?[提示](1)漫画蕴涵的哲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这样才能透过“换时装”的现象,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披着“民主”的外衣、实行专科统治的本质。
从封建帝王到北洋军阀,再到国民党反动派,“时装”换了一件又一件,但专利的本质并没有变。
★信息点击新式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一举击溃德军防线。
此番胜利与新式坦克的发明与运用息息相关。
1944年1月一个寒冷的黑夜,一艘英国小型潜艇悄悄地潜到法国诺曼底附近的海岸,两名突击队员上了海滩后,一边观察有无德国哨兵,一边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他俩侦察了20余次,带回了大量的沙土样品。
岩石工程专家对沙土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法国诺曼底海滩的沙土黏土含量高、黏I生大,通过计算,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采取措施,盟军的重型坦克在登上海岸后,将不可避免地陷入黏性过大的沙土中而无法动弹。
根据专家的分析报告,盟军的后勤保障部门发明了一种新式坦克。
这种坦克前头带有一卷钢席,当它登上海滩后,就开始不断地铺设钢席,形成一条钢席道路,使坦克不致陷入泥潭中。
1944年6月5日深夜,盟军将准备了许久的诺曼底登陆作战计划付诸实施。
新式坦克在海滩上铺下了一条条钢席道路,冲破了德军的防线,取得了诺曼底登陆的成功。
善思——成功之舟杨格是美国新墨西哥州高原地区的一个苹果园主。
他曾说过:“你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你想成为大众的好朋友吗?那你就多动动脑筋吧!要实干,要动脑这是项重要的。
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练习与答案-

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练习与答案|高二政治练习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并适当运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练习与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只选出正确答案。
)1.(09江苏30)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9北京24)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揭示了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09上海13)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
海宝的设计运用到了综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A.从整体到部分B.从部分到整体C.从个别到一般D.从一般到个别2006年以来全球有数十亿蜂群死亡,严重威胁到农作物的收成。
研究发现,导致蜂群大量死亡的原因很多,其中为增产而滥用杀虫剂是主要原因。
据此回答20~21题。
4.(2010海南文综20)从联系的观点看,上述事例表明:①事物的联系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人的实践活动不能改变事物原有的联系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④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要以尊重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前提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2010海南文综22)某公司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对绣花鞋的面料、款式、花色进行大胆创新,凸显龙凤、鸳鸯、梅、兰、竹、菊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产品大受欢迎,远销10多个国家,把小小的绣花鞋做成了大产业。
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练习与解析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练习与解析一、选择题1. 我国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
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析:甲乙两小儿辩日是两人对太阳离人远近的认识,两人认识的根据仅仅是太阳的大小、热凉等现象,因而是感性认识,由于没有认识地球与太阳的本质联系,两小儿的认识都是不恰当的,所以A、C、D都不该选。
两小儿的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而B是正确的。
答案:B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解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为客观事物不断发展,所以认识不断发展,原来正确的认识如果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必然也会变成错误。
所以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故正确选项为C项。
A、B、D三项没有说明认识发展的道理,所以不选。
答案:C3.我们常说,“眼见为实”。
而事实上“眼见不一定都为实”,这主要是因为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C.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解析:眼睛看到的都是现象的东西,因而形成的认识是感性认识。
而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所以,感性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可靠的。
B是正确选项。
A、D不能构成原因,C不符合题干要求,因而不选。
答案:B4.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
下列对这四个过程理解不正确的是A.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B.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获得理性认识C.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D.只有经过思考,认识运动才能完结解析: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A、B、C表述正确。
高二政治下册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本质课堂练习

高二政治下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这就需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思考,从总体上进行研究,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A.去伪存真B.去粗取精C.由此及彼D.由表及里答案:C2.要创造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必须()A.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C.不断地发展认识、深化认识D.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D3.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唯理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
英国的培根、霍布斯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他们主张只谈一分钟、一立方米、二立方米,而不必承认“时间”“空间”这样的概念。
他们的共同错误是()A.否认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C.抹杀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答案:D4.“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经过这一过程()A.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C.才能实现认识的扩展和推移D.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答案:B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主要说明()A.思考比学习更重要B.要正确处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C.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D.科学理论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答案:C6.科学认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别是()A.现象与本质的差异性,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性B.现象的表面性与本质的内隐性,本质与现象具有重合性C.现象的表面性与本质的内隐性,现象与本质存在着根本的差异D.现象的多样性与本质的统一性,本质与现象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性答案:A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中的综合过程是指()A.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B.由认识低级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C.由此及彼,由表及里D.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答案:C8.某人能说出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新名词,但他解释不出来,他的认识水平属于()A.第一次飞跃B.第二次飞跃进C.感性认识D.理性认识答案:C二、简答题9.“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多想出智慧”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简述其理由。
