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与启示_别敦荣

合集下载

一流本科教育的特征与实践走势

一流本科教育的特征与实践走势

On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作者: 别敦荣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山东高等教育
页码: 6-1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一流本科教育;“双一流”;高等教育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国策,是缩小我国与先进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差距的重大举措。

毫无疑问,我国与先进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在于大学的人才培养,发展一流的本科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目标的根本要求。

在当前的“双一流”建设中,很多大学主要考虑的还是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而较少重视本科教育,这是短视的。

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双一流”建设将根基不稳。

探讨国内外一流本科教育的特征和实践动向,有助于加强“双一流”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别敦荣 张 征在一定意义上,大学发展史是一部大学教育理念的演进史。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过程看,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就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而言,它往往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是教育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也是其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为人类文化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文明繁荣做出重大贡献的精神支柱。

我国正在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批大学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

毫无疑问,不论是西方古典大学还是后发的现代大学,其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汲取,尤其是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其教育理念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过程中所进行的不断调整、演变和创新。

一、“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才智以及具备成为良好公民和英明领导者的必备性格”世界一流大学以培育杰出人才为使命,培育英才是贯穿其教育历史过程的主线。

托斯顿.胡森认为,无论从社会地位上看还是从知识水平上看,大学都是一个教育英才的机构,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的人才培养职能与范围逐渐拓宽,大学承担着为现代社会培养多层次多类别高级专业人才的使命。

世界一流大学固然无法置身专业化教育的浪潮之外,但英才教育的传统却在这些大学得到了很好地传承与弘扬,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世界一流大学更是将其核心价值定位于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

在19世纪专业化教育的浪潮兴起之前,世界各国大学都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场所。

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通过文法、逻辑、修辞等课程训练学生的心智,使他们能够以理性的方式行使教会的、政府的和社会的权力。

历史学家在对中世纪大学进行考察后发现,在15世纪,学位被当做一种学术证明,在某种程度上,是竞争教会和世俗职位的重要砝码。

在增补重要的牧师和官员时,也会考虑学位的级别。

这样,从没有学位到产生学位,大学教育成为从事拯救灵魂、法律实践、政府管理、医疗和教育等各类职业的精英们的显著标志。

[1]一直到近代,大学都以培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自由人”为其目的,正如纽曼所言,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培养“社会公民”的场所,大学教授的艺术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适应世界。

普林斯顿大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

普林斯顿大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

The history, educational ideas and inspiration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作者: 别敦荣[1];陈梦[2]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2]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现代教育管理
页码: 105-11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普林斯顿大学;教育理念;为国家服务;高等教育;世界一流大学
摘要:经过260多年的发展,普林斯顿大学从一所宗教教育机构成为世俗的世界一流大学,一直坚守小而精的办学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它崇尚"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通过营造一种平静的环境,致力于质量而非数量上的追求。

普林斯顿大学的经验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流本科教育的特征与前沿实践(别敦荣)

一流本科教育的特征与前沿实践(别敦荣)

(一)国外
2 国外一流本科教学模式的转变 (3)教学方法与形式的突破
01
教学方法多样化
讲授法不是唯一教学方法。一般来 讲,在一门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大都会穿插使用答疑、小组工 作、读书报告、社会调查、实习、 实验等教学方法。
02
教学形式多样化
国外大学重视教学形式的多样 化,尤其是通过加强与社会企 业的合作,利用国际化的教育 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历经精英化、大众化 和普及化,本科教育 没有放弃精英人才的 培养。
1 教育对象拔尖化

社会精英阶层子弟→以智力和知识 水平为标准选拔出来的英才

2 大
培养定位卓越化

以造就社会文化科技英才为目的

3 教育内容无差别化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遍精英教学。每一位本科 生享有同等的教学机会,接受等值的本科教育
以及学会创新思维与方法。
三大表现
(三)一流本科教育的性质
1.造就一流的人才
6.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2.高选择性招生 3.一流的教学能力
7.一流的课程教学 ☜一流本科教育是一个整体,本身是
不可分割的。
8.一流的教学设施条件 具有五个或六个上述特征并不意味着
就可以被称为一流本科教学。
4.一流的学习能力 9.一流的教学质量保障
12881 16188 13583
16199 16453
7400
一流本科教育不以规模取胜。 小规模不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本质特征。
※数据来源:各高校官方网站
(一)有关一流本科教育的几种流行的认识
3 一流本科教育只有历史悠久的大学才能做到。
一流本科大学群不是永恒的,随着时代变化,有些学校退出了,有些学校进入了。