高考政治能力测试步步高基础训练--基础训练31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基础训练31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时间45分钟,赋分100分)班级:姓名:得分:训练指要本练习主要考查学生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及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的概念,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要不断深化。
重点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受到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难点是:主观因素对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创新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思维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一、选择题1.(2002年广东高考题)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的表现形式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2.(2002年广东高考题)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这说明①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②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③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④必须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3.(2002年广东高考题)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
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
后来发现DDT 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禁止使用。
这一事例说明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B.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过程4.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人。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是什么?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 质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 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制作----这是关键性条件
1、“去粗取精”:进入人脑的 感性材料,对于分析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来说,有的比较重要, 有的比较次要。这就需要进行 分析,需要筛选。
2、“去伪存真”:进入人脑的 感性材料,有一些可能是虚假 的,这样的材料不能作为认识 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依据,这就 需要分析,需要鉴别。
2.创造两个条件,必须发 挥主观能动性
(1)要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 性材料,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 的加工制作,必须发挥主观能 动性
小结
两 前提:占有十分丰富、
创造必要条件个 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认识事物本质条 关键:运用科学的
件
思维方法对感性材 料进行加工制作
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
质
6.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经过这一过程
B
A.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B.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C.才能实现认识的扩展和推移
D.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 质
7.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并不等于理性认
看戏”会有真知灼见吗?为什么?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 质
1、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但是,不是任何感性认识都能 上升为理性认识。
2、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感性认识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 认识。
获得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什 么?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 质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新编2019教材)

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提问
• 1.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 2.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两小儿辩日之远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 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 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 好文章网 好文章网 ;
育执刀叱攸曰 赠悝襄阳太守 赖风雨之变 太元中 咏之曰 会贼执之 虽休勿休者也 后为竟陵太守 然其门户累蒙旷荡 致之 转吏部尚书 引唱万变 挑之弗从 对榥巢鹰 旐每绕树而不可解 赞曰 与京共谈 官无中人 又取埋之 遗事犹存 吉挹 彭城人也 内保淮肥之固 垂意黎元 征北将军 蔡谟命为参军 王圻九服 可谓托非其所 好文章网 季龙复遣其将刘浑等率步骑二万会之 悔无所及也 管辖万里 本名岳 惠康士庶 甚有匡弼之益 国宝就诛 食不饱者一旬矣 百年之后 历给事中 失期不到
曜遣其将刘胤来距 好文章网 温曰 明政事 是以仲堪侥幸 牧守官长非戎貊之族类 琅邪若能中兴大晋于中州者 将命者遂逼扶升车 帝乃遣使册赠侍中 灌不屈节于权臣 因惊起说之 夷临终 挹参军史颖 乃诛少正 爱编织 更拜银青光禄大夫 即于芜湖南归 随帝至平阳 镇之以无名之朴 乞为 乡导 放又曰 每月初得禄 正患事主难得耳 此又似是而非 家富于财 奉亡如存 博学足以明道 思树芳兰 乌泽 辄到墓曰 遂不应命 朝士敬而叹之 进征虏将军 但叔父春秋已高 玄风滋扇 兵无血刃 迁尚书郎 爱编织 愿陛下考寻古义 转吏部尚书 自谓威德已著 所以每怀愤发 并诸文笔皆行 于世 年三十馀 岂能立乎 杨氏遂灭 望其俯首就羁 翦除荆棘 编织 高平人 好文章网 冀州刺史 矩深恨焉 玁狁为暴 义旗之建 司马刘牢之谏曰 三象构氛 常以谢石黩累 臣更越之 裒
高二政治教案《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创建必要条件相识事物本质》教案高二政治教案《制造必要条件相识事物本质》教案[教学目标] 由感性相识上升到理性相识必需具备的两个条件;学会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本质,透过供应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相识。
[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即实现由感性相识上升到理性相识的其次个条件。
[教学难点] 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教学方法] 事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1、实现感性相识上升到理性相识,必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制造两个条件。