别敦荣

别敦荣

二、大学更新教育理念的动力源于何处?
大学教育理念的差异: 综合大学——综合型大学教育理念? 多科大学——多科型大学教育理念? 单科大学——单科型大学教育理念?
三、大学需要更新哪些教育理念?
大学教育理念的三个维度: 功能维度 目标维度 方法维度
三、大学需要更新哪些教育理念?
一、大学教育理念更新了吗?
学科专业导论课 文化素质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 创新创业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 生涯和职业规划课 职业技能课(如汽车驾驶)
一、大学教育理念更新了吗?
课程体系改革反映了什么样的新教育理念? 弹性教育理念 个性教育理念 社会价值理念 功利价值理念 技术教育理念 综合教育理念
二、大学更新教育理念的动力源于何处?
第二阶段(2004.4—)是推出新的课程计划。
2004年4月,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公布了《哈佛学 院课程改革报告》。
二、大学更新教育理念的学院陆续组建了通识
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教育委员会、学生辅导和咨 询委员会、写作和说话教学改革委员会、国际教育 委员会、教育政策委员会、教学法改进常务委员会 和元月短学期委员会,分别落实课程改革报告提出 的各项任务。
教育功能: 为国家服务 为经济服务 为科技服务 为文化继承、传播和创新服务 为就业服务
三、大学需要更新哪些教育理念?
培养目标: 培养有理想的人 培养国家栋梁 培养社会精英 培养有竞争力的人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三、大学需要更新哪些教育理念?
BB大学教育功能与目标: BB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 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应当具备道 德高尚、学识渊博、体魄健全、意志坚定的基本 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别敦荣: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别敦荣: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别敦荣: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DOI:10.16298/ki.1004-3667.2018.06.02摘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和国家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核心,是4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演变的必然选择。

它在宏观层面需要解决高等教育发展重心偏低、高等教育同质同构以及优质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在微观层面应当直接针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化刚性过强、课程教学浅表化、优质教学资源不足以及教育教学文化薄弱等。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应积极建构与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功能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有效举措保证政策落地。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高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既是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也是高校办学的基本要求。

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虽然外延式发展还有空间,但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实现内涵式发展。

尽管如此,很多人只知道有这个政策要求,但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什么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等问题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一些相关理论研究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解读往往更重于理论推理。

这种状况无助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政策的全面落实,无助于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顺利过渡,无助于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本研究将围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答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的若干基本问题。

一、何谓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党和政府曾经提出了多种相关政策,内涵式发展只是其中之一,其他还有积极发展、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转型发展等。

显然,这些政策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很少见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这些政策做出权威解读,往往是一些研究人员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解释,如此便造成人们对政策认识常常存在歧见,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政策的理解也是如此。

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别敦荣贾杰静哈佛大学从沿袭英德模式到开拓自主发展道路,走过了一条充满坎坷的变革之路,传统和习俗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哈佛大学在不断进步。

从建校至今,从培养牧师、绅士到培养社会各层的领导精英,哈佛大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需要。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曾经提出“我们还要害怕未来吗?”的问题,他的回答只有一个字:“不”。

是的,哈佛大学不再需要推动自己进入顶尖的高等学府之列,因为这已经被时代所证明。

但是,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凭借一时之力而长治久安,适应社会、科技和文化变革的能力才是保证哈佛大学一路领先的原动力。

我国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的大学发展战略举措,迈开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

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有必要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尤其是美国一流大学的教育经验。

明确教育目标,找准目标生源大学是教育机构,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其自身的教育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一所具体的大学总有其特定的生源要求。

哈佛大学是一所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其教育目标是世界各国各行各业的领袖,为此,它以学术标准为核心,建立了一套招生录取的综合素质标准,并以此为依据,招收世界各国优秀的可堪造就之材。

一批又一批来自世界各国的才华横溢的学子,经过哈佛大学的精心培养,成为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的领袖人才,为哈佛大学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我国大学,包括一些目标瞄准世界一流的大学,囿于我国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单纯地以高考分数取人,将高分考生作为自己的目标生源,有的甚至以各种激励措施吸引高分考生。

有的大学以录取多少高考“状元”作为招生录取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志。

近年来,尽管部分大学开办了自主招生考试,但仍然没有摆脱高考的窠臼,只是在高考之前通过文化科目考试提前将考生筛选一遍而已。

哈佛大学招生录取以学术性向测试为基础,大力加强综合素质考察,以录取“我们最需要的那类学生”,为造就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奠定基础的经验值得我国大学,尤其是有志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借鉴。

美国何以成为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强国_别敦荣

美国何以成为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强国_别敦荣
域 外 教 育 研 究 161
一、 美国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 与法、 英、 德等国相
2 0 1 3 0 3 1 4 收稿日期 - - ) ; 基金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十一五” 规划 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 0 0 8 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 ( A G A 0 8 0 3 4 0 ; 课题(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 之 0 8 Q G 0 1 0 0 5) “ ) 。 教育理念创新” 子课题( 0 8 J Z D 0 0 2 9 2013 年第 4 期第 154 - 161 页 原发期刊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学的青年学子归 国 后 大 都 成为 美国高等教育的中 坚力量, 他们带回 了 先 进 的教育理念和教学 方 法, 缩小了美国与 世界高等教育发 达 国家的 差距。 正 如哈佛大学德国语言和文学教授沃尔兹在1 9 3 6年 出版的《 德国对美国教育和文化的 影 响 》 一书中 所 “ 言, 今日美国学 术所拥 有 的 较 高 地 位以及 它 在 某 些分支领域所拥有的主导地位, 直接和间接归于许 多在德 国 大 学 接 受 先 进 训 练 和 吸 取 灵 感 的 美 国 ⑥ ” 人。 由于 希特勒 的 排 犹政策, 2 0世纪 3 0 年 代, 美国收留了一批来自欧洲的杰出人才, 使美国的文 — 化科技实力大增。 来自 德、 奥的 1 9 3 3 1 9 4 1 年 间, 其中有1 7 6 2 2名知识难民流入美国, 0 9 0 人是科学

家, 绝大部分( 约7 是教 授; 其 余 为 更广 0 0 人 以上 ) ⑦ 泛意义上的学者型和 艺术型 的文化 流 亡 者。 当中 就有以爱因斯坦为 代 表 的 6 位 诺贝尔 奖得 主 以及 后来的1 不包括1 1 位 新 得 主( 9 4 5年后在美获奖的 , 流亡科学家) 这些知识难民大多数进入美国大学, 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 使美国大学的学 术水平迅速提升到世界前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AGA080340);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课题(08QG0100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8JZD0029)。

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与启示别敦荣 张 征【摘 要】 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是教育的必然规律与应然理想的完美结合,对教育现实具有强大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具有共同的思想内核,呈现出许多共同特点,比如,教育理念是大学历史发展的积淀;教育理念具有内在统一性;教育理念契合大学的发展定位,等等。

研究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揭示这些大学走向卓越的思想根基,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教育理念 世界一流大学 特点 启示【收稿日期】 2010年8月【作者简介】 别敦荣,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征,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1]一文全面梳理和总结了部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看,毫无疑问,教育理念是引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准则,是教育的必然规律与应然理想的完美结合,对教育现实具有强大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总结和归纳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不仅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揭示这些大学走向卓越的思想根基,而且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不仅是这些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共同经验,也是高等教育活动基本规律的反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思想结晶。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表明,一流大学既有共同的思想内核,又有匠心独运的个性化创新,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第一,教育理念是世界一流大学历史发展的积淀。

大学是文化集成的产物,任何存在的大学都是一种文化的外显和历史传统的再现,历史悠久的大学如此,历史短暂的大学也是如此。

在大学的精神信念中,历史文化的印记是不可磨灭的。

就世界一流大学而言,它们更多地承载了大学精神文化的历史积淀。

在人才培养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侧重于培养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精英,麻省理工学院重视培养工程技术英才,尽管它们在培养目标上旨趣各异,但培养社会英才却是其共同的追求,而且这一追求与大学恒久的历史使命是不可分割的。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脱胎于古典大学,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延续了其一以贯之的历史命脉;而麻省理工学院在赠地运动中兴起,最初的定位是为工业生产培养技术人才,尽管这一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塑造了其崇尚实用的品格,但在其走向一流的征程中,又不断注入追求卓越、造就英才、服务社会的大学历史文化元素。

历史与文化虽然无形,但却无声地孕育出了世界一流大学。

创新教育理念,既要准确把握时代需要,又要尊重大学的历史与文化,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教育理念创新不能拍脑袋,不能指望灵光一闪,它需要扎根于大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在文化积淀中寻找值得继承的传统,这样凝练出的教育理念才有生命力。

教育理念可以继承和借鉴,但不可简单移植。

看见别人有什么先进教育理念,一味照搬的“拿来主义”做法不仅难以推行,而且也不会产生多大效果,相反还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影响大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必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深入到其历史与文化中去理解其教育理念的精髓,汲取其文化传统的营养。

第二,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发展不仅关涉知识传授,还包含道德养成;不仅需要科学技术,同样还要有人文精神;不仅要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还要心系人类,胸怀全球。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一个统一体,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培育英才是其教育理念的核心,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道德和责任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人格的养成、道德的提升;重视营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表明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才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奉行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力求在教育活动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重视教育的开放性与国际化,重在让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站在人类和全球的角度观察问题,探寻解决之道,进而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

这些理念紧扣几对主要矛盾关系,确立了大学教育的基本准则。

创新教育理念,要遵循教育规律。

洪堡在论及柏林大学时指出,大学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2]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列文也谈到,“我们的责任是教育和引导,塑造更广阔世界的价值,这些价值可以激励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