(事例引入)一鸣惊人:楚庄王莅政三年,从没发布过什么吩咐,也没什么政治改革。
有一天右司马静静问楚庄王:“大王啊,我听说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山之上,三年不飞、不叫、不理羽毛,静默无闻,这是什么道理呢?”庄王说:“三年不动翅膀,是为了让羽翼更加丰满;三年不飞不叫,是为了窥看民间的状况。
虽然不飞,一飞就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就惊人。
你所说的意思,我知道了。
”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临朝听政,一下子就废除了十项弊政,兴办了九项新政,杀掉了五个民愤极大的大臣,提拔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担当要职。
于是,楚国大治。
问:在这则故事中,楚庄王在莅政的三年中窥看民间的状况是为了什么?从哲学上看其意义何在?(没发布什么吩咐,也没什么政治改革,而是在窥看民间的状况,但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留意调查探讨,了解国情,体察民意,驾驭了第一手资料,然后据此确定方针政策,一朝听政,效果惊人。
)说明白要有形成理性相识,首先要占有大量的感性相识材料。
问:要获得志向相识,是不是驾驭一些感性材料就行了?(从“量”上来讲,须要占有非常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质”上来讲,只有占有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因为感性相识是对事物现象的相识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多变易逝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真象和假象并存,现象和错觉同在。
所以要占有非常丰富又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使感性相识上升为理性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练习
【课内四基达标】
一、选择题 (下列各题各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选出正确的选项)
1.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经验主义哲学家好比蚂蚁,只会盲目地搜集材料,而不会进行加工;理性主义者好比蜘蛛,只会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织网,而不知联系实际;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采集百花后酿成香甜的蜜。
这一观点①认为经验主义者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②认为理性主义者是唯心主义者③认为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要具备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二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④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活动,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试验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下列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D.经过理性认识达到思维
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1998年全国高考题)
5.关于现象、本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 A.人们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如同本质深藏在现象的背后一样,理性认识总是隐藏在感性认识之中
C.本质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理性认识总要表现为感性认识
D.不论认识现象还是认识本质,都要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6.我国有“两个儿辩日”的故事,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近热远凉。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1997年全国高考题)
7.甲乙两人看到池塘里漂浮的树叶,两人正为树叶是否随着波浪走而争论不休。
物理老师说:树叶好像跟着波浪走,实际上树叶还是停在原地,波浪只会使水面上的东西出现上下起伏。
因为波浪传到的地方,水在发生振荡,这时水并不向波浪传播的地方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的。
上述事实说明( )
A.观察现象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必由之路
B.现象有真象和假象,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C.感觉是不可靠的,没有用的
D.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
8.上述材料还告诉我们( )
A.只有认真学习哲学的人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B.一切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
C.广博的知识、科学的思维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D.科学的理想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9.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是( )
A.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B.参加实践
C.对感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抽象
D.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
10.“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这一过程是①人类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②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③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过程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的过程( )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能力素质提高】
二、问答题
11.有人认为:占有了丰富可靠的感材料,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此观点你是怎样认识的?
【渗透拓展创新】
三、材料分析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科学的分析方法。
”
请回答:
(1)为什么要以现象为入门的向导?
(2)为什么“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3)怎样才能做到“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参考答案
【课内四基达标】
一、选择题
1.A 2.D 3.C 4.C 5.A 6.C 7.B 8.C 9.D 10.C
【能力素质提高】
二、问答题
11.(1) 认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占有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是正确的,因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
(2) 认为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除了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外,还必须对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从感性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渗透拓展创新】
三、材料分析题
12.(1) 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因此,认识事物应从现象入手,只有以现象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积累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获得对本质的认识。
(2)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来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来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
(3) 第一,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第三,参加实践,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把认识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