[3]尽管这两人生活的时代相距一百多年,但他们对教育的看法却有着高度一致性,那就是大学要重视学生的品格修养,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无疑,这些相同的认识属于教育规律的范畴,是创新教育理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因此,对教育的深度理解直接关乎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和进步性,世界一流大学正是基于其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尊重教育规律,才确保了其走向卓越的正确方向。

第三,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与其自身发展定位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的共同外显特征,它们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十分明确,能够有针对性地组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

比如,在学科布局上,世界一流大学并不贪大求全,且不说像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小型大学,即便像哈佛大学这样的巨型大学,它也只有11个学院,其中1个本科生院(即哈佛学院),10个研究生院。

尽管多次有人提议设置工学院,但哈佛大学不为其所动,坚信要办就要办出世界先进水平、办出特色,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宁可不办。

哈佛大学这样表述它的教育信念:致力于克服各种限制,让学生全面参与,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能;哈佛大学的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基础,使其养成自我依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以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发展知识,增进理解,服务社会。

[4]在这种信念的指导下,哈佛大学的各个学院也有着清晰的办学定位。

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立足于培养为民主社会服务并致力于解决公共问题的领导人;法学院定位于创造一流的法律教育知识,以造福世界,等等。

创新教育理念,应当避免空想主义,而要与自己的发展定位保持一致。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定位是否适切直接影响发展水平,过大或过虚的办学定位都不利于大学发展。

我国大学在发展定位上“浪漫主义”色彩过重,很多大学的发展定位远远超过了当今许多世界一流大学。

尽管这种敢于超越的精神无可厚非,但宏伟的目标如果不建基于现实,就无异于空想。

教育理念指引大学前进的方向,发展定位则是大学的办学目标,二者结合起来方能形成合力。

第四,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既有明显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虽然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有诸多共同之处,但每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又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

致力于培养英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教育追求,但在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不一样的做法。

自由教育传统悠久的剑桥大学,在教育活动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养成学生自由的心灵,反对教育功利主义。

其前副校长约翰·巴特菲尔德曾强调,我们需要警觉,大学与工商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致损害我们的学术水平,或者导致我们不去认真研究问题。

[5]而斯坦福大学则直言不讳地主张,教育要使学生为个人的成功和生活中的实际工作做好准备,强调要培养有用的人,要掌握未来职业所需的实用技能,鼓励学生创业。

为此,斯坦福大学率先在大学建立科技园,支持教师和学生开办公司,孵化科技成果。

当然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并不排斥普通文化的作用,也十分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学。

创新教育理念,要从实际出发,避免本本主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与启示义。

我国大学在重视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应当重视发掘自身的优秀传统、培养自身独特的个性。

对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共性,需要深刻领会与把握,学习与借鉴,但更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使命和具体环境,创造有自身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引领我国大学稳健地迈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第五,创新教育理念离不开教育家校长。

社会的期望决定大学的成就,而大学能否与时俱进,敏锐捕捉社会发展动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校长的素质。

大学是学术组织,其使命在于造就高级专门人才,传承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文化科学技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只有让懂教育的人来掌管大学,才能保证大学的发展不偏离教育的逻辑,因此,大学需要教育家校长。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证明,教育家校长和现代一流大学有着高度相关性。

谈到哈佛大学,人们不由得想起艾略特40年治理下哈佛大学发生的巨变;谈到卡内基—梅隆大学,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论及理查德·赛特;谈到斯坦福大学,人们不会忘记华莱士·斯特林和特曼……这些校长的任职时间有长有短,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开启了自己所在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大门,带领大学迈上了正确而又快速的发展之路。

创新教育理念,校长是核心人物。

对志在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来说,更需要遴选教育家校长。

教育家视教育工作为生命,将个人的生命价值寄托于教育,对教育工作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对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教育与人类的关系有着合乎规律和传统的深刻理解,具有将自己的认识转化为办学行为的才能。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项格式化的工作,没有万灵妙方,不进行理念创新,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

我们所处的时代不仅为教育家校长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而且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二、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启示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是实然教育理念和应然教育理念的结合体,世界一流大学在办学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毫无疑问是实然的教育理念,当然,其中不乏应然教育理念对教育现实的关照。

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历程,考察其教育理念的思想内核,提炼总结其教育理念的特点,就是要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以期指导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实践。

第一,准确定位,培育英才。

大学以教育立身于世,培养人才是首要使命。

世界一流大学不光要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更要培养杰出人才。

学生质量是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只有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大学才堪称世界一流大学。

不管是有着古典传统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建校才百年左右的世界一流大学,他们都以培育英才为目标。

诚如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所言,“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才智以及具备成为良好公民和英明领导者的必备性格”。

[6]当然,对世界一流大学来说,“英才”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们对“英才”的理解既丰富又具体,有着清晰的定位。

受古典文化传统影响极深的牛津大学,在过去几百年的时间里培养出的政治家和高级公务员比其他所有大学加在一起还要